首页 百科知识 秦政人事来源与佛教哲学:董仲舒至陆象山

秦政人事来源与佛教哲学:董仲舒至陆象山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秦政”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秦朝的政治和政权,二是秦始皇的名就是“政”。周族继承后稷以农立国的传统,务农事天,重视祭祀。战国时有一个常见的政治现象,两国签条约的时候,为了相互取信,双方都把自己的太子放到对方国家做人质。吕不韦有一名“绝好善舞”的姬妾,刚怀身孕。按理说,嬴政对他和吕不韦的血缘关系应该有所知晓,但是他仍然或者正因此要处死吕不韦。

秦政人事来源与佛教哲学:董仲舒至陆象山

“秦政”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秦朝政治和政权,二是秦始皇的名就是“政”。秦族的先人也是黄帝颛顼的后人,根据《史记·秦本纪》,颛顼孙女女脩织布时,玄鸟陨卵(很像殷族的先人契诞生的情形),女脩吞之怀孕而生大业。大业的儿子叫大费,他“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史记》,173页[3])。以后驯鸟兽、养马、驾车成为该族特色,与周族不同。周族继承后稷以农立国的传统,务农事天,重视祭祀

周孝王时,秦族得到封地秦邑,即天水陇西县秦亭,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东(《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720页[4]),故以秦嬴或嬴秦为国号。西周灭亡后,秦族救驾有功,周平王封秦襄公岐山以西的地方,于是得到爵位立国。秦孝公(西元前361—前337年在位)时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到秦始皇的曾祖父昭王(前306—前250年在位)时,秦国已非常强盛,势逼诸侯。

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名政,名义上是秦庄襄王(前249—前246年在位)的儿子,实际上却是吕不韦的后裔,所以有的史书上称他为“吕政”,这是秦嬴族的内祸之端。

秦昭王在位56年,原来立的太子死了,立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后为秦孝文王,在位仅一年)的正夫人华阳夫人无子,他有20多个儿子都是庶出,其中有一个叫子楚,原名异人。战国时有一个常见的政治现象,两国签条约的时候,为了相互取信,双方都把自己的太子放到对方国家做人质。异人当时就到赵国做人质。由于秦常欺压赵国,而且异人将来成为秦王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赵国对他不好,异人在邯郸生活颇为寒酸。当时吕不韦在邯郸经商,是赵国巨富,看到异人这位落魄的秦公子,了解到他的情况,认为“此奇货可居”(《史记》,2506页)。于是结交异人,为他出谋划策,表示可以帮助他成为安国君的太子。异人则许诺,如吕不韦帮自己成为秦国国君,就分秦国一半给他。吕不韦施展手段游说华阳夫人,说虽然秦王现在喜欢你,但是你没儿子,等年老色衰以后,势态发展对你很不利,所以要赶紧从王子里找一个孝顺你的做嫡嗣,他以后做了王也会照顾你。华阳夫人一听也对,吕不韦就夸异人怎么怎么好,最后劝华阳夫人收异人为嫡嗣。因为华阳夫人是楚人,异人就改名子楚。由于吕不韦的帮助,子楚在秦国和赵国的地位和处境都有很大改善。

吕不韦有一名“绝好善舞”的姬妾,刚怀身孕。一天,子楚到吕不韦处饮酒,吕不韦让这名姬妾出来跳舞助兴,子楚被她迷住了,请吕不韦把姬妾送给自己。秦公子都有这种敢说敢干的劲儿。据《史记》记载,吕不韦开始“大怒”,但转念一想:哎呀!我已经为子楚耗尽家财了,不如好事做到底,反正是押宝,索性就押到底,把老婆也送给你!赵姬嫁给子楚不久就生了儿子。“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史记》,2508页)子楚也很高兴,我刚娶了你就给我生了儿子,马上立赵姬为夫人。这是《史记》上的说法,但按《资治通鉴·卷五》,吕不韦只是“佯怒”,实际上一切都是他安排导演的,他的宝要押到底,既然要让子楚成为秦王,那么也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秦王(赵国和秦国是同一个祖先),嬴政实际上是吕不韦的儿子,这是确定的。现在一些亲秦者曲说否认,皆无真实证据(下面有所讨论)。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立,为孝文王,终于接班了,没想到只有一年也死了。太子子楚代立,为庄襄王。他不可能完全履行以前的诺言,分秦国一半给吕不韦,但让吕不韦做了丞相,封为文信侯。三年后,庄襄王也死了,太子政成为秦王,这时他只有13岁,由吕不韦擅政,并尊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意思就是第二个父亲,或义父。这很有讽刺意味,实际上吕不韦才是他真正的父亲,而不是第二个父亲。当时吕不韦权倾朝野,六国都要看他的脸色,手下门客如云,共同作成《吕氏春秋》,流传到现在还很有价值。司马迁在《史记》里也很赞赏他。但还是嬴政厉害,始皇九年,嬴政22岁的时候,发生了嫪毐的事,涉及秦宫里面乌七八糟的事,也不好说。牵扯到吕不韦,开始想杀他,后来没杀,剥夺了他的一切权力,抄没家产,流放到河南(不是现在的河南省)。可是吕不韦的门客还都跟着他跑,觉得他怎么怎么棒;始皇觉得有威胁,三年后将吕赐死,从此嬴政独揽大权。(www.xing528.com)

始皇十年时,有一个叫尉缭的人到秦国出谋划策,游说秦王出巨资贿赂六国中的权臣,离间六国君臣间的关系,然后用兵,这一方法非常有效。尉缭通过与秦王的接触,看出他的特点,于是说道:“秦王为人,蜂凖,长目,挚鸟膺,豺声(郭沫若在《秦始皇将死》一文中指出:秦始皇有软骨症,也就是鸡胸,患过支气管炎,所以声音嘶哑像豺;嬴政壮年时患羊角疯,最后死于这个病。由于他自己身体虚弱多病,所以仇视别人的健康,有嗜杀的趋向;迷信神仙,追求长生不老,屡次被方士们欺骗也甘心。郭沫若的解释仅供参考,我们还是以史书为准),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史记》,230页)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嬴政和吕不韦的父子血缘关系对秦国命运的影响。按理说,嬴政对他和吕不韦的血缘关系应该有所知晓,但是他仍然或者正因此要处死吕不韦。尽管这样,他的嬴氏血统身份即使不名存实亡,也必受损,这一点在他心里总要结一个疙瘩,以至于在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他得了天下之后,立刻改变了秦嬴朝乃至当时华夏各国多少代的一个旧制——谥,即一个君王死后,由他的继承人和大臣们根据他生前的行为和成就共同议定,给他一个名号。这实际上是周制,有的说谥法是“周公所作”(参见《史记》,237页),有的说周初没有谥法(《三礼辞典》),但从周恭王、周懿王起已有了(《史记集解》)。即使从周恭王、周懿王时算起,到始皇时也有六七百年历史,早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传统。谥法具有深刻的哲理含义,目的在于加强王室传承的时间感、世代感,让他们意识到:不论你是中华的君王还是诸侯国的君主,你一生的事业、声名不属于自己,也不属于现时当下的意愿,而是要由后代与贤臣来评定,而且你本人登基的时候也会先来评价你的父亲。这样,过去、未来与现在通过“谥”交织在一起,构成一个“代际时间”。而秦始皇反感这种世代血脉相连的、由历史构成的时间视域,因此得了天下就要改变它。他认为:“太古有号,毋谥;中古[周恭王、周懿王之后[5]]有号,死而以行为谥。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以来,除谥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6]。”(《史记》,236页)他抛弃了原来的血缘文化时间,将以后的历史削平为“计数”式的“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以“传之无穷”,成为一个有绝对开端的现在化、现成化的时间序列。

以这种方式,他既摆脱自己血统不清不正的狐疑,斩断过去(你当我嬴政就完全认同你嬴族的传统吗?我不认!我要从新起头);又去掉了被后人评价的不确定,抹掉了将来,将自己的命运似乎完全掌握在了自己手中。他只要现在,以及这个永恒化了的现在所延伸成的二世、三世……的不断在场,周礼的世代生存时间就这样被他变成了无真实变化的现在时。所以他晚年最要做的,一是到处立碑,为自己歌功颂德,过足了自吹自擂、自我肯定、“我思故我在”的瘾;二是让神仙家为他“求仙人不死之药”,屡次被欺骗而屡次再试,在这事上他最没脾气;因为这一点上他面对着终极实在,这实在不受他宰制天下的权力的控制,反要假那些术士之口来控制他。秦始皇确实是一个了不得的君主,如果他能够活500岁(根据现在未来学的预测,如果基因技术得到突破,人类生命可延长到500岁甚至实现永生,进入后人类时代,这实际上是很危险的事情),甚至只活100岁,那还得了!幸亏像海德格尔所一再强调的,人都是有死之人,像秦始皇这样的人如果真能长生,别人还怎么活啊!秦始皇还真的最在乎这件事,比如当时有一个被他信任的方士卢生,解释为什么找不到不死药,说是由于始皇的活动太张扬了,而真人的行踪不能被人知道。卢生说:“……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真人者,……与天地久长。……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史记》,257页)这在常人听了总会怀疑,而始皇却相信这一套,“于是始皇曰: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史记》,257页)。真是听话得很啊!从此他住的地方不能让百姓和臣子知道,把住处和行宫用秘道连起来,别人发现不了他的行踪,但他可以观察到外面的情况。

一次他从山上看到丞相的车骑经过,随口说了句:车骑这么多呀。他身边随从中可能有和丞相关系比较好的,就把这话传过去了。过了几天,始皇又看到丞相的车骑经过,哎?车乘怎么少了?他对这种事绝对敏感,马上调查是谁透漏了消息,当然没有人承认,那就把当时在场的人全部杀掉。“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史记》,257页)从此以后,他再到哪儿确实谁也不知道了。完全从技术角度看,秦始皇比较高明,他隐匿,大臣不知道他在哪儿,可是他知道大臣在哪儿,要找哪个大臣,随时可以找到。这其实是很重要的一点。后来他的儿子秦二世也学这一套,赵高也劝他并帮助他隐匿,最后却被赵高控制了,因为他没有始皇的手段,他不见大臣,只有赵高知道他在哪儿,而他不知道大臣在哪儿,相当于被赵高软禁了,显出来一股阴死之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