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拒秦兴汉与佛教:董仲舒到陆象山的儒家哲学

拒秦兴汉与佛教:董仲舒到陆象山的儒家哲学

时间:2024-01-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迄今为止,还极少有人想到秦的兴亡和中国古代哲理变化乃至和儒家命运改变的内在关系,所以也没有深入发掘这一事件如何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历史走向。

拒秦兴汉与佛教:董仲舒到陆象山的儒家哲学

我们知道,史家有所谓“先秦”之说,这就表示出“秦”的重大历史地位,它几乎是那个把中国史分成两段的标志。不过该如何理解这个地位,言人人殊。就事实而言,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但殷、周早已一统),不再分封建藩,而是建郡县制以专一于秦王。1949年以后,大陆的一些历史书籍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倾向于肯定,尤其是“文革”中,近些年的一些电视剧也是如此,一些人认为到了秦朝中国才大一统,其实不然。说中国到了秦朝才统一还差不多,统一和一统是不一样的。你说殷商和周代是不是一统的?当然是。有殷天子,有周天子,只不过有诸侯国,到了东周天子的权力下降而已。但这毕竟是一统之天下,大家认同,华夏诸邦国及其文化起码从名义上要尊崇周天子。所以一统主要指文化上,也有政治的含义,与现在的联邦制有点儿可比性。与之不同,所谓统一主要是体制上的,用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当然它在文化上的影响也很深远,毕竟两者都是华夏文化。秦朝从政体上讲可以说是“同而不和”,周朝的政体则是“和而不同”。其实,秦的创举只在破除了周礼的政体而立起了君王专权的政体,其源在法家,影响深远。但汉朝及后代与秦也不等同,我们将从哲理上说明这种不同。“百代犹行秦法政”也并非整个的历史实际,尤其考虑到这“法政”的思想根基和实施方式的话。与此政体上的“同而不和”相应,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同化举措: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钱币统一、交通统一……而且为了巩固这种统一,他把兵器全部收到咸阳,铸金人十二,又破除各处的险阻和城池要害,把六国遗民中重要的人物迁到咸阳附近,以防他们图谋不轨……无所不用其极,致使秦之后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没办法再完全复原了,由此而别于“先秦”。

第二个重要事实是焚书坑儒,它使整个中国历史文献——包括儒家文献——受到了极大摧残,从而使得“秦”这个符号深刻在史家心中(秦始皇首先要烧的就是《诗》、《书》等有历史含义的文献)。我们可以说“秦”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文化史中的一个奇观:一是它如此强大,完全统一,但却如此短命;二是这样一个存在了仅仅15年的王朝,居然留下如此深刻的历史印迹,造成如此巨大的鸿沟(我在上一门课中,专门讨论过先秦与后秦时代的重大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和秦之后社会文化结构非常不一样,对人们的思想,包括哲理思想影响极大)。所以秦永为儒家之痛,实际上却也正是儒家之幸。如果没有秦,儒家不会这么快、这么顺利地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当然也付出了某些沉重代价。这件事或这个奇观是如何发生的?

●●●第一讲秦朝与法家的盛灭00

00拒秦兴汉和应对佛教的儒家哲学(www.xing528.com)

历史上,自汉代以来,知识分子主流总结秦亡教训,大多都憎恶秦政(以后我会一再讨论这种憎恶的原因和它的后果);但是自1949年以来,官方舆论和一部分知识分子高度评价或美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新时代的功绩,到“文革”中达到高潮。现在看来,各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秦朝如此重要,对它有些正面评价也未尝不可。但是迄今为止,还极少有人想到秦的兴亡和中国古代哲理变化乃至和儒家命运改变的内在关系,所以也没有深入发掘这一事件如何影响了中国思想的历史走向。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秦始皇没有杀吕不韦(吕不韦的《吕氏春秋》还是很有思想的,其中儒家、道家的东西也不少),而是采用了他的一些治国之策;或者再设想:如果始皇驾崩以后,是按照他的遗愿由长子扶苏登基,由蒙恬李斯辅佐,那么历史又将会怎样?肯定不会有陈胜、吴广几个月时间就搅得天下沸腾,最后导致天翻地覆的事情。还可以设想,假如秦朝持续五十年、一百年,以后的历史又会怎样?

关于秦王朝如此戏剧化地灭亡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大多说它“不知攻守异势”、“不施仁义”、“不休养民力”、“急政暴虐”[2],这些都不错,但还未说到最痛切之处。历史上急政暴虐的君王还很有一些,比如汉武帝也够戗,但不一定导致亡国灭族。如果我们对这一段历史做深入剖析,会看到其原因颇有内在的哲理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