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单向度的人》:20世纪哲学名著导读

《单向度的人》:20世纪哲学名著导读

时间:2024-0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按照马尔库塞的思想,“单向度的人”又具体地表现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对此,马尔库塞提出了批判现实社会的两

《单向度的人》:20世纪哲学名著导读

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1964)

■ 本书精要

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的单向度的人。

■ 作者简介

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 1898—1979),美籍德裔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柏林一个资产阶级犹太人家庭。早年在哲学、历史方面受过典型的德国文化熏陶,他曾在柏林和弗莱堡两地学习哲学,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7—1919年间曾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但随着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被暗杀后,他便退出了该党,此后再也没有参加任何政党,完全退出政治活动。为了取得在大学哲学系教书的资格,他在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指导下,写了《黑格尔的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一文,发表于1931年。在此期间,他还写了一些文章,这些文章初步奠定了他后来思想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公布于世后,他是最早认识到这篇手稿的重要性的人之一。由于对哲学和政治之间的内在关系发生兴趣,马尔库塞在1933年加入了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之后成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中坚人物。希特勒上台后,他经巴黎、日内瓦到美国。在美国,起初他在法兰克福学派迁往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研究所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战略情报研究所工作。后到哥伦比亚、哈佛、加利福尼亚等大学任教。马尔库塞的哲学思想深受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同时也受马克思早期著作的很大影响。早年试图对马克思主义作一种黑格尔主义的解释,并以此猛烈抨击实证主义倾向。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从事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揭露,主张把弗洛伊德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技术进步给人提供的自由条件越多,给人的种种强制也就越多,这种社会造就了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没有创造性的麻木不仁的单向度人。他试图在弗洛伊德文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理性的文明和非理性的爱欲协调一致的新的乌托邦,实现“非压抑升华”。马尔库塞的美学思想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单向度的人》中,他指责艺术的大众化和商业化使之成为压抑性社会的工具,从而导致人和文化的单向度。在《审美之维》中则认为,艺术(主要指先锋艺术)自动地对抗现存社会关系并加以否定和超越;倾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及普遍经验,促成完整人的再生。在《反革命和造反》里,他强调艺术既是一种美学形式又是一种历史结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美的世界与渗透价值意义的现实世界的统一。他认为艺术具有对现实的肯定性和保守性以及对现实的否定性和超越性的两重性,艺术的肯定性力量同时也是否定这一肯定性的力量。马尔库塞认为艺术和革命可统一于改造世界和人性解放的活动中,它用新的美学形式来表现人性,以唤来一个解放的世界。美学是摆脱压抑社会的唯一学科,是单向度社会中双向度的批判形式。马尔库塞一生著作很多。据初步统计,从1922年他作为博士学位论文提交的第一篇论文《论德国艺术小说》起,到1979年在逝世前出版的《无产阶级的物化》,共出版论著、论文、论集、谈话录近百种之多。影响较大的有:《历史唯物论的现象学导引》、《辩证法的课题》、《黑格尔本体论与历史性理论的基础》、《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论解放》、《审美之维》等。

■ 作品内容

《单向度的人》一书,目前在我国所见的有三个译本:(1)《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2)《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3)《单面人》,左晓斯等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单向度的人》这本书的基本思想是: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批判意识已消失殆尽,统治已成为全面的现实,个人已丧失了合理的批判社会现实的能力。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指丧失了这种能力的人。围绕着这一基本思想,这本书在结构上可分为四个部分:(1)导论;(2)单向度的社会;(3)单向度的思想;(4)抉择的机会。导论部分,总体性地阐明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无对立面的社会,对这个社会的批判要从现实的批判转向理论的批判。第二部分,从控制形式的转变到政治、思想、文化、艺术、语言,全方位地论述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第三部分,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分析批判整个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奴役。第四部分,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这四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单向度”来展开论述。何谓“单向度”?“马尔库塞用‘单向度’一词来意指现代资本主义的技术经济机制对一切人类经验的不知不觉的协调作用。他认为,发达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是双向度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是有差别的,因此个人可以合理地批判地考虑自己的需求。而现代文明,在科学、艺术、哲学、日常思维、政治体制、经济和工艺各个方面都是单向度的。人们失去的‘第二向度’是什么呢?就是否定性和批判性原则。”〔1〕即失去“否定和批判”的向度,只有“肯定与接受”的向度。按照马尔库塞的思想,“单向度的人”又具体地表现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思想”。

(一)导论

马尔库塞在导论的一开始就写着“批判的瘫痪:无对立面的社会”。短短一句话就已经很清楚地代表了他导论里的核心。首先,他指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总的说来是不合理的。它的生产力破坏了人类的需要和能力的自由发展,它的和平是靠连绵不断的战争威胁来维持的,它的增长靠的是压制那些平息生存斗争——个人的、民族的和国际的——现实可能性。这种压制完全不同于以前的作为不怎么发达的社会阶段之特点的那种压制,它在今天的作用不是出自自然的和技术的不成熟性,而是出自实力。……我们的社会的特色在于,它在绝对优势效率和不断增长的生活标准这双重基础上,依靠技术,而不是依靠恐怖来征服离心的社会力量。”〔2〕在这个压抑、不正常的社会里,人们的反抗性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地减退、消失。对此,马尔库塞提出了批判现实社会的两点价值判断:

判断1:人生是值得生活的,或毋宁说是能够和应该使之成为值得生活的。这一判断构成一切思想努力的基础;它是社会理论的先验性,而且对它的拒斥(这是完全逻辑的)则拒斥了理论本身。

判断2:在一个既定社会里,存在着改善人生的特定可能性和实现这些可能性的特定方式以及手段。批判的分析应证明这些批判的客观有效性,而且这种证明应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3〕

这两点价值判断标示着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转向,即提倡一种从“社会现实”转向为“抽象理论”的批判。当时许多批判理论范畴,如“社会”、“家庭”、“阶级”等等都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失去了他们原有的批判价值。因此,就需要通过理论抽象和思考来重新把握这些范畴的批判意义,并理解这些范畴的意义如何被社会现实所抵消。对于这一点,他提倡一种“哲学批判”。他认为“批判理论必须从对社会资源的实际组织和使用中,从这种组织和使用的结果中进行抽象”〔4〕,从而将其批判理论的基础回归到哲学上。

(二)单向度的社会

在对单向度社会的批判里,马尔库塞层层分析,针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如从控制形式的转变到政治、思想、文化、艺术最后到语言,全方位地论述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这个单向度社会形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科学技术全面控制了这个社会里的人,使其失去了原本应该具有的对社会的批判性和否定性,导致这个社会的主体——人,成为单向度的人。而人也就在无意识状态下接受了这个单向度的社会。

新的控制形式,马尔库塞认为,首先,现代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在整体上完全被操纵被控制的社会,并列举了这个社会被操纵和控制的种种现象。其次,在一个被控制的社会里,尽管表面上人们似乎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从本质上讲是不自由的。“在发达的工业文明中盛行着一种舒适、平稳、合理、民主的不自由现象,这是技术进步的标志。”〔5〕技术的确进步了,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不自由的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日渐能通过组织需要的满足方式来满足个人需要的社会里,正被剥夺它们基本的批判功能。这样的社会可以正当地要求人们接受它的原则和政策,并把对立降低到在维持现状的范围内讨论和赞助可供选择的政策上。”〔6〕这就是一个丧失自由、丧失批判能力,只有肯定接受社会的“单向度的人”。第三,在发达工业社会里,人受到新的压抑,使之屈从于社会强加给他的生活方式。人自身的需求,也取决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制度和利益是否认为它是值得向往的和必要的。对此,他认为应该区别人的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所谓真实需求即出自人的本性的自主的需求,而非社会强加给与的。虚假需求“是指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7〕,如广告、娱乐、消费等等。这些所谓的需求似乎满足了个人的需要,但隐藏在背后的是他受控于统治阶级。表面上看,工人和老板享受同样的娱乐,打字员同她雇主的女儿打扮得一样的漂亮。但这并不表明阶级差别已平等化,恰恰相反,这只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现存制度的一种手段,只是证明了社会对人的控制力度更加隐蔽和有力。第四,目前的“社会控制形式是技术”,即社会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控制形式——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已经侵犯和削弱了私人的地盘。“毫不奇怪,在这种文明最发达的地区,社会控制已投入要害之处,甚至个人的抗争也从根本上受到侵袭。”〔8〕科学技术削弱了人的“否定性思维的力量——理性的批判力量,这一切的丧失是发达工业社会平息并调和矛盾的物质过程的意识形态的相应现象。”也随着人的“这一向度被社会逐渐封闭,思想的自我限制具有更大的重要意义。……发达社会使科学技术成为一种统治工具。”技术始终是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根本原因。

政治的单向度。在对政治单向度的批判里,马尔库塞分析并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的特点:“工业文明最发达的地区,形成了全民动员的社会,这个社会在生产联合方面,同时具有福利国家和战时国家的特色。与先前的社会相比,这确实是一个‘新的社会’。传统的污点正被清除或缩减,各种导致分裂的因素正被控制。人所共知的主要趋势是:因有政府作为推动、支持有时甚至控制的力量,国民经济集中于大公司的需求上;国民经济与世界范围的众多的军事同盟、金融机构、技术组织和发展组合结合在一起;蓝领群众与白领群众之间、劳资双方的领导层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阶级的闲暇活动与向往之间,逐渐同化;学术与国家目标之间形成了一种前定和谐;公众舆论的结合侵扰了私人家庭;寝室已向大众传播媒介敞开。”〔9〕马尔库塞通过这些特点的分析,从几个方面具体论述了政治的单向度。这种“政治的单向度”也体现了当代发达国家政治领域最显著的特点——同化与融合。(1)各个政党之间的竞争逐渐消失,彼此之间达成“融合”。如在英国工党与保守党的竞选中,他们改变自己的纲领;西德的民主党派已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纲领;意大利和法国等强大的共产党收起革命夺权的主张,遵守议会竞选的规则;等等。(2)劳资双方的利益趋于一致,因而也相互认同。如工会不再是劳动者抵抗统治阶级的中介,相反它成为协调劳资双方利益的中介机构。在美国,资方与有组织的劳工之间勾结和联盟。(3)在发达国家,共产党的立场也发生了改变,不再与资产阶级政党对抗、竞争,逐渐与现存政权融合。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阶级斗争的对抗力量也在共产党的立场变化中消失。

另外,在马尔库塞看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单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无产阶级摧毁资本主义的政权,利用已有的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可现阶段无产阶级已不构成发达工业社会制度的对立面和社会变革力量的主体。对此,他作了四点原因分析:“(1)机械化使花费在劳动中的体力的数量和强度日益减少……(2)在职业分层中进一步显示出这种同化趋势……(3)劳动特点和生产工具的这些变化,改变了劳动者的态度和意识。这一点明显地表现在广泛讨论的劳动阶级同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一体化’上……(4)这样,新技术的劳动世界迫使工人阶级的否定立场日益衰弱:它不再表现为同现存社会活生生的矛盾。这一趋势因生产的技术组织对另一方,即对经理和指挥的影响,而强化了。统治让位于行政管理。”〔10〕马尔库塞的这四点分析体现了他悲观的批判色彩。在他看来,无产阶级不单是失去了自身的对抗性,同时还使其自身成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只是这个奴隶的地位不同于过去。表面上看,无产阶级拥有了与统治者平等享受的权利,并且劳动强度有所降低,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自身却因技术的发展强化了与工厂的依存关系,从而强化了自己作为一种社会工具、一种物的存在。

文化艺术的单向度。在文化单向度的阐述中,马尔库塞提出了一个概念“高级文化”。何谓高级文化?高级文化就是前技术时代的文化,是表达人们的理想,高于现实、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文化。“西方的高级文化——工业社会仍然承认它的道德,美学和思想的价值——在功能以及年代的意义上说,是前技术的文化。”〔11〕他认为高级文化是一种双向度的文化。但是,这种双向度的高级文化在技术合理性中丧失了自己的效力。“今天的新特点是,通过消除高级文化中敌对的、异己的和越轨的因素(高级文化借此构成现实的另一向度),来克服文化同社会现实之间的对抗。”〔12〕如果现代社会的艺术、政治、宗教和政治在不经意中同广告节目混成一体,它们就使文化成为了一种商品形成,也将自身的理想与价值同现实同化,使其真理性大部分丧失。在马尔库塞看来,艺术原本是唯一能超越一切的东西,但是在发达工业社会,艺术已经失去了它的传统功能,成为异化的艺术。“这种在艺术异化中展现的艺术同时代秩序之间的基本裂痕,正在逐渐被发达的技术社会所弥合。而且随着它的弥合,大拒绝反倒被拒绝;‘另一向度’被同化进占主导地位的状态中。”〔13〕

(三)单向度的思想

按照马尔库塞的批判逻辑,在对单向度的社会进行批判以后就进展到对单向度的思想即人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而意识形态的批判,其重点是对现代哲学的批判。他认为在发达工业社会对人的意识形态的奴役过程中,现代哲学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代哲学失去了本身内在的否定性,成为受技术理性和统治逻辑制约的,只有“肯定”向度的单向度思想。

哲学批判首先从理性的划分开始。

他认为理性可分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源于其内部拥有对抗性和否定性的因素,并以否定性思维和肯定性思维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在当代社会里,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不断运动和发展,最后合二为一。“极权主义的技术合理性领域是理性观念的最后变形。”〔14〕根据理性的这种发展演变,马尔库塞把人类社会历史分为两大阶段:前技术阶段和技术阶段。这两个阶段共同拥有一些关于人和自然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使人类历史得以连续性的发展。在这连续性的发展中,“不同的思维方式彼此摩擦;它们属于不同的理解、组织、改造社会和自然的方式。稳定性倾向同理性颠覆性因素相冲突,肯定性思维的力量同否定性思维的力量相冲突,直到发达工业文明的成就使单向度的现实取得了战胜一切矛盾的胜利。”〔15〕因此,发达的工业社会就这样使思维成为单向度的思维。

马尔库塞将肯定性思维与否定性思维之间的冲突追溯到哲学思想本身的起源,并在柏拉图的辩证逻辑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找到表现。在他看来,在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中,一方面,他是用谓词判断来揭示真理与谬误,并从本体论的立场出发,建立了一切可能真实或虚假的论断的“纯形式”来表示判断形式。而这种“纯形式”掩盖了命题的否定性。另一方面,在他的形式逻辑中,对象对于思维来说没有多大意义,对象不过是抽象的记号或符号。马尔库塞说:“在这种形式逻辑中,思维对它的对象漠不关心。不管这些对象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不管它们是从属于社会还是从属于自然,它们都服从于同样的组织、演算和结论的一般规律——但它们被抽象掉它们特殊的‘实质’,成了可替换的符号或记号。这种一般性质(量的性质)是规律和秩序(在逻辑中以及社会中)的先决条件——普遍控制的代价。”〔16〕这样,马尔库塞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本质在于把动态的、矛盾的、发展的现实固定化和形式化,实际成了一种对现实的脱离和对思想的控制。因而,形式逻辑是思维成为单向度思维的前提条件。

关于柏拉图的辩证逻辑,马尔库塞认为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的反差惊人。在柏拉图的辩证逻辑里,“存在”、“非存在”、“运动”、“同一性”和“矛盾”等术语,在方法上是开放的、不确定性的、未被充分定义的,并且它们拥有一个开放的地带,一个完整的意义领域,这个领域是在交流过程中逐渐构造起来的。柏拉图的辩证逻辑是在对话中提出、展开和检验的,而对话及其对话者是自由的。说话者在它们的命题中不断超越术语起初的现实的设定。因此,辩证思维与现实之间与其说是一致的,倒不如说是矛盾的。而这种矛盾不是建立在现实本身的术语之上的,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破坏的术语之上的。在那些破坏的术语中,现实成为它自身的真理。这就意味着辩证逻辑是一种现实的否定性,它本身具有矛盾的双向度而非单向度。这种矛盾的双向度的思想风格,不仅是辩证逻辑的,而且是一切力图超越现实的哲学的内在形式。

其次,马尔库塞的哲学批判对准了现代科学逻辑。在对现代科学逻辑的批判中,他先对现代科学和技术进行分析。他认为,当现代科学撇开它自身的功利性,保持自身的中立和有效性时即成为纯科学。诚然,“纯科学的合理性是自由价值,并不规定实践目的,它对任何强加于它的外来价值都是‘中立的’,但这种中立性是一种肯定性特点。”〔17〕这种纯科学的合理性有内在的工具主义特点,由此,它成为先验的技术或特定技术的先验性,即成为社会控制和统治形式的技术,是进行社会控制的手段。“连续不停的技术进步的动态,已经充满了政治内容,技术逻各斯已经成为继续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变成自由的枷锁:人的工具化。”〔18〕此外,就现代科学逻辑而言,马尔库塞认为现代分析哲学和数理逻辑所表达的思维方式的实质,就是古代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表达。这种逻辑虽然有“科学”的外表,实际上在理解现实事物中,把现实主观化、抽象化、符号化和形式化了。把理论和现实的真实关系消解在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形式和数学关系中,这种现代逻辑实际上发挥了掩盖事物的真实,为不合理的现实作辩护的功能。

第三,关于哲学的批判马尔库塞的重点放在对实证主义和语言分析哲学的批判。他认为,实证哲学和语言分析哲学把语言的意义同经验事实和具体的操作等同起来,并把既定事实毫无批判地接受下来,从而把多向度的语言清洗成单向度的语言,最终使其思维方式本身也成为单向度的思维。马尔库塞分析了实证主义的起源和思想。他认为在“实证主义”第一次被使用时,该术语就有三层含义:(1)认知的思想靠事实经验而获得有效性;(2)认知的思想重视具有确定性和精确性模式的物理科学;(3)相信认识要进步必须取决于这种重视。因此,实证主义把一切形而上学、先验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当做倒退的思想加以反对,使其哲学的思想变成了证明性思想,哲学的批判只在社会的框架内进行批判,而把非实证的概念诬蔑为纯粹的幻想。

马尔库塞认为语言分析哲学是使哲学成为单向度哲学的关键。语言分析哲学的原本目的是治疗思想和语言运用上令人混淆的形而上学的观念,纠正思维和言语中的反常行为,清除或至少揭露那些模糊之词、幻想和怪念头,使语言和语言行为达到精确明晰。但是,语言分析哲学的方法太过简单和幼稚,似乎是只要一对语言进行意义分析,就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哲学的根本问题,而事实并非如此。最终说来,这些分析不仅是不充分的,而且对哲学思想和批判思想本身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因为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有两个问题必须提出来:(1)概念(或语词)的阐释能够自己在实际的日常论域自我定向并终结于其中吗?(2)精确性和明晰性是自在的目的抑或受其他目的制约?即离开现实能够找到语言的真正意义吗?对此,他猛烈抨击奥斯丁抽象地讨论句子的意义,认为应把对句子的理解放在整个语言的环境中才能进行;他也批判维特根斯坦强调日常用语的重要性,把哲学当做了改变语言的工具,而丧失了自身的批判性。他认为:“日常的思维和语言领域同哲学的思维和语言领域之间存在着一种重大的差别。在正常环境里,日常语言的确是行为的——实践工具。”但是,语言分析哲学在对语言的分析中使自己定向于具体化了的日常论域,对那些异己、敌对且不能按照既定用法来理解的东西进行抽象,通过对意义进行分类和区分,并保持它们相互隔离,这一分析消除了思想和言论中的矛盾、幻想、超越。把自己完全融合在现实中,与现实保持一致,在对语言的分析批判中失去了对现实的批判力。(www.xing528.com)

(四)抉择的机会

关于对单向度的社会与单向度的思想批判,马尔库塞表现了强烈的愤慨与不满。面对单向度的社会与人类,马尔库塞在本书最后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人的本能欲望、精神自主力、创造才能得到完全解放。如何才能实现他的理想社会呢,他认为要通过哲学的改造去实现,因而他赋予哲学以重大的责任,他认为哲学有着历史的义务。而哲学的历史义务蕴藏在哲学历史中的一般概念里。他认为,在哲学中所确立的一般概念,不单是一个认识论的抽象问题或是关于语言及其用途的虚假的具体问题,而是哲学的思想核心。“对待一般概念的做法显示了思想文化上的一种哲学立场——它的历史功能。”〔19〕在马尔库塞的整个思想中,哲学的一般概念扮演着他的社会批判的工具和拯救社会的工具。他分别从三个方面来确定哲学的一般概念特有的历史功能:其一,一般概念是经验的首要因素,它是人们每天所面对的世界的根本性质。同时它也起源于经验。这使概念与具体事务之间有着连续不断的关系,彼此之间是分不开的。其二,一般概念有着特殊的意义,它的抽象性标志着在具体的历史的意义上的各种潜在性。他指出:“一般概念是根据事务的潜在性来理解事物的特殊状况的概念工具。它们是历史的和超历史的;它们使构成经验世界的材料概念化;它们着眼于这种材料的可能性,根据这些可能性的实际限制、压制和否定,使这种材料概念化。不论是经验还是批判,都不是私人的。这些哲学概念是在对历史连续体内的总条件的意识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们受到了一个特定社会的个人立场的精心阐释。”〔20〕其三,马尔库塞认为,哲学家“通过各种经验的个别力量和层次,通过各种不同的指导思想方式从日常生活事务走向科学和哲学的‘设计’,一个集合主体和一个共同世界的相互作用继续保持着一般概念的客观有效性。”〔21〕马尔库塞以“人”这一哲学概念来说明哲学的历史功能。他认为“人”这一哲学概念着眼于充分发展起来的人类才能,这些才能是人的独特才能,表现为人们实际生活在其中的各种状况的可能性。所以,“人”这一概念清楚地表达了被视为“典型人类”的性质,即那些同其他生物相对照而从属于一切人的性质,同时要求这些性质是人的最充分或最高的实现。因而,在“人”的这一哲学概念中,体现了哲学对于人及人类社会而言的历史意义及其所要实现的最终目标。

在揭示了哲学一般概念的重要性以后,接下来就是确立在哲学一般概念的指导下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设计”是马尔库塞构建“理想社会”的核心。他认为“设计”一词最清楚地强调了历史实践的特点。它来自在许多理解、组织和改造现实的方式中对一种方式的决定性选择的把握。而一旦做出某种选择,也就排除了和这种方式不相容的其他可能性。在各种可供选择的“历史设计”中,究竟选择哪一种呢?为此他提出了“历史设计”的真理价值的标准。这些标准涉及一个历史设计实现既定可能性的方式,也就是说是牵涉人类存在方式的可能性。具体说来,标准有两条:

一是超越性设计就符合在已达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水平上展现的现实可能性。

二是超越性设计为了证明既定总体是假的,必须在以下三重意义上证明自身有更高的合理性:

(1)它提出一种保存并改进文明的生产成就的前景;

(2)它在其根本结构、基本倾向和关系上来确定既定总体;

(3)它的实现将在一处制度的框架内为生存安定提供更大的机会,而这种制度又为人类需求和才能的自由发展提供更大的机会。

马尔库塞的“历史设计”是建立在对“技术设计”的分析之上的。他认为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技术成为控制社会的新形式。技术的繁荣扩大了一种压抑性的生产力和“虚假的需求”。人们在这压抑的社会失去了自身的对抗性,因此只有唤醒人们的压抑感,并通过对技术的重新设计来完成破坏现有的技术合理性,才能使人们重新获得合理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体现在对现存社会的革命性要求上。他认为革命在现存社会中不是一种“根本需要”,但它是人类最终的“根本需要”。所以人们应该“绝对拒绝”现存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追求一种“质的变革”,摧毁现实的根本结构,使人民能自由地发展自己的需求;建立一种新的技术,重新把握艺术与科学、科学和伦理学的统一;自由地发挥我们的想象力,给科学套上缰绳,使之用于人类的解放。至于是谁才能担当构建马尔库塞“理想社会”的重任,他认为,当大多数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已被这种社会制度同化,并且对“全球性超越”现存秩序不感兴趣时,就只能由那些“在保守的大众基础之下,有一些阶层,如被抛弃者和被排斥在外者,被剥削被迫害的其他种族和有色人种,失业者和不能就业者”〔22〕来实现。因为他们全都是在民主过程之外存在的;他们的生活最直接最现实地要求结束不可容忍的条件和制度。即使他们的意识不是革命的,他们的敌对行为也是革命的。但是这样的革命是没有物质力量可以依靠的,革命只是乌托邦式的,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正如本书最后一句话:“只是为了那些毫无希望给我们以希望的人。”

■ 简要评述

《单向度的人》这部著作在马尔库塞整个人生写作里,具有非常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不单是20世纪60年代末大学生运动的精神指南,也是标志着马尔库塞本人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转折。其一,作者背离于马克思主义,减少使用马克思主义术语;其二,作为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之一的他,将自己的悲观主义的社会批判理论推向顶峰。

马尔库塞以论证“单向度”的人和社会的方式,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发达工业社会的种种病态表现。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繁荣背后,他看到了正日益加剧的对人的全面压抑。在他看来,普通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着阶级和阶级压迫的消失,而只是普通大众被虚假的需求所操纵而丧失了自己的批判能力。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发达工业文明的奴隶,是地位提高了的奴隶,但仍然是奴隶”,因为人依然处在物的境地。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工具主义和分析哲学等现代西方哲学,一贯标榜“中立”立场背后发现了这些哲学思潮窒息人的实质,并针砭了它们无病呻吟式的、烦琐而脱离现实的研究方式,他的哲学批判有相当强的力度。

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更是为资产阶级学者津津乐道并引以为荣的东西,而马尔库塞从这种自由中看到的却是实质上的不自由。在他看来,这个自由实际上是一种强有力的统治工具;对于奴隶来说,这种自由不过是挑选哪个主人来统治自己的权利。甚至一向被视为西方世界楷模的福利国家,也“是一个不自由的国家”。可以肯定,在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上,马尔库塞堪称是勇猛的斗士。

另外,他还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成为社会新的控制工具,成为统治人和奴役人的工具,这也是导致社会成为单向度社会,人成为单向度的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他也指出,科学技术虽然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人类要摆脱这些灾难而走出困境,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依靠对科学技术的善用。马尔库塞的这些见解具有合理因素和积极意义。但马尔库塞在分析造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的原因时,缺乏经济分析和阶级分析,马尔库塞只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未能看到问题的实质。正如哈贝马斯所说,“在马尔库塞那里,当代的科学和技术取得了合法的统治地位,成为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马尔库塞只揭示了物和科学技术对人的统治,却不愿再向前一步,通过分析物对人的统治,进而揭示人对人的统治。他错误地把科学技术看成是造成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单向度”的罪恶根源,从而掩盖了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固有矛盾。事实上,科学技术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性的概念,技术异化本质上是人类自我异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劳动活动本身蜕变成外在的、强制的、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的谋生活动,它造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全面异化,即人与人的冲突与背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则是异化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看不到人的存在,而只有物的统治。“科学技术从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丰富和发展自身本质力量的工具系统,异化、蜕变为统治人、奴役人的技术锁链。”马尔库塞以对科学技术本身的批判代替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未从根本上触动现存社会的基本结构,这种批判再尖锐,也改变不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单向度”。

(广西师范大学:李恩来)

注释

〔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

〔2〕〔3〕〔4〕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3、3页。

〔5〕〔6〕〔7〕〔8〕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5、6、10页。

〔9〕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10〕〔11〕〔12〕〔13〕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2—29、50、49、55页。

〔14〕〔15〕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06、106页。

〔16〕〔17〕〔18〕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16、133、135页。

〔19〕〔20〕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181页。

〔21〕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184页。

〔22〕 〔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张峰、吕世平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21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