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宋代文学中的晏欧采莲词分析

宋代文学中的晏欧采莲词分析

时间:2024-01-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处以晏欧采莲词为个案,做更加深入仔细的解读,有助于上文观点的落实。晏欧采莲词中,以《渔家傲》为多,就是遵循了宋代采莲歌舞曲的基本模式之创作。比较而言,晏欧创作《蝶恋花》比较多,他们对此词调相对喜爱和熟悉,故以之写采莲。晏欧以外,唐宋留存至今作品中,无发现以《蝶恋花》写采莲者。由此来读解晏欧采莲词,就能较为确切地把握歌词本意。或者晏欧采莲词中出现的“罗衣”、“罗袖”、“胭脂”等。

宋代文学中的晏欧采莲词分析

宋词之写“采莲”者,晏殊和欧阳修有比较集中的表现。金庸先生《神雕侠侣》即以欧阳修采莲词《蝶恋花》(越女采莲秋水畔)开篇。此处以晏欧采莲词为个案,做更加深入仔细的解读,有助于上文观点的落实。

晏殊留存至今的采莲词一共16首,分别为《渔家傲》14首、《雨中花》1首、《蝶恋花》1首[18];欧阳修留存至今的采莲词一共14首,分别为《渔家傲》11首、《蝶恋花》3首[19]。其中,3首《渔家傲》晏殊、欧阳修重出。以下从多个环节,解读这些词与“采莲”歌舞之关系。

词牌就是宋词的歌谱,晏欧存今采莲词用三个词牌:《渔家傲》、《蝶恋花》、《雨中花》。

其一,《渔家傲》。南宋史浩创作的《采莲舞》保存至今,对采莲歌舞过程有完整细致的记载。歌舞过程中,一共演奏采莲曲6曲,分别为:《双头莲令》、《采莲令》、《采莲曲破》、《渔家傲》、《画堂春》、《河传》。其间,《双头莲令》和《采莲曲破》仅仅是演奏,无歌词。其余4曲配词演唱,全部歌舞过程中一共唱了8首采莲词。歌舞开始时,众人合唱1首《采莲令》;中间连续演唱5首《渔家傲》,全部由主舞“花心”演唱;结尾,众人再度合唱《画堂春》和《河传》各1首。据此可见,宋代采莲歌舞的主唱歌曲是《渔家傲》。晏欧采莲词中,以《渔家傲》为多,就是遵循了宋代采莲歌舞曲的基本模式之创作。

唐五代无《渔家傲》创作,《全唐五代词》收录5首《渔家傲》,应该都是宋元人依托的鬼仙词[20]。宋代《渔家傲》大量出现,现存最早的就是晏殊的这一组采莲歌曲作品。因其第一首《渔家傲》上阕结句为“神仙一曲《渔家傲》”,《词谱》推断曲调因此得名[21]。此说如果成立,《渔家傲》词牌名即来自采莲歌曲,写采莲为曲调本意。再举《全宋词》中保留的丁羲叟采莲词《渔家傲》一首为例:“十里寒塘初过雨,采莲舟上谁家女?秋水接云迷远树,天光暮,船头忘了回来路。

却系兰舟深处住,歌声惊散鸳鸯侣。波上清风花上雾,无计去,月明肠断双栖去。”

其二,《蝶恋花》。本名《鹊踏枝》,又名《凤栖梧》等,是唐五代比较常用的词调。尤其是南唐冯延巳,写了14首《鹊踏枝》,对北宋初期词人创作影响很深。冯延巳部分《鹊踏枝》作品,即与晏欧之作混淆,亦可见影响之一斑。入宋之后,《全宋词》存晏殊《蝶恋花》6首,《鹊踏枝》2首;欧阳修《蝶恋花》21首,《鹊踏枝》1首[22]。比较而言,晏欧创作《蝶恋花》比较多,他们对此词调相对喜爱和熟悉,故以之写采莲。晏欧以外,唐宋留存至今作品中,无发现以《蝶恋花》写采莲者。

其三,《雨中花》。唐五代有依托吕洞宾所作《雨中花》一首,《全唐五代词》卷七将其列入“宋元人依托唐五代人物鬼仙词”。宋人最早的《雨中花》,就是晏殊这首咏采莲舞曲的作品。其余宋人所作《雨中花》,皆无咏采莲舞曲者。大约晏殊喜爱新颖曲调,尝试以之咏采莲舞曲。

明白采莲词所写乃酒宴间歌舞活动,词中所描写的装束和动作,就不是采莲女的真实着装,或真实的水乡风光,更不是采莲的真实动作。词中所写,是歌舞妓的着装,或是为舞蹈特殊布置的背景;其动作也是或经过编排,或自由发挥的舞蹈动作。由此来读解晏欧采莲词,就能较为确切地把握歌词本意。

其一,装束。采莲歌舞妓之着装或舞蹈背景布置,围绕歌舞主题,有特殊要求。首先,她们是模仿水上乘舟采莲的动作,大致会有“彩舫”、“仙舟”和“双桨”、“归棹”之类与舟船相关的装束和舞蹈道具。史浩《采莲舞》之“花心”串场吟诗,便有“轻舠一叶烟波阔,嗜此秋潭万斛香”之句。通常情况下,彩舫是与服装一体的,穿在歌舞妓身上,所有的舞蹈动作就有了乘舟或水上采莲的直观感受[23]。晏殊《渔家傲》云:“罨画溪边停彩舫”,“船头触散双”,“轻桡短棹随风便”,“池中短棹惊微雨”。欧阳修《蝶恋花》云:“永日环堤乘彩舫”,“缥缈仙舟”,“菱花荇蔓随双桨”,“归棹莫随花荡漾”;欧阳修《渔家傲》云:“花底忽闻敲两桨”,“莲舟荡”,“船头阁在沙滩上”,“孤舟挽在花阴底”,“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其中,与舞蹈华美场景相一致,以装饰绚丽的“彩舫”最为突出。唐宋采莲词中,因而时时出现“彩舫”。五代李珣《南乡子》云:“乘彩舫,过莲塘。”当时帝王或富贵人家,甚至在水面上打造“彩舫”,表演采莲舞蹈,以作游戏玩乐之用。如前文例举五代十国时期之闽惠帝王延钧所为。

其次,美艳妖妓表演采莲歌舞,突出的是声色之享受。荷花作为装束或舞台布景,人面荷花相映衬,便酿造了香艳的氛围。晏欧《渔家傲》、《蝶恋花》、《雨中花》中有“荷花”、“拈花”、“如花”、“菱花”、“摘花”、“看花”、“随花”、“花底”、“花气”、“花腮”、“花阴”、“花露”、“花罩”、“花轻”、“采花”、“隔花”、“落英”、“红蕊”、“红菡萏”、“红妆”、“红幢”、“红粉”、“残红”等等语词,或为装束,或为布景,或为动作,都是要给观赏者呈现一场美轮美奂的表演。

与江上水面采莲关联,会有“荷叶”、“莲叶”、“青凉伞”、“绿扇”、“绿盖”、“绿荫”、“绿柄”、“莲茎”、“青房”、“嫩房”、“莲房”、“双苞”、“蕊黄”、“金英”、“宿蕊”、“金粉”、“金蕊”、“抱蕊”、“嫩藕”、“锦鳞”、“烟草”、“荇蔓”等等景物的布置或装束,共同打造出芬芳艳丽的采莲氛围。史浩《采莲舞》中“竹竿子”念云:“爱芙蕖之艳冶,有兰芷之芳馨。”其中一首《渔家傲》唱云:“翠盖参差森玉柄,迎风浥露香无定。”正是这种香艳氛围的具体描摹。证之以晏欧采莲词,晏殊《渔家傲》云:“荷叶初开犹半卷,荷花欲拆犹微绽。此叶此花真可羡。秋水畔,青凉伞映红妆面。”“秋水上,时时绿柄轻摇扬。”“莲叶层层张绿伞,莲房个个垂金盏。一把藕丝牵不断。”“绿柄嫩香频采摘。”欧阳修《渔家傲》云:“日脚沉红天色暮,青凉伞上微微雨。”“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为爱莲房都一柄,双苞双蕊双红影。”

当然,采莲歌舞妓与其他歌舞妓着装及化妆有相同之处。如晏殊《渔家傲》云:“脸傅朝霞衣剪翠”,“粉面啼红腰束素”,欧阳修《蝶恋花》云:“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或者晏欧采莲词中出现的“罗衣”、“罗袖”、“胭脂”等。这些化妆和装束,都不适宜真实的水乡劳作女子,而是舞台的需求。史浩《采莲舞》中“竹竿子”念云:“伏以仙裾摇曳,拥云罗雾縠之奇;红袖翩翻,极鸾翮凤翰之妙。”这样的舞美装束,罗衣轻薄,飘飘欲仙,突出歌舞妓的艳丽和性感,以及舞姿的轻盈和缥缈。

其二,动作。采莲歌舞演出,歌舞相伴,舒缓优美。史浩《采莲舞》中“竹竿子”念词,有如此形容:“仗以遏云妙响,初容与于波间;回雪奇容,乍婆娑于泽畔。”音乐、舞蹈、美姬,相得益彰。

围绕采莲主题,常见的基本舞蹈动作有两种:水面划行和摘花采莲。1.水面划行。或穿行于“菱花荇蔓”与荷花之间,或黄昏“归棹”离去,所有的舞蹈动作都要给出水上舟行的感觉。晏殊《渔家傲》:“轻桡短棹随风便。”欧阳修《蝶恋花》云:“永日环堤乘彩舫,烟草萧疏,恰似晴江上。水浸碧天风皱浪,菱花荇蔓随双桨。”“滩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著江南岸。”“归棹莫随花荡漾,江头有个人相望。”欧阳修《渔家傲》云:“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郎船不觉来身畔”,“回身急打船头转”。2.摘花采莲。这是舞蹈的主题和核心,所有的舞蹈动作和情感抒发都围绕此展开。晏殊《渔家傲》云:“试折乱条醒酒困。应有恨,芳心拗尽丝无尽。”“欲摘嫩条嫌绿刺”,“绿柄嫩香频采摘”,“越女采莲江北岸”。晏殊《雨中花》云:“折得清香满袖。”欧阳修《蝶恋花》云:“越女采莲秋水畔”,“照影摘花花似面”,“和露采莲愁一饷”,“折得莲茎丝未放”。欧阳修《渔家傲》云:“谁傍暗香轻采摘”,“醉折嫩房红蕊嗅”,“昨日采花花欲尽”,“贪采嫩香星眼慢”。因为是舞蹈表演,故与之相伴,有“星眼”娇媚、嗅花怜惜、和露惆怅等表情和情感表达。

采莲歌舞,主题是暗示或直接表达男女情爱。除了摘花采莲之外,水面上能与男女情爱发生关联的事物,时而被编入歌舞,成为表达情感的辅助手段。水面鸳鸯,成双成对,向来是男女情爱的象征物,也是采莲歌舞中常见的名物。歌舞妓或化身鸳鸯,翩翩起舞,抒情达意。晏殊《渔家傲》云:“风淅淅,船头触散双。”[24]“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晏殊《雨中花》云:“一对鸳鸯眠未足,叶下长相守。”欧阳修《蝶恋花》云:“红粉佳人翻丽唱,惊起鸳鸯,两两飞相向。”欧阳修《渔家傲》云:“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惊飞不许长相聚。”考察采莲舞中鸳鸯活动,大致舞蹈动作如下:双双相向而飞,愉悦睡眠花底,惊起仓皇徘徊。大意表达男女情爱的三个阶段:相识相恋,两情合欢,分手别离。以他人采莲词为证:五代李珣《南乡子》云:“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宋初徐昌图《河传》云:“鹭起暮天,几双交颈鸳鸯,入芦花,深处宿。”郑仅《调笑转踏》诗词相配,诗云:“白鸟孤飞烟柳杪,采莲越女清歌妙。腕呈金钏掉鸣榔,惊起鸳鸯归调笑。”词云:“擎荷折柳争相调,惊起鸳鸯多少?”史浩《渔家傲》云:“一片清歌天际起,声尤美,双双惊起鸳鸯睡。”丁羲叟《渔家傲》云:“却系兰舟深处住,歌声惊散鸳鸯侣。”周密《水龙吟》云:“想鸳鸯、正结梨云好梦,西风冷、还惊起。”

宋人酒宴间演绎男女情爱,总是牵连着离愁别恨,所以,采莲舞中以“惊起鸳鸯”之舞蹈动作最为常见,这应该是采莲舞一个常式化的舞蹈动作。从上文的引述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宋人诗歌中,对观看采莲舞之情景描写亦如此。周紫芝《西湖词二首》云:“吴中小女结烟鬟,自打青腰唱《采莲》。”“何处渔郎解吹笛,并头惊起双鸳鸯。”徐照《采莲曲》云:“行遍塘边不肯归,鸳鸯打起看双飞。”后代观赏采莲歌舞,亦多类似叙说。元曲中,贯云石《正宫·小梁州·夏》云:“采莲人和采莲腔,声嘹亮,惊起宿鸳鸯。”[25]朱庭玉《般涉调·哨遍·莲船·幺》:“朱唇齐唱《采莲歌》,惊起双双宿鸳鸯,难道是断我愁肠?”[26]历代诗词曲,乃至明清民歌,言及采莲歌舞,“惊起鸳鸯”是最为常见的描述,举不胜举。

采莲歌舞,主题、装束、基本舞蹈动作,历代相承,源远流长。

南朝梁武帝改西曲,作《采莲》歌舞,借“采莲”来隐喻男女情爱,追求声与色的享受。“采莲”为动宾结构,略等于另一动宾结构“追逐情爱”。这个主题,在采莲歌舞中一脉相承。宋代从宫廷到民间都盛行采莲歌舞,或者是歌舞相伴,或者在宴席间演唱采莲歌,其主题都是固定的:男欢女爱。宋词繁荣于秦楼楚馆之歌舞酒宴,主题集中在风花雪月、男欢女爱、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采莲歌舞之主题与此合拍。

追逐情爱的第一个场景就是男女相聚相恋,乃至恩爱合欢,这是采莲歌舞表演的主题之一。晏殊《雨中花》云:

剪翠妆红欲就,折得清香满袖。一对鸳鸯眠未足,叶下长相守。

莫傍细条寻嫩藕,怕绿刺、罥衣伤手。可惜许、月明风露好,恰在人归后。

上阕期待于荷花开放时节,荷叶相衬,折得荷花,馨香满袖。荷叶下有鸳鸯长相厮守,则喻男女恩情欢爱。下阕写采摘,怜惜美人,担心绿刺勾衣或刺伤嫩手。想到月明风露夜晚,歌舞结束,美人归去,词人禁不住有了留恋追忆之情。“可惜”三句,转写歌舞结束后的感慨。采莲类词作,能将美景、歌舞、美人三者结合在一起描写,内涵相对丰富。

再以欧阳修两首《渔家傲》为例:

一夜越溪秋水满,荷花开过溪南岸。贪采嫩香星眼慢,疏回眄,郎船不觉来身畔。 罢采金英收玉腕,回身急打船头转。荷叶又浓波又浅,无方便,教人只得抬娇面。

近日门前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惆怅。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在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雨长来往。

“贪采嫩香”的过程,就是含情脉脉相互表达的过程。星眼回眄,秋波一转,彼此吸引,甚至有点卖弄风情,这也是歌舞妓职业化的表现。然后,郎船相凑身旁,采莲女停止采莲,回身调转船头,面面相对,两情相悦,一起躲入浓密的荷花荷叶丛中。第一首词用这样完整的舞蹈表演过程,演绎了男女调情、相聚、恩爱的全过程。第二首词接着写这一对刚刚堕入热恋男女的浓情蜜意。他们频频在荷花丛中幽会,多次在荷叶底下恩爱,情到浓时,不由对未来产生了担心忧虑。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子的担忧会更多一些,因此女子希望能得到山盟海誓的保证。女子自比荷花,期望恋人是“花底浪”,风雨无阻,长相往来,长相厮守。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至此叙说完毕。采莲歌舞在传唱过程中,深受民歌影响,有许多新颖别致的比喻,后一首《渔家傲》就具备此特征。采莲女愿自己的爱如同盛开的“菡萏”,年年不绝;她更希望心上“郎”的爱情如花底水浪,永远簇拥着“菡萏”,决不分离。

有相聚便有别离,离情别思是宋词最为常见的主题,也是采莲歌舞表演的主题之一。晏殊采莲词,大都表达离别相思之情。14首《渔家傲》,11首写离别相思。以两首《渔家傲》为例:(www.xing528.com)

脸傅朝霞衣剪翠,重重占断秋江水。一曲采莲风细细。人未醉,鸳鸯不合惊飞起。 欲摘嫩条嫌绿刺,闲敲画扇偷金蕊。半夜月明珠露坠。多少意,红腮点点相思泪。

粉面啼红腰束素,当年拾翠曾相遇。密意深情谁与诉?空怨慕,西池夜夜风兼露。 池上夕阳笼碧树,池中短棹惊微雨。水泛落英何处去?人不语,东流到了无停住。

前一首,秋日水波盈盈,酝酿了浓浓的离别之意。“鸳鸯惊飞”喻情人离散。“欲摘”二句,已有愁苦或惧怕的意味,这些情绪伴随着离愁而来。半夜月明,曲终人散,红腮上就挂满点点相思泪了。后一首,直接写别后相思。歌舞散去后,留下词人空对西池,在夜夜风露中空怨慕。下阕集中写荷花凋谢后池塘的冷清寂寞。夕阳笼罩池边碧树,微雨濛濛,池中短棹归去,一切都是那么冷落孤独。落英随水飘零,东流而去,无休无止,不知流向何处。只有留恋荷花者默默无语,伤心凭吊。相思离别之情,通过采莲舞蹈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欧阳修《蝶恋花》云:

水浸秋天风皱浪,缥缈仙舟,只似秋天上。和露采莲愁一饷,看花却是啼妆样。 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归棹莫随花荡漾,江头有个人相望。

秋日的离情,越发愁人。和露采莲,是日常愁绪的排遣,不知不觉间采莲女便泪流满面。采莲女借藕断丝连相喻,写牵肠挂肚、纠缠不休的恋情。结尾的“江头相望”之舞蹈动作,将主题定格于相思。

欧阳修《渔家傲》云:

荷叶田田青照水,孤舟挽在花阴底。昨夜萧萧疏雨坠,愁不寐,朝来又觉西风起。 雨摆风摇金蕊碎,合欢枝上香房翠。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

花底只留孤舟,郎船不见踪影。萧萧疏雨,西风再起,离愁弥漫。风雨摧残金莲,愁思令人憔悴。采莲女以莲子和莲心相喻,写深入骨髓的相思苦痛。这两曲采莲歌舞,词人勾勒出自己心目中多情相思女子的形象。宋人更喜欢写相思,比之相聚,离别时感情更为沉滞。欧阳修13首采莲词中,有10首是写离思的。

有离别,就有长相聚的渴望或祝愿。晏殊《渔家傲》云:“美酒一杯留客宴,拈花摘叶情无限。争奈世人多聚散。频祝愿,如花似叶长相见。”

围绕采莲,晏欧有时将歌词重心转向咏物,通过咏物诉说情思。最为常见的所咏之物是荷花荷叶。欧阳修《渔家傲》云:

叶重如将青玉亚,花轻疑是红绡挂。颜色清新香脱洒,堪长价,牡丹怎得称王者? 雨笔露笺匀彩画,日炉风炭薰兰麝。天与多情丝一把,谁厮惹?千条万缕萦心下。

荷叶青青如玉,荷花似红绡高挂,清香宜人,牡丹亦无法与之比拟。雨与露作笔笺,描绘出一幅天然彩画;风与日为香炉,熏染出屡屡兰麝馥郁。藕丝牵连,千条万缕,无限多情。句句是在咏荷花荷叶,处处是在写佳人情思,咏物即咏怀,这是咏物词的基本创作要求。

另一首《渔家傲》云:

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日脚沉红天色暮,青凉伞上微微雨。早是水寒无宿处,须回步,枉教雨里分飞去。

词咏鸳鸯。水面鸳鸯,是情爱的象征。清风徐来,花露滋润,鸳鸯情侣,停宿花底,便引起了为情所苦之采莲女的妒忌。“惊飞不许长相聚”,是情到极苦之际的反常举动。下阕写日暮时分,雨中鸳鸯,“水寒无宿处”,显然又以惊飞的鸳鸯喻离人,写因情人离去而在凄风苦雨中煎熬时光的佳人。

晏殊《渔家傲》亦云:

宿蕊斗攒金粉闹,青房暗结蜂儿小。敛面似啼开似笑。天与貌,人间不是铅华少。 叶软香清无限好,风头日脚干催老。待得玉京仙子到。凭向道,红颜只合长年少。

歌曲中心转向咏物。上阕写荷花开放、盛丽喧闹之后,莲房结出莲子。词人称赞荷花荷叶的天然貌美,是上天赐予,而不是铅华妆饰而成的。这里还是在盛赞歌妓的美貌。叶软香清之际,风头日脚相催,荷叶渐渐干枯,荷花渐渐凋落。词人向“玉京仙子”喊话,期望红颜长驻,陪伴少年,永远是欢乐时光。歌词表达词人对眼前歌舞酒宴和美女的极度留恋之情。

南朝盛行采莲歌舞,喜欢用谐音修辞手法,隐约表达情思,晏欧采莲词对这一方面有很好的承继。欧阳修《蝶恋花》云:“折得莲茎丝未放,莲断丝牵,特地成惆怅。”“莲”谐“怜”,言爱怜之心已断;“丝”谐“思”,言内心的思绪却无法真正割断。这两类字的谐音方式也都是南朝民歌中运用得最为普遍的。沐浴过爱河的人都知道这种藕断丝连的痛苦,欧阳修用谐音法来表达。《蝶恋花》云:“莲子心中,自有深深意。”《渔家傲》云:“天与多情丝一把,谁厮惹?千条万缕萦心下。”有时因此生发出巧妙新颖的比喻,《渔家傲》云:“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以“莲子”的苦心喻离人内心的苦痛,意味深长。因此,欧阳修采莲词还具有较为浓厚的民歌风味。晏殊采莲词亦有此类喻象。《渔家傲》云:“应有恨,芳心拗尽丝无尽。”“一把藕丝牵不断。红日晚,回头欲去心撩乱。”相对于欧阳修,晏殊这类新颖比喻要少许多,欧阳修采莲词的民歌风味更浓。

最后,简单提一下歌舞角色扮演。读晏欧的采莲词,可以确定有以下几种舞蹈角色:采莲女、荷叶荷花、鸳鸯、郎船。一般说来,只需在舞蹈过程中,通过上场、下场之装束和道具的更换,甚至在舞台上面也可以简单更换,便可以实现角色的转移。如穿上“彩舫”服,便为采莲女;戴上荷花或鸳鸯装饰,就实现了角色转变。最为常见的舞蹈角色是采莲女和荷花。扮演荷花,角色甚至细致到花心和花瓣之区别。落实到舞蹈上,就是舞蹈主角和配角之分。史浩《采莲舞》中的“花心”,就是舞蹈主角。晏欧采莲词,或者是为酒宴上简单的演唱填写,或者是歌舞资料的流失,不能明确角色的转换和主角、配角的区别。然而,细细品味这几十首采莲词,角色的区分和更变还是比较清晰的。

北宋前期词坛,晏欧并称,他们的歌词有许多共同点。就采莲词而言,上述之词牌、舞者装束、舞蹈动作、歌舞主题在两人作品中都大致相同。而且,上述种种,也是宋代采莲词的基本风貌。然而,晏欧的创作个性,也要多少显示在他们的作品中,形成两者相异之处。

具体而言,欧阳修个性张扬,敢爱敢恨,敢于公然享受醇酒美女,采莲词是其坦然享受富贵生活的一种表现。晏殊位高权重,一生少有坎坷,情绪相对平稳。晚年时时困扰他的一种情绪,就是时光流逝之感伤。晏殊虽然位极人臣,却也只能“无可奈何”地看着岁月的脚步匆匆离去。在官场平庸无聊的应酬中,敏感的诗人当然会时时痛切地感受到生命的无意义消耗。这就是晏殊在舒适生活环境中也不能避免的“闲愁”,是摆脱不了的一种淡淡的哀伤[27]。所以,晏殊词中有特别多的对岁月无情的感触。这种特别的情绪,也融入采莲词中,成为晏殊采莲词特有的标签。《渔家傲》组曲第一首就说: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时光催人老去,还是抓紧眼前的欢乐。晏殊强调人生短暂、时空永恒的矛盾,强调及时行乐的必要性。人间万事,无休无止,不如抛开一切,陶醉在醇酒美女之间。晏殊享受醇酒美女,带有摆脱眼前愁绪的强烈愿望,而这种愁绪正是时光流逝所带来的。采莲词之第一首,就奠定了这样的基调,这是宋代其他采莲词所没有的。“叶软香清无限好,风头日脚干催老。”“总是凋零终有限,能无眼下生留恋。”对时光流逝之追惜,总是若隐若现地潜藏于晏殊的采莲词中。

通过多重环节阅读晏欧的采莲词,明了其歌舞性质,便能深入细腻地体会此类作品的特殊韵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