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来源】据日本时事通讯社2013年10月9日报道,日本防卫省当天公开了自行研发的新型轮式突击炮——13式机动战车样车。这是继公开10式坦克后,日本公开的又一重要装甲车辆。13式机动战车依靠机动性高且重量轻的特点,今后将成为日本离岛防御和核电站警备的主力战斗武器。日本防卫省计划通过2年的磨合试验,在2016年投入陆上自卫队使用。
13式机动战车的出现,不能单纯地看作是一项新武器的研发,其背景还有日本陆上自卫队整编成立的新机动部队——“水陆机动团”。在日本政府于2013年12月中旬敲定的2014版《防卫计划大纲》及《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明确表示将在10年之内使陆上自卫队现有的741辆坦克削减至300辆,取而代之引入美军水陆两栖装甲车和13式高速机动战车以组成“水陆机动团”。防卫省此举显示出,日本的国防理念已经从冷战时期的本土防御,转向以中国、朝鲜为假想敌的离岛防御。而13式机动战车的出现,可以说是日本新国防时代开启的象征。
日本13式机动战车
自2004年版日本《防卫计划大纲》出台后,陆上自卫队就开始摸索新的机动战斗装甲车辆。为了对付可能入侵到岛屿上的特种部队,陆上自卫队认为日本需要一种在速度与力量之间取得平衡的装甲战车。“速度”包括便捷的空运能力和迅捷的地面反应;“力量”则要求具有消灭轻型坦克和装甲车的火力,以担任地面部队的前进掩护和突袭支援作战。然而,当时陆自装备的主战武器中,没有一款能够达到这一标准。而依靠驻日美军协同作战来弥补缺失又存在各种实际操作困难,“未来轮型战斗车”专案计划由此诞生。专案小组研究表明,所有外国车辆经过导入再修改的效率都比自制要差,所以该车的开发终于定案。
2007年起,日本防卫省投入26亿日元启动资金,由防卫省技术研究本部开始研发。2013年10月9日公布了第一辆样车,因此定名为13式机动战车,其日语全称为“机动战斗车”,由于日语中“战车”被翻译为中文的“坦克”,因此也有人将其误译为“13型机动坦克”。严格意义上讲该车型属于轮式突击炮,类似中国的09式轮式突击炮。
13式机动战车全长8.45米,宽2.98米,高2.87米,全车共有8个车轮,引擎马力达570匹,最高时速超过100千米,总重约26吨,配备有105毫米主炮和7.62毫米机关枪等武器。除了传感器等一些零部件外,基本上属于日本国产。日本有军事评论家认为,这辆新型机动战车与一般坦克相比,机动性极高,而且重量轻,可以搭乘日本航空自卫队的新型运输机C-2运送,将成为日本离岛防御和核电站警备的主力运动型武器。(www.xing528.com)
综合各媒体报道,13式机动战车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速度优势。13式机动战车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速度”。该型号为8轮车辆,一般而言轮型车辆在山地中移动性能低于履带车辆,特别是车轮直径小于地面凹凸直径时,车辆几乎无法越过。而且车轮的接地面积小、接地点压力高,又存在陷落等问题。但是,13型机动战车利用先进的技术弥补了这一缺陷。研发人员特别注重车体动摇抑制技术和振动抑制技术,以最大化增加公路以外道路的机动性为首要目标。最终选择轮式设计使车体总重得到控制,全车仅26吨,最高时速达每小时百千米以上,可以被研发中的新型运输机C-2运抵战场。轮式设计也使开发成本和维修费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延长了其服役年限。
二、技术优势。13式机动战车采用多项可与其他机械化武器共用的技术,大大降低了研发和制作成本,并且在运用上增加了可靠度。轮式战车接地面积较小,稳定性不如履带式坦克。但是为了维持高攻击力,13式机动战车依然采用105毫米以上的主炮,而且可以和74式坦克共用炮弹,包括93式APFSDS高性能弹药。火控系统则大量采用三菱重工开发中的新坦克(TK-X)技术,使武器系统先进性比74式坦克更高。在防御方面,13式机动战车的装甲正面可抵挡20毫米机炮,侧面可抵挡12.7毫米重机枪直接射击。这与意大利陆军B1半人马装甲车处于相同水平。不过,13式机动战车在应用构想上却明显区别于几款欧美同等战车,它的性质更趋向于“反坦克自行火炮”。只是在如此轻量的车身上使用较重型的火炮,如何保持射击的稳定性仍然是一大课题。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日本所谓的“离岛防御”指向目标就是中、朝等国,又以中国的可能性最大。13式机动战车的长处是机动性强,可快速部署和适应地形,但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火力稍显薄弱与防护欠缺。在事态初期进行快速反应是它的强项,然而一旦暴露在敌军的全面火力攻击之下,则几乎无法构成有效的反击威胁。
因此也有观点认为,日本研制此车的真正目的是配合美军的行动。日本不断寻求突破所谓的“集体自卫权”,首先就是和美军配合作战。在最近几年的局部战争中,美军都会动用大量轮式装甲车辆维护其军事占领,特别是在城镇中进行巷战。如果日本自卫队也想随美国到“地球另一端”去作战,那么13型机动战车无疑是首选武器之一。无论其真正目的为何,这款战车仍是日本国防开启新时代的标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