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资源型经济与石油战争:揭露国家的麻烦与挑战

资源型经济与石油战争:揭露国家的麻烦与挑战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资源型经济这本书大部分章节说的是与石油相关的俄罗斯(苏联)的事情。首先,我们会发现过分倚重资源型经济,很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的麻烦。但凡是资源型经济,都必然存在如下两个问题:问题一:难以取得主导权。然而多数国家却并没有这么幸运,如果资源型经济所占比重过高,伴随而来的往往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同为产油国的沙特[2]。

资源型经济与石油战争:揭露国家的麻烦与挑战

资源型经济

这本书大部分章节说的是与石油相关的俄罗斯(苏联)的事情。无论你是否喜欢,都需要承认的一点是,对中国而言,俄罗斯向来有着一种特殊的意义。譬如十月革命、苏联工业化建设、苏联解体……长期以来,这些历史都是中国学者们重要的研究对象。到了今天,俄罗斯总统普京的杀伐决断,又使得中国民间掀起了一股不小的“普京热”——我就不止一次接到出版社要求写《普京传》的约稿。究其根源,我们已经习惯于把这个国家作为自己的一个参照物

历史中并没有多少“新鲜事”,在这里同样也不例外,剔除那些具体的“故事”,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同样能归纳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首先,我们会发现过分倚重资源型经济,很可能会给国家带来意想不到的的麻烦。对苏联而言,20世纪70年代的高油价就如同冬日午后的太阳一样——晒得人昏昏欲睡,可当你醒过来时,寒冷的冬夜已经快要降临了。在当时,石油出口的高回报几乎掩盖了苏联的一切问题,也彻底断了一切改革的可能性。不止如此,高回报率致使苏联的经济、政治、外交资源配置全部倾向于石油出口,这反倒进一步恶化了苏联的种种结构性问题。

而假如我们把“资源”的定义范围略微放大一些,会发现类似的问题并非只存在于当时的苏联,如果把“人力资源”也算到“资源”里面的话,其实面向出口的低端加工制造业也可以被看成是另一种“资源型经济”——两者都无需太高的技术含量,区别无非是一个卖的是石油,另一个实质上卖的是人的体力。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的“大发展”是石油价格升高的结果,而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同样是有赖于20世纪80、90年代,发达国家由于国内人力成本过高而开始实施的产业输出。

但凡是资源型经济,都必然存在如下两个问题:

问题一:难以取得主导权。回顾前面的文字,我们会发现苏联石油经济的兴与衰都是始于中东局势的变化——沙特带头搞石油禁运,于是苏联就大赚特赚;沙特放开产量限制,于是苏联就开始大赔特赔。这个世界上再稀缺的资源,也很难被一个国家完全垄断[1]

问题二:难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这一点很好理解,你把石油挖出来就可以卖,自然无需太多的中间环节,也就没有多少上下游产业以及工作岗位,这就意味着多数人以及行业是无法从中直接获益的。苏联时代,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平衡利益。然而多数国家却并没有这么幸运,如果资源型经济所占比重过高,伴随而来的往往就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同为产油国的沙特[2]

而如果把这里面的“石油”换成“人力”的话,我们会发现如今的很多问题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自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以来,众多以出口加工业为支柱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日子都不怎么好过。这个原理同当时的苏联一样,“人力资源”的定价权不在这些国家手里。

当初苏联卖石油卖出了“荷兰病”,其实同样的问题也可以套在出口加工制造业上。和我们的想象不太一样,由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其实更像是一个逆流而上的过程:高端产业可以拉动低端产业,但反过来则是做不到的。以出口“人力”为本质的加工制造业同其他资源出口一样,技术上并没有什么门槛,自然赚钱也就轻松得多。而高端制造业往往意味着大笔的前期投入,而且技术研发必然存在失败的风险。两相比较,自然没有谁会主动去选择后者。

此外,就如同苏联的石油经济最终挤压了其他产业一样,发展中国家的加工制造业也在产生着类似的作用——低端制造业更倾向于把社会往“低教育、底保障、低福利、低工资”的方向“改造”,因为这样才能使得人力资源如同波斯湾的石油一样易于“开采”。而由此产生的后果则可能比当初的苏联还要严重——不要忘了,人的第一属性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劳动力”。(www.xing528.com)

简而言之,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但绝不能被“资源型经济”所绑架。从人类诞生开始,要做到这一点就很不容易[3],但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从管理的角度说,苏联的灭亡并非是因为其高层管得太多,而是因为管理严重不足。很多文章将苏联后期的失败归咎于市场经济的缺位以及所谓的行政干预过多过滥。但起码在“荷兰病”这个致命的问题上,假如加入“市场经济元素”,我们似乎也看不出能有多少改善:按照资本的趋利属性,各种资源同样会迅速集中于石油出口领域,因为这个领域赚钱最容易。事实上当时苏联所奉行的更多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整个苏联就是一个超大号的企业,苏维埃就是管理层,苏共高层就是董事会,而当时“一切围着石油转”的经济模式,原本就是最典型的逐利行为,只不过对比一般意义上的企业,苏联这个超级“企业”的责任并非“有限”而是无限的。

当时需要的,其实恰恰是通过一些“逆市场”手段来强行扭转这种逐利行为。譬如,在西西伯利亚油田可以实现1∶30的超高回报率的情形下,依旧能够坚持投入足量的资源来保持老油井的潜力,提高本国制造业的工业水平[4],而不是竭尽全力去扩大石油产量;在国际粮食价格并不高的情况下,依旧能大力发展本国农业。如果从逐利的角度来判断,这些短期内难以见到实际效益的行为,显然都是难以被接受的,可它们的确是当时最需要去做的。然而遗憾的是,在斯大林之后,苏共高层越来越没有动力和能力来完成这种“逆向”操作。

我们总是称市场是“看不见的手”,那么自然非市场手段就是另一只“看得见的手”。人既然有两只手,那自然没有非要缚住哪一只的道理,经济同样如此。

【注释】

[1]沙特能够在石油价格问题上呼风唤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特例——波斯湾的石油开采难度实在太低了。此外,沙特是依托美国的全球军事金融霸权,才有了左右油价的本事。

[2]沙特王室在海外有高达6000亿美元的资产,分别由王室的约5000名王子掌握着,与此同时,这个国家有20%的平民处于极度贫困的状态。虽然沙特政府采取了免费医疗、教育以及不征赋税等措施,但依然无法弥合社会的两极分化。如今,两极分化已经成了沙特最大的潜在危机。(来自新华网《土豪的沙特王室,小王子每年3亿美元零花钱》,2015.1.23。)

[3]根据对古人骸骨的研究,人类在刚刚进入农业时代时,平均身高反倒比渔猎时代矮了5~10厘米,平均寿命也大幅下降了很多,这是由于对比渔猎,农耕的劳动量更大。可见,人类的任何一次产业升级,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4]前面的章节中曾经提到,苏联在其后期,曾因为本国造不出堪用的高压水泵,而在石油增产问题上生生被美国卡住了脖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