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篇
从历史上来讲,乌克兰对俄罗斯的价值相当于中国的东北三省。其价值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地缘安全。俄罗斯国土面积非常辽阔,1700多万平方公里,但这1700多万平方公里看似广袤,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形胜之地。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俄罗斯的国土几乎是一马平川,除了乌拉尔山和高加索山脉外,再也找不到什么山川,也没有高原、盆地,这种一马平川的地形在战争中是非常吃亏的,只要敌方具有比较强的机动性,在短时间内就可长驱直入俄罗斯腹地。俄罗斯面积看着大,可位于欧洲地区的核心的区域,距离欧洲的几个传统大国德国、法国不过几百公里而已。
因为这个缘故,俄国在历史上两次被人打到首都:一次是拿破仑时代,法军直接打进了莫斯科,俄军统帅叫库图佐夫,不得不火烧莫斯科,以坚壁清野的战术来对付法国人。
第二次是苏德战争时期,德军在开战后不久就兵临莫斯科城下,所幸的是那一年苏联的冬天比往年来得早,更幸运的是在远东地区日本人一直不敢北上,这让朱可夫可以调来远东驻军加强莫斯科的城防,才最终坚持了下来。可这依然是战争中最为凶险的一个阶段,在莫斯科保卫战爆发前夕,苏联政府把主要的人员、机械设备,以及红场列宁墓中的列宁遗体全都迁了出来,做好了再次坚壁清野的准备,那个时候苏军在莫斯科城内所有重要的交通枢纽、桥梁都布置了炸药,就是准备如果守不住的时候把这些地方都炸了,留给希特勒一座废城。
由于没有山川阻碍,唯一能让俄罗斯在地缘上有安全保障的只有距离了,换句话说就是国土纵深越大越好。基于这个原因,历史上的俄国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向西和向南不断和邻国交战,开疆扩土以增加战略纵深。
其实不仅仅是俄罗斯,从英吉利海峡一直到乌拉尔山脉都是以平原、丘陵为主的平缓地形,因此欧洲各个国家间一直也是征伐不断,在领土问题上,俄国人和西欧国家其实没什么区别。时下成为热点的乌克兰,正是这种特定环境下的产物。
历史上早期原本是没有乌克兰这个国家的,当时与俄罗斯西部相邻的是欧洲大国波兰[2]。公元17世纪,沙俄开始逐步壮大起来,沙皇阿列克谢从1654~1667年跟波兰打了13年的仗,13年中沙俄越战越勇,不断从波兰掠夺国土——如今的东乌克兰便由此而来[3]。
彼得大帝画像
除了彼得大帝外,中国人所熟知的另一位沙俄统治者恐怕就是叶卡捷琳娜女皇,从地缘政治考虑,她对俄国的贡献可能还要高于前者。叶卡捷琳娜女皇生平最大的两个功绩都和现在的乌克兰有关:
叶卡捷琳娜女皇画像
其一,在1768~1774年的俄土战争中,打败了俄国南部的强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一仗彻底拿下了克里米亚半岛;俄土战争后,沙俄又和奥匈帝国、普鲁士帝国联合出兵,三次对波兰开战,最后把波兰彻底瓜分,使得波兰一度亡国。在这三次对波兰的战争中,叶卡捷琳娜为俄国拿回了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当时波兰国土面积总共不过70万平方公里),至此便形成了现今乌克兰的雏形。
1991年苏联解体后,14个加盟共和国从苏联的政治框架中脱离出来独立建国。这对俄罗斯来讲不仅仅是损失国土面积这么简单,这14个加盟共和国全部位于苏联的西部和南部,而这两个方向恰恰是历史上俄国主要的威胁来源——俄罗斯的战略纵深因为苏联的灭亡而大大减少了。
乌克兰的独立则是14个加盟共和国中对俄罗斯冲击最严重的。乌克兰位于俄罗斯的西南部,在苏联时代是仅次于俄罗斯联邦的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俄乌边境到达莫斯科的平均距离不过400公里,中间没有任何大的地理障碍——现代战争条件下,一支机械化部队如果从俄乌边境出发的话,在几天之内就可以非常顺利地打到莫斯科城下,而如果换作轰炸机或者是巡航导弹,那么时间将是以分钟来计算的。
除了地缘安全方面的价值外,乌克兰在苏联时代还是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在乌克兰分布的工业设施包括航空、航天、造船、冶金、化工、精密电子加工等方方面面——这其中包括苏联时代唯一一个能够建造航空母舰的黑海造船厂、茹科夫斯基航空航天大学、安东诺夫飞机设计局及配属的工厂[4]。此外,俄罗斯境内很多重工业企业所需的核心部件,也是由位于乌克兰东部的工厂来生产的[5]。
不止如此,乌克兰还是欧洲最大的粮仓,拥有几十万公顷的黑土地,而且对于国土普遍处于高纬度地区的俄罗斯来讲,乌克兰是纬度最低的地方,这里水热条件是整个苏联最好的,在赫鲁晓夫时代之前,乌克兰一直是苏联最大的小麦产区。
独立之后的乌克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资产,就是我们前面刚刚提到的克里米亚。克里米亚半岛面积不大,只有2.5万平方公里。可就是为了这2.5万平方公里,从1676~1774年,一共200多年时间里,沙俄和土耳其为其先后爆发了11次战争——平均每隔19年就打一仗。最终克里米亚在叶卡捷琳娜时代被俄国夺占。
克里米亚地理位置
1853年又爆发了克里米亚战争——这是在拿破仑之后,欧洲地区规模最大的战争,英、法、土及撒丁王国(意大利的前身)四国联军,与俄国围绕克里米亚半岛鏖战了两年时间,两年使得俄国付出了几十万人的伤亡,黑海舰队司令纳希莫夫在战争中阵亡;在战争期间,为了给英国人在北美施加战略压力,同时也是为了解决战时财政问题,俄国政府不惜把面积170万平方公里的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人[6]。最终,俄罗斯寡不敌众宣告战败,克里米亚半岛被迫被割让。沙皇尼古拉一世因此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割让土地的沙皇。在战争结束结束后不久,尼古拉一世便去世了,一直以来有传言说:尼古拉一世是由于割地而羞愧难当,在战争结束后服毒自杀——当然这只是传说。
就这样经过反复争夺,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红军于1918年重新夺回克里米亚。苏德战争时期,德国人为了夺取位于克里米亚的重要海港塞瓦斯托波尔,整整耗了250多天,由于耗时过长,以至于直接影响到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表现。之所以能叫这么多国家为这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投入几百年的时间和无数的生命,还得从它的位置来说起。(www.xing528.com)
从地图上看,克里米亚半岛从欧洲大陆延伸而来,位置接近于黑海的正中央。这意味着,谁拿到克里米亚,谁就掌握了整个黑海的控制权[7]。那么黑海又意味着什么呢?在苏联时代黑海负责的是苏联对外贸易60%的航运量,其中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出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黑海,运往西欧地区[8]。
除此以外,黑海对俄罗斯而言“进可攻、退可守”:以守而言,黑海是整个高加索地区的海上屏障;而如果是攻,从黑海走达达尼尔海峡及博斯普鲁斯海峡便可进入地中海,进而到达中东地区。冷战时期,苏联正是通过这条海上通道对埃及和叙利亚进行援助,进而影响整个中东局势的走向。
简而言之,控制克里米亚半岛也就控制了黑海,而黑海位于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可以波及到欧、亚、非三大洲。
而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上一次从俄罗斯手里丢掉的原因却叫人哭笑不得:在苏联的行政建制下,克里米亚半岛最初一直属俄罗斯联邦下辖,和乌克兰共和国没有什么渊源。1954年,为了庆祝“兄弟的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300周年”,曾长期领导乌克兰地方工作的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把属于俄罗斯共和国版图的克里米亚半岛作为“恒久友谊的象征”赠给乌克兰。
对正处于鼎盛时期的苏联来说,这其实也算不得一件大事。在中国,一个市的辖属在两个省之内来来回回变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可能对于省内的经济有一些影响,但对整个国家来讲这就是从左手换到了右手而已。但赫鲁晓夫怎么也不会想到,37年之后苏联会宣告灭亡,乌克兰成了独立的国家,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因为当初领导人一个“拍脑袋”的决定,稀里糊涂地成了外国领土。
苏联解体之后,根据俄乌之间的协议,俄罗斯可以继续使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塞瓦斯托波尔军港,但毕竟已经成了别人的地方,始终用得心里不踏实。而且为了延续塞瓦斯托波尔港的使用权,俄罗斯不得不在乌克兰常常与自己作对的情况下,每年向乌克兰提供平价天然气作为燃料。即便这样,乌克兰隔三差五还是会拿“收回塞瓦斯托波尔”做文章——俄格“五日战争”期间,乌克兰政府就曾下令禁止俄黑海舰队使用塞瓦斯托波尔港。
此外,美国在苏联解体后便一直觊觎克里米亚半岛,在危机爆发前,乌克兰政府曾打算从俄罗斯手里收回塞瓦斯托波尔,转而让美军进驻,对俄罗斯而言,这显然是无法容忍的——克里米亚半岛距离莫斯科的直线距离不超过1000公里,距离索契只有500公里,如果美国海军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他们根本不需要出海,在港里发射巡航导弹就可打击俄罗斯腹地。
2014年2月,乌克兰国内以总统亚努科维奇宣布不再寻求加入欧盟为导火索,各种多年积累的矛盾一下子全都爆发出来,反对派在推翻亚努科维奇之后声称将谋求加入北约,这等于把俄罗斯一下子逼到了绝境:要么彻底丢掉克里米亚,黑海沿岸的高加索地区乃至俄罗斯腹地都将面临严重的潜在战略威胁,俄罗斯的地缘安全态势将面临1991年以来最严重的威胁;要么夺回克里米亚,扭转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的战略被动局面。而对于普京这样的政治强人而言,显然只会选择后者。
2014年3月初,克里米亚议会宣布脱离乌克兰独立,3月16日,克里米亚举行全民公投,以96.77%的绝对多数派通过决议[9]:克里米亚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2014年3月20日,俄罗斯批准了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条约。由此,普京的民望再一次被推向了顶峰,按照最保守的统计他的民意支持率也超过了70%——前几次让克里米亚半岛收归俄罗斯的分别是叶卡捷琳娜女皇、列宁、斯大林。而正是普京空前高涨的民望,以及俄罗斯民众被克里米亚合并所激发起来的凝聚力,让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没有产生他们预期的效果(详见后记)。
【注释】
[2]那个时候的波兰和现在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波兰最强大的时候可以在俄罗斯扶植傀儡沙皇。
[3]当时俄国正处于领土扩张的高峰时期,在阿列克谢死后,彼得大帝继承了皇位。在1700~1721年(中国清康熙年间),俄国与北方的邻国瑞典又打了21年仗,把一个北欧强国给打成了人畜无害的小国,由此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现在的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就是在那个时代归到俄罗斯手里的。
[4]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飞机安-225运输机——可以直接把火车车厢装入机舱,便是出自安东诺夫设计局之手,这个设计局的实力由此可见一斑。
[5]苏联工业结构的特点是大协作、大联合,一个产品,它的各个零部件、子系统往往来自几个乃至十几个加盟共和国,如此一来就在经济上强化了各个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合作关系,并进一步强化了国家在政治上的统一性。因此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不光丢了一大块土地,自己手中的工业设施有很多因为乌克兰的独立也无法运转了。
[6]当时由于人口有限,沙俄并没有能力开发阿拉斯加,所以这块土地面积虽大,但对当时的俄国来说却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而在美国获得阿拉斯加之后,当时英国在北美重要的殖民地加拿大随即面临被美国南北夹击的危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英军形成牵制,从而减轻克里米亚战场上俄军的压力。
[7]这其实和住在市中心交通最为便利的地段一个道理,因为从中心位置出发,你到达各个地方的时间都差不多。而对海战而言,机动性是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其重要性要超过火力。
[8]苏联解体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又修建了巴库(阿塞拜疆)—第比利斯(格鲁吉亚)——杰伊汗(土耳其)石油管线,通过这条管线,里海石油可以从地中海运往西欧。美俄在冷战之后的一系列冲突,多数都与这条管线有关。
[9]克里米亚半岛居民以俄罗斯族为主,他们对莫斯科的归属感自然要强过基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