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罗斯混乱时期:石油战争与政变悲剧

俄罗斯混乱时期:石油战争与政变悲剧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8·19”事件结束后,当时参与政变的两位高官尼古尼古拉·克鲁齐纳和格奥吉尔·巴浦洛夫相继跳楼自杀。由于那个时候国家已经进入混乱状态,人们连日常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所有的人在得到这些资产券后,除了尽快把它们出手换几镑面包外,再无别的用处。不少文献里认为这是如今俄罗斯寡头产生的源头,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寡头是靠收购资产券起家的。这一计划被提出后,得到了副总理索斯科维奇和丘拜斯的大力支持。

俄罗斯混乱时期:石油战争与政变悲剧

在完成了原始积累后,1989年霍多尔科夫斯基迎来了登上第二级台阶的机会。那一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政策下,苏联政府在短时间内彻底放开了金融管制。几乎在同一时间,霍多尔科夫斯基利用在高层积累的关系网,成立了苏联第一家私人银行“梅纳特帕”银行。自成立之后,梅纳特帕银行就一直同政府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1990年霍多尔科夫斯基除了是私人银行的老板之外,同时还兼任俄联邦总理经济顾问——一个利益相关者同时还可以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这意味着什么不难想象。

1991年,俄罗斯副总理盖达尔开始推行所谓的“五百天跑步进入资本主义”的改革计划,霍多尔科夫斯基和他的梅纳特帕银行此时已经占据了整个餐桌上最好的位置。

1991年“8·19事件”时,霍多尔科夫斯基非常坚定地站在了叶利钦一边,这一次“押对宝”使他赢得了更多的政治筹码。“8·19”事件结束后,当时参与政变的两位高官尼古尼古拉·克鲁齐纳和格奥吉尔·巴浦洛夫相继跳楼自杀。他们的自杀使上亿美元资金的流向成为谜团。当时俄罗斯国内很多人怀疑霍氏的梅纳特帕银行保管着这笔资金,并将它转移到国外或是吞没。然而由于霍多尔科夫斯基之前在政治上选对了支持对象,这件事后来没有人去认真调查过。

由盖达尔推行的“休克疗法”,是把霍多尔科夫斯基推向顶峰的最后一级“助推器”。苏联解体后,副总理盖达尔和叶利钦的高级顾问丘拜斯继续推进俄罗斯的私有化进程:他们对所有的国有企业进行估值,然后以此为依据大量发行私有化凭证——资产券,并将这些“资产券”发给民众——理论上说这等于是全民平分了苏联的国有资产,可事实上却远不是这么回事。由于那个时候国家已经进入混乱状态,人们连日常的温饱都无法保障,所有的人在得到这些资产券后,除了尽快把它们出手换几镑面包外,再无别的用处。

因此,这些发放给民众的“资产券”很快就被私人低价收购。不少文献里认为这是如今俄罗斯寡头产生的源头,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寡头是靠收购资产券起家的。这是为什么呢?你用低价把资产券收购回来后,理论上讲你确实控制了企业,可那个时候俄罗斯上下一片混乱,大量的苏联国企根本没有资金来维持运转,而持有资产券的这些人同样没有能力注入资金,如果想获利,唯一的途径就是把“资产券”转手倒卖出去,这就成了一种“击鼓传花”式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反复易主,却始终看不到资金注入,时间一长必然会宣告倒闭;而那些炒作“资产券”的人也没有太好的下场,因为这击鼓传花的游戏,“鼓”总有停下来的一刻,那些有资金却没有足够政治资源的人自然也就成了牺牲品。

而此时恰恰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千载难逢的机会。在经过几轮折腾后,卢布已经大幅贬值,不光在国外,在国内也已失去了信用。这时谁掌握了足够的美元,谁就将是整个俄罗斯经济的主宰,而梅纳特帕银行手中恰恰掌握着大量的外汇

苏联时期留存下来的国有银行由于卢布贬值和挤兑,事实上信用已经破产了。这个时候政府需要钱,国企也需要钱,霍多尔科夫斯基于是就变成了政府和企业的最大债主——只有通过梅纳特帕银行才能获得贷款,国企才能生存下来,政府才能正常运作。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霍多尔科夫斯基的金融业务就不仅仅经营贷款层面的业务了,还开始向联邦政府提供财务管理,从政府各部门的巨额账户,到为联邦政府各内部机构之间的资金转移提供渠道,全部是霍多尔科夫斯基名下这家银行的业务。除此之外,那些前苏联的高官在苏联解体过程中都获得了大量财富,而这些非法所得的洗钱活动,也同样是在梅纳特帕银行进行的。(www.xing528.com)

这就构成了一种赤裸裸的官商勾结关系:霍多尔科夫斯基借助政界的关系网获得了更大的利润,这些利润又让他有足够的资源来不断拓展人脉。这种游戏玩到最疯狂的时候是在1993年,那时俄罗斯每个月的通货膨胀都在两位数,银行交易中心只要把政府部门转出转入的资金截留几天,拿出去炒卖外汇,就可以发一笔横财,因为进账太快,数目太大,以至于公司内部都难以统计获利数额。

在这种疯狂的游戏当中,俄罗斯多数人又得到什么呢?1993年,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达到了840%,到1994年通胀率有所下降,但依然高达224%。由于财政紧缩再加上资本外流,每年从国内流出的资本达200~250亿美元。后来有人做过统计,在这几年中俄罗斯遭受的财富损失相当于苏联卫国战争的2.5倍。

紧接着,叶利钦发现了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政府已经无力偿还包括霍多尔科夫斯基在内的这些寡头提供给政府和国企的贷款。而叶利钦还没有能力赖账,因为他的上位完全是基于寡头们的支持。霍多尔科夫斯基与另一个银行业的寡头波塔宁,向政府提出这样一个建议:用国企的股份来抵偿贷款——后来这被称为“贷换股”计划。这一计划被提出后,得到了副总理索斯科维奇和丘拜斯的大力支持。虽然这个计划在俄国家杜马遭到了激烈反对,但俄罗斯政府最终还是强行通过了“贷换股”计划。

由此,霍多尔科夫斯基拿到了他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财富:1995年12月8日,对尤科斯石油公司进行拍卖(尤科斯公司控制着苏联远东地区主要的几块大油田,它的产油量几乎占到俄罗斯的三分之一),在拍卖中,尤科斯45%的股权就是以贷换股的形式拍卖给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剩下33%的股权以拍卖的形式被霍多尔科夫斯基购得。最终,霍多尔科夫斯基一共花了3.5亿美元,就获得了尤科斯公司78%的股权,成了绝对的控股方,而那个时候尤科斯的估值是7亿美元——事实上霍多尔科夫斯基赚到的远不止两倍这么多。

到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名下两年后,尤科斯公司在莫斯科证交所上市。此时尤科斯公司的市值达到了70亿美元——无论如何经营有方,一家石油公司的价值也不可能在两年内暴涨10倍,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当初7亿美元的估值完全是被低估了。正是这次性价比高得匪夷所思的拍卖,彻底奠立了霍多尔科夫斯基在俄罗斯的寡头地位。

而霍多尔科夫斯基在1995年拍卖中所支付的3.5亿美元的来源同样非常可疑:当时和霍多尔科夫斯基竞争的有三家银行,它们联合组成了一个新的金融体和梅纳特帕银行进行竞争,其中一家银行的首席执行官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霍夫曼抱怨说:“霍多尔科夫斯基其实是在用尤科斯公司的钱来购买尤科斯……他们偷走了这家公司”;当时负责贷换股计划监督工作的青年改革派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科赫也曾经暗示过,霍多尔科夫斯基是利用他和尤科斯公司上层的关系,从公司内部划走了这笔钱,然后用这笔钱进行了竞拍。

之后,霍多尔科夫斯基在2003年和2004年,两次被美国的《福布斯》杂志列为俄罗斯的首富。富可敌国加上帅气的形象,使他成了俄罗斯白领阶层的偶像,在媒体的刻意塑造下,他成为了一个完美励志故事的主角,众多年轻人成了他的“粉丝”——那段时期,俄罗斯的是非观已经彻底混乱了,财富成了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人们普遍忽视了财富背后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