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里糊涂地当了两年马弁后,叶利钦开始慢慢清醒起来。他意识到无论俄罗斯如何放低身段乃至尊严,西方国家都不可能改变对俄罗斯的态度。只要它还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它还握着大量的资源,只要它还处于欧亚大陆的中心,那么无论是西欧还是美国,都会不遗余力地继续促使它分裂。
想明白这一层后,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再一次着手恢复自己在中东的影响力(在同一时期,中俄关系也开始走上正轨)。俄罗斯官员开始频繁来往于中东各国,他们还邀请以色列总理、“巴解”的阿拉法特访问莫斯科;1994年伊拉克和科威特边境据说再次趋于紧张,俄外交部长科济列夫随即前往巴格达进行斡旋,促使伊拉克政府正式承认了科威特主权以及由联合国划定的伊科边界,使局势缓和下来。虽然说这些举动无法挽回大势,但毕竟开始动起来了,关系回暖还是可以期待的。随后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访问了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阿联酋和阿曼4个国家,修补俄与海湾国家的关系,增加俄在海湾地区的影响。与此同时,俄罗斯开始重新恢复和叙利亚的同盟关系,叶利钦派出特使波苏瓦柳克于1995年2月上旬出访叙利亚,两国间军事领域的合作又重新开始,在沉寂了几年以后,俄罗斯又成了叙利亚最大的军火供应商。
与此同时,伊朗迫于美国压力,也不再过多地纠缠与俄罗斯的历史宿怨,两国之间的关系也开始迅速升温;在美国对伊拉克武器核查、石油换食品等问题上,俄罗斯总算是非常明智地站在了伊拉克一边。这样一来,俄罗斯在中东的传统势力范围开始被一点点重新激活。
1996年1月9日,叶利钦任命对外情报局局长普里马科夫接替比科济列夫担任俄罗斯外交部长。相对于前任,这名老克格勃官员更加强调俄罗斯必须奉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这宣告俄罗斯的外交再也不会跟着西方的节奏走了。
普里马科夫上任一年后,于1997年10月提出了中东和平与安全的十二项原则——俄罗斯由一开始照着美国规则玩,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普里马科夫的十二项原则远比美国偏袒以色列的态度更受中东国家的欢迎,这样一来,俄国在阿拉伯人眼中的形象总算开始重新被找补回来了。
2000年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就如同其他领域一样,这位总统的中东政策同样透着一股对西方国家的强硬态度:俄罗斯进一步强化和中东国家的双边合作,特别是在经贸和军事上[12];此外,普京完全不理会美国人的反对,开始向伊朗输出核技术,并且帮助伊朗建设核电站。
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与叙利亚的军事合作级别越来越高,前一段时期曾有传言说:俄罗斯把最先进的伊斯坎德尔短程弹道导弹[13]以及S-300地对空导弹部署在叙利亚。(www.xing528.com)
普京时代的俄罗斯在中东地区的地缘战略,在目标上已经变得更加具像化,苏联时代所追求的截断中东和非洲以及南下印度洋这个大战略,俄罗斯已经很少再提了。普京对于中东最大的诉求,其实是借助地缘来影响石油。
中东地区、里海沿岸地区和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这三块产油带生产的石油、天然气分别占全世界储量的65%和73%。如果俄罗斯能够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展到里海沿岸地区以及中东地区的话,那么就可以部分取得国际石油贸易的定价权。
20世纪80年代,苏联遭受严重的内部动乱最终导致解体,经济上的诱因就是油价,正是由于前苏联没有掌握石油的定价权,才使其在经济、外交,乃至国策制定上处处被动;在近期的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真正遭遇到的外部困难并不是什么经济制裁和外交压力,同样还是由美国和沙特所操控的油价大跌。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扩大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进而获得石油定价的主导权,至少是一部分主导权,将是俄罗斯一个长期的战略。
为了这个战略,俄罗斯现在可以插手的地方无非有二:一是伊朗,另一个就是叙利亚;伊朗由于历史积怨的关系,现在与俄罗斯合作虽然比较密切,但毕竟根基不牢,所以真正能让俄国的手牢牢抓在中东地区的,就只有叙利亚。因此我们很难想象普京会如某些评论家预测的那样,拿叙利亚跟西方做短期交易——如果叙利亚这一次再从俄罗斯手里丢掉的话,那么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里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将完全沦落到靠天吃饭的状态了。
【注释】
[12]一般说来,对一个新兴大国而言,在参与地区事务时,双边谈判要比多边谈判更易于占据主动:多边谈判涉及到的国家多,掣肘因素自然也会增多,这个时候传统大国在这一地区立的规矩往往就会起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在多边合作中你只能是既定规则下的参与者;而相对应的,双边谈判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自然可以重新订立游戏规则。换句话说,当一个国家强调双边合作时,也就意味着已下决心去做既定规则的挑战者了。
[13]一般认为,除了射程之外,伊斯坎德尔导弹相对于我国同一时期装备部队的同类导弹,在很多方面都占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