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乱象显现:美国引发石油战争

乱象显现:美国引发石油战争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乱象显现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所指的外因,主要就是美国。这一禁令,对当时的苏联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人新的合作对象是苏联时代的政府高官、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第二套方案,由哈萨克斯坦输送至伊朗。俄罗斯及南部各国向欧洲供应石油的管道示意图除此以外,美国在车臣制造混乱,更大的目标则是希望借此使得整个俄罗斯彻底巴尔干化。

乱象显现

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的乱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里所指的外因,主要就是美国。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对于美国来讲有两重属性:冷战时期,苏联是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唯一对手;而另外一方面,这个对手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且拥有大量的资源,这两点战略价值又决定其自身也是美国觊觎的猎物。换而言之,美俄之间的对抗不会因为苏联解体就简简单单的结束。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苏共上层逐渐腐朽,苏联的国势开始走下坡路。从这时候开始,美国眼中的苏联更多的已经不再是对手,而是猎物。而苏联的油气资源则是美国最看重的“战利品”之一,也是最适合打击俄罗斯的“软肋”。

正如前面章节所说的那样,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高油价的刺激下,前苏联政府对其油气资源采取了一种急功近利的开采方式,最初的浅层油气田很快被开采的差不多了,剩余的部分虽说储量非常庞大,但要想继续开采必须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设备。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的石油产量已经接近了极限,再无多少增幅潜力可挖——这就如同在战争中,一支军队已经再无预备队可以派遣。于是在1985年,美国怂恿沙特通过大幅增产打压油价,国际油价最终暴跌了70%,苏联的外汇收入由此大幅萎缩,进而威胁到了整个国家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必须迅速恢复石油产量,因为在单价下跌的情况下,只有增产才能保证获得足够的外汇用于进口粮食。

由于此时浅层油气资源大多已被开采,要想进一步增产只能开采埋藏更深的油层,这就需要为油田大量配置高压注水泵。[3]所需要的这些高性能水泵,苏联自身并没有制造能力。当时美国中情局曾做过这样一个统计,满足一个油田的需求,如果用美国制造的注水泵只需要1000台,而要达到同样的效果,用苏联国产水泵要超过11000台,从维护、运输、耗电等方面考虑,使用国产设备事实上是不具备可操作性的。于是,美国政府预先就下达禁令,严禁本国和盟国企业向苏联出口此类高压注水泵。这一禁令,对当时的苏联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最终,在1990年前后苏联的命运基本已经无可挽回,在宣告最终灭亡前,美国资本就已经开始进入苏联,收割自己的“战利品”了。

首个进入美国资本视线的目标,就是位于里海沿岸、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的田吉兹油田。这个油田在1979年前后就被勘探出来,探明储量达到250亿桶,是阿拉斯加普拉德霍湾油田的两倍多。在此之前,苏联政府在这片区域的勘探和基础建设上已经投入了10多亿美元,直到苏联解体前夕,这块油田都尚未被大规模开采。美国资本完全就是冲着“摘桃子”去的。

在1991年苏联解体前的最后几周,莫斯科对美国的利益出让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苏联官员与美国加州的标准石油公司开始进行关于合资经营田吉兹油田的谈判,而当时的加州石油公司刚刚吞并了海湾石油,组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雪佛龙公司。

唯一的意外是戈尔巴乔夫政治生涯很快就结束了。“八一九事件”之后,戈尔巴乔夫迅速解决掉了苏共内部的反对派,但叶利钦却成了“螳螂”身后的那只“黄雀”。1991年冬天,在叶利钦的政治攻势下戈尔巴乔夫宣布下台,次日(12月25日)苏联宣告灭亡。由于这场政治风波,之前苏联政府与美国达成的临时协议也就不了了之,但对美国人来讲这并不算什么,此时这片土地上最不缺的就是急于出手国家利益的“政治家”。

美国人新的合作对象是苏联时代的政府高官、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经过几轮讨价还价,美国和哈萨克斯坦于1993年达成了一份在我们看来非常不可思议的协议:哈萨克斯坦境内的田吉兹油田及科罗廖夫油田,由美国和哈萨克斯坦合资经营,控股比例则是:美国雪佛龙公司占有50%的股权,埃克森美孚公司占有25%的股权,哈萨克国家石油公司则只占25%的股权。由于雪佛龙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都属于洛克菲勒旗下,这就意味着洛克菲勒集团取得了里海沿岸最大石油产区的绝对控制权。

在此之后,美国资本集团进一步把目光投向了整个里海盆地的油气资源。而要主导这一地区的油气资源,仅仅控制产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控制输送通道。

回顾一下苏联时期,里海沿岸的石油在开采之后有三条外送通道:第一条起自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经俄罗斯的车臣共和国抵达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第二条起自巴库经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抵达格境内的黑海港口苏普萨;第三条起自哈萨克斯坦西部经俄罗斯抵达黑海沿岸。

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外国资本的介入,旧有的管线格局已经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围绕里海油气资源的新管线方案随即出炉:一是由哈萨克斯坦的田吉兹油田到俄罗斯的新罗西斯克,借助苏联时代的前期建设,这条管线很快就得到了落实。

第二套方案,由哈萨克斯坦输送至伊朗。这条管道在各种方案当中距离最短,而且在石油和天然气输送到伊朗后,伊朗境内有现成的管道和配套设施,因此不需要二次投入,伊朗对这一方案相当积极,但美国却一直在千方百计阻挠,其显然不能容许伊朗掌握里海石油资源的大动脉。(www.xing528.com)

美国人真正看中的是“巴—第—杰方案”,即由阿塞拜疆的巴库起始(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则由阿克套港出发经里海运往巴库),经过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然后抵达土耳其港口城市杰伊汗,石油及天然气将在这里装船,直接进入地中海。

从美国人的角度考虑,无论是格鲁吉亚还是土耳其,都和美国保持着同盟关系,如果“巴—第—杰”方案成为里海石油输出的主要途径,那将意味着整个里海石油资源全部掌握在美国资本手中。美国借此又可以进一步控制中亚地区的政治形势,还可以影响西欧和东亚国家的石油进口。[4]为了尽快达到在里海的石油战略目标,美国开始对车臣的分裂势力予以援助——一旦车臣陷入混乱,原本经过这里的传统输油管道必将瘫痪,如此一来,就可以促成里海沿岸国家接受“巴—第—杰”石油管线方案。

俄罗斯及南部各国向欧洲供应石油的管道示意图

除此以外,美国在车臣制造混乱,更大的目标则是希望借此使得整个俄罗斯彻底巴尔干化。[5]如果俄罗斯进一步分裂并且区域混乱,那么从地缘上讲也就意味着欧亚大陆的中心地带碎片化,如此一来,东亚与西欧之间再想建立起稳固的陆路交通线将变得异常困难。而借助强大的海军力量,全球海上交通线基本都掌握在美国手里,这种局面之下,美国的全球霸权将会变得难以撼动。

出于这两个目的,在苏联解体之前,美国就已经开始向俄罗斯的车臣分裂势力提供资金、情报、培训,以及舆论上的全方位支持。

除美国之外,沙特阿拉伯对于车臣问题也是如此。由于同为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关系,沙特始终把苏联和俄罗斯当作竞争对手,最初在阿富汗战争中支持反苏武装,其重要目的就在于破坏苏联在高加索、里海地区的石油生产。车臣非法武装的资金很大一部分便来自沙特阿拉伯;车臣战争中,非法武装的成员除了车臣本地的叛军外,还有大量从中东涌入的“圣战者”,这些人同样是由沙特在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大量来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雇佣兵在金钱的驱使下也秘密潜入车臣。这些雇佣兵多来自原苏联红军,普遍具备很高的军事素养,且心狠手辣,在战争当中给俄军造成了非常严重的伤亡。在反映车臣战争的俄罗斯电影《炼狱》中,射杀多名俄军的立陶宛女狙击手,就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还原。

除了在车臣战场上的对抗之外,大量所谓的“NGO(非政府组织)”在车臣问题上也异常活跃,其中最著名的是由布热津斯基[6]牵头组建的“车臣和平委员会”,该组织曾为俄罗斯通缉的非法武装头目阿克马多夫提供了庇护。不仅如此,大批非法武装分子在逃离车臣之后,也都得到了这些组织庇护。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正是当初在美国得到庇护的车臣恐怖分子,于2013年4月15日在波士顿的马拉松比赛上制造了“9·11”之后美国最严重的恐怖袭击——恐怖分子在比赛终点处引爆了炸弹,共计造成3人死亡,180多人受伤。

【注释】

[3]一个油田在开采初期,大多数油藏能依靠油层原始地层压力驱动原油和天然气通过油井管柱自己喷到地面的管道中来,但生产到一定时期油井就会停止自喷。这是因为随着油气的不断喷出,地层内部的压力逐渐降低,当油层的剩余压力降低到低于油井管柱中液体给油层造成的回压时,就不能再把原油举升到地面上来。这时继续在这个油田的边部或油层低部位或油井相间的位置打一部分注水井,通过高压注水泵把合格的水注入到与油井出油层相同的层位。一方面用水来占据原先贮存油气的位置, 使原油不断被水挤推到油井井底并喷流到地面;另一方面补充油气流出后造成的地下压力损失。这种方法叫“油田注水”。

[4]除此之外,计划中的方案还包括:哈萨克斯坦西部—中国管线,该管线将横穿整个中国大陆向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等国家输出石油及天然气;土库曼斯坦—伊朗一杰伊汗管线;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管线;克罗地亚—乌克兰—亚德里亚海管线。

[5]所谓巴尔干化,就是指在冷战结束之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联盟,由于民族矛盾最后分裂成若干共和国,而这些共和国之间由于利益冲突又彼此战争不断。

[6]布热津斯基,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7~1981),美国重量级智囊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