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向故事终点前进的路上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切都改变了。事实上,这里正好是故事的中间处,这时出现了一个突如其来的大转变。
也可能不是这种情况。中间部分上下文的转变就像恋人相互遥望的目光一样微妙。
中间点是故事结构中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之一。它定义起来十分容易,使用起来也非常灵活。事实上,这恰恰就是让写作新手和不按特定故事结构编排上下文的作家不安的原因——它实在是太简单了,以至于人们往往将它整个忽略掉。
中间点的定义就是:恰好在中间部分进入故事的新信息,它改变了上下文的叙事节奏,改变了读者或主人公的理解,或是同时改变了二者的理解。
换句话说,就是故事的大幕正式开启的那个地方。故事中的人物或读者突然间知晓了之前未知的事。这一新信息既有可能先前就存在却被隐藏了起来,也可能完全就是新信息。这就是你要了解的中间点。无论是哪种新信息,它的突然注入改变了故事的上下文,因此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体验。新的影响和戏剧张力已经添加到故事中了。
中间点在很多方面都很像情节点。我们其实可以把它看作情节的一个转折。然而中间点不同于情节转折点,它通过故事的意义改变事件,而在没有关联性或意义同时出现的情况下,情节转折点也能够出现。通过已有的启示,在大幕拉开之前,中间点使主人公得以从第二部分中的流浪者身份转变成第三部分中的斗士。
像帐篷支柱一样的转折点
可以将第一情节点、中间点和第二情节点(详见第37章)看作三根粗大的柱子,支撑起故事这个大帐篷。省略掉任何一个人、一件事,帐篷都会倾斜,都有可能被强风掀翻,都将无法承受帆布的重量。帐篷的帆布就好比故事的叙述方式。
基础设施是根基,马戏团搭帐篷如此,讲故事亦如此。
中间点透露的少量信息可能改变不了故事本身,但是能够改变主人公和读者对于将要发生的事情的理解。因为即使你已经把故事写到这里,也还是看不到故事的全貌。
尽管主人公已经对新信息有所听闻,中间点也会改变他的行动方向。这就意味着你需要用一种有效的方式改变已知信息。切记,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区别在于,主人公的角色已由防守模式转为进攻模式。
有一个类似的例子,讲的是一个欺骗爱人的人。主人公意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已经对此作出了反应,这些都发生在第一情节点上。在中间点我们发现,伙同他的妻子欺骗他的不是别人,正是他患难与共的兄弟。
突然,主人公被赋予了力量。从这一点开始采取的行动就不再是本能的反应,而是积极主动的回应了。主人公现在知道要去调查谁了。
中间点可以看成是催化剂。它催生新决定、新习惯以及新行为,这些都来自新的视角。
中间点示例
在罗宾·库克的小说《昏迷》中,主人公四处奔走,想要弄清楚是谁在她的医院杀害了患者。医院里有些手术看起来像是常规手术,但实则是为了获得供黑市上出售的人体器官。
这太可怕了。在故事的第二部分,她找来几位上司和她一起寻找,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毕竟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的医院。(www.xing528.com)
然而这时,有人怕她查明真相,想杀她灭口。在中间点,库克把将要揭露真相的大幕又拉上了——只是为读者拉上,而非为主人公拉上——事实上,大幕后的人就是她的那些上司。罪犯与她向之寻求帮助的那群人是一伙的。除她之外,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这一新内容着实增加了戏剧张力。
与此同时,她依然相信自己有同盟军,并继续信赖她的老板。实际上,此刻她正向坏人提供信息,而那些坏人就等着用这些信息来迫害她。
后来,她知道了谁是这一切的幕后指使者,事实上,她在故事的第二情节点才知晓。中间点这一幕只为读者而设。在第三部分,她知晓的信息是:她截获到的信息,正是黑心老板为了声东击西故意提供给她的,这让她陷得更深了。
另一个例子是非常普通的爱情故事:两个人准备结婚。在第一情节点,女孩向男孩承认她一直都心存疑虑,并且希望将结婚的事先放一放。一切都发生了改变。突然主人公有了一个新的需求。这是一个经典的第一情节点。
然后,对此作出的反应构成了第二部分,男孩想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结束这场游戏。这是到目前为止的故事结构。
再然后,大幕在中间点拉开。他发现这个女孩一直在和另一个男孩约会,这改变了此时他对问题的理解。此时传达给读者的是,他要就此问题在第三部分进行反击。
同样的故事,更强的紧张感,更重大的利害关系,编排在对主人公和读者来说都更有影响力的新的内容里。
对主人公来说,这一情况几乎无法改变,对读者来说却不是这样。但是把为读者的改变安排在为主人公的改变之前,不失为增强故事紧张感的极佳方式。
无论哪个方法,中间点都能让故事进入高潮。
《达·芬奇密码》可能有两个中间点
这部小说完美地实现了中间点的功能——在原创性方法的运用上,丹·布朗有自己的选择。你也可以这样做。
我在上一章说过,小说的中间点出现在第51章,比计划中的位置稍靠前一点(对于全书105章的篇幅而言,也很接近了)。但是可能还有一个中间点,在第55章(故事中间略靠后的部分)。从故事结构上说,尽管并没有按照传统的范例写作,这样也算完成了任务。这表明读者可能无法完全确定哪幕场景是转折点。但是作者需要知道,当你像布朗那样给故事添加新的信息和转折的时候,读者可能很容易就被搞糊涂了。
在第51章,兰登和索菲锁定他们的新目标——提宾教授,至此他们漫无目的的奔走结束了(整个第二部分在此结束),这个人事实上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导师”。这改变了故事的上下文,从毫无希望到柳暗花明,从毫无目的的逃跑到有方向的攻击。
在第55章,当我们知道圣杯究竟是一个什么特殊的东西时,大幕再次为读者和主人公开启。它不是家里经常用来装葡萄酒的杯子,也不是下面这个比喻:圣杯是玛利亚的子宫。
骗人!弥天大谎。这是新的内容。因为它立刻解释了教会为什么对此十分恼火。为什么他们在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想方设法把真相隐瞒了两千多年。为什么有一个秘密教派的刺客试图杀害靠近圣杯的人。还有,为什么有另一个秘密教派想要利用这个消息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两个位于中间点的转折改变了故事的上下文,因此,主人公和读者的经历也随之发展变化。他们用更准确和迫在眉睫的重大危机以及一个最后摊牌的特殊目的,将故事推向了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