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候我们到了“车马并存”的时刻。故事结构的第一部分是布局,它为连接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第一情节点做准备。因此,第一部分和第一情节点(车与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仅讨论其中之一就颇具挑战性。我们先深入研究第一部分的结构和内容——它在故事的最开始——同时要明白,等我们深入探讨前面出现过的第一情节点的定义时,它会更有意义。
因为两者缺一不可。
第一部分要完成五个任务。在第一情节点出现之前,这五个任务都要得到处理,并且在布局的背景下完成(在这里,“完成”与“确立”同义)。如果你在此之后才明确这五个任务,那么故事很可能不会取得成功。
第一个任务:设置精巧的悬念
众所周知,在创作剧本时,只需10页便可吸引住读者。这个读者可能是个经纪人,也可能是个制片人,每天早上他都要阅读很大一摞剧本原稿。
小说也不例外。只不过剧本里的前10页换成了小说中的前20~50页。不管是哪种情况,最精彩的故事都能让读者(经纪人或者编辑)全神贯注,从而不禁发问:“事情会在什么时候发生?”
无论是在剧本中还是在小说里,这类事件都被称为“悬念”。
悬念不是第一情节点。它是在阅读过程中能早早引起读者兴趣的事件,并使读者爱不释手。如果出现得早,而且没有起到第一情节点的作用,那么它可能会是一个引发性事件。一般来说,悬念出现得越早,效果就越好。
这个被称作悬念的神奇东西是什么呢?这无关紧要,只要是发自肺腑、刺激感官、引起共鸣,并让人提前经历紧张和难忘的体验就可以。它与故事的蓝图紧密相连,但不是故事本身。也可以不这样做,这由你来决定。事情很简单,你提出问题,而读者一定想要知道答案,就像它引起了瘙痒,读者迫切需要抓挠。
在《达·芬奇密码》里,悬念就是在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博物馆里躺着的一具尸体,以及旁边用他的血写下的神秘信息。那是在日常神秘事件中所不曾见过的东西。乍一看,它就像是一个情节点,但是该点却出现在前几页内,我们无法根据主人公的需要或故事的重大危机对它作出明确的解释。它只是一个悬念,但非常出彩。
创作时,你应该在前三四个场景的某处就设下悬念。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要注意它不是一个情节点。不论多么精彩,悬念就只是悬念而已。
第二个任务:介绍主人公
主人公应当早早地出现在故事里,并远远早于第一情节点的出现。他应该在前两个场景内就出现,最晚出现在第三个场景里。
我们需要在故事的“前情节点”和前期探索阶段邂逅主人公,洞悉主人公的所为所求,知晓他的梦想。换言之,我们需要清楚,一旦他的世界在第一情节点处发生改变,他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危险。
例如,《禁闭岛》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泰德的美国军官,他来到一座岛屿上的精神病院,调查一位失踪的病人。关于这个环境,我们了解了许多,一直都沉浸在其中,这些神秘的幕后故事和伏笔对接下来的300页小说并没有什么意义。小说中的重大危机是失踪病人的安全以及接下来对疑似阴谋的调查,这场阴谋可能与政府幕后支持有关。
在《达·芬奇密码》中,序言的悬念之后,第一章介绍了罗伯特·兰登,一位谦虚的教授级符号学专家,他被安排去协助调查一起谋杀案。在这里立刻就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重大转折——大概是两个“前情节点”引发性事件中的第二个,它突然使兰登成为嫌疑犯,并开始了逃亡生涯。重大危机就是他的安全和未来,是谋杀案背后真相的发现,是警察的腐败和潜在的丑闻,也许正是这些动摇了西方世界拥护最久的宗教基石。
所有这些都发生在故事的前四分之一处。
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需要了解人物角色的情况,尤其是主人公。看着他们陷入沮丧的工作和琐碎的婚姻生活中,健康却每况愈下,计划也屡次失败;看着他们热切期待美好日子的到来;看着他们放弃或重新开始。
也许他们非常高兴。至少现在看来是这样的。接下来第一情节点就要出现了,它一出现一切都将发生改变。那些计划、那些梦想则另当别论了。
与此同时,读者自己应该感觉到了什么。她开始同情人物。此时,她不需要对主人公有多喜欢,等到主人公内心的英雄出来的时候再喜欢也不迟。(www.xing528.com)
最重要的是,读者应该知道主人公的心魔是什么。他的背景故事、世界观、态度、偏见和恐惧决定了他,并阻止他前进。他深藏不露的优势和秘密是什么?在摆好架势对付敌对势力时,主人公不得不承认它们并且努力去克服,这样就把它们设置成推动故事走向最终结局的主要催化剂。
这就是人物性格弧线(详见第14章),它在故事的第一部分就出现了。
第三个任务:建立重大危机
在故事的第一部分,读者逐渐意识到危急关头主人公应该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一点非常关键。也许读者当时不明白,但是随着情节转变,麻烦出现,读者就会感觉到混乱之中那些重大危机的重要性了。
正是在作者不明白的时候,故事也正处于真正的危险之中。
切记,第一情节点旨在使故事出人意料,接下来便是故事的真正开始。第一情节点改变了我们已经了解到的主人公的计划。随着主人公被赋予新的任务,如今他也有了新的目标——生存下去、拯救他人、弘扬正义、追求财富等,而他的新任务则是其生命中的敌对势力所要阻止的……这恰恰就发生在第一情节点处。
想要让它发挥作用,就必须弄清楚是什么正处于危急关头。
在《达·芬奇密码》里,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兰登失去了自由和安全,处于危险之中,同时还有更重要、更可怕的事情在等着他。马克·韦伯的电影《和莎莫的500天》中,第一情节点很缓和,我当时差点就错过了它。那是个爱情故事,里面完美的结构模式值得研究。欣喜若狂的主人公听着女友描述她不确定、迷茫的未来,其实也就是他们共同的未来。
这就改变了主人公的一切,明确了他的需求和继续向前的探索。这挑战了他的心魔,确定了追求的利害关系:是否要有一个女朋友。这是故事的第一情节点。直到这一刻,第一情节点才刚刚设置好,接下来的一切则是为了保证第一情节点的成功。
讲故事时不能低估其中的重大危机。在主人公和其他人追求新的目标时,他们经历的危急关头越多,故事就越扣人心弦。
第四个任务:为之后的事件埋下伏笔
在第一部分的某处,我们肯定可以意识到即将发生的改变。那种改变经常是模糊的变化,但也并不总是这样。然而,即使它昭示着很好的机会,在第一情节点上也会视之为实现该目标的某种对立面,实现该目标会受到这一变化的影响。我们需要感知这一变化的到来。
另外,在第一部分中,并不只有第一情节点被埋下了伏笔。你同样可以为接下来的主要事件埋下伏笔。最好的伏笔是事情发生之前不会被人猜出,只有在稍后回忆之前的场景时,你才有所醒悟。例如在《和莎莫的500天》中,你可以判断出这个女孩其实并不像主人公一样喜欢他们的关系。
在罗勒·莎菲的电影《成长教育》里,伏笔是以一个次要人物的形式出现的,他谨言慎行,不十分适合周围的人群和环境,这一情节也为女主人公的潜在未来埋下了伏笔。起初观众并没有对他赋予意义——除非他碰巧是位作家,但是稍后,当另一只鞋子掉下来时,这种行为就成为一种警告而留在记忆中。
《达·芬奇密码》的第一部分,不管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几个场景呈现一个患有白化病的杀手在寻找什么东西,我们很快就知道,他找的是一个宗教圣器,一件遗物,我们知道这个东西与博物馆的死亡事件有关。我们也见识了金字塔结构,它成为了小说结尾的“麦加芬”。
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会谈到更多的伏笔。
第五个任务:准备开启故事
第一部分的最后目标:场景的节奏和焦点需要在第一情节点上或是其前后展开。不管发生的一切变化是突然的还是微妙的,预感设置或转换都需要加快。有时需要建立一些机制,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大的改变通常是在一点点小事积累下发生的,最终才产生出人意料的结果。
如果牢记这五个目标,并基于此处理好第一部分的内容,那么从第一部分的结尾(第一情节点)到故事的最终结局,你都能有信心写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