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前20%~25%是四个盒子中的第一个,它肩负着一个特定而又关键的任务:对接下来的所有事情进行布局。
在这个单一的任务之下,要把相关内容分解成几个重要的事项,在第一部分完成。这个任务不是要完整介绍故事的主要敌对势力,而是预示它的出场。如果真的要在第一部分展示出敌对势力,也只会展示其中的一部分,而且不对其作出解释。也不要在前几页内就给读者展示出重大引发性事件,这是第一部分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需要慎重对待。
例如,在一个故事的前几页内,我们也许会看见某个人一直在跟踪主人公,但是主人公对此并未察觉。这样能够带来张力和冲突,因为我们会担心主人公的安危。这是一个很出色的伏笔,它为故事的冲突埋下了种子。但是到目前为止它还代表不了什么。我们无法理解这个冲突、这个敌对势力将要怎样把主人公推向追求某一特定结果的旅途,同样也不知道追寻过程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危险。直到第一部分结束的转折点,即第一情节点处,我们才会有所了解。第一部分出现的一切都是为这一意图布局,它可能包含着对后文的预示、重大危机的建立,以及在第一情节点之前对主人公做人物背景介绍。
把太多的故事塞进第一个盒子,即布局阶段,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也是很常见的错误。
最重要的是,第一部分的任务是为之后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建立起重大利害关系。就是在这里,读者开始关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在我的例子中,如果追踪者带来的威胁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就会逐渐意识到,主人公不得不舍弃一些东西,比如家庭、财富或者某些生活目标。这就是故事的重大危机。在读者彻底弄清楚是什么让主人公处于危险之中之前,逐渐了解这些危机,能够让我们讲故事的效果更好。
尽管这里表现出了张力,但情节并不会真的进入到第一部分之中。
第一部分的任务
第一部分的任务就是通过建立重大危机、背景故事和对人物的同情,来对故事情节进行布局,同时为之后的冲突埋下伏笔的。
从根本上讲,这一部分就是向我们介绍主人公以及他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不是在后来的故事里发生了什么,而是在第一情节点上,主要敌对势力(故事的主要冲突)出现之前发生了什么。甚至于主要敌对势力经常不在第一部分中出现,而只是给出强烈的预示或者仅仅部分揭露出来。此时会有一个早期的引发性事件,这样很好,不过这并不能让你免除如下任务:在恰当的地方插入一个恰当的第一情节点。在临近第一部分就结束之前,都不能彻底揭开冲突是什么,即冲突是如何影响主人公的。
过早地把故事完全展开,会影响到你设置这些要素的时机。正如我们刚才看到的,它会让布局阶段缩水,而在完全展开故事之前,这一阶段还有许多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
我们对处于重大危机之下的主人公越是同情——主要冲突出现之前,主人公人生中所需所想,他所面临的考验、困难与机遇——在一切都发生改变时我们就对他越是关心。
读者越关心,故事的效果就越好。
在第一部分把读者的关心妥善安放好之后,第一部分就结束了,此时故事的情节才真正得以立足。也就是在此刻,主人公接收到出发的指令,敌对势力也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就是在这一部分里,意义被赋予主人公或者读者身上,或者同时赋予二者。在第一部分结束之前,我们还不能确信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即使这令人恐慌或兴奋不已。
这一结束时刻就叫做第一情节点。我们经常将它与引发性事件混为一谈,正如前面所说,引发性事件也许发生在情节点上,也许不是。有时引发性事件会在第一部分早早地展开,成为布局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发生时(某些重大、戏剧性、改变大局的事情明显发生在第一部分结束之前),早期出现的引发性事件就会成为预示即将到来的情节点的布局任务之一。
一个有助于说清楚的例子
在雷德利·斯科特的电影《末路狂花》中,两个女人用枪打死了她们在酒吧遇到的一个男人,因为她们去停车场时这个男人有过分言行。这不完全是一场意外,更像是一次愤怒的自我防卫,反映了她们压抑已久的怒火。两个烦躁不安、闷闷不乐的女人本来在一起解闷,突然事情变成另一个样子。这看上去像是第一情节点,但是因为它在故事顺序中出现的位置和方式不能满足第一情节点的标准,所以它并不是真正的第一情节点。它只是一个引发性事件,因为它引出了后面发生的事情。它非常重要,能够转变大局。但是,只有当那些符合情节点标准的其他事情发生时(赋予其意义,即决定主人公之后面临的旅程和挑战),它才会变成真正的情节点。
这部电影时长两个多小时,这就意味着第一情节点会在30分钟左右的时段出现。枪杀发生在19分30秒,发生时间太早,对于能起到作用的第一情节点来说太快,但却刚好可以作为一个引发性事件。
那么,它到底引发了什么?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内,这两个女人回到了酒吧,思考刚刚发生的事情。可以想象,她们会有一番混乱激动的讨论,正是此番讨论引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永远地改变了她们的一生,并将她们引向一条不归路。(www.xing528.com)
是枪杀本身改变了她们的命运吗?是枪杀将二人引向了不归路吗?是的。但是,枪杀指明了变化是什么以及要走什么路吗?没有。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她们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她们可以选择自首,那么结果就会大不相同。
但是她们并没有去自首,而是选择了逃亡。在31分钟时,她们就这么做了。因此,这一刻就是第一情节点。它满足了第一情节点的所有标准,比枪杀的那一刻更符合第一情节点的标准,发生的地方合适,从结构上看也恰到好处。这两个女人没有自首,而是选择了逃亡,因此变成了逃犯。她们必须流亡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在她们看来,社会现实准许她们继续违反法律。第31分钟时作出的决定将她们的故事拉开了帷幕,也决定了她们的目标,引出并呈现了选择这条道路所面临的种种障碍,当然也决定了她们征程上的重重危险。
这是一个常见的结构。引发性事件较早发生,或是在第一部分的中间出现。例如,在迈克尔·曼的电影《借刀杀人》里,一具尸体砸到主人公的出租车上,这是早期的引发性事件,但是直到真正的第一情节点出现,主人公持续的需求、探索、旅程以及内在的危险意义和寓意才清晰起来。不同于前面的引发性事件,这部电影中的引发性事件是通过主人公与敌对人物之间简单而充满预兆的对话呈现出来的,在那一时刻,敌对人物就坐在主人公驾驶的出租车后座上。
要注意,戏剧性力量或视觉冲击并非第一情节点的一个标准。在以上的两个例子中,第一情节点只是一段对话、一个时刻,却可以成为转变大局、决定行程的转折点。
第一部分是任务驱动的
第一部分的目的在于通过一系列场景将人物引到转折点上。通过决定、行动或是私生活的点点滴滴,让主人公意识到生活中出现了新的东西,此时第一部分结束。它引出新的追求、出人意料的需求、一种召唤或是一次旅程,这些通常都是令人恐慌或充满挑战性的。也就是在这一时刻,一些事情出现了,并且制造出障碍。这样主人公就有了要去完成或实现的目标。
如果旅程在第一部分就已经开始了,那么第一情节点会改变它的性质,或清楚说明障碍、重大危机以及追求的本质是什么。或者,第一情节点可能是一个完全出人意料、毫无征兆的时刻,在这一刻,所有可感知层面上的所有事情都改变了。你需要决定这一切,以及各个部分相应的任务,让故事由此展开。
第一部分的结尾,即第一情节点出现之时,是故事中主要敌对势力的首次“完整”露面。如果你愿意,可以把他们叫做坏人。“完整”并不意味着反面势力真实本性的彻底完成,相反,这是主人公(和读者)第一次真正意识到敌对势力的本质和分量。
我们之前也许见识过敌对势力,但是现在,在第一部分的结尾,我们明白了敌对势力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与主人公想要达到的目的产生了对抗。
换言之,这就是冲突。冲突是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小说的精华所在。明确冲突是第一情节点的主要任务,就像第一部分的主要任务就是布局一样。
故事的其余部分,即第二到第四部分,是关于主人公如何一步一步实现新的追求,遇到一系列越来越多的障碍,经历各个成长阶段并受到启迪的。
新的旅程开始于第一情节点。这里是故事真正开始的地方。
记得刚才的生命类比吗?
在第一部分中,主人公就像是一个孤儿,不知道接下来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就像对待真正的孤儿那样,同情他,体谅他。我们关心他。在故事中,你赋予主人公的追求是他保持前进的动力。它使主人公有了目的、意义,有了一个故事里的生命。孤儿的首要使命就是生存,然后才是其他的任务和需求。他的未来是不可知的,任由命运安排。在故事里,主人公也是如此,即便主人公认为自己知道前面等待他的是什么。
在一部300~400页篇幅的小说中,作为布局的第一部分应该占到50~100页;如果是一部剧本,则应该是25~30页。这一部分越长,需要的伏笔和戏剧性张力(没有明确或没有爆发的冲突,还未受到第一情节点所带来启发的影响)就越多。
例如,在《达·芬奇密码》中,第一部分主要是一个紧张的追逐场景,在卢浮宫内展开。罗伯特·兰登(主人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知道想要抓他的人是谁,原因又是什么,但是我们跟随着这种你追我赶,在第一个情节点出现之前,读完了小说的前100页左右。然而除了紧张气氛,这里没有其他的意义可言。
上面的例子中,故事是从这里真正开始的吗?不是。这全部都属于布局阶段。当然也有明显的张力,但是此时反面人物已经明确。那么主人公的追求明确了吗?还差得远呢。不过这其实应该是故事第一部分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