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之所以强迫光绪选她的侄女为后,是借鉴了同治选后的教训。想当年,同治那没良心的,非得按东太后的意向选择阿鲁特氏,她喜欢的富察氏却只能屈居慧妃的位置。娘俩个较量的结果,所有的人都没有好果子吃,连国家都跟着遭殃。如今,她终于按自己的意向给光绪定下了皇后。但是她没想到,她可以强迫光绪娶她的侄女为皇后,但是她没法强迫光绪喜欢这个皇后。
光绪对皇后不是一般的讨厌。据皇后的娘家代表那根正说,光绪新婚之夜就扑在皇后怀里大哭了一场。还算不错呢,至少结婚当天把皇后当作姐姐看了。但是据听房的人传下来的话,他们什么动静都没听见,就听见皇后说了一句:“这就是你们爱新觉罗家的德行!”(50)
这话含意就丰富了。难免让人想起有关光绪生理功能欠缺的传言。而且更要命的是,新婚之夜这位“恐龙”皇后就这么不给夫君面子,从根上打击男人的尊严,那关系还能好得了?
那根正虽然把自己的这位姑奶奶夸得一朵花儿似的,但是这姑奶奶要长相没长相,要智慧没智慧却是显而易见。天下多少丑女,男人偏要爱她;天下多少傻女,男人偏要宠她。问题是隆裕偏就不争气,既没有贤德来弥补自己的弱智,也没有智慧来弥补自己的丑陋,整个一“三无”女人——无貌、无智、无贤。光绪帝是否努力过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光绪拒绝与皇后同房。按那根正的说法,他这个姑奶奶几乎守了一辈子的活寡。这样说,虽然是控诉光绪的薄情,但是显得皇后也太不招人待见了,所以那根正又补充了这么一段:“虽然说隆裕入主后宫十几年来,光绪帝对她几乎没有兴趣,但也绝不是没有碰过半个指头。我曾经看到过一份清宫秘档的‘承幸簿’,虽然很少有光绪与隆裕同房的记录,但是在多页的珍妃记录里,还是时常会掺杂着光绪宠幸隆裕的记录。但由于光绪、隆裕和珍妃的身体都不健康,所以没能生下一儿半女。”(51)
清制,每年的腊月三十,正月初一、初二这三天,皇帝是必须陪皇后睡的,此乃国母特权。我无缘查到“承幸簿”,不知道光绪与隆裕这为数不多的碰半指,是不是都在春节这三天。更不知道,这为数不多的碰半指,是看在老太后的面子上,还是看在皇后的面子上,也就是现在流行的礼貌性上床?不管看谁的面子,都是看不起人。这让老太后很不高兴,认为光绪没良心。我觉得,老太后有些内举避亲了。想当年,她可以公开叫儿子同治少睡皇后多睡慧妃,理由是慧妃贤慧,皇后年少不知礼。那现在就不能跟光绪要求多睡皇后吗?理由更好找了,皇后年纪大,贤慧知礼什么的。
当然了,让最高领导如此求人,而且还是求人睡自己的侄女,真的挺难为情的。所以慈禧用了讲故事的方式。某年大年初一的晚上,光绪与隆裕前来请安,几句闲话之后,太后开始曲线救国了,问皇上打哪儿来的。光绪回说由养心殿来的。太后问由养心殿来经过螽斯门吗?光绪回说经过了。太后问知道螽斯门的来历吗?光绪回说不知道。于是她告诉光绪:螽斯门是明朝旧名,先皇没有改掉它的名字,就是因为这名字很吉利。雄的大蚱蜢名叫螽斯,一振动翅膀叫起来,雌的蚱蜢就会纷纷来到它身边,每个雌蚱蜢都会给它生下九十九个小蚱蜢……先皇之所以保留这个名字,就是希望爱新觉罗家也会成为这样繁盛的大家族啊。
这么小儿科的故事,光绪当然能听懂。可是听懂是一回事,执行是一回事。十八岁结婚,三十八岁死亡。二十年的漫长婚姻里,光绪愣是没有给隆裕肚里种下一个小蚱蜢来。
让慈禧难为情的还有,似乎是为了专门衬托她侄女蠢笨似的,珍妃那个丫头,聪明伶俐,活泼可爱,竟渐渐赢得了光绪的喜欢。珍妃(1876—1900)满洲镶红旗他他拉氏。祖父裕泰,当过陕甘总督。伯父长善,由山海关副都统升任广州将军。父亲长叙,官至户部右侍郎。光绪六年(1880)长叙因嫁女不慎,冲撞了康熙帝的忌辰,遭到清流派弹劾而免官归家。长叙共有三子五女,长子志锐、次子志钧及前三女为正妻所生,第三子志锜、四女瑾妃和五女珍妃为小妾所生。由于长善缺子少女,所以,长叙先后将志锐、志钧及瑾妃、珍妃等寄养在兄长府中。这使得孩童时期的瑾、珍二姐妹就跟随出任广州将军的伯父长善生活在广州,广州的“欧风美雨”对珍妃影响很大,长善开明好客,喜结交名士,风流名士文廷式这样的大才子也常来他家高谈阔论吟诗论文。光绪十年(1884)长善卸任归京,瑾、珍二姐妹也回到了北京父母家中,长善推荐文廷式做了二姐妹的家庭教师。瑾妃木讷迟钝,看看她的照片大家就知道了,而且看照片前,您还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因为一看见她的脸,总难免让人对光绪生出无限的同情来。智商嘛,应属于上智下愚中的下段。至于珍妃,按现在的审美观念,也谈不上怎么美丽,胖墩墩的一张脸,与其说美丽,不如说更多的是童真与可爱。虽然不能打入上智之列,但绝对不是下愚。这丫头迅速接受了文廷式的新式思想,喜欢新生事物,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甚至可以双手执笔写出娟秀的梅花篆字。
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珍妃在后宫里的无拘无束与返璞归真的天性。比如她喜欢照相,喜欢女扮男装,有时候还穿上光绪的龙袍,甚至与光绪手拉手相携而行。据说光绪帝还亲自动手,像现在的小恋人一样喂珍妃喝汤呢,这哪像大清的皇帝与妃子啊,简直活得有些像人了。这一切,可能让从小处于太后淫威底下、缺失母爱、缺失一切人伦之爱、缺失诸多人类之乐的光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命的欢欣,珍妃不但点起了他生活的希望,甚至点起了他政治上的雄心。珍妃就是他生命中的阳光,这样的女人,他能不爱吗?
当然在隆裕娘家人眼里,是看不到人性与阳光的,他们只能看到心机。他们认为,珍妃得宠,凭的是心机,靠的是讨好人的本事。据那根正讲,最初是因为《红楼梦》的故事。据说《红楼梦》由于和珅喜爱,被乾隆允许出版,皇宫内自然也看。那根正说:“光绪也非常喜欢看这本书。可隆裕从来没想到过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也根本没想去看,因为对于她来说,这本书当年绝对是不适合大家闺秀看的那种,家中也从来不会让她看这种书。但珍妃和瑾妃就不一样了,她们的老师是文廷式,所以这本书她们早就看过了,并且烂熟于心。”(52)
据此看来,隆裕不看红楼乃是由于家风尊贵、生性高雅,拒绝低俗、扫黄打非。说句不客气的,据我看,政治正确的书籍,隆裕估计也没看过。她姑姑那么聪明,贵为太后之后才看了些“妈妈给我讲故事”之类的历史小画册,更别提这个桂公馆的二妞了,桂公馆出过读书人吗?隆裕就不是读书的人,珍妃是个小才女却是一定的。但是在那根正笔下,小才女像个老练的政治家似的,得知光绪喜欢《红楼梦》,就和姐姐瑾妃绘了一幅大观园图进献上去了。光绪一看,大为感动,深宫遇知音啊,于是马上召见珍妃和瑾妃,聊《红楼梦》,聊天聊得特别高兴,一高兴,就喜欢上珍妃了,当天晚上就宠幸了她。(53)有些野史宣称,光绪皇帝喜欢珍妃,是因为他生理上有缺陷,不能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而年纪尚小的珍妃却因少不更事、不谙男女之事、天性活泼可爱而成为光绪的玩伴。
我觉得,倒不是光绪生理有缺陷,而是这一对少男少女对男女之事都不大上心,两小无猜,所以成为最佳伴侣,因为珍妃曾经怀过孕。这一点,隆裕她弟弟、那根正他爷爷都承认的,说明光绪生理正常。只不过珍妃惹太后不高兴,三个月的时候,被太后打得流产了。
不管什么原因吧,反正光绪喜欢上了珍妃,而且一喜欢上就终身不渝。两千年的皇宫里,我们还难以寻觅到同样的爱情经典。皇宫是不允许有爱情的,而且,更不允许有天性。珍妃由于天性而遭遇了光绪的喜欢,同样也会由于天性而遭遇太后的毒打。
面对珍妃的种种不幸,有时候我们难免起疑,这小丫头好像有些记吃不记打的嫌疑,而且有些挨打也不全是天性童真所致。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要大办六十岁大寿,为了讨吉利,春节当天就颁下恩诏,晋封了一批嫔妃,其中就有瑾、珍二姐妹:着封珍嫔为珍妃,瑾嫔为瑾妃。问题是没高兴多长时间,庆典结束后,本该择期举行册封礼的,珍妃卖官一事却被太后发现了。清制,皇后每年例银一千两,妃每年三百两,嫔二百两,分月例支。这工资不算高,珍妃又出手大方,对宫中太监时有赏赐,太监们得些小恩小惠,也都竭力奉承这位“小主儿”。“小主儿”精神上得了满足,物质上却严重匮乏。时间一长,竟然外与志锐相通、内与太监勾连,卖起官来了。一例是上海道,据说鲁伯阳进四万金给珍妃,珍妃转求光绪而成。但是上任后遭两江总督刘坤一弹劾被免。一例是四川盐法道,珍妃卖给了一个叫玉铭的家伙。新官放任前皇帝召见,问玉铭在哪一衙门当差,对曰在木厂,光绪听了吓一跳。命其将履历写出,玉铭竟久久不能成字,原来是一文盲。光绪大惊,另下一旨:“新授四川盐法道玉铭,询以公事,多未谙悉,不胜道员之任。玉铭着开缺,以同知归部铨选。”(54)还有一例是裕宽谋求福州将军,先走的是李莲英的路子,因其要价太高而转走珍妃之路,遂成。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隆裕皇后还站在墙边盯梢呢,终于传到了太后那边。太后怒气冲冲地从颐和园赶了回来,对光绪说:祖宗之法,后宫向不得干预朝政,这事儿你不管我管!
据胡思敬的《国闻备乘》载,慈禧责问珍妃:“他事犹可宥,汝宁不知祖宗家法而黩货若此。谁实教之?”没想到小丫头反唇相讥道:“祖宗家法亦自有坏之在先者,妾何敢尔?此太后之教也。”(55)
气死太后了,长期以来,都是只许太后放火,不许皇帝点灯的。一个小妃子,居然敢如此跟太后顶嘴,来人:“袒而杖之,降贵人。”(56)“袒而杖之”,就是脱了裤子挨板子,挨得不轻。正史没有记载,宫廷御医档案,留下一些太医给珍妃治病的记录,上有“抽搐气闭,牙关紧闭,筋脉颤动,人事不醒”等症状,(57)可见老太后确实下手不轻。
珍妃挨打的第二天,十月二十九日(11月26日),慈禧降下了懿旨:“本朝家法严明,凡在宫闱,从不准干预朝政。瑾妃、珍妃承侍掖庭,向称淑慎,是以优加恩眷,洊陟崇封,乃近来习尚浮华,屡有乞请之事。皇帝深虑,渐不可长,据实面陈,若不量予儆戒,恐左右近侍藉为寅缘蒙蔽之阶,患有不可胜防者。瑾妃、珍妃均着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58)懿旨中所提到的关于衣饰、物品等,明显是指珍妃所穿的新款衣服、男式服装和照相器材等。懿旨中所提到的“乞请”、“干预国政”之事,除了指珍妃卖官之外,应该还包括她协助光绪帝培植帝党势力,打击后党势力等行为,比如提拔其兄长志锐为礼部侍郎,破格提拔其老师文廷式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中日战争期间以团伙形式轮番弹劾李鸿章衰病昏庸,请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而他们所谓的重臣却是在家坐了十年冷板凳,比李鸿章高明不了多少甚至早已不如李鸿章的恭亲王奕訢……总之,珍妃挨打也不是无辜的,她与太后过招纯属神仙打架,只不过小仙打不过老妖罢了。而且神仙打架中,下面的凡人躲闪不及,容易被误伤。比如可怜的李鸿章,帝党也明明知道,外事舍鸿章无人能倚仗,但是谁让他主和,又是太后倚重的大员呢?凡是敌人的朋友,都是我们的敌人,凡是敌人的敌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帝党没有成气候,成了气候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就是珍妃本人,也不见得比太后能强到哪里去。珍妃年轻、新潮、可爱,人家太后年轻时不一样新潮可爱吗?人家还在桐荫深处大唱“同一首歌”勾搭过自己的老公呢。只不过,帝国体制与传统下,权力愈高,智商愈低;在位愈长,情商愈短。你给我找个例外看看?找来找去,只能找到外国,就觉得英国历史上的维多利亚女王与德国现在的默克尔总理才叫可爱!当然了,即使是神仙打架,我们也应当同情弱者,何况珍妃还弱肩担道义,希望大清在光绪的领导下中华崛起呢?
珍妃挨打的第三天,慈禧又降懿旨,在后宫专为珍妃、瑾妃立了一块禁牌(史料上未见记载,原件保存于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奉皇太后懿旨:瑾贵人、珍贵人着加恩准其上殿当差随侍,谨言慎行,改过自新。平素装饰衣服,俱按宫中规矩穿戴,并一切使用物件,不准违例。皇帝前遇年节照例准其呈进食物,其余新巧稀奇物件及穿戴等项,不准私自呈进。如有不遵者,重责不贷。特谕。”(59)
看禁牌内容就可以发现,太后这是给珍妃算的一次总账,连穿戴都给她规定了,而且新巧稀奇的物件不得呈进给皇上。受珍妃案牵连、处以极刑和杖毙的太监先后有六十多人,可见这案子不小。就是珍妃的胞兄志锐也被明升暗降,调出京城,前往乌里雅苏台充参赞大臣了。另一位兄长志锜因卖官事件,逃亡上海。
太后之所以这么对待珍妃,其主要原因不外是:其一,光绪太宠珍妃,宠得她不知道天高地厚。卖官倒在其次,关键是谁卖。这丫头风头太盛,太后有必要杀鸡给猴看,让光绪明白做儿皇帝的道理!其二,甲午战事及战败,影响老太后六十大寿。国事家事,一肚子毒气,正好抓住了珍妃的把柄,不打你打谁啊。其三,甲午战事,引起了帝党后党之争。珍妃的老师文廷式、胞兄志锐均为帝党骨干,志锐做了礼部侍郎、文廷式被破格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就都是珍妃在光绪面前吹的枕头风。而且这些人三番五次轮番上奏弹劾老太后最亲信的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等。就连帝党与后党之间尽量保持超然态度的李鸿章也遭遇了他们的弹劾,认为他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糊涂,早该回家抱孙子了。太后虽然抓不出珍妃参与其中的确切把柄,但是这事儿用脚后跟想想都能想到的。其四,老太后虽然是个女强人,但更是个老寡妇。光绪对珍妃的过分宠爱,可能引起她诸多的不舒服。其五,皇帝大婚N年了,对懿定的皇后,既不亲爱,也不敬重,却一心喜欢珍妃,干晒着皇后,太不给太后面子了。借此机会给珍妃点颜色看看,也算给侄女出一口气。至于瑾妃,本身无过,不过是受了妹妹连累罢了。
问题是,气不是这么出的。你越出,结果越不好。光绪对隆裕,原先是形同陌路,后来是反目成仇。因为珍妃所有的不幸,光绪都会算在隆裕头上。
隆裕跟自己的娘家弟弟、那根正的爷爷诉苦说:“我知道外间传我是一个多么小气、多么丑陋的人,这一点很多人都告诉过我。甚至传言我为了得到皇上的宠幸,去向老太后哭诉。对于我来说,宁肯守一辈子活寡,我也不会向人哭诉这样的事情的。男女之事,如何能向别人提起?尤其是自己的长辈。我的脸还能往哪儿放啊?可恨皇上还经常恶作剧,看我老实,拘谨于宫里的各种礼仪,有时候就捉弄我。有一天晚上,我回到宫内准备就寝,掀开被子的时候,就看到一只被扒了皮的死猫,当场吓晕过去。那次好多天我晚上都做噩梦,甚至不敢上床睡觉,一定要让宫女把床铺打扫干净,确认没有任何恶作剧的事情,我才会躺到床上去。后来我才知道,这又是皇上和珍嫔一起想出的恶作剧。我忍着,因为我的岁数比他们大,而且皇后也要有皇后的尊严,所以我不声张,我只当是小孩子玩的恶作剧而已。而这样的事情,在前朝,甚至中国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难道这还不过分吗?”(60)
是有些过分。不过,这样的事儿如果皇后都能忍,且把他们视作了喜欢恶作剧的小孩子,那他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敬爱您呢?(www.xing528.com)
隆裕委屈的还有,老太后也不喜欢她。那根正说:“虽然慈禧是隆裕的姑姑,但慈禧并不喜欢隆裕。相反,慈禧不仅喜欢经常陷害隆裕的同治皇帝的妃子瑜妃,处处袒护瑜妃,甚至瑜妃找茬与隆裕发生冲突,最后受到慈禧责罚的还是隆裕。除了瑜妃,慈禧还喜欢珍妃。后世有很多人认为慈禧与珍妃势不两立,是慈禧害死了珍妃,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当年隆裕与珍妃、瑾妃姐俩同时入宫,慈禧因为珍妃长得年轻貌美,并且非常聪明,所以非常喜欢她。而隆裕和瑾妃由于相貌不出众,所以慈禧对她们并不太理会。虽然隆裕是自己的亲侄女,但在很多事情上,慈禧还是偏向瑜妃和珍妃。因此,隆裕在宫内的生活并不如意,一是没得到皇帝的爱情,二是没得到慈禧的宠爱,三是没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61)
要说慈禧不喜欢隆裕,那也是可能的。别说侄女了,就是亲娘,还许不喜欢自己的闺女呢。但是感情与理智不是一回事。慈禧感情上可能不太喜欢自己的这个内侄女,对她的蠢笨可能很失望,《宫女谈往录》中的那位荣儿宫女如此概括说:“隆裕是皇后,架子十足,小事不沾手,大事吹五呵六。虽然和老太后是姑姑侄女——没有比这个再近的亲戚了吧?按理说应该亲亲热热的,可偏偏老太后一个月也没准能理她一次。”(62)感情上不亲热,但是理智上,她知道侄女就是侄女,那是有血亲关系的。众所周知,中国就是个宗法社会,首先认的是血亲,说得不好听些,就是个黑社会,因为黑社会模仿血亲关系,弄了一个准血亲——所谓的歃血而盟,就是建立准血亲关系的一种仪式,虽然我们血管里流的不是同样的血液,但胃里流过混合的血就行了。以后做事,只认人不认理,一致对外。所以,慈禧太后感情上再不喜欢隆裕,理智上也知道后宫,包括大清整个天下都是她和她侄女的。事实上,打过珍妃之后,给珍妃树立禁牌的同时,为了帮助隆裕树立威信,太后还特意为隆裕做了一块禁牌:“光绪二十年十一月初一日,奉皇太后懿旨:皇后有统辖门宫之责,俟后妃嫔等,如有不遵家法,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着皇后严加访查,据实陈奏,从重惩办,决不宽贷,钦此。”(63)虽然是帮隆裕树立威权,但太后对皇后不满也是可以看出的。珍妃这么不像话,身为六宫之首的隆裕也有失察之过。失察也就罢了,太后派太监仗责珍妃的时候,这皇后居然自己先吓晕了,这么点胆量能成什么事!看看做姑姑的,要说魅功,能媚住咸丰;要说产功,能产个皇儿;要说政功,能把全国爷们儿都镇住;要说治功,能把上至恭亲王下至曾、李、左、张等大员忽悠得摸不着北。总之,二妞很让大姑失望!
话说过来,隆裕可能有她厚道的地方。正如她的娘家人那根正所说,乃宫廷斗争的牺牲品。但是,牺牲也是她姑姑拉过来的,怪不得别人。再说了,叶赫那拉家已经有一位在宫廷斗争中处处得手了,一山容不得两个母老虎,别说隆裕没有她姑姑的本事了,真有她姑姑的本事,她首先想的就应该是如何让自己的老公摆脱太后的淫威,以及自己在后宫如何成为真正的老大,那她就是慈禧最大的敌人了。慈禧对自己儿子与儿媳都可以不爱,何况一个外甥兼侄儿和一个外甥媳妇兼内侄女呢?绕来绕去咱就总结这么一句吧:慈禧可以不喜欢自己的侄女,但是容不得别人不喜欢。常言打狗要看主人面,应该还包含另一层意思:主人可以打自己的狗,但是奴才绝对不能打主人的狗!
要说慈禧某种程度上喜欢珍妃,也不是不可能。包括同治帝的遗妃瑜妃,也是慈禧喜欢的。道理很简单,两个丫头聪明伶俐,与年轻时的慈禧可能有相同之处。慈禧年龄越老,对于这些能从她们身上发现自己影子的女孩子就可能越喜欢。当然这种喜欢是有限度的。也就是说,你得乖,得听太后的,再活泼可爱,也顶多是太后的开心果,绝对不能惹太后不高兴的。从时间上来看,太后对珍妃的喜欢更多的体现在珍妃入宫前期,后期就不行了,已经是敌我关系了。原因很简单,她不但不把皇后看在眼里,还不把皇太后看在眼里。小蹄子如此猖狂,这还了得?
光绪二十一年(1895),老太后恢复了瑾、珍姐妹两个妃的封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失败,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在瀛台。由于珍妃在变法过程中,热衷支持光绪;由于珍妃在变法失败后反对囚禁光绪并冲撞太后,所以被囚在了北三所。一对恩爱小夫妻,从此再难见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在西逃的前一天,还不忘把珍妃推入井中处死,执行者是二总管崔玉贵。崔玉贵是桂公爷的干儿子,也就是隆裕皇后的干兄弟和慈禧太后的干侄儿,所以在宫里很红,因为有桂公爷做靠山,按太监的行话说,叫钻桂公爷的裤裆。既钻了桂公爷的裤裆,当然也是太后的贴心人了。不过事后崔玉贵跟人说起这事,说老太后对他亏心,耍鬼花样。据崔的版本,当时老太后说要召见珍妃,让崔玉贵去传旨,着她在颐和轩候驾。崔有些犯嘀咕,因为召见妃子历来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所以他叫了颐和轩管事王德环。两个人领着珍小主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但一个侍女也没有。珍小主进前叩头,道吉祥,跪在地下,低头听训。
太后:“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
珍妃:“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太后:“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太后:“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我没有应死的罪!”
太后:“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珍妃:“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太后:“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于是崔玉贵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64)
按崔玉贵讲,他是奉太后之命行事。但是事后,也就是从西安逃跑回来后,老太后没法面对外人,于是把屎盆子扣到了崔头上,说自己只是一时的气话,没想到崔玉贵逞能硬把珍妃推了下去。
按隆裕的版本,珍妃既不是太后下令弄死的,也不是崔玉贵逞能弄死的,而是珍妃自己赌气自杀的。这智力,啧啧,更是没得说了。敢情在中国,被自杀也是很有传统的。
西安逃难回来后,太后给珍妃追赠名誉光环:“上年京师之变,仓促之中,珍妃扈从不及,即于宫闱殉难,洵属节烈可嘉,加恩着追赠贵妃,以示褒恤。”(65)珍妃泉下有知,不知何感?明明被杀的,却成了自杀;明明受过“欧风西化”的,却成了节妇烈女!
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珍妃的命运有多惨,隆裕皇后在光绪那里得到的恨就有多深。庚子之乱时,慈禧带着光绪与隆裕一路狂奔逃到西安,因为地方窄小,光绪和隆裕不得不同住在一间大房子里,中间用隔扇隔开,两屋通连。即便是这样,光绪也无心去看一眼隆裕,无论隆裕在旅途中怎么照顾光绪,光绪始终不冷不热,甚至连话都不想说,连头都不想抬。两人之间的仇恨永远维持了下去,直到光绪死前也没有解开。据说是瑜妃与瑾妃搅和的缘故,有一阵子,慈禧命隆裕也住到了瀛台——光绪所居涵元殿对面的香扆殿。一般的看法是,太后这是命皇后监视皇上的。逻辑不圆,试想太后想监视皇上,派出太监不就行了?事实上光绪丧失人身自由后,身边太监全换上太后的亲信了,他插翅也难逃的,翻案更是不可能。所以太后派隆裕进住瀛台,最大的动机当是乘人之危——珍妃已死,光绪孤苦伶仃,让隆裕亲近他,两人之间产生些感情什么的就好了。但是光绪的专一及珍妃的不幸,只会加重光绪对隆裕的怨气,两人住到一起,冲突只会激化。据宫女荣儿回忆,一天,皇后进见完毕,皇帝吩咐她“请跪安吧”,那就是请她退下的意思。光绪连说两次,也不知是实际没听见还是装作没听见,反正皇后没退。于是光绪暴怒,奋起身来,用手狠抻皇后的发髻,把一只玉簪子都抻在地下了……(66)
强扭的瓜不甜,诚哉斯言,不管您是皇太后还是皇后,不管您是金瓜还是银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