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自现代主义的语言自治观被后现代主义文学演绎到了极致——倘若不是疯狂的话。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本的语言嘉年华中昭示着与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并无二致的真理观:真理标准的消失和漠视真理的态度。后现代社会之前,特别是在古典时代,根据古典语言结构中符号与意义的二元相符关系的逻辑,科学知识的论述具有相对统一的规范和标准,同时,科学知识的论述还与日常生活与大众社会的语言保持着联系,受到它们的限制和检验。但是当代知识论述结构的符码化导致了有关真理与谬误的科学认识活动的相对化和不确定化。就像文本不再属于作者,真理也没有了标准。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荒诞现象、元叙述、戏仿等同时宣布着后现代人(影)们对宏大真理寻求的无奈和放逐。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多元的真理观念。
苏珊·哈克(Susan Haack)认为人类探索真理的历史中所出现的真理观包括符合论真理观、实用主义真理观、融贯论真理观、语意真理观和冗余论真理观。(1)后现代主义的真理观可以追溯到海德格尔和尼采。后现代主义真理观的代表性观点有福柯的话语权即真理的理论、拉康的语言创造真理观、罗蒂的无镜真理观和德里达的无真理的真理观。后现代主义者认为真理是可以制造的,是语言把真理和理论转化成了某种语言学上约定俗成的东西。真理因而是非确定的、处于一定语境之中的。后现代主义放弃了普遍的真理,主张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真理观。德里达曾说,“没有真理自身,只有真理的放纵,它是为了我、关于我的真理,是多元的真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元小说、编史元小说等都反映出真理是为语言所构建的,真理也是一种叙述,真理的历史充满了权力的话语,不再具有永恒的本质。
————————————————————(www.xing528.com)
(1) 苏珊·哈克:《逻辑哲学》,罗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6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