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后现代主义文学:全新主体观解析

后现代主义文学:全新主体观解析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我们目睹了主体性观念的衰落甚至消失。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主体是不确定的、荒诞的,以及虚无的。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主体观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主体——人的先验性的批评。后现代对主体和人的本质的解构直接导致了人道主义的破产和后人道主义的诞生。

后现代主义文学:全新主体观解析

在后现代主义文学普遍的自反性叙述和对历史的虚构性重写中,我们看到的是作为语言和历史权力建构结果的主体,他不再是一个先验的存在,也不具备普遍的人性。按照波林·罗斯诺(Pauline Marrie Rosenau)的看法,中心被消解的“后现代个体具有某种几乎是无个性特征的生存状态。他(她)仍是一个人,但是一个对时间、行动或后果无足轻重的人,他(她)也不是一个重视‘关怀’关系(人道主义)或创作性的个体主义的作者。他(她)如此独立于所有可以认同的寻求真理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他(她),简而言之,根本就不是主体。”(1)

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对人物进行逼真可信的肖像描写,相反,人物(主体)被极度符码化,白雪公主变成了卡通人物,情节变成了V,或者X,等等,由此,被笛卡尔(Rene Descartes)和黑格尔等所高扬形而上学的主体观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不过是“一副面目、一个角色、一个虚构,甚至是意识形态的建构,充其量是一座怀乡的雕像”。(2)在后现代主义文学中,我们目睹了主体性观念的衰落甚至消失。主体不再具有内涵,相反,是通过叙述由叙述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主体与语言一同出现,没有语言,主体就不能发生。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主体是不确定的、荒诞的,以及虚无的。正如福柯所言,“人是一个近期发明,而且他或许在接近其终结。如果说那些格局既然会出现也必然会消失……那么我们可以断言,人将会像海边沙滩上画的一副面孔一样被抹掉。”(3)

简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主体观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主体——人的先验性的批评。主体不是自主、自为和先验的,那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个“神话”。第二,对人的中心性的摧毁。人不再是“万物的尺度”,福柯甚至宣布了“人的死亡”,即各种由文化科学知识所构造起来的“人”已经死亡。第三,对人的本质的批判。人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共同作用的产物,人的本质既不是肉体,也非灵魂或理性。

后现代对主体和人的本质的解构直接导致了人道主义的破产和后人道主义的诞生。后人道主义认为并不存在普遍一般、永恒不变的人性和人的本质,传统人道主义的“人性”观念、“人的本质”的观念都应该抛弃,因为人的存在是相对的、多元的和复杂的。

————————————————————(www.xing528.com)

(1) 波林·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 张国清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2) 张桂英:“后现代解释学”,见《后现代主义辞典》,王治河主编,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第227页。

(3) 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2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