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加斯(William H. Gass, 1924- )是当代美国著名后现代小说家、文学评论家和哲学教授,是“元小说”一词的首创者。1924年威廉·加斯出生在北达科他州的法格,他在俄亥俄州长大,1954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普渡大学和华盛顿大学。加斯曾在肯尼恩大学师从兰瑟姆(John Crowe Ransom),深受新批评的影响,因而特别关注语言,“我从不怀疑语言,我知道它有迷惑性,但我就是相信语言”。(1)塞奥·德汉曾这样评价加斯对于语言的关注:“加斯的故事中,什么也无法‘聚合’起来,的确无情节,无主题,无人物。故事唯一的兴趣想必是在语言本身了”。(2)对加斯而言,对文字和符号的体验就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体验。威廉·加斯的创作速度很慢,但除了小说之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评论性文章,他在创作上和理论上所投入的精力是相同的。加斯共创作了3部长篇小说:《奥门赛特的运气》(Omensetter's Luck, 1966)、《威力·马斯特的孤妻》(Willie Master's Lonesome Wife, 1968)、《隧道》(The Tunnel, 1995),4部短篇故事集:《在中部地区的深处及其他故事》(In the Heart of the Heart of the Country and Other Stories, 1968)、《我婚后的第一个冬天》(The First Winter of My Married Life, 1979)、《卡尔普》(Culp, 1985)、《笛卡尔奏鸣曲》(Cartesian Sonata, 1998)以及十多部评论文集。其中《隧道》获得了1996年美国图书奖,三部评论文集《文字的原住地》(Habitations of the Word, 1984)、《发现形式》(Finding a Form, 1997)和《时间的考验》(Tests of Time, 2002)分别获得了1985年、1997年和2003年国家图书批评奖。2000年,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美国文学不同领域的成果,有着不朽的创新和高超的艺术手法”,加斯被授予第一届国际笔会/纳博科夫奖(PEN/Nabokov Award)。
《隧道》是威廉·加斯耗时30年完成的巨著。小说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廉·弗里德里克·科勒(William Frederick Kohler)的人的故事,他也是小说的叙述者。科勒是中西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刚完成了一部历史著作《希特勒的德国之罪恶与天真》(Guilt and Innocence in Hitler's Germany),正试图为此书写作一篇导言,却发现自己把导言写成了他自己生活的历史。随着小说的进展,我们看到了科勒生活中所经历的谎言、疯狂的情感以及各种混乱不堪的经历。科勒一方面持续地发掘着自己记忆中的过去,一方面不断地从他所工作的地下室挖掘一条通向外部世界的隧道。这也是一条反映了科勒自己的一生的隧道。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加斯重新定义了关于历史、邪恶、生命与死亡的思想。科勒的一生并不幸福,有着不幸的婚姻和痛苦的少年时代,他对世界和自己都充满了失望。小说中不断出现的一个主题是科勒想要建立一个“失望者之党”(Party of Disappointed People),他不断地为这个党派(PDP)设计徽标,包括旗帜、勋章、横幅以及“忘恩奖章”。小说的最后一页就是“失望者之党”的徽标。《隧道》是一本关于历史的小说,对科勒影响最大的是一个德国历史教授玛格斯·塔博(亦被称作“疯狂的梅格”),他的历史观决定了科勒对历史的看法。塔博对历史数据和所谓的铁的事实并无敬意,认为“数据不过是狗而已,它们需要被训练”。此人个性极强,他的历史研究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怀疑主义者科勒。科勒能够认同和理解纳粹的作为,当然他还不是纳粹的同情者。他为他们的行为深感愤怒,但能够理解事情如何发展到了如此地步,就好像那些发生在他自己生活中的事情一样。
加斯自1966年开始写作《隧道》,小说边写边发表,是所谓的“过程小说”(work-in-the-progress)。小说出版之时加斯已经是67岁高龄,而且在此30年间一直在不断发表作品。可以说,加斯写作生涯的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写作《隧道》。1972年,加斯预计将在“几年的时间”内完成这部作品,1979年,他再次说到“还要几年”,1983年时小说手稿已达上千页,但加斯说距离完成还要几年。在《隧道》被断断续续发表的过程中,伴随这些片断,加斯常常发表一些理论文章和访谈。因此,尽管加斯声称他的小说是自治的,他的这些访谈和论文则无疑是理解《隧道》的重要部分。
总体而言,威廉·加斯的后现代创作的主要特征是对语言的关注和“元小说”写作手法的持续实验。对加斯而言,文字不指向现实,而是指向其自身,其意义取决于它在文本中与其他文字之间的关系,可以因语境不同而发生变化。加斯的这种语言思想主要是受到了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语言游戏说”的影响,特别是维氏“用法即意义”的观点给加斯以极大的启发。加斯对“元小说”的探讨也主要围绕语言的特性来展开。(www.xing528.com)
————————————————————
(1) McCaffery, Larry. The Metafictional Muse. Pittsburgh: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1982, p.5.
(2) 塞奥·德汉:“美国小说和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佛克马、伯顿斯编,王宁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5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