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后现代主义小说一样,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最能够代表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成就和影响,因此我们主要以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为例来讨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主要流派和艺术特征。
按照唐纳德·艾伦(Donald Allen)和乔治·F·巴特里克(George F. Butterick)主编的《后现代:美国新诗》(The Postmoderns: The New American Poetry Revised, 1982)中所说,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于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涌现了众多诗派:“地下”诗歌、纽约派、旧金山复兴社、垮掉的一代、黑山诗人等等。这些诗歌的一个共同点是对自发性、即时性、形式和句法的灵活性的关注,这些诗人崇尚形而上的自由和开放,反对学院式的、形式主义的和严格遵守格律的诗歌创作方法。他们是时代的先锋,当熵、地球村及不可逆转性等词汇还远未被人所知时,他们就已经在诗歌中对它们进行反思。C·奥尔森(Charles Olson)是最早使用“后现代”一词的,后现代在他意味着对现实的即时参与,正如他在《投射诗》(“Projective Verse”, 1950)一文中所写,如果有什么绝对的话/那就是/你/在此刻/就行动;奥哈拉认为后现代就是随心所欲,是个性主义的宣言;对金斯伯格来说,它是希伯来—梅尔维尔吟游诗人的吟唱。可以说,每一位诗人对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理解都不一样。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一些他们的共同特征。从整体创作理念来看,后现代主义诗歌与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理念并不冲突,比如他们都致力于中心的消解和意义的悬置。美国诗人安德雷·考德拉斯库(Andrei Codrescu)的《反对意义》(“Against Meaning”, 2012)就是后现代主义诗人对意义的公开放逐:“我做的每一件事都反对意义。/部分是蓄意,更多的是下意识。”消解意义就是消解确定性、真理及历史,正如英国后现代主义诗人拉金在诗中所写:“奇怪,一无所知,总是拿不准/何为真,何为对,何为实,/却又不得不加上一句:‘我认为差不多’。”我们知道,意义是以深度机制而存在的,伴随着意义深度的消解,后现代主义诗歌打破了整体性,都采用平面化、零散化的叙述风格,大量使用拼贴和反讽,注重语言的实验等等。后现代主义诗歌形式更为开放和自由,他们推崇即兴式写作和表演式创作,把传统诗歌中的拘谨语法和严格的韵律要求彻底抛弃,主张“回到字上,那些我们亟需回归的字,那些洗干净的字”。后现代主义诗歌继承了庞德(Ezra Pound)对东方文化的青睐,斯奈德(Gary Snyder)等诗人特别注意从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吸取灵感。
郑敏曾将后现代主义诗歌与现代主义诗歌进行对比,提出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八个特点:一、反对超验本体认识论;二、真理多元,或无结论;三、认为变是一切,不可能预先设计,事物生生灭灭,永不停止,应当抓住此时此刻的现实生活,给予表达;四、创作不必寻求杂乱现象的统一,更不必将其构成有机的整体以传达什么固定的意义;五、强调创作要追随多变的想象力的流动,没有预定设想,可以自发地随机创作;六、对文字、文学是否能如实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持怀疑或否定的观点;七、重视事物(包括诗歌)的特殊性、地域性;八、强调开放式诗歌形式。(1)(www.xing528.com)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