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批评界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态度并不一致。按照较为普遍的观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二个阶段,即确立阶段。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全面的发展和繁荣。随着苏联的解体,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俄罗斯文学领域“公开、合法”的现象。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及特征

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90年代初成就蔚然之势。1988年10月,在当时还是苏联加盟共和国的拉脱维亚的国立大学的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多数参会者指出,“后现代主义是存在的,已经到了理直气壮地讨论它的时候了。”(1)1990年,著名批评家、《旗》杂志的主编更在《文学报》上为后现代主义摇旗呐喊:“后现代主义正在全国阔步前进!”(2)但批评界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态度并不一致。伊·伊里因赞赏后现代主义代表了“20世纪末的时代精神”,象征着文学对意识形态控制的摆脱,有助于根除俄罗斯文化发展中的极端性,将人们从绝对命令和神话思维中解脱了出来,是自由的胜利;赞赏者肯定后现代主义是唯一正确和有希望的流派。反对者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疲惫不堪的文化游戏,是转向总体的嘲讽,是末日的情绪”。(3)库兹涅沃夫批评“后现代主义在文学中的蔓延使得俄罗斯文学和文化土壤化为灰烬,众多作家变得一贫如洗”。(4)索尔仁尼琴也认为“后现代主义”术语的构成就是不合理的,后现代主义则是一个“危险的反文化现象,其中没有任何鲜活的东西,里面的一切都散发着腐朽的味道”。(5)褒也好,贬也罢,都不会妨碍如今我们在后现代主义逐渐归于沉寂之时对这一文学、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和反思。

按照较为普遍的观点,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形成期。在这一阶段,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还处于“地下写作”状态,代表作品有阿勃拉姆·捷尔茨的《与普希金散步》和维尼吉克特·叶罗费耶夫的《从莫斯科到彼图什基》等。这一时期的作品的主要特征是运用新的语言手段,通过傻子或疯子的形象来解构苏维埃单一的意识形态和文化。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第二个阶段,即确立阶段。在这个阶段出现了“流行艺术”、“社会艺术”及“莫斯科浪漫主义的概念主义”等后现代诗歌流派,小说领域则细分出了抒情型的后现代主义、精神分析型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忧郁型的后现代主义小说。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有普里戈夫、铁木尔·基比罗夫、叶夫盖尼·波波夫、维克多·叶罗费耶夫等。这个时期的后现代作品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由于官方的禁止仍然处在地下状态。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这一阶段迎来了全面的发展和繁荣。随着苏联的解体,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俄罗斯文学领域“公开、合法”的现象。在这一时期,作家的群体不断扩大,也出现了不少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杂志和文学刊物。作家们开始更多地尝试各种体裁的写作,艺术探索的形式更加多样。同时,俄罗斯除了大量译介西方后现代理论家的著作,比如罗兰·巴特、让·博德里亚、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雅克·拉康等的作品,俄罗斯批评家也逐步开始建立自己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和文学理论

作为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支派,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诞生于俄罗斯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既具有后现代主义文学普遍的美学样态,也有着俄罗斯所独有的特质。具体来说,对统一中心和理性的瓦解以及多元的创作方式是他们所共有的美学原则,即使在同一作品中,语言、模式和方法都要多元化。俄罗斯文论家利波维茨基将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审美特性概括为“互文性、游戏性和对话性”。如果说互文、游戏和对话等美学特质并非为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所独有,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不同于欧美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之处主要在于它的政治属性。俄罗斯后现代主义文学在很大程度上是政治化的文学,是对俄罗斯帝国问题的另类叙述,其目的是在美学上对苏维埃时期的集权主义现实进行抗争和批判,是苏联解体、后苏联到来的重要力量,是对意识形态所建构的俄罗斯帝国的文化解构实践。当代俄罗斯作家在后现代主义小说中通过夸张、怪诞、狂欢、反讽等方法对苏维埃的历史进行重写,表现出对十月革命的反思与怀疑,否认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将其视为充满暴力、死亡、流血和牺牲的民族悲剧,借以批判一元意识形态和极权主义体制。但其对苏维埃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成就的全面否定也导致了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

(1) 转引自张捷,“俄罗斯文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伏”,《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第36—43页,第36页。(www.xing528.com)

(2) 转引自张捷,“俄罗斯文学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起伏”,《文艺理论研究》,2010年第2期,第37页。

(3) 王宗琥:《俄罗斯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第316页。

(4) 同上。

(5) 同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