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有其他选择,除了灾难

有其他选择,除了灾难

时间:2024-01-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人宁愿等待灾难的降临,也不愿眼下做出一些牺牲。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以上的说明,还有一种解释,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最后的几章探讨了这两种生存方式对新人和新社会的形成有哪些重要影响,以及对避免灾难的降临、克服个人那种消耗性病态生存和世界范围内具有破坏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选择。他发展了享乐主义学说,断言享乐是生活和目的,所有动机都是自私的。

有其他选择,除了灾难

迄今为止,我所引用的全部数字对公众来说都是开放的而且为很多的人所熟悉。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实际情况是,以前没有任何人做过认真的努力来防止这种即将到来的厄运。在私人生活中,当个人的生存受到威胁时,除了傻子,每个人都会千方百计采取行动,但是那些负责公共福利的人对此什么措施都没有采取,而那些把自己的利益托付给了他们的人也听之任之。

在人的诸种本能中,生存本能是最强的,但现在看起来这一本能好像不起作用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最简单的解释之一是,那些政治家们装着做这做那,好像是在采取有效的措施以防止这场灾难,无休止的会议、协商和裁减军备的谈判给人一种印象,好像他们认识到这些问题而且正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其实不然,我们实际上没有得到任何进一步的帮助。领导人和被领导的都装出一副认得路和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样子,并以此来麻醉自己的良心和生存的愿望。

还有一种解释,即系统本身所造成的那种利己主义使政治家们把自己个人的成功看得比其应负的社会责任更重要。如果说国家和经济界的领导人所做的决定只是对他们自己有好处而对共同体来说则是有害的和危险的,那么这已经不再是什么令人震惊的事了。既然利己和自私是当前所奉行的那套伦理道德的主要支柱之一,实际上人们必然会这样想:我为什么不这样做呢?他们好像没有意识到,占有欲(以及征服行为)会使人变得愚蠢,也会让人失去谋求自己利益的能力,尽管这关系到他们自己或家人的生存。同时,每个普通人也都是那样自私,他只注意自己的事而对超出他个人范围的事很少关心。

一个人宁愿等待灾难的降临,也不愿眼下做出一些牺牲。这也是我们自我生存本能衰亡的一个原因。亚瑟·凯斯特勒(Arthur Koestler)注12曾向我们讲述他在西班牙内战时期的一段经历:当佛朗哥的军队向前推进的消息传来时,他正在朋友舒适的别墅里。一夜之间佛朗哥的军队就会开到这里来,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很可能会被枪毙,如果现在逃跑还可以保存性命。夜里那么冷,又下着雨,而屋子里却那么温暖和舒适。他没有走,结果被捕了。几周之后,由于一些友好记者的努力他才奇迹般地得救了。一些病人也有同样的行为,他们宁愿冒生命危险也不愿让医生检查一下,因为可能会诊断出某种严重的疾患而必须做一次大手术。

在生死关头,人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一种危险的被动性?对于这个问题,除了以上的说明,还有一种解释,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指的是人们有这样一种观点,按照这种观点,面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苏联的社会主义以及技术至上的“微笑的法西斯主义”,人没有什么其他的选择。这种观点十分普遍,其主要原因在于,几乎没有人对如何实现一个全新的社会模式的可能性做过研究和进行相应的实验。此外,自然科学和技术在科学家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要改造社会的问题还没有取得同样重要的地位(起码是接近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地位),只要关于人的科学尚不能像自然科学和技术那样具有吸引力,我们也就没有足够的力量和想象力去寻求一种新的、现实的选择。

本书的宗旨就是对人的两种生存方式——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全书共分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三章,共九章。在开头的第一章里,我先讲一下前人的一些看法,根据一些显而易见的现象谈谈两种生存方式的不同。在第二章里,我以日常生活的一些现象为例来说明两种生存方式之间的区别,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把这些实例与自己的经验联系起来。第三章介绍一些关于占有和存在问题的观点,比如在《旧约》、《新约》和埃克哈特(Eckhart)注13教士的著作中的一些观点。在第二部分里,我的任务比较艰巨:对重占有和重存在这两种生存方式的区别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我从一些经验数字出发,试图从理论上得出一般结论。在以上的章节里,我主要是从个人方面对这两种基本的生存方式进行分析。最后的几章探讨了这两种生存方式对新人和新社会的形成有哪些重要影响,以及对避免灾难的降临、克服个人那种消耗性病态生存(ill-being)和世界范围内具有破坏性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选择。

注1: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1965),20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他具备哲学、医学、神学、音乐四种不同领域的才华,提出了“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思想,将伦理学的范围由人扩展到所有生命,成为生命伦理学的奠基人。1913年他到非洲加蓬建立了丛林诊所,从事医疗援助工作,直到去世。施韦泽于1952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注2:亚里斯提卜(约公元前435—前360),古希腊哲学家,昔勒尼学派的创始人。他把认识论中的感觉论和伦理学中的快乐主义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享乐主义学说。这种学说不仅认为感觉是认识论的原则,而且也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原则。

注3:第欧根尼·拉尔修(200—250),古希腊犬儒学派的主要代表。

注4:伊壁鸠鲁(公元前342—前270),古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的主要宗旨就是要达到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www.xing528.com)

注5: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他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认为宇宙是所有机械地运动着的广延物体的总和。

注6:拉美特利(1709—1751),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他发展了享乐主义学说,断言享乐是生活和目的,所有动机都是自私的。其最著名、影响最大的著作为《人是机器》。

注7:萨德(1740—1814),其哲学立场是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和道德相对论的。他坚信不论多么不道德的行为在世界上肯定有什么地方会被自然容忍,甚至被赞成。

注8: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著有散文集瓦尔登湖》。

注9:大卫·李嘉图(1772—1823),英国政治经济学家,被认为是最有影响力的古典经济学家。他也是成功的商人、金融和投机专家,并且积累了大量财产。

注10: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注11舒马赫(1911—1977),英籍德国人,世界知名经济学者和企业家,被后人尊称为“可持续发展先知”,著有《小即是美》。

注12:亚瑟·凯斯特勒(1905—1983),英国作家。

注13:埃克哈特(1260—1327),中世纪哲学家,德国新教浪漫主义唯心主义存在主义的先驱,也是“密契主义”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在神之外,无物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