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出版的《清稗类钞》中有一个关于潮州茶痴的故事,原文标题叫“某富翁嗜工夫茶”。说古时潮州有一位富翁很喜欢喝工夫茶。一天,有位乞丐在门外向他讨茶喝。富翁觉得好笑,说:“你身为乞丐,也懂茶吗?”乞丐说:“我以前也是富人,因喝茶才破产的。”富翁于是泡了一杯茶给他,乞丐饮后说道:“茶是不错,但味不够醇厚,这是茶壶太新造成的。我有一个好壶,以前常用,现在仍随身带着,虽然饥寒交迫,仍然舍不得割爱。”富翁让他拿出来看看,只见茶壶做工精细,色泽黝黑,揭开盖则有清冽香气溢出。富翁爱不释手,用来泡茶,果然茶味清醇,大异平常,于是想跟乞丐购买。乞丐说:“可以,但不能整个壶都卖给你。这个壶实际值3000金,我卖一半给你,你给我1500金,我回去安置好妻儿。今后有空还可过来与你食茶清谈,共同享用此壶。怎么样?”富翁欣然同意,乞丐取金而去。以后果然每日都到富翁家,品茶谈天,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
乞丐的这个茶壶,虽然看上去“洵精绝,色黝然”,但因为没有名家的题字,估计还不是最好的茶壶。工夫茶壶的等级,依次是“一无名,二思亭,三逸公,四孟臣”,均是历代制壶名匠所造。
嗜茶之人之所以如此追求好的茶壶,主要是因为陶制茶壶被认为能够吸纳茶叶的精华。经过岁月的冲浇,茶壶里面会慢慢长出一层黑褐色的茶锈或茶垢,这层茶锈又称“茶乳”或“茶渣”,是一种很宝贵的东西。一旦壶内长满这种茶渣,那就成了传说中的宝物“无米壶”,即使偶尔不加茶叶仍能泡出芳香四溢的茶汤来。但我所见过的那些花了好几年工夫,“喂养”过百数十斤好茶的茶壶,至多也只能形成薄薄的一小层茶渣而已。
单丛茶树
凤凰单丛茶树多为乔木或半乔木型,树干粗大,上百年树龄的茶树比比皆是。(摄影:黄松书)
有一句潮汕俗语,叫“假力洗茶渣”。“力”潮汕话又叫“力落”,是勤快的意思。俗语说的是,不懂茶事的鲁莽下人,无意间做出了无法弥补的错事,竟然将茶壶内的茶渣洗涮掉了!常用来形容弄巧成拙,想做好事但结果适得其反。
1979年版的《辞源》虽然将“工夫茶”称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但其实工夫茶流传的区域远不止潮汕,闽南、闽北和台湾的乌龙茶产区也都嗜饮工夫茶,只不过痴迷程度不及潮州人而已,对工夫茶的讲究也没有潮州人多。举例来说,工夫茶的名称和这种品饮技艺的定形,都发生在潮州韩江的六篷船上。大约在乾嘉之交,当时担任兴宁典史的俞蛟在《潮嘉风月》中记载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在此之前,漳州《龙溪县志》虽然也提到当地跟工夫茶很接近的品茶习俗,说:“近则远购武夷茶,以五月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扇必以管溪之蒲,盛必以长竹之筐。”但仔细一想,工夫茶壶采用“大彬之罐”是有一些问题的。大彬为晚明江苏宜兴最负盛名的紫砂大师,他所制的茶壶虽然在潮汕和闽南偶有出土,但形制较大,并不太适合泡饮工夫茶。当然,我们也可以将其看成是工夫茶草创之初的过渡性器皿。(www.xing528.com)
关于工夫茶的品饮程式,我自小听过的说法是这样的:“烧杯热罐,危冲低斟,刮沫淋罐,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创造这些程式并非故弄玄虚,以其中的“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来说,目的是为了使各杯茶能够同色同量同味,并且不残留茶汤在壶内以免引起涩味。如果不使用台湾人发明的所谓公道杯,你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非用上这些程式不可。只是茶汤经过公道杯这道环节之后,温度大降,香味减弱,无法依次品味茶韵的变化,因而潮汕人大多不愿使用。到2011年8月,由被戏称为“茶痴”的郑文铿等人起草的《潮汕工夫茶》广东省地方标准正式公布实施,首次将“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作为潮汕工夫茶的冲泡规范确定下来,也算是让潮汕工夫茶这一流传久远的正宗泡茶技艺正式认祖归宗。
茶痴郑文铿
从爱喝茶到研究茶,由他起草的《潮汕工夫茶》,首次将“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作为地方泡茶程式标准确定下来。(摄影:张无忌)
潮汕人嗜茶如命,是因为工夫茶已经融入他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潮汕人从来不会跟日本人那样将品茶当成是一种严肃的宗教仪式,对于潮汕人来说,品茶好像是随时随地打开后就能收看的电视,而不是必须到电影院才能观看的电影。对此已故著名作家秦牧在《敝乡茶事甲天下》一文中是这样写的:“在汕头,常见有小作坊、小卖摊的劳动者在路边泡工夫茶,农民工余时常几个人围着喝工夫茶,甚至上山挑果子的农民,在路亭休息时也有端出水壶茶具烧水泡茶的。从前潮州市里,尽管井水、自来水供应不缺,却有小贩在专门贩卖冲茶的山水。有一次我们到汕头看戏,招待者在台前居然也用小泥炉以炭生火烧水,泡茶请我们喝,这使我觉得太不习惯也怪不好意思了。那里托人办事,送的礼品往往也就是茶。茶叶店里,买茶叶竟然有以‘一泡’(一两的四分之一)为单位的,这更是举国所无的趣事。”
喝工夫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