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觉得不可理解,潮州菜不过是一种地方性的风味菜种,是如何获得世界性声誉的呢?这个问题以前我也无法很好地回答,但通过对美味谣谚的搜集和研究,我认为已经找到答案了,那就是潮汕有非常深厚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有着比风味菜肴更深更广的含义,如果将潮汕的饮食文化比喻为海洋,那么潮菜只不过是漂浮在上面的冰山一角罢了。但是潮汕的饮食文化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饮食著述文献数量极少,但与美味有关的俗谚歌谣异常丰富。有关潮菜美食的民谣谚语,就像一张张隐蔽的大嘴,不仅仅在潮汕人的一日三餐,而且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上,都会突然张口吐声,唤醒潮汕人族群内心深处的集体记忆。这种情形使潮汕人看上去个个都像是精通饮食的美食家。举例来说吧:
肚饱想找巧——语义与“饱暖思淫欲”很相近,是说一旦得到温饱,就想找些乖巧的事情来做,想着如何吃喝玩乐或如何去拈花惹草。
烧糜损咸菜,雅嬷损儿婿——俗语的前半部分是说,太热太烫的稀饭,因为不能一口吃下去,必定会多损耗下饭的咸菜;后半部分是说,生雅(潮汕话中女孩子长得很漂亮的意思)的老婆往往会引起她的男人纵欲而损害健康。
过食炒面——借美味可口的潮州炒面来讽刺对性趣太过强烈的人。潮州炒面又称潮州糖醋面,上桌时一定要配上粉状白糖和浙醋。在咸炒面中加入白糖,吃起来咸中带甜,特别爽口。旧时吃潮州炒面最有名的去处是在湘子桥上。有俗语这样说:“大街看亭字,桥顶食炒面,爬上东门楼,再入开元寺。”亭字指潮州城内石牌坊的刻字,桥指位列中国四大历史名桥的湘子桥,旧时桥墩上面盖有可做生意的桥屋。将炒面和牌坊街、湘子桥、东门城楼与开元寺这些人文景观相提并论,足见炒面在潮州人心目中的烜赫地位。
潮州炒面
潮州炒面又称潮州糖醋面,上桌时一定要配上粉状白糖和浙醋。(照片提供:厦门嘉和潮苑大酒楼)
菜头粿热单畔——煎菜头粿(萝卜糕)的最高境界是单面煎,使油煎的一面脆香酥芳,另一面则保留菜头清香鲜嫩的原味。此俗语也用来指代做事一相情愿或单相思。
大鼎未滚,鼎仔先呛——大人还没拿定主意,小孩子就七嘴八舌地讨论了。
枵鸡畏箠,枵人无面皮——觅食的鸡哪怕再饿都会害怕驱赶它们的竹枝,饥饿的人为了食物,却能够不要脸面,不顾廉耻,连禽兽都不如。
蔫鱼无蔫脯,蔫禾埠无蔫姹嬷——鱼干不会像鱼那样容易腐败,只有没人要的男人,女人要比男人幸运不会没人要。
灰金看作明糖瓮——用灰金比喻白骨,明糖比喻美色,俗语的意思是不能将白骨当成美色。这是讲食色关系的警句了。
正月仔婿,二月韭菜——新年头、旧年尾正是女婿(仔婿)孝敬长辈的时候,就像二月的春韭一样正合时。
七月半鸭,毋知死活——农历七月半是鸭季的尾声,到这个时候鸭子们还在叽叽喳喳地聒噪,简直是不知死活!俗语还用来形容自以为是,夸夸其谈,不明危险与厉害的人。
识字掠无蟛蜞——传说清代海禁时贴出告示,识字的怕犯法都不敢逾越,反倒是不识字的渔民照样越界捕掠蟛蜞等鱼虾蟹,从而渡过了难关。因此俗语的意思是说,循规蹈矩,照章办事,反而可能干不好事情。
寒乌热鲈——是说冬天的乌鱼(鱼)、夏天的鲈鱼最合时令。这句话潮州人经常挂在嘴边,个个知道夏天的乌鱼最瘦不好吃。类似的俗谚还有:“六月乌鱼存支嘴,苦瓜上市鳓鱼肥。”
六月鲤姑,七月和尚——农历六月的鲤鱼最肥美,七月的和尚因为中元节施孤普度,多做法事多吃斋菜因而也发福了。类似的俗谚还有:“六月苋菜,猪母也勿”,“六月鲫鱼存支刺”,“六月薄壳——假大头”,“六月芫荽——假芹”。
老水鸡倒旋——潮州人将青蛙称为水鸡,有经验的老水鸡,人未走近已跳进水里,让人以为早已逃之夭夭。其实老水鸡就像经验丰富的老江湖,知道“越近危险越安全”,十有八九会潜回脚下的田埂。而有经验的捕捉者这时会俯身一摸,一把将它们抓住。俗语常用来形容躲避危险的智慧与技巧。
蛤婆好食无在路上跳——癞蛤蟆这种东西要是能吃早就让人给抓走了,哪里容得它们在路上活蹦乱跳。
食试身份——即梭子蟹。潮汕人对腌咸有一种不可救药的嗜好,但胃力稍差的吃后准会拉肚子。俗语告诫人们做事要量力而行。(www.xing528.com)
拍紫菜
俗语“浪险过拍紫菜”源于对采紫菜这种危险作业的写照。
公鱼细细也有——用公鱼虽小但五脏俱全来比喻某些人虽然地位卑微却志气未泯,绝不甘愿任人欺凌。
清明食叶,端午食药——潮汕当地的风俗是,清明时节要吃朴子树叶做成的朴子粿,端午节则要吃驱虫良药“圣甘枳”。用药物来应对夏至阴阳消长的恶劣气候以达到避祸消灾的目的。
做戏神仙老虎鬼,做桌靠粉水——以戏曲需要神仙老虎鬼等传奇情节为例证,指出勾芡在做菜中的重要作用。
艰苦做,快活食——表面看来是“勤奋工作,轻松吃食”,深层意思是要快乐地享受人生。
浪险过拍紫菜——野生紫菜只生长在风浪较大的岩礁上面,而且只在冬季冷天才出现。拍紫菜即采紫菜,是极危险的工作,礁石下面多是惊涛骇浪,随时会掉落丧命。这种生产民俗流传至今,最终演变成俗语“浪险过拍紫菜”。
至于潮汕民谣,也称为潮歌或畬歌,因为来自村野,反映的是民间的风俗和心声,可以说是一种天籁之音。有一首畬歌是这样唱的:
畬歌畬嘻嘻,
我有畬歌一簸箕。
一千八百哩来斗,
一百八十勿磨边。
说明旧时这类歌谣数量很多。我曾经对潮汕民谣做过一些研究,文章汇成《美味民谣》专辑附在《潮菜天下》中,读者有兴趣可找来参考。限于篇幅,这里只举《天顶》这首与食物有关的潮汕民谣:
天顶一粒星,
娶着雅嬷(妻)又后生,
三顿食饭免物配,
一头看嬷一头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