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生曾经是古代帝王的美味珍馐,但到明清之后,这种食俗在中原地区就消失了,只有在广州和潮州少数地方留存了下来。潮州的鱼生,依然与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记述的无异:“粤俗嗜鱼生,以鲈以以鰽白以黄鱼以青鲚以雪以鲩为上。鲩又以白鲩为上,以初出水泼剌者,去其皮剑,洗其血腥,细脍之为片,红肌白理,轻可吹起,薄如蝉翼,两两相比,沃以老醪,和以椒芷,入口冰融,至甘旨矣。”具体做法是选用沙池少泥味的草鱼(鲩鱼),用清水吊养两天。刣鱼的要诀是先放血,即在鱼的尾部和上腹部各切一刀,待血流尽后才打鳞开腹并剥去鱼皮。接着沿脊骨取下两片鱼肉,切除鱼腹肋骨。过程如有血污只能以净布抹干,千万不能水洗,然后将取下的两片鱼肉吊挂在通风处。生意好的鱼生店,会事先做完这些工作,目的是让晾挂的鱼肉被风吹干部分水分。
诱人鱼生
潮汕人吃鱼生的习俗久远普遍,清初的地方志即有记载。(摄影:张无忌)
客人点好鱼生盘数之后,厨师会取下鱼肉开始切片。我见过的最好的鱼生师傅是潮州庵埠市场头那家摊档的老板,切时看都不用看,唰哧唰哧切下一堆鱼肉,摆放到竹篾盘上时全部都是红肌白理、薄如蝉翼、相比相连的两片,数量也刚好是客人所要的盘数。
鱼生的配料往往有一大堆,常见的有菜脯丝、白萝卜丝、姜丝、葱丝、红辣椒丝、杨桃片、蒜片、花生末、南姜末、酱油、生油、芥末、白糖、豆仁糖、芝麻糖、米醋、梅羔酱等。潮俗还有一种叫“三渗酱”的作料,味道非常特别,集酸甜苦辣咸五味于一身,现在只用来蘸血蚶这种腥味较重的海鲜,殊不知最初是用来蘸鱼生的。原来组成三渗酱的主要材料南姜麸、梅羔酱、芝麻糖及白醋等,都是蘸鱼生最常用的配料,一般人为了试味,都喜欢将各种各样的作料和鱼生混合在一起吃,三渗酱估计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无意间创制出来的。
活油甘鱼
油甘鱼学名seriola rivoliana,中文名“黄尾鲹”。舍弃淡水的草鱼转而吃更卫生的海水鱼,是潮汕吃鱼生习俗的必然选择。(照片摄于汕头快活海鲜苑)(www.xing528.com)
南姜麸就是用新鲜南姜锤成的细末。潮汕人还喜欢在南姜麸中加入米醋和白糖,称为“南姜醋”,常用来蘸卤熟的五香牛羊肉或狗肉。有一句潮州俗语,叫“鱼生狗肉,天下无敌”,可见潮汕人认为鱼生和狗肉,都是天下至味。
吃鱼生的最佳季节是冬天的夜晚,这时鱼肥肉腴,寒风乍起,吊挂在通风处的鱼肉被吹干部分水分后吃起来特别脆嫩鲜美。叫上三五好友,开一瓶烈酒,吃上几盘鱼肉之后意犹未尽,让摊主再生个火炉,将鱼头和鱼腩煮番葛糜吃。这正好是旧潮歌《某家阿爷》所吟唱的情景:
半夜听见卖鱼生,
想食鱼头熬番葛。
我读潮汕的地方史料时,发现旧汕头虽然是一处水产丰富的海港,但当年是以经营淡水的草鱼生和草鱼糜为地方饮食的最大特色。在现代,出于卫生的考虑,吃鱼生受到禁止,但这种饮食习俗在乡间还是屡禁不止。我自己吃过几次草鱼生之后就不想再吃了,主要是担心淡水鱼存在寄生虫。后来有一次快活海鲜苑的黄铁如经理请我前去品尝油甘鱼生。油甘鱼的学名seriola rivoliana,中文名为“黄尾鲹”,俗名有“油甘”和“长鳍”等,在饶平的柘林湾有一定规模的网箱养殖。油甘鱼与另一种名叫“海戾鱼”(学名为rachycentron canadum,中文名为“海鲡”)的深海鱼在国际上都属于类金枪鱼品种,其肉质肥美有韧劲,制成的生鱼片售价要比三文鱼昂贵。以前有句潮汕俗语,叫“油甘海戾,有食无卖”,是说这两种鱼太好吃了,渔民们捕获后只用来请客或送人,舍不得拿到市场上去卖。
我认为如果坚持要吃鱼生的话,那就一定要舍弃淡水的草鱼而转吃更卫生的海水鱼。实际上能吃鱼生的海水鱼太多了,除了油甘鱼和海戾鱼、海鲈鱼、墨鱼,甚至潮汕大宗出产的巴浪鱼和花仙鱼都非常适合制作鱼生,烹制方法不会比做草鱼生更复杂,我们需要改变的只是饮食习惯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