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杜光:政治学关键词-阶级斗争

杜光:政治学关键词-阶级斗争

时间:2024-0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正是在阶级斗争日益明朗化、尖锐化的社会背景下,接过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概念,把它扩大化、系统化为一个理论体系。很明显,这是执政者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歪曲阶级斗争理论的结果。 这第三个阶段,其特点有三:时空错位、阶级错位、理论错位。

杜光:政治学关键词-阶级斗争

● 杜光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几十年来被扭曲得最严重的,大概要算是阶级斗争理论了。在文革结束前的20多年里,由于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指导思想,难以计数的无辜者死于非命,民众在恐惧、紧张当中度日。1978年12月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总结了过去在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和文革期间阶级斗争的严重扩大化的教训。从此,阶级斗争就很少被人提起。但是近来,阶级斗争的口号又死灰复燃,甚至官方的报刊和网站不断出现阶级斗争的口号。这就有必要就阶级斗争的理论本源、变迁历史、社会实践,做一些简要的论述,以澄清存在于这个问题上的混乱状态。

   (一)阶级斗争概念的起源及其古典含义

   阶级斗争本来是法国的历史学家米涅、基佐等分析法国大革命时期贵族、僧侣和资产阶级之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僧侣、贵族、皇权和资产阶级之间争夺政治权力时的用语。米涅和基佐曾详细描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阶级斗争的行动经过和真实特点。

   这两位历史学家说的阶级斗争,指的都是不同阶级为夺取政治权力而展开的斗争,这是阶级斗争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可以说是阶级斗争的古典含义。马克思在谈到罗马的阶级斗争时说:“在古代罗马,阶级斗争只是在享有特权的少数内部进行,只是在自由富人和自由穷人之间进行,而从事生产的广大民众,即奴隶,则不过为这些斗士充当消极的舞台台柱。”过去的教科书都告诉我们,奴隶社会的阶级斗争,主要是在奴隶和奴隶主之间进行的,而古典的阶级斗争却不这样认为,因为奴隶没有同奴隶主和自由民争夺统治权的条件。

   (二)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英国、法国等欧洲先进国家已经基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资本家的残酷剥削和工人阶级的悲惨处境,使马克思强烈地感受到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他在《资本论》的第二版跋里曾经谈到,在经过1830年的七月革命(法国)和国会改革(英国)之后,“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马克思正是在阶级斗争日益明朗化、尖锐化的社会背景下,接过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概念,把它扩大化、系统化为一个理论体系。这是阶级斗争理论的第二个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的理论内涵,大体包括:1.阶级斗争就是政治斗争,斗争的直接目的是政治权力,这是对古典阶级斗争内涵的直接继承。2.它是历史发展的动力,过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它同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人类史前的童蒙时期是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出现,是历史的巨大进步。4.它是基于物质利益的斗争,因而也是经济解放的手段;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5.为夺取阶级斗争的胜利,工人阶级应当组织自己的政党。6.阶级斗争的最终目的是消灭一切阶级,从而消灭阶级统治;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因为“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7.阶级斗争必将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是消灭阶级差别和产生差别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及相应的观念的过渡阶段。8.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暴力的还是和平的,取决于当时的制度。9.取得政权的工人阶级,应当创造合理的环境,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开展阶级斗争。十分明显,这是马克思为工人阶级设计的理论。

   但是马克思后来提出股份制是通向新生产方式的过渡点,意味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可以和平地实现人人有产,资本将从私人资本逐步转化为社会资本,劳动者和有产者合二为一,从而缩小以至消灭阶级差别。这样,已经在实际上否定了通过阶级斗争来消灭阶级的观点。

   马克思的阶级斗争观点,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本来是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但在苏联和我国文革结束前却把它变成对内斗争的工具,用阶级斗争这把利剑,砍杀所有被他们认为妨碍专制统治的人。

   (三)阶级斗争理论的新阶段——三个错位

   阶级斗争理论到了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前27年,就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变形为内斗的工具。变形的说辞是以革命的名义,宣称一切反对他们或危及政权的人,都是应该斗争的阶级敌人。并且进一步把阶级斗争理论推向极端,我国有人说对马克思主义只取四个字:“阶级斗争”,实践中还加入了农民造反坐龙廷意识,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甚至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造反有理”。(www.xing528.com)

   在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中,特别值得注意而普遍被人们忽略的是:取得政权的工人阶级,应该提供合理的环境,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开展阶级斗争。迄今为止,人们普遍认为所有阶级斗争都是残酷的、惨烈的,从未有人把阶级斗争同合理、人道联系起来。很明显,这是执政者出于自己的需要而歪曲阶级斗争理论的结果。

   这第三个阶段,其特点有三:时空错位、阶级错位、理论错位。

   (1)时空错位,即时代和地域的错位。从社会发展的时代来说,俄罗斯和中国的社会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马克思提出阶级斗争理论的西欧各国。这些国家基本上已经走过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暴露无遗,当时的许多思想家都认为这样的社会应该从根本上加以改造,并且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论。阶级斗争理论就是在这种时空条件下,作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而产生的。而20世纪的俄国和中国,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封建专制统治阶级和包括新兴资产阶级在内的人民大众的矛盾。把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理论生搬过来,用在应当发展资本主义的俄国和中国,把资产阶级作为阶级斗争的对象,就必然掉进封建专制主义的泥坑。

   从空间的错位来说,西欧各国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三大革命,在批判神权、皇权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基础上,用理性和人权来对待社会改革理论,这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马克思说的取得政权的工人阶级应当以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进行阶级斗争,就是这种共识的反映。俄国和中国则不然,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传统根深蒂固,任何革命理论,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封建专制主义的意识,阶级斗争理论也不例外

   (2)阶级错位,指的是执政者以无产阶级自居,把他们认为需要清除的人,不论是当年的战友,还是普通的知识分子,都说成是资产阶级加以打击。其实,在民主革命胜利后,本应团结起工农,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各劳动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群众一道发展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法治国家,用法律调解社会关系,逐步走入现代社会。这就势必要淡化阶级观念,妥善处理阶级关系。正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所要求的局面,而决不能像文革结束前那样把阶级斗争的矛头指向本该依靠和团结的力量。

   (3)理论错位,指的是执政者宣称自己接受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推行的却是直接同马克思相悖的谬说。他们自称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但掌握政权后,却拒绝用“最合理、最人道的方式”进行阶级斗争,相反,炮制出使斗争进一步暴力化、野蛮化的借口。比如宣扬阶级斗争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尖锐、残酷;再如把阶级斗争从生产资料占有移植到意识形态领域。

   斯大林对此做了这样的解释:“正因为资本主义分子的比重正在下降,资产阶级分子才感到有死亡的危险,于是就加紧进行反抗。”他正是在“阶级斗争尖锐化”的借口下,大肆屠杀持异见者、富农和知识分子。与此相应,批判所谓的阶级斗争熄灭论,这是布哈林被构陷的主要罪状,也是南斯拉夫共产党1948年被开除出各国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的重要原因。它带来东欧各国共产党内的大批判、大清洗。阶级斗争尖锐化成为这些共产党国家的领导人为了巩固独裁统治而清除异己的借口。中国的执政者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始终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阶级斗争理论还被扩大到意识形态领域,把意识形态问题泛政治化,即阶级斗争化。他们把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列为阶级敌人。如苏联早期的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和一些著名的知识分子,斯大林时代的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布哈林和所谓的叛国集团,都是因为有不同的政治理论观点和政策思想而遭到清洗的。我国的清剿“胡风反革命集团”,反右派庐山会议开始的反右倾,都是针对意识形态的不同思想观点开展阶级斗争的。文化大革命的灾难也始于思想和文化领域。

   (四)简短的结语

   在我国的意识形态领域,使用阶级斗争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是从当年苏联那里承接过来的。由于几千年封建专制传统的浸染,人们脑海里的阶级斗争,已经同专制暴力混为一体,难解难分。经过文革,朝野都对阶级斗争的惨状深恶痛绝,以致这个概念在社会上冷落多年。前不久有人重新祭起阶级斗争这道魔咒,在民营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引起不小的恐慌。也有学者提出,人民与权贵集团的斗争是当前形势下新的阶级斗争,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并未过时。理论上的概括和探讨当然可以继续,但我们希望,握有一定权力的共产党员和政府官员,能够吸取历史上因违背马克思原意而误入歧途的教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地建设法治国家,在人民大众与权贵豪强的生死搏斗中,站到人民一边,维护正义公道,推动社会发展。这一斗争,按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法治框架内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治理,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光明坦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