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红军长征史: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与斗争

红军长征史: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与斗争

时间:2024-01-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战斗了多年的大别山区,向西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此后,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和《军事训令》精神,继续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战略转移问题暂时被搁置下来。红二十五军为打破敌人的“围剿”,进一步转向敌人占领区,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因此,红二十五军是继续坚持鄂豫皖地区的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亟待省委作出决定。

红军长征史:红二十五军战略转移与斗争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高举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告别战斗了多年的大别山区,向西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途

这支红军部队,是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中共鄂豫皖省委将留在根据地的红军部队集中起来,于11月30日在湖北省黄安县檀树岗重新组建的。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二个师和一个特务营。全军约7000人。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姚家芳,政治委员高敬亭。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立即成为国民党军“围剿”的重点。从1932年12月到1934年10月,蒋介石连续不断地向鄂豫皖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划区“清剿”和“围剿”,每次调集的兵力都在80个团左右。反“清剿”斗争开始时,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同来势凶猛的敌人展开游击战争,先后取得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等战斗的胜利。红二十五军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曾一度扩大到1.2万余人,辖第七十三、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师。根据地也有所恢复。

但是,1933年5月以后,由于省委在郭家河等战斗胜利的影响下,错误地估计当时的敌我形势,盲目地执行“左”倾冒险主义的军事战略方针,以内线单纯防御来保卫中心苏区,致使红二十五军在反“围剿”斗争中接连失利。43天的七里坪围攻战,使红二十五军锐减至约6000人。由于部队减员太大,红二十五军进行了整编。全军缩编为第七十四、第七十五两个师,共六个团。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戴季英,副军长徐海东。接着,红二十五军又连续进行了三个月的鄂东北中心区保卫战和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到9月下旬,全军只剩下3000余人。

9月27日,红二十五军从皖西北大埠口附近出发,返回鄂东北。10月2日黎明前,他们穿越潢(川)麻(城)公路时,遭敌堵截,吴焕先、戴季英率领第七十五师大部和第七十四师一部共2000余人冲过公路,到达鄂东北地区。这时,省委仍把被敌人占领的根据地空隙地区,作为中心区来巩固和保卫,命令红二十五军在内线分兵进行游击活动,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最后剩下1000余人突围到天台山老君山地区,反“围剿”斗争从此进入非常困难的时期。

这时的鄂豫皖根据地,在敌人多次重兵“围剿”、大肆烧杀抢掠之下,也受到严重摧残。军民已到了无法生存的境地,党政组织几乎全部被破坏,县、区干部只剩下几十人,党员只剩下200多人。

面对红军和根据地所遭受的严重损失,中共鄂豫皖省委不得不重新考虑斗争方针问题。1933年10月16日,省委在黄安紫云寨召开第三次扩大会议,对转变斗争方针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决定以游击战方式,打击敌人,恢复和发展苏区。此后,红二十五军按照省委制定的新的斗争方针,在天台山、老君山周围开展游击战争,逐步恢复了以老君山、天台山和东高山、西高山为中心的两小块游击根据地。

与此同时,在过潢麻公路中被敌分割于皖西北地区的红二十五军一部分,在徐海东的率领下,已与当地的第八十二师会合,组成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他们在皖西北地区,积极开展外线游击,寻机歼灭敌人,胜利地坚持了皖西北地区的反“围剿”斗争。

1934年3月中旬,省委收到了中共中央批转的“中央军委的一个同志”写的《关于鄂豫皖苏区战争经验的研究及今后作战的建议》。《建议》中提出红二十五军应当实行战略退却,转移到平汉铁路以西桐柏山区建立新的根据地。4月10日,省委开会讨论了这个建议。会后向中央报告说:桐柏山“离我们原区域较远隔”,过平汉路较困难,建议红二十五军暂不离开鄂豫皖,改向老苏区的边沿恢复、开辟新的根据地。

在等待中共中央的指示期间,省委得知蒋介石任命张学良为“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并准备将东北军华北调到鄂豫皖地区。于是,省委决定乘东北军布防尚未就绪之机,红二十五军开赴皖西北,同红二十八军会合,以集中力量,加强对敌斗争。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东南的豹子岩会师。次日,两军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辖第七十四、第七十五师,全军3000余人。此后,红二十五军转战于鄂东北和皖西北,开始恢复和开辟根据地的工作。

7月1日,省委又收到1934年2月12日中共中央《给鄂豫皖省委的指示信》和6月13日中共中央及中革军委《给鄂豫皖苏区的军事训令》。中央在指示信中指出:“省委当前的任务,在于保全我们的活力,保全我们的队伍,去创造新的苏区,新的根据地,整理、锻炼和强固我们的力量,创造新的主力红军。同时,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为恢复原有苏区而斗争。”(1)中央及中革军委的《军事训令》对省委4月13日的报告,表示“原则上同意”,提议“红军主力仍留在原来苏区继续行动”。并指出目前鄂豫皖党及红军的基本任务是:“一、在老苏区及边区苏区,最高度的发展游击战争,以吸收广大群众参加为基础。二、保持现有苏区中心及根据地,逐步巩固和向外扩大,并创造新的行动中心及根据地。三、最高度的钳制和吸引敌人兵力于鄂豫皖方面,使敌人无力再调军队来赣,以协助中区和在主要方向作战。但在执行这一任务时,必须严格注意保持和扩大我兵力及搜集物质资材。”《军事训令》同时也提出积极地向外线发展的问题,指出:“在红军及游击队的加强和巩固中间,你们应创造一个较强的独立团到平汉路西桐柏、随县地域去活动。在该地域已有游击运动的初步发展,如能继续将游击斗争掀动起来,则必能使敌人抽调军队西去,这将更有助于主要根据地的活动。”(2)此后,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和《军事训令》精神,继续在鄂豫皖根据地坚持斗争,战略转移问题暂时被搁置下来。

这时,敌人的三个月“围剿”部署基本就绪,7月初开始行动。红二十五军为打破敌人的“围剿”,进一步转向敌人占领区,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但是,鄂豫皖地区总的斗争形势仍很严重。因此,红二十五军是继续坚持鄂豫皖地区的斗争,还是实行战略转移,亟待省委作出决定。

正在这时,红一方面军第二十二师师长程子华于8月28日来到鄂东北道委驻地卡房。他是受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派遣到此地工作的。临行前,周恩来同程子华就鄂豫皖根据地的形势和红军行动问题谈了话。程子华后来回忆道:

他(指周恩来——引者注)说:当前在鄂豫皖地区,敌人用碉堡、封锁线,以驻“剿”和追“剿”部队对我交替地攻击、堵击、追击,把我根据地压缩分割成小块。根据地缩小了,红军不断伤亡,难以得到人力、物力的补充。如果继续削弱,以至被消灭,那么根据地也就没有了。出路是什么呢?他说:中央决定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建立新的根据地。这样,部队才能得到发展。把敌军主力引走了,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留下的部分武装就能长期坚持,也就能够保存老根据地。周副主席讲如何建立新区时指出:根据地要选择在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地方;我党在群众中有较大的革命影响,或者是那里的群众容易争取;地形要便于我军作战。另外,还应该有比较丰足的粮食和其他物质条件。(3)

程子华来到卡房后,见到了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这时,其他领导人在一个多月前,随着红二十五军转战到皖西北去了。为了尽快地贯彻中央的决定,郑位三当即写信,将程子华到达卡房的消息报告了省委,建议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迅速赶回鄂东北,研究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在等待省委回鄂东北的40多天里,程子华和郑位三及程坦、刘华清等经常在一起交谈,互相介绍情况,研究行动方针问题。交谈中,大家的看法渐趋一致:到远处去,到伏牛山去。不久,他们又从国民党的报纸上,发现了中央红军长征到达湖南的消息,这就更进一步坚定了到远处去创建根据地的想法。

省委于11月4日收到郑位三的来信后,当即决定率红二十五军赶赴鄂东北。11月6日晚,红二十五军从葛藤山地区出发,一天两夜急行军100多公里,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于8日取得了扶山寨战斗的胜利,随后继续西进,在河南省光山县西南部的花山寨与鄂东北道委会合。

这时,省委收到了1934年7月26日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通知、7月29日中央书记处《关于敌人进攻的军事、政治行动方针给鄂豫皖省委的补充训令》等文件。

11月11日,省委在花山寨举行了第十四次常委会议。程子华由于当时不是省委委员,因而没有参加会议。会上,由郑位三转达了周恩来的口头指示。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周恩来的指示,结合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实际,讨论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的问题。会议整整开了一夜,经过充分讨论,作出了一系列决定:一是在走不走的问题上,定下了实行战略转移的决心。决定省委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为发展红军和创建新根据地而斗争。二是在转移方向上,认为向东、向南、向北都不适宜,向西则比较容易发展。于是初步决定以平汉铁路以西鄂豫边界的桐柏山区或豫西的伏牛山区为目标。三是决定红二十五军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四是留一部分武装重新组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会议还讨论了部队整编和红二十五军领导人的变动及省委成员的补充、工作安排等问题。徐海东军长得知程子华在红一方面军当过师长,又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过,参加过广州起义,便主动提出让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省委讨论后,同意了他的建议,决定由程子华任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改任副军长,吴焕先仍任政治委员。整编后的红二十五军撤销了师一级建制,军直辖第二二三、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和手枪团,共2980余人。会议还决定,补选程子华为省委常委;省委常委高敬亭留在鄂豫皖根据地领导红二十八军坚持斗争。花山寨会议,对红二十五军以后的行动作出了果断的决定。

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省委书记徐宝珊、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和副军长徐海东的率领下,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桐柏山进军。

部队出发前,进行了政治动员;实行轻装,减少了不必要的辎重,妥善安置了伤病员;准备了行军物资,每人准备三天的干粮,两双草鞋。出发时,省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北上抗日的通知精神,对外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号召一切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中国人,不分政治倾向,武装起来,一致抗日。同时声明:北上沿途,国民党军如加阻拦,本军定将坚决扫除之。

此时,张学良的东北军九个师和以上官云相为总指挥的“豫鄂皖三省追剿纵队”五个支队,共40多个团,已麇集于鄂东北。

11月17日,红二十五军在罗山县朱堂店以南的罗古寨击退国民党“追剿纵队”第五支队的进攻后,于当晚在信阳以南的东双河、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接着,又以两天的急行军,经青石桥、黄龙寺、月河店、金桥等地,于19日进入桐柏山区。

蒋介石得悉红二十五军已突围至桐柏山区后,急令“追剿纵队”五个支队和东北军第一一五师跟踪追击;又令驻河南南阳、泌阳方城、叶县等地的庞炳勋部第四十军和驻湖北老河口(今光化)一带的萧之楚部第四十四师迎头堵截。企图以30多个团的优势兵力,将红二十五军围歼于桐柏山区。(www.xing528.com)

桐柏山位于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红二十五军到达后,省委经过实地考察和听取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介绍情况后,认为此地东有平汉路,西临汉水,距交通要道太近,回旋范围狭小,又有敌重兵追堵,不易立足发展。于是省委果断地决定,迅速掉头北上,跳出敌人的合围,向豫西的伏牛山挺进,在那里相机创建根据地。

为了隐蔽北上意图,迷惑和调动敌人,红二十五军继续向西行进,直抵桐柏县城以西25公里的洪仪河、太白岭、界牌口一带,并派少数部队佯攻枣阳县城,以调敌西援。各路追堵之敌果然纷纷向枣阳一带集中。红二十五军乘机于11月22日突然从枣阳县城以北的韩庄掉头东去,并在保安寨冲破敌人“追剿纵队”第五支队的堵截,然后向东北前进。23日,又在桐柏山以西的歇马岭、栗园一带击退了敌“追剿纵队”第二支队的进攻。

这天晚上,部队准备在离湖阳镇15公里的桐柏县境宿营,突然得知在湖阳镇以北不远的祁仪镇和平氏镇两地都驻扎有敌军。省委几个同志立即分析了敌情:西面驻老河口的第四十四师已进到枣阳县城附近,东面第一一五师和“追剿纵队”主力已先后到达桐柏县城以西地区,北面第四十军已由叶县、方城推进到赊旗镇(今社旗)、唐河新野一线,前后夹击之势正在形成,形势相当危急。省委认为,在西有敌军堵击,东有敌军追击的危险处境下,红二十五军必须立即离开此地。那么,向什么地方行动呢?省委从30年代初出版的袖珍地图上,发现驻马店西北有一块山地,当即决定连夜绕过平氏镇,从泌阳城东经马谷田、刘庄铺、贾楼等地,尽快进入这块山地。

从泌阳城东向北,沿途地势平坦,村落稠密,围寨林立。许多较大的围寨,都是高墙耸立,栅垒重叠,为地主豪绅们所盘踞,封建势力雄厚。每一座围寨内,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多者有枪数百支,并配以土炮防守。有的围寨四周,还筑有外壕,深水环绕。红二十五军在急进中,不时遭到围寨武装势力的骚扰阻拦,行动十分缓慢,且有零星伤亡。面对这些地主武装盘踞的“拦路虎”,攻不易攻破,过又不便通过,即使绕道而行,也难以摆脱冷枪冷炮的骚扰。为了争取时间迅速北上,吴焕先等军领导人决定,要举起北上抗日的旗帜,利用地方党组织开明士绅的关系与围寨头目谈判,说明红军只是借道通过,北上抗日,绝不侵犯他们的寨子,以争取他们的同情。当时担任红二十五军共青团团委书记的黎光,后来回忆红军过围寨时的情景说:

出发前吴政委在连以上干部会上作了动员,他说,这一带围寨很多很大,地主土豪的武装很强。小寨子有几十、几百条枪,大的有二、三千条枪,轻重机枪迫击炮都有。据说,当年国民党唐生智部队路过这里,有的全军覆没。我们是抗日先遣队,听说他们把我们称为“奉军”,“奉军”也好,红军也好,反正我们是北上抗日的队伍。我们在这里不能打土豪,不能进寨子,决不能违犯群众纪律。吴政委还说:“我们能否顺利通过还不知道,我们既要争取和平通过,也要作好战斗准备。”并要求政治部在大部队到达之前,写信给寨子的头目,先打招呼,取得同意后部队再通过。由于事先做了工作,大小寨子都顺利通过了。有的寨门大开,城墙上架着机枪、土炮,我们就在寨边通过。还有的把饭菜、烟茶送出寨门招待我们。记得有个叫王家大寨的,有两千多条枪,每年收一千七八百担租子,是那一带最大的地主,城墙都是石头砌的,外边还有护城河,是很威风的。我们路过时,他们友好招待,我们需要的东西他们给送出来。由于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走了两天没有发生问题,顺利通过这个地区。(4)

红二十五军很快到达驻马店西北地区的山地,跳出了敌人的前后夹击圈。而后,准备由象河关转向西北,越过许(昌)南(阳)公路,向伏牛山区前进。

红二十五军由桐柏山转而北上后,庞炳勋即判断红军“似有经象河关及叶县、方城间独树镇、保安寨西窜模样,仍为西窜企图”。并认为“方城以北防务空虚。而匪又逃窜甚速,非大迂回截击不为功”。(5)于是,急忙调整兵力部署:令第四十军第一一五旅由赊旗镇北返方城之独树镇、七里岗、砚山铺一带,迎头堵击;驻叶县之第四十军骑兵团也南下保安寨配合堵击;第一一六旅则由新野北上南召,以阻止红二十五军进入伏牛山区;“追剿纵队”五个支队和第四十军骑兵第五师,均随后紧迫。形势对红二十五军十分不利。

11月2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象河关西北的王店、土风园、小张庄一带。当晚,敌“追剿纵队”第二支队跟踪而至,并向土风园发动进攻。驻土风园的红二十五军直属队和第二二五团与敌激战后,迅速由小路赶到王店,与主力会合。26日拂晓,敌“追剿纵队”又尾追而来。这时,红二十五军距许南公路仅有20余公里。军领导为了争取时间,迅速穿越公路,当即决定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和军直属队为前梯队,先行出发;第二二三团为后梯队,占领王店、赵庄,阻击尾追之敌,掩护全军行进。

这天,恰遇寒流到来,气温骤降,凛冽的北风呼啸着,风雪交加,一片混沌迷茫。这突如其来的寒流天气,就像一张无形的网,严密地笼罩着挣扎在风雪中的红军队伍。红二十五军供给部的张希才后来对风雪中艰难行进的红军战士们作了如下描述:

凛冽的北风刮来,裸露的手和脸像刀割般的钻心疼;冰冷透湿的单军装紧紧贴在身上,冻得浑身哆嗦,牙齿打颤。最苦的是那些被烂泥粘掉草鞋的同志,冻成紫红色的赤脚上,被冰碴、石块和荆棘划开一道道口子,挂着血迹。此时,饥饿、疲劳、寒冷一齐袭来,同志们咬紧牙关硬撑着,拖着沉重的双腿,艰难地向前移动。大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坚持下去!过了公路就能休息一下,弄点东西填肚子了。(6)

下午1时,红二十五军前梯队第二二四团进至方城独树镇附近,正准备由七里岗通过公路时,突然遭到敌人的猛烈狙击。

独树镇是豫南平原上一个较大的镇子,从这里向东有三条大道,西去伏牛山只有一条通路。敌人估计红军要从这里通过,其第四十军第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抢先到达,占领了有利地形,构筑好工事,准备待红军到来时,发起突然袭击。

在敌人早有准备的情况下,红军先头部队因气候恶劣,能见度低,发现敌人较迟,又无战斗准备,一时陷入被动。加上天气寒冷,战士们的手指被冻僵,一时拉不开枪栓,反击不及,以致被迫后撤。敌人乘机发起冲击,并从两翼实施包围,情况极为险恶。

就在这紧要关头,吴焕先赶来了。他一面指挥部队就地反击,一面大声喊道:“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决不能后退!”战士们立即趴在泥泞的地上,各自利用地形地物,顽强抗击敌人。吴焕先随即又从交通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声呼喊:“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头也不回地向前冲去。这激昂的声音,震撼着每个战士的心。顿时,战士们热血沸腾,勇气倍增,端起刺刀,挥舞大刀,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奋不顾身地冲上去与敌人展开肉搏。有的刺刀折断了,用枪托砸;有的武器坏了,就抱住敌人扭打。

这时,徐海东率领后梯队第二二三团跑步赶到。他一面指挥部队就地坚守,一面沉着地同程子华、吴焕先商量对策。他们设法找来了一盒干火柴,点燃了小草垛,战士们轮换着烘手烤枪。不一会儿,红军向敌人发起进攻,顿时,几十挺机枪、数百支步枪一起怒吼起来,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

经过一番激战,终于打退了敌人的进攻,但险情依然存在。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仔细观察敌情,迅速制定了突围方案。先是组织部分红军向七里岗之敌发起进攻,以图打开缺口,冲过公路,但未能奏效。于是,转入防守,固守在七里岗、砚山铺以南的赵庄、焦庄、袁五岗、上曹屯等村庄,组织反冲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

天黑以后,风雪大作,接着转为大雨。红二十五军乘机后撤到五公里外的村子里躲避风雨,并准备吃饭休息。进村后,军部立即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行动方案。与会者认为敌军前堵后追,红军腹背受敌,而且又是孤军奋战,如果不迅速脱离这个危险区,红军就会在这地形平坦、人地生疏的敌占区里被迫与数万敌军进行决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会议决定部队连夜突出重围。于是,紧急集合部队,准备出发。这时候,绝大多数同志还没有吃上饭。极度疲劳、饥饿的战士,留在群众家里躲雨不想出来。焦急万分的干部,只好挨家挨户地叫,才把部队集合起来。

突围前,吴焕先再一次向几个群众详细询问了这一带的地形和道路,又和其他领导同志一起仔细对照了地图。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定了行动路线。

突围开始了。由军领导亲自挑选的六七十名机枪手组成突击队走在前面,随时准备战斗。大部队紧随其后,穿过敌人空隙,绕道急行,从叶县保安寨以北的沈庄附近,越过许南公路。11月27日拂晓,红军进抵伏牛山东麓。

这时,几座山峰朦朦胧胧地映入战士们的眼帘。徐海东边走边同吴焕先开玩笑说:“这下好了,来了三个团的援兵。”吴焕先急忙问:“在哪里?”徐海东指着前面三座大山说:“那不是援兵,一个团、二个团、三个团,进了山我们就有办法了。”吴焕先听了笑起来。(7)

当日上午,敌第四十军第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又尾追而来。红二十五军立即占领五里坡、高老山一带高地,将敌击退。接着,沿叶县、方城边界西进。28日,当红军前卫部队由拐河镇东北的孤石滩通过澧河时,敌第四十军骑兵第五师和第一一五旅、骑兵团,又分别从拐河、常村奔袭而来,由南北两面向红军夹击。徐海东当即命令前卫第二二三团强渡澧河,攻占纸房以东高地,击退敌骑兵第五师的进攻,控制了入山要道。与此同时,第二二五团也迅速渡过澧河。吴焕先命令第二二五团三营九连连长韩先楚带该连迅速抢占上马村以北山上的围寨,击退敌骑兵团和第一一五旅的进攻,掩护军直属队和第二二四团过河。而后,红二十五军又在古木庄、交界岭击退尾追之敌,由神林、熊背、下汤等地继续西进。29日,全军进入伏牛山区。

这时,“天放晴了,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全军上下一片欢腾,大家抱着,跳啊,笑啊。我们终于胜利地冲出了重围,敌人围歼我军的阴谋又一次彻底破产了!”(8)

进入伏牛山区后,省委在部队行进的沿途,经过认真勘察和调查,很快就发现这里不适宜创建根据地。这一带人烟稀少,地域狭窄,粮食和其他物资都很缺乏。豫西“内乡王”别庭芳在这里经营多年,反动统治十分严密,盗匪出没无常,凭险据守的围寨很多,群众被圈在里面,红军无法接近,发动群众、开展工作、创建根据地都比较困难。另外,敌第四十军和“追剿纵队”主力又相继追来,红军一时难以立足发展。省委经过研究,决定到陕西南部去开辟根据地。于是,红二十五军又昼夜兼程,向西挺进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