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普及与改革兼具的借鉴与启示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普及与改革兼具的借鉴与启示

时间:2024-0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抱着众多的社会问题,日本的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迈进。不管怎么说,日本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见表2-7和表2-8。1997年9月30日的大学审议会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日本高等教育面临的6大问题〔70〕:大学教育的定位问题。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普及与改革兼具的借鉴与启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国际形势、日本国内社会经济以及教育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冷战格局的结束,以及交通手段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高度信息化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经济的一体化进行也直接推进了世界范围的教育研究和文化的交流。在政治环境科技手段的推动下,跨国境的大学间教育研究信息的交换、教师和学生间的互换交流以及知识的共享,成为大学教育发展的国际趋势。同时环境、能源、人口等直接威胁到人类生存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各国间的协调和共同努力,这已成为全球共识。国际间关系日益的紧密,一方面强调在国际共识的规则下人类的共生共存,另一方面各国为强化自身的国际竞争力而使得全球范围的竞争越发激烈。

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神话,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而终止,跌入战后最漫长的经济衰退期。在高速发展时期,作为经济增长火车头的制造业,也因劳动成本的上涨渐渐失去竞争力。日本的经济面临着结构性的大调整。同时日本已经摆脱了追赶型的经济形态,由于失去了追赶目标和模仿的对象,发展的前景显得更加模糊和迷茫。自由贸易体制对日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扩大海外生产基地和国内产业空洞化之间的矛盾、不良金融债权的增加以及国内消费增长的停滞,使日本经济改革不断受挫。经济的停滞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的增强和前途的不明朗,使得社会更加复杂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使社会各要素之间关联性加强,相互间的波及响应也大大增强。

抱着众多的社会问题,日本的高等教育向普及化阶段迈进。

一、少子化与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迅速进入高龄化社会,出生人数大幅下降。1992年日本的18岁人口达到高峰,为205万,1996年减少为173万,2000年进一步降为151万,预计到2009年要减少至120万人〔68〕。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急速的少子化趋势,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迅速增长,大学和短期大学的入学率由1987年的36.1%上升至1996年的46.2%,加上高职和专门学校,1996年日本的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达66.2%,1999年和2000年的大学毛入学率达到49.1%,2001年和2002年毛入学率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短期大学规模减少所引起的。2004年攀升至49.9%。不管怎么说,日本的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阶段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见表2-7和表2-8。

表2-7 日本大学入学率统计

数据来源:各年度《文部(科技)统计要览》,日本文部科技省编.

表2-8 日本高等教育规模发展计划〔69〕

注:1999年的实际数据为,报考人数93.2万人,应届生报考比例55.5%,入学人数75.9万人,录取率81.4%,毛入学率49.1%,应届生入学率44.2%.

2004年的实际数据为:应届生报考比例55.6%,入学人数70.5万人,毛入学率49.9%,应届生入学率45.3%.

1997年1月29日的大学审议会上审议并通过的“平成12年度(2000年)以后高等教育的将来构想”报告,是日本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时代的宣言书。报告中指出,“由于高等教育的相关形势的急速变化,而且变化方向尚不明确,目前确定影响(高教)规模的因素十分困难,加上18岁人口的急减,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规模缩小时期,以前的计划和设定的目标已经不再适合。根据大学入学状况和计划的持续性原则,今后的财政政策应当依照最小规模增长,对于新增大学,原则上采取抑制方针。”报告建议日本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规模总量进行宏观控制,在保证高升学率的前提下,缩小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对大城市内的大学增设采取控制方针,但是为了消除区域差别的问题,对偏远地区的大学设置限制可以适当放宽。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是一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结果,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大众化也给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1997年9月30日的大学审议会提交的“关于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报告中,指出日本高等教育面临的6大问题〔70〕

(1)大学教育的定位问题。各大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应该处于的位置;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间的关系;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本科教育应该处于的位置等。

(2)推进课程改革的问题。站在学生立场上的课程改革;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联系;教育内容的高度化、专门化和多样化、综合化的融合等。

(3)教育方法的问题。提高教育质量;少人数教学;研讨班;学期制;课堂外学习;学习成果的评价等。

(4)教育活动的评价问题。教育活动评价要能反映社会的要求;实施业绩评价,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意欲;第三方评价机制等。

(5)学生的选择和流动性问题。学生的国际交流;降低学校、学科间的壁垒;各类学校间的衔接等。

(6)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建立大学、大学相关团体、国家、地区和产业界的支援体系;高等教育教学、科研体系的充实;大学组织运营体制等。

同时对大学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如下批评。

教养教育的目的一直不十分明确,单纯地将专业教育的入门课程称为教养教育。……随着学术分野的专门化和细分化,专业的教育内容被限定在狭窄的分野内的倾向显著。……跨学科的教员和学生的交流十分匮乏。……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的教育指导不足。

报告书中强调了大学教育功能和目的的多样性,并指出整体推进可能是促进各方面的相互糅合,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对策。

高等教育面对着,学术研究的高度化和跨学科化、教养教育宗旨的实现、终身教育要求的应对以及考虑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和学生的多样化等相互牵制的众多问题。为了应对这些广泛的要求,要将高等教育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用整体的眼光来应对问题是必要的。

报告书中还要求要构建平衡的体系化的教育课程,同时强调大学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从学生的立场出发。

在进行课程的编成时,首先各大学依照各自的办学理念和目标,作为大学毕业的条件,明确学生应该修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为此需要从开设怎样的科目、应该如何组织课程的观点进行具体探讨。……通过教养教育,让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能力,这个目的必须明确。

报告书中建议通识教育开展的形式也要跳出原有的单纯课堂教学的模式,寻求多样化的发展。强调通识教育有必要通过跨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分野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促进教育研究的活性化。还应该开设包含社会福利设施的志愿者活动、企业实习等校外体验学习内容的授业科目。同时为了加强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提倡使用电视大学的授业科目等,推进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

为了培养广博的知识和丰满的人格,不仅是课堂授业,也要充分考虑包括课外活动在内的,学生在大学生活的全过程中学习的意义。体育文艺方面的社团活动以及所需的设施、设备等问题,都是今后要探讨的课题。

报告书中还着重指出,专业教育也必须走综合化的道路,拓宽专业口径,加强跨学科的联系与统融合。

各学术分野在出现细分化、专门化逐渐加强的倾向同时,跨学科的方法研究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人们越来越要求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宽口径教育。对此开设超越学部·学科壁垒的共通授业科目,为不同学科的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员之间的教育研究的交流,提供所需场所是极为必要的。……对过度细分的学科进行再编和统合,根据学术的发展方向重新审视学科的编排。……为了防止专业教育的过度细分化、专门化,要明确每个专业分野所必需的最小限度的教育内容。(core curriculum)

为了保证大学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把握学生学习的效果,必须要加强对教育的评价。

为了改善授业内容和方法,除了教员的自身评价外,采用学生对授业的评价以及教员间的相互评价也是相当有效的。要全方位地改善大学组织的教育活动,积极采用毕业生、毕业生就职单位以及社会的评价是十分有效的。……评价的结果向学生和社会公开,通过这样的形式汲取学生和社会的意见,对进一步改善教育活动和评价方式十分重要。

报告书中还提到多采用2学分的学期课程,扩大学生的选择权;用助教指导学生学习等改进大学教育的方法。

“关于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报告书比较完整地对通识教育课程进行了论述,涉及课程目标的制定、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如何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内容、课程的开展形式、课程的评价方式等,对日本大学开展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报告书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多处提到要从学生的立场出发,这是以往的政府文件中所没有的,体现了日本大学改革理念的进步。通识教育课程要摆脱功利主义,就必须回归到“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这一理念原点,人本主义的课程观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离开了学生这个基础,通识教育就不可能成立。日本以往的通识教育改革之所以无法彻底成功,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存在是一个很重要的要因,不管是由市政府、产业界还是大学本身所主导的教育改革,都无法彻底摆脱自身利益下的功利主义倾向。这一次的改革方案正是由于重视学生的利益,站在学生立场上考虑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的设计与评价,让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改革中都能发挥各自的作用,使得通识教育改革能够全面地顺利推行。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后,大学教育课程改革在日本全面展开。

二、个性化与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个性化早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最初的1987年改革案中就被提出。在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后,大学的多样化发展成为可能,同时大学相互间的竞争也更加表面化,随着生源的减少,竞争的激烈程度也愈演愈烈。多样化必然导致对个性化的追求,只有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大学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个性化成为在高度竞争的多样化时代大学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

1998年10月26日,日本大学审议会提交了名为“竞争环境中的个性闪耀大学”的审议报告。在延续了以往内容的基础上,对“个性化”内涵进行了进一步的充实,更加凸现个性化在大学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是,根据后期中等教育修了者对教育研究的多样化要求,从事终身教育的提供乃至高度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等教育研究活动。作为高等教育的中核机构,大学被期待能在培养能够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人才;继承人类的知识财产并且创造用于开拓未来的新知识;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创造做出积极贡献;利用知识资源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成为社会的领导,起到支撑社会发展的核心作用。为此大学要能预测社会的变化,并能做出机动的反应。……各大学要将各自的教育研究的理念·目标明确地向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推进,进一步提升教育研究机能。……(各大学)根据教育研究的特征,在不断留意和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关联的同时,向校内外明示自身在全体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怎样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审议报告中提示了个性化改革的推进方向:

1)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培养课题探求能力

在以“培养自我学习,自我思考能力”为目标的初、中等教育的基础上,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课题探求的能力,即“主动适应变化,自主探求未来课题,并且从广阔的视野对课题做出综合的柔性判断的能力”。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学生的多样化的发展,为了确保毕业生的质量和提高国际通用性,有必要努力使教育研究的质量进一步高度化。

2)确保大学的自律性,构建柔性的教育研究体系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学生以及学习要求也进一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复杂的社会形势加速了这一变化趋势。高等教育要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就必须建立积极评价学生主体性学习意欲和学习成果的制度;在确保大学自律性的前提下积极灵活地适应社会要求的制度;提高国际通用性的制度等,因此教育研究系统必须更加柔性构造化。

3)重视组织运营体制,实行与责任挂钩的决策程序

为了推进上述两条措施的实施,各大学要在主体判断和责任的基础上,推行能够实现社会期待的有效的大学运营。为此必须建立在校长为领导核心下的,能够及时做出恰当决策的组织运营体系。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改善大学的个性化和教育研究

为了保证上述三条措施的实效性,各大学除定期实施自我点检、评价,不断自我完善教育研究以外,有必要实施透明度更高的第三方评价。它的评价结果要与大学的教育研究活动的改善相挂钩。要促进大学的个性化发展,尽早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不可或缺的。

根据个性化的要求,本科课程教育被定位为,“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思考的习惯,以及柔性的综合判断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这观点出发,需要培养学生广博深邃的教养,高尚的伦理观念,实用型的语学能力和灵活的信息处理能力”。

个性化使通识教育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充实。“今后的社会……仅从一个角度看待问题,无法做出正确恰当的判断。为此,培养学问的覆盖面广,具有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自主的综合性思考,具有正确恰当的判断能力;人格丰满,能够摆正自己的知识和人生在社会关系位置的人才,成为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

审议报告中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

“为了实现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各大学要像以前的一般教育那样开设独立的科目。如在专业教育科目中开设跨学科的科目等,需要各大学开动脑筋,推动教养教育的实施。此外教养教育和专业教育并不是相对立的,专业教育也可以依照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开展。必须充分认识到这比专业教育的充实和强化更加重要。……专业教育必须要从重视基础·基本,培养学生自主地探求、解决课题能力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学部阶段的教育内容,以及教给学生怎样的知识和能力。要为将来培养能够开拓新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真正能推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不仅要教授细分化的狭窄的专业分野,在使学生正确把握专业的核心框架的同时,为了让学生具有广阔的视野,综合地把握学问,具备探求课题的能力,实施内容广泛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关于教养教育课程内容和形式方面,审议报告做了如下提示:

(1)让学生学到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2)对有关社会和学问上的重要特定主题,以及现代社会直接面对的各种问题,进行主题讲座或研讨,培养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能力、综合的洞察能力和对现代社会各种问题综合判断、应对能力。

(3)广泛接触体系化的学问,将有助于对专业学术分野的理解,同时可以超越专业学术分野间的差异,培养通才所必要的复合的视点和丰满的人格。

(4)专业教育要考虑相关分野的关联性,培养学生以广阔的视野,跨学科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5)推进课题探求型学习。例如设定像环境问题等需要从综合的眼光进行探讨的课题,开展研究和思考。

(6)模仿美国的主·副修专业,开设可以同时履修若干学部、学科专业科目的课程体系。

(7)大学教育要充分利用校外社会实践的教育手段,开设有校外活动体验内容的授业科目。如志愿者活动、与自己将来的职业相关的见习等。

“竞争环境中个性闪耀的大学”是一份面向21世纪的改革方案,主要针对长期中央集权的教育行政体制下,大学过于划一性,缺乏活力,难以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的状况,同时也力图改善忽视个人能力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改革案中有十分明显的强化大学和社会关联性的意图,如强调大学与趋于社会及产业界的合作交流,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见习,引进第三方(即学校与政府以外的社会机构或组织)评价体系等。在这种改革的大方向下,课程改革也继续向融合的方向发展。最大的突破是强调教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核心,专门教育课程中也要体现教养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说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以通识教育的理念为基础的。

三、国际化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世纪之交,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与此相关联的全球化影响不仅对经济界,还波及到社会和个人的生活,跨越国境线的活动在不断地增加,并且范围越来越大。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上看,西方国家已经开始着手构建适应全球化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体系。日本政府一直比较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早在中曾根内阁时代就曾经提出过“十万留学生”计划,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成效。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后,日本改变了以往只注重国际化直接指标的做法,更多地开始关注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式促进国际化的发展。

在“竞争环境中个性闪耀的大学”中明确地提出要推进大学的国际化,“为了推进大学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要通过导入学期课程制,提高大学学部和大学院构造的国际通用性。同时通过充实奖学金制度、实施外语授课,促进海外留学生的接受,要建设具有高度国际竞争力的、充满魅力的大学”。强调大学的教育组织与国际惯例接轨,以及扩大留学生教育。

2000年11月22日,大学审议会提交了名为“全球化时代要求下的高等教育”的报告。其动机与目的是,“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和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为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通用性、共通性,和强化国际竞争力,要在高等教育制度和教育研究水准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今后我国(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要成为向世界开放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考虑高等教育制度的国际整合性,促进教育研究的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十分重要的。并以此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为培养能够活跃在世界各分野的人才做贡献”。

为了全面推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全球化时代要求下的高等教育”报告书中指出五条改革方略

1.充实教育,培养高质量的全球化人才

(1)改善和充实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教养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伦理性和责任感的行动力和外语的交流能力,加强对异文化的理解,提高对信息技术以及科学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2)建立培养具有广阔视野人才的柔性教育体系,扩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范围,提供能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和适应力的课程模块。

(3)充实教育方法和学习指导,建立和充实学生学习指导体系,重视实际体验和职业观的培养。

(4)引入对教师教学质量和能力的评价、认定体系,重视教员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评价;导入各种专门职业教育认证机制。

2.开展高度、多样的教育研究,适应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经济的变化

(1)推进具有国际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教育研究,根据教育科研基地的水平和评价结果,有重点地配置资源;促进大学院研究水平的提高和人才培养;设置培养高级专门职业人员的专门大学院。

(2)开展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打破学科、学院界线,灵活地提供教育课程;大学和企业共同开发教育计划。

(3)积极支援终身教育的需求,充实社会人员的学习环境,引进学分累积加算制度〔71〕,推进非全日制学生的接收工作。

3.加强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1)积极利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开展大学教育,丰富教学内容;建立课外学习支援系统;开展远距离教学〔72〕;通过制作网络课件等促进信息技术的普及。

(2)努力实现跨国境的大学教育,通过网络教育获得外国大学的学分和单位;在网上向海外提供日本的大学教育;协调各国间的学制差异,保障网络教育的质量。

4.提高学生、教师的国际流动性

(1)增加日本学生和青年教师的短期留学、海外实习、实地考察等海外派遣机会。

(2)推进留学生的接收工作,开发留学生适应的教育计划;积极提供情报和开展招生活动;改善留学生入学和学位授予情况;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开展留学生的继续教育;提供充沛的奖学金和宿舍等留学生活条件。

(3)推进大学间的交流,支持UMAP活动〔73〕;国内外若干所大学以国际财团(Consortium)的形式结为共同体,使得校际交流经常化。

(4)积极参加国际教育协助活动,积极参与和策划对发展中国家的各种援助事业。

5.推进高等教育机构的组织运营体制的改革,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基础

(1)改善大学的组织运营体制,增加教师的流动性;讲座等组织编制的弹性化。

(2)确保高等教育机构的财政基础。

日本意识到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人类共存的时代,这必然会导致各种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并存。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要想活跃在这个时代,必须要具备相应的教养和知识。因此对通识教育的目的和内涵做了以下的定义〔74〕

1.培养以高度伦理性和责任感为基础的判断和行动能力

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新一代,要自觉承担起地球社会的责任。为此需要以跨学科的、综合的眼光来自主探求课题;对事物进行理论性的思考;切实表达和实现自我主张的能力。并且进一步形成广博深邃的人生观和生命观,能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进行深层的伦理判断,具有高度责任感的行为能力。

2.促进对各国多样化文化的理解

为了能和持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共生,有必要让学生对自己所在国家、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理解,培养他们面对异文化背景的人,就自身文化进行说明、主张并谋求对方理解的能力。同时逐渐加深对世界各国及地区相异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从地球规模对事物进行的考虑的能力。

3.培养外语的交流能力

从全球化的进展状况来看,外语的使用能力是不可欠缺的,英语是现在国际通用语,是外国语中最具有核心作用的语种。英语和后面提及的信息能力相组合,是对全球化知识和信息进行吸收、发送、对话、讨论的基本能力。……今后要对国际通用性提升的语言或亚洲近邻各国语言的教育进行积极改善。

4.提高信息能力

信息通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价值观和创造性的内涵也要发生变化。培养学生在广袤的世界范围内进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创作、发送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要重视信息道德、信息机器和信息网络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习得。

5.提高科学能力

最近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前所未有的,从事高等教育的教师和学生所必需的科学能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遗传工程等生命科学的革新以及地球环境问题的发生,使得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科学基础知识的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伦理的判断也成为了必要的问题。……非科技专业的学生有必要通过自然科学的相关基础知识以此为基础的广阔视野来培养判断力;对科技专业的学生来说,不受学科专业限定的广阔的科学知识和具备判断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关于教养教育的具体推进方法,报告中作了如下的提示:

(1)促使各大学在主体判断下,改组学部,建立像美国的文理学院(liberal arts college)那样以教养教育为中心的,有广泛教育课程的学部。

(2)提供横跨学部、学科框架的教育课程。

(3)重视学习指导、履修指导体制,促进少人数教学,开设答疑时间(office hour),设置教学助手等。

(4)重视实验和社会体验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5)重视教员的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编写教学大纲,进行模拟试讲,教员间的意见、信息交换等。

(6)推进大学对教育活动的自我点检、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优秀教师进行表彰或改善待遇。

(7)推进透明度、客观性高的第三方评价,大学评价·学位授予机构、大学团体、学协会、大学基准协会等都可以开展各具特色的大学教育评价,希望建立多元化的大学教育评价体系。

“全球化时代要求下的高等教育”主要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对大学教育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并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强调教养教育的重要性,并补充和扩大了教养教育的内涵,强调现代人要能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变化,要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并存的发展趋势,要具备与各种不同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的基本素养。

四、新时代的通识教育改革趋势

二战后的日本随着物质的日益丰富,人们的价值观也向多样化发展,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社会的一体感却逐渐弱化。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停滞以及全球化的发展引起的社会、经济环境和构造的变化,加速了日本社会这种共同目标的丧失。

随着高龄化、都市化的推移和产业结构、就业形势的变化,日本社会处于动荡的转型期,传统的家庭、地区、企业的模式以及与个人的关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社会整体的变动过程中,原先为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动摇。同时新的伦理道德、今后的社会形态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类形象尚未明确地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都很难对自己的将来树立自信和进行展望。

由于社会全体呈现出目标丧失和自我闭塞的倾向,日本国民普遍迷失了学习的意识和目的。对认真学习、努力进取精神的轻视已经成为社会的风潮,特别在青少年中,通过自主学习确立自我价值的意欲十分单薄。这种倾向的扩大化会导致日本社会失去活力,产生腐蚀社会根基的危机。

日本政府认为,在这种历史的转型期和变革期,人们必须要清晰地认识到所处的环境,考虑今后的发展目标,并且具有实现这些目标的主体行动力。这就是新时代所要求的“教养”。教养不但对个人的人格形成极为重要,而且是看不见的社会基石。只有每个人都具有深厚的教养,相互认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一生中不断提高自我,自觉遵守作为社会一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日本才能成为充满魅力的社会,成为国际社会上受人尊重、尊敬的国家。因此为了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日本有必要重新构建教养教育。

2002年2月21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的改革方案。在《关于新时代的教养教育》的审议报告中指出,教养是个人在经验积累和体系化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养成的对于社会的看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总和。教养是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不断积累沉淀,代代相传而来的,具有各自浓厚的文化背景。教养是随着人的成长在各发展阶段逐渐形成的,并且通过个人的社会经验和自我对话等途径,渐渐植入内心世界,成为内心活动的坐标轴。也就是说,教养的形成就是行动的基准以及对其支撑的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教养不仅指一般意义的知识,而是包括规范意识和伦理道德、感性和美的意识、主体行动力和平衡感、体力和精神力在内的总体概念。(www.xing528.com)

审议会认为,新时代所追求的教养应该具有以下5点要素〔75〕

(1)保持主体性的上进心、面向创造美好新时代的行动力和站在他人立场上的想象力是新时代教养的重要要素。

(2)在加深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历史等的理解同时,必须培养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所需的资质和态度。培养能和世界各国人们意思疏通的外国语能力。

(3)每个人都了解自然现象和物种起源的发生、发展,并能进行理论处理,同时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和环境问题等科技开发的两面性,具有正确的理解力和判断力是新时代教养的基本要素。

(4)要确立日本民族的一体感,培养丰富的情感和感性的涵养,必须在重新重视古典教养的同时,在初等教育阶段强化作为所有知识活动基础的国语能力的培养。

(5)从礼仪、作法入手,由形体的模仿到感官习惯的形成,即修养的训练,对教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规范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式,重新评价作为教养的基础的本国生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价值。

日本对新时代通识教育的认识概括而言是,培养日本国民在激烈变革的时代,用地球规模的视野、历史的视角、多元的视点来考虑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应未知事态和新情况的能力。

新时代的通识教育改革中,从根本上突破了人们原先将通识教育局限于高等教育的习惯思维,认为教养的教育是人类终身的课题,无论年龄和职业,每个人都需要有良好的教养。所以通识教育不能仅局限于高等教育阶段,要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开始,包括中、初等学校教育在内的全体教育活动,并且要考如何通过各种地区性的活动和社会生活的实践体验,强化通识教育的实质效果。这次通识教育的改革贯穿着下列方针:

(1)通过教养教育,培养人们对学习和生活的主动积极的态度,以及对待任何事物真挚的意欲。教养应该是人们自发的修养,因此学习意欲十分重要,而忍耐和勤勉是自发学习的基础。在考虑教养教育的改革时,要重新认识到忍耐、勤勉等资质必须从幼儿期开始培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意识到,学习意欲的提高不仅对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发展和尊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养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个人终身获取新知识的综合能力。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知识社会”。在通过各种形式所提供的庞大的信息情报中,发现和获取自身发展所需的知识,也就是说,培养每个人知识学习的综合技能,是教养教育的一贯原则。

(3)新时代的教养中,与异文化的接触具有重要的意义。这里所讲的异文化,不单是指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还包括性别、世代、国籍、语言、宗教、价值观、生活方式、习惯等所有与自己不同的事物。通过与异文化的相互交流,考虑自我的意义、确立自我的位置,理解和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社会和文化,养成与异文化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姿态,是教养教育重要支柱。

日本政府认为,大学设置基准大纲化后教养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1)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明确,有的大学甚至轻易地削除通识教育课程。

(2)对教师关于教养教育的意识改革进行得不彻底。有些教员认为专业教育更为重要,而教养教育却是麻烦的义务。因为促使负责教养教育的教员积极努力工作的激励因素(insentive)不明确,导致具体的教育方法和内容的改善进展缓慢。

(3)替代教养部的教养教育实施组织在校内的责任体制部明确,结果使得教养教育的改革无法在全校范围内开展。

(4)学生对学部4年的教育目的意识不了解,缺乏对教养教育的热情。

《关于新时代的教养教育》中,对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以下的具体改革建议:

1)改善课程改革和指导方法,创出能够给予感动和唤起好奇心的授课,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和意义

根据新时代所要求的教养教育的理念和目的,制作新的教养教育课程体系;重视对外语交流能力和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等,新时代不可或缺的知识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通识教育课程的目的。向学生提示通识教育课程履修的顺序;提供选择副攻专业的途径。

改善内容和方法,实现高质量的授课。如,跨学科内容的科目由若干位教员共同承担;增加试验和实习的内容唤起学生求知的好奇心;利用映像资料或简明易懂的参考书激发学生最初的学习意欲;向学生提示日本、中国、西欧的古典经典名著的书录,鼓励学生阅读;改善集中授课的形式,缩短科目的延续时间,同一科目在一周内安排多次讲授;充实研讨课等少人数授课形式。

推进细致的学生指导工作。如,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实施科目选修的详细指导;设置特定的学生课外答疑、商谈时间;采用教学助手等。

2)促进大学和教员积极进开展通识教育

设置“教养教育重点大学”,作为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进行重点支援,为其他国、公、私立大学提供改革的经验和模范。

积极支持教员对通识教育的改革。如,对授课的内容和指导方法的改革进行调查研究;创设“重点分配经费”,促进各教员开展教养教育;对教育能力优秀的教员进行表彰;教学面的实绩评价要与校内经费的分配和人事工作相挂钩;录用教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能力;对新任教员要进行能力发展培训(faculty development)等。

促进大学间的教学资源共享,构筑新的课程体系。大学间积极寻求合作,共同进行先进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开发等的教育课题探索。

3)确立通识教育的实施责任体制

设置负责全校教养教育的实施、运营的中心,这个中心的作用不能仅仅停留在协调各学部、学科课程的方面,而是一个责任和权限明确的机构,要让精通课程管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的人员来运行。

促使大学向以教养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机构转变。大学要像美国的liberal arts college那样以教养教育为中心的大学转变;短期大学要像美国的community college那样与地区紧密结合,设置多样的学科,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4)促进学生与社会和异文化的交流

充实与社会、异文化交流的机会。通识教育课程中可以引入社会志愿者活动内容;实施长时期的见习活动;扩大留学生的招收和扩充海外派遣学生的名额;在学校开设提供与上述各类活动相关信息的中心或咨询窗口。

建立柔性的教育机制。从促进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异文化体验的角度出发,各大学的留学、休学、转学等制度要更加柔性化。同时,对于这种由于参加社会体验或文化交流而产生的“履历的空白”,企业和社会要进行积极的评价,酿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日本大学通识教育地发展动向中可以看出,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而且这种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近年来,日本在各项教育改革中所积极倡导的“多元化、个性化、国际化”原则都反映社会发展对日本教育的要求。日本始终将教育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之一,认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社会变型和经济发展都和政府采取积极的教育政策是分不开的,一直以来对自己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感到自豪和自信。从日本社会的发展史上看,教育改革是历次社会变革的先头兵。

近十多年来,日本在经济发展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政权更替频繁、社会日趋动荡、国民自信心跌入低谷,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含升学的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85%一路跌至2002年的58%。从各种迹象表明日本正面临着全面的社会变革。近年来日本政府频繁地出台教育改革方案,特别是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大学教育改革,可能正是一场更大的社会变革的前奏。

注 释

〔1〕 http://wwwwp.mext.go.jp/v100nen/index-67.html 《学制百年史》第二編 戦後の教育改革と新教育制度の発展.

〔2〕 羽田貴史,“歴史における大学予備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叢書42·大学のリメディアル教育》,広島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96年9月,p128-129.

〔3〕 日本的旧制中学的学制为5年,招收12~17岁的学生.

〔4〕 羽田貴史,“歴史における大学予備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叢書42·大学のリメディアル教育》,広島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96年9月,p129.

〔5〕 《1962年教育白書 日本の成長と教育》第二章 教育の普及と社会、経済の発展.

〔6〕 羽田貴史,“歴史における大学予備教育”,《高等教育研究叢書42·大学のリメディアル教育》,広島大学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96年9月,p129.

〔7〕 《大学令》(大正7年勅令第388号)第一条.

〔8〕 鈴木博雄 編著 《原典·解説 日本教育史》p.273-284 圖書文化社 昭和六十五年五月二十七日.

〔9〕 《国体的本義》文部省編 昭和十二年.

〔10〕 杨永良.新新人类的大学教育[OL].http://www.cc.nctu.edu.tw/~ylyang/history/kyouyou.htm.

〔11〕 日本教育制度ニ体スル管理政策近代日本教育政策史料十八巻.

〔12〕 1949年6月改名为“大学设置审议会”.

〔13〕 Thomas H. McGrail“新制大学と一般教育”[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47(2).

〔14〕 Rnssel Cooper“一般教育と社会科学”[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48(3).

〔15〕 海後宗臣,寺崎昌男.戦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9巻大学教育[M].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418.

〔16〕 尹地知純正“新制大学の特質”[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49(1).

〔17〕 木下一雄“教養の課題—新学芸の構想”[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49(2).

〔18〕 板垣与一“新制大学の使命—危機意識の欠如”[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50(1).

〔19〕 伊藤恒夫“新制大学と一般教养”[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51(3).

〔20〕 和田小六“一般教育と専門教育”[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52(1).

〔21〕 玉虫文一“科学と一般教育”[N].大学基準協会会報,1952(2).

〔22〕 米国教育使節団報告書(要旨)昭和21年3月31日.

〔23〕 清水畏三,井戸富二夫.大学カリキュラムの再編成[M].玉川大学出版社,1997:128.

〔24〕 大学基準協会十年史[N].大学基準協会,1957:219.

〔25〕 安川寿之輔.大学教育の革新と実践[M].株式會社新評論,1998:69.

〔26〕 清水畏三,井戸富二夫.大学カリギュラムの再編成[M].玉川大学出版社,1997:28.

〔27〕 安川寿之輔.大学教育の革新と実践[M].株式會社新評論,1998:58.

〔28〕 教育小六法 文部令二八.大学设置基准第三章教员组织 第七条[M].学阳书房,1995:167.

〔29〕 武村秀雄“高等教育におけるカリキュラム变革——一般教育の重要性に関する一考察”[J].桜美林短期大学紀要,1990(26):180.

〔30〕 黑羽亮一.学校と社会の昭和史(下)[M].第一法規出版,1994:140-141.

〔31〕 海後宗臣,寺崎昌男.戦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9巻大学教育[M].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138-139.

〔32〕 関正夫.日本の大学教育改革—歴史·現状·展望[M].玉川大学出版,1995:70.

〔33〕 大学教育の改善について(答申)[OL].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571101.html.

〔34〕 学制百年史第二編 戦後の教育改革と新教育制度の発展[OL].http://wwwwp.mext.go.jp/v100nen/index-67.html.

〔35〕 数据来源:文部科技省网站[OL].http://www.mext.go.jp/b_menu/toukei/index.htm.

〔36〕 関正夫.日本の大学教育改革—歴史·現状·展望[M].玉川大学出版,1995:87-88.

〔37〕 清水畏三,井戸富二夫.大学カリキュラムの再編成[M].玉川大学出版社,1997:142.

〔38〕 “大学教育の改善について”第19回答申 昭和38-1-28[OL].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630101.html.

〔39〕 “大学教育の改善について”第19回答申 昭和38-1-28[OL].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630101.html.

〔40〕 “大学教育の改善について”第19回答申 昭和38-1-28[OL].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630101.html.

〔41〕 “大学教育の改善について”第19回答申 昭和38-1-28[OL].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630101.html.

〔42〕 海後宗臣,寺崎昌男.戦後日本の教育改革第9巻大学教育[M].東京大学出版会,1976:450-460.

〔43〕 数据来源:http://wwwwp.mext.go.jp/jky1962/index-10.html#ss2.1.2.5“日本の成長と教育”(昭和37年度).

〔44〕 “当面する大学教育の課題に対応するための方策について”(答申)[OL].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690401.html.

〔45〕 日本教育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出现在明治维新后,主要是引进西方的近代教育体制,构建学校教育体系;第二次教育改革为二次大战结束后,主要是以美国的民主主义教育体制替代原有的天皇制教育体制,并建立起“6·3·3·4”现代学校教育体系.

〔46〕 “今後における学校教育の総合的な拡充整備のための基本的施策について”(答申)前文[OL].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710601.html.

〔47〕 “今後における学校教育の総合的な拡充整備のための基本的施策について”(答申)第1编 学校教育の改革に関する基本構想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710601.html.

〔48〕 “今後における学校教育の総合的な拡充整備のための基本的施策について”(答申)第2編 今後における基本的施策のあり方http://wwwwp.mext.go.jp/b-menu/shigi/12/chuuou/toushin/710601.html.

〔49〕 資料日本現代教育史第3卷.三省堂,1974:211-214.

〔50〕 “教養部改組を中心とした‘大学教育について’”《大学研究》第8号p27-28 筑波大学大学研究センター,1991年11月.

〔51〕 扇谷尚.一般教育と専門教育の内面的関連性の研究—統合理論の樹立をめざして—[J].大学論集第5集.広島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77:105.

〔52〕 扇谷尚.一般教育と専門教育の内面的関連性の研究—統合理論の樹立をめざして—[N].大学論集第5集.広島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77:115-116.

〔53〕 関正夫.日本の大学教育改革—歴史現状展望[M].玉川大学出版社,1995:96-98.

〔54〕 扇谷尚.一般教育と専門教育の内面的関連性の研究—統合理論の樹立をめざして—大学論集[J].第5集.広島大学教育研究センター,1977(5):68-69.

〔55〕 黑羽亮一.戦後大学政策の展開[M].玉川大学出版部,1993:202.

〔56〕 清水畏三,井門富二夫.大学カリキュラムの再編成[M].玉川大学出版部,1997:150.

〔57〕 大田堯.基本教育法と教師[J].教育学研究,1986(53)2:192-193.

〔58〕 黑羽亮一.臨教審委員の立場から.教育学研究,1988(55)1:15.

〔59〕 大学審議会ニュースNo. 1. 文部省高等教育局,1988:2.

〔60〕 大学审议会下设6个部会,分别为基本问题检讨部会、组织运营部会、大学教育部会、大学院部会、多媒体教育部会、基本构想部会.

〔61〕 清水畏三,井門富二夫.大学カリキュラムの再編成[M].玉川大学出版部,1997:153.

〔62〕 社団法人日本私立大学連盟·教育研究問題検討部会.大学教育の刷新をめざして,1993:9-10.

〔63〕 http://www.kyoto-u.ac.jp/official/guide/1-1.htm.

〔64〕 清水畏三.一般教育はどこへ行く—全国“調査集録”の要点[J].一般教育学会誌,1993(15)1:8-15.

〔65〕 大学審議会ニュースNo. 14. 文部省高等教育局,1995:46.

〔66〕 丸山正樹.国立大学の法人化後の教養教育[OL].http://www.ajup-net.com/web_ajup/063/63web.shtml.

〔67〕 大学審議会ニュースNo. 14. 文部省高等教育局,1995:47-49.

〔68〕 http://www.mext.go.jp/b-menu/shingi/12/daigaku/toushin/970101.htm“平成12年度以降の高等教育の将来構想について”.

〔69〕 数据来自1997年的“平成12年度(2000年)以后高等教育的将来构想”报告.1996年的是实际数值,其他的为推定值.

〔70〕 “高等教育の一層の改善について(答申)”2現状の問題点[OL].http://www.mext.go.jp/b-menu/shingi/12/daigaku/toushin/970101.htm.

〔71〕 学分累积加算制度是一种反映终身教育理念的学分制,其主要内涵是大学承认自身以外其他教育机构所认定的学分.目前在日本推行的学分累积加算制度是,大学可以承认学生在其他大学、短期大学、大学以外的教育机构或入学前所获得的学分,但是总学分数不得超过毕业所需学分的半数(一般为60学分以下).

〔72〕 根据授课方式,日本的高等教育可分为通学制和通信制.通学制即普通全日制,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修60学分的课程.通信制即函授生,可以完全通过网络修满毕业所需的124学分(以前的通信制学生,必须要有20学分以上的面授课程).

〔73〕 UMAP(亚太大学交流机构),以推进亚太地区各大学间交流为目的的非官方国际组织.

〔74〕 “グローバル時代に求められる高等教育の在り方について”(答申)[OL].http://www.mext.go.jp/b-menu/shingi/12/daigaku/toushin/001101.htm.

〔75〕 “新しい時代における教養教育の在り方について”(答申)第2章 新しい時代に求められる教養とは何か,http://www.mext.go.jp/b-menu/shingi/chukyo/chukyo0/toushin/020203.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