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谁将决定中国化妆品未来?

谁将决定中国化妆品未来?

时间:2024-01-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厂家发展零售渠道,应该服从什么样的新周期战略以及战略意图,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笔者仅就品牌商“渠道”能否“为王”这个话题,提点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给行业参考。笔者认为,厂家此时想控制渠道,意图非常简单。品牌商不能单纯为了开店而开店,自建渠道还必须要以一定的战略意图作为导向。所谓“双轨”模式,即“渠道”和“名牌”战略双轨道共同驱动。

谁将决定中国化妆品未来?

中国有句俗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以此延伸至中国本土的化妆品行业,同样具有极强的规律启示:

行业进入新周期,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们过去凭借的市场策略以及传统经验,几乎面临集体失效,从众多厂家今年疯狂的、频繁的会议订货,以及实体店疯狂的打折销售中,收获丰厚者却渺渺无几。我们可以略带前瞻地思考,本土的众多品牌商,新周期突围之路,又究竟会在何方

碰巧,行业品牌商自己想去建立零售渠道的新闻,似乎在逐渐增多,甚至已经有少数企业在付诸行动。笔者也曾有篇文章叫《行业进入新周期》,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比较纲领性地指出了本土厂家在新周期突围有四种模式,其中厂家在“全产业链”的战略导向下,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也是可以“战略突围”的路径之一。

那么,本土品牌商为什么想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里面究竟是机会还是陷阱?厂家发展零售渠道,应该服从什么样的新周期战略以及战略意图,方能成为真正的赢家?

笔者仅就品牌商“渠道”能否“为王”这个话题,提点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给行业参考。

厂家为什么想自己去开店?笔者归纳了一下,认为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原因和诉求:

1.想继续控制渠道。

本土品牌商之所以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最核心要素,就是有了渠道这个“奶娘”!

品牌商通过不断给渠道让利,最终发展壮大了自己。但是最近两三年,行业新周期的市场特征越来越明显,品牌商想通过传统的让利的手段保持对渠道的影响力,似乎开始不灵,因为商品供应严重过剩,甚至有些企业已经有被渠道淘汰出局的迹象。因此,品牌商未雨绸缪想谋求新的渠道出路,其中自建零售渠道就成了选择之一。

笔者认为,厂家此时想控制渠道,意图非常简单。之前是通过让利保持对渠道的影响和松散型控制,而现在这种方式逐渐失效,厂家没有其他更有效的方式来继续保持对渠道商的“话语权”,便开始琢磨自己去开店。

这类厂家往往两极分化,要么是具有强大资本优势的企业,要么是在现有渠道表现不够优秀的本土厂商。

2.想发展全产业链。

行业进入新周期,对于一些发展比较强势的终端品牌厂商来说,如何继续保持以及重新执得市场“牛耳”?如果只是单一的依赖“市场名牌”战略,似乎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已经有企业开始着眼于“产业链全局”,重新构筑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盈利模式,务实地“退而结网”。

有着这种战略意图的企业,是新周期最具有成长性的品牌商之一。

3.受“标杆企业”的影响。

在酒店行业,如家、7天以及锦江之星,以自己独有的盈利模式发展迅速,成为了营销界备受关注的成功案例。这些快捷酒店的运营成功,或许也间接地为行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假如自身能够成功运作一个覆盖全国或者区域性的零售网络,那么,其重要性跟快捷酒店又有何异?

时下,屈臣氏、万宁在全国各地的跑马圈地,这种全新量贩式的盈利模式,通过对产业链的有效整合,颠覆了企业的传统渠道观和盈利观,为本土品牌商对零售渠道想入非非起了长期的“催情”作用。而广州的“娇兰佳人”,通过长达数年务实的门店建设,终于在行业“崭露头角”,初步尝到自身渠道建设的成果。这些都无疑给本土的众多品牌商壮了胆子。

4.想以“整店加盟”开创战略新局。

有此种想法的企业,以由专业线转型的厂家居多。他们非常敏锐地通过行业“标杆企业”的雏形和影子,洞察到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如果能够成功发展一个零售连锁系统,在自身已经具有的“营销教育”的强大平台优势上,通过“整店输出+整店加盟”,或许能够快速发展成为化妆品行业的如家、7天和锦江之星。

集合了厂家去开店的原因和动机,其实都可以归纳为,厂家希望能够在行业新周期寻求新的“突围”方式,找到新的盈利来源。那么,厂家去开店,究竟是陷阱还是机会呢?

笔者认为,既是“陷阱”,也是“战略机会”。

所谓“陷阱”,是指国内厂家经营视野流于“短视”,如果以战术的眼光和心态,来看待“自建渠道”这个战略性课题,那么,在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零售领域“玩水”,搞不好十之八九会丢了夫人又折兵。

之所以说是个宝贵的战略机会,是因为中国的化妆品行业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已经从当初“低级”的食物链(笔者解释:即只要进入这个行业几乎都能觅到食物),向初级的产业链时代快速迈进(笔者解释:即行业从上游到下游的产业格局即将初步形成,进入者未必都能觅到食物,行业很快将在全产业链初步出现“大鱼吃小鱼”现象),因此,企业必须整合和优化自己的产业链,领先于大部分同行,重新获得盈利和成长的想象空间。

由于原料和技术研发几乎都来自国外的“输入型模式”,因此,本土的化妆品企业,适合自身发展的、也是产业链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己去“退而结网”,建立和掌控零售渠道,不乏为具有远大战略梦想的企业之出路之一。

品牌商不能单纯为了开店而开店,自建渠道还必须要以一定的战略意图作为导向。

近年来,中国的化妆品企业在逐渐积累一定的综合实力之后,都在谋求如何将自己打造成为“市场名牌”,逐渐摆脱渠道品牌的阴影。其中大部分企业由于受到西方学术界的营销理论影响(营销学术基本都是由西方导入),容易忽略国内的营销环境和国情,因此,他们普遍的做法,都是热衷于希望通过明星、广告,以及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起“市场名牌”的印象。(www.xing528.com)

笔者认为,就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年营业规模,以及企业发展的内在基础和潜力来看,如果单纯寄希望于通过形象提升和广告传播,想成为名牌谈何容易?!本土企业如果能够通过“双轨模式”,或许更有可能成长为真正的“名牌”!

所谓“双轨”模式,即“渠道”和“名牌”战略双轨道共同驱动。其中渠道驱动的关键点在于,要么厂家与渠道的实体店,结成具有一定紧密度的“厂店联盟”,从而为自身产品在合作伙伴门店销售占领先机条件,要么厂家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通过对渠道的绝对掌控,为自身品牌的成长创造出排他性的“渠道屏障”和渠道土壤。如快捷酒店的如家和7天,它们可以在全国各地的分店,毫无障碍地销售自己想销售的自身品牌和服务。回到化妆品行业,掌握零售渠道的品牌商,可以在自己门店保持一定比例和空间,随心所欲地推广自己的产品,屈臣氏、香港莎莎等零售连锁机构的自有品牌,都是非常成功的例子,同时成就了自己的“零售品牌”和“产品品牌”。

以上便是笔者赋予品牌商“渠道为王”的全新意义和全部战略内涵之所在!

既然如此,品牌商应该具备哪些要件,才有可能去成功发展自己的零售连锁,实现“渠道为王”的战略意图?

首先,要具备“两个模式”的有效组合。即“全产业链”的战略模式,以及“门店如何运营盈利”的战术模式(门店商业模式),两个模式要能够高低搭配,有效组合,缺一不可。

战略模式是“谋局”,战术模式是“落地”!如果有建立零售渠道的产业链战略意识,但没有一个有效的连锁店“商业模式”来实现落地盈利,最终将大打折扣,甚至会因为单店的盈利能力差拖累整个战略,拖垮整个产业链企图。相反,你的门店盈利模式再好,如果不懂得利用战术去建立和积累战略,战术模式最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

其次,要有独立的零售管理团队。

在西方的字典里:战略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品牌商如果决意要发展“工厂—连锁店”这样的一个全产业链,那么,就必须成立专门的零售连锁管理公司,聘请具有丰富阅历的、专业的零售人才,建立专业的零售连锁经营管理平台!这些在前期都可能给企业构成一定的经营成本。企业切忌前期抱着尝试的心态,让只熟悉上游工厂运营的团队去介入发展零售,以及舍不得在聘请零售人才方面花费一定成本,否则容易因为在零售领域的不熟悉,产生更大的经营成本,也挫伤企业发展零售连锁的信心!

第三,要有完善的门店运营商业模式和建店标准。

零售连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一个标准化的营销模式和实体店建店标准。要具有“四个容易,一个持续”:容易学习,容易复制,容易存活,容易盈利,能够持续。

第四,要有一个“共同成长”的激励机制。

零售连锁系统,是一个资金、人才和管理高度密集型的行业,其中人才的重要性位于三要素之首。因此,品牌商必须酝酿具备一个能够让整个团队去“共同成长”的机制,才容易找到真正有用的核心骨干人才,也才能留住人,并激发骨干人才的最大积极性,推动项目的“共赢”式发展,发挥人才机制的重要激励作用。

第五,要逐渐建立具有一定优势的“上游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和连锁管理功能”。

零售的本质,就是“低价买来商品,加价卖出去”,赚取中间毛利。其中“后台的采购议价能力”,以及“前台的门店货品消化能力”是两大关键要点。因此,必须根据自己的建店标准,对于规划中的商品品类,建立起针对上游的采购议价能力,针对下游连锁店的物流、仓储和配送能力,以及确保各零售网点有效运营的连锁管理功能。

第六,要能够先建立一个“样板市场”。

在以上各大要素都具备之后,品牌商还必须先选定一个地区,作为自己“自建零售渠道”的窗口,从第一家店做起,通过非常务实的门店建设,逐渐合理和密集地分布于城市的各大商圈,先打造一个地区性的零售连锁版图,作为自己进行更大版图扩张的“样板市场”,并可以作为培养零售人才、让新员工熟悉店务的“黄埔军校”。

第七,要保持零售系统与传统渠道的“差异性”。

笔者一向倡导“1+1>2”的发展原则,而避讳“零和游戏”。

笔者认为,厂家如果不是迫不得已、没有路走,不要去发展零售渠道;如果不是准备得非常充分,也不要去发展零售渠道;如果没有保持一定的跟传统渠道的“差异性”,也不要自己去发展建立零售渠道。

所谓差异性,即厂家可以专门为零售连锁系统“量身定做”专供的产品,以避免对现有化妆品店传统渠道造成冲击和影响;另外营销模式和零售定位,以及选择的建店区域,也要跟现有渠道特别是重点传统市场保持一定的差异性,以战略性地减少对现有传统渠道的影响和冲击,也减少竞争对手,促进行业的“共生共荣”式发展。

后记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内化妆品市场已经从最初的“厂商—总代理—二级代理—零售店”等较为松散的渠道结构,逐渐扁平化到目前的“厂店”直供模式,厂家对渠道的让利,也已经到达“底线”(红线),传统的渠道观和企业盈利能力面临生存大考。

单纯依靠渠道这个“奶娘”,就能很好发展的时代似乎将要结束,本土企业只有重新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未来生存并发展。为了应对市场更为激烈的冲击,并保持对渠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从2012年甚至更早些的时间开始,国内有些品牌商已经意识到了自建零售渠道的重要性,个别先知先觉的实践者,甚至因为初步的渠道成就,成为了上游厂家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笔者认为,厂家自己去建立零售渠道,其一是谋求“全产业链”发展;其二,是为自身品牌的成长创造出排他性的“渠道屏障”和渠道土壤。通过这种渠道和品牌的“双轨”驱动战略,并经过长时间的渠道建设和品牌传播,或许更容易打造成为自己的“品牌帝国”!

最后,渠道的三心二意给厂商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厂商也在不停地寻找新渠道。寻寻觅觅的背后,却很少有人珍惜眼前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