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法律所要求的正义,成全在我们今后不随从肉性,而随从圣神生活的人身上。因为随从肉性的人,切望肉性的事;随从圣神的人,切望圣神的事;随肉性的切望,导入死亡;随圣神的切望,导入生命与平安。因为随肉性的切望,是与天主为敌,决不服从,也决不能服从天主的法律;反随从肉性的人,决不能得天主的欢心。至于你们,你们已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只要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谁若没有基督的圣神,谁就不属于基督。如果基督在你们内,身体固然因罪恶而死亡,但神魂却赖正义而生活。”(罗马人书8:4—10)(24)
“灵修”(Spirituality)一词在基督宗教的历史上指代那些追随圣神的感召而成为基督徒的人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其在《圣经》文本中的根源是圣保禄致罗马人的书信(《罗马人书》)中对追随“肉性/本性”(flesh)之生活和追随“圣神”(spirit)之生活的区分。由此,基督徒的“灵修”可以被理解成“在圣神之中跟随基督的道路生活”。
但是,灵修的具体方式从教会创立之初就呈现出多样性:圣伯多禄、圣保禄等诸位宗徒共同作为耶稣基督的追随者,其过基督徒生活——灵修生活的进路却各有些许不同。从历史上来看,殉道、投身隐修院、神秘主义和虔敬圣母玛利亚等,都是灵修生活的代表。这是由于灵修本身就是一个意义颇为复杂的集合:它包括了对三位一体、基督论、教会论、圣神/圣灵论乃至终末论的认知与理解。因此,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基督徒的灵修生活,包含着丰富多样的灵修传统,而这些方式都共融于以在圣神之中见证恩宠、崇拜天主和服侍教会为核心的、追随主基督之道路中。
除上述根本的合一性外,诸灵修传统从形成到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共同之处:
首先,每一种灵修传统都会特别重视《圣经》之中的某一段与其对基督徒生活之认识相吻合的经文,引为自己的“正典”,并从这些经文中探索出了一套行动与生活的方式。例如,传教士传统中的信徒们会特别注重《玛窦福音》第28章中耶稣基督所要求的传福音的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成为门徒,因父及子及圣神之名给他们授洗;教训他们遵守我所吩咐你们的一切。”(玛窦福音28:19—20)(25)许多隐修院传统则对《宗徒大事录》中记载的、初期教会生活中的“共享”的特征给予高度重视。而圣方济各/法兰西斯会(Franciscani)的传统对玛窦福音中“神贫”的记载颇为强调:“神贫的人是有福的,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安慰。温良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承受土地。饥渴慕义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得饱饫。怜悯人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受怜悯。”(玛窦福音5:3)(26)其次,每一种灵修传统都会有自己特定的祈祷方式和祈祷文,并且将之传达给进入这一传统的信众。再次,各个灵修传统都不仅仅是表面上行为的不同——它们都是一种皈依的方式,亦要求自己传统的信众用这样一种方式来皈依基督、活在圣神之中。最后,一种灵修传统能否在历史中形成、确定下来,必须经历时间的考验,即是否有一代一代的信徒认可并执行这样一种基督徒在圣神之中生活的方式。
在天主教会中,不同的灵修传统并不具有强烈的互斥性和排他性——它们在很多时候是互补的,这使得教会之中各种不同的信徒在遵行那些确定的教义、法则和仪式的前提下,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追随耶稣基督的脚步过基督徒灵修生活的方式,并因之丰富了自己的信仰生活。
下文中,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些构成天主教灵修生活传统的要素。
禁欲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的诸多灵修传统中。简单来说,它是指奉行者长期自愿且系统地维持一种禁绝感官享受的自律生活,以追求更高的灵修状态和更彻底的属灵生活。
包括圣职人员的独身在内,天主教在历史上出现了各种禁欲主义的实践方式。教会在《新约圣经》的见证之中总结出了一些传统,例如分发/抛弃个人财产、守贞和遵从合法权威等。而从上文提及的《玛窦福音》中,亦可以看到关于斋戒、祈祷和施舍生活的滥觞。
早在旧约时代斋戒就已经存在了,它是指出于宗教原因,在特定一段时期内限制乃至禁绝进食的行为。信徒进行守斋的原因有的是作为放弃现下之食粮以获得更美好食粮之愿景的表达,有的是作为一种苦修的方式来服侍上主,也有一些信徒愿意用这种方式在四旬期等时间内来攒下善款捐给穷人。基督教会建立初期,就出现了一些斋戒的传统。根据《十二宗徒训诲录/十二使徒遗训》,公元2世纪已经存在了在星期三和星期五的斋戒;4世纪时,则出现了在复活节前长达50天、每日仅1餐的斋戒;而在领受圣体(感恩)圣事前一天禁绝吃喝的规定则直到最近才有所变化。今日的天主教会仍然要求信友(除老、幼、病人之外)在大斋首日(又称圣灰星期三,复活节前的第七个星期三,Ash Wednesday)以及耶稣受难日(复活节前的星期五,Good Friday)当天守斋。
祈祷,当被视为一种操练时,亦可以被理解为禁欲主义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和情景下进行而时刻在信徒日常生活中将超越性的维度强调出来。
最后,怜悯、施舍作为基督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一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行动。天主教会基于《玛窦福音》第25章提出了7条基督徒应行的怜悯善事:使饥饿者得食、口渴者得饮、外地人得安置、病人得探望、入狱者得牧道、赤裸者得衣服、死者得安葬。除此之外,教会亦提出了属灵方面的要求:使罪人皈依、无知者得引导、怀疑者得规劝、痛苦者得抚慰、坚忍地承受苦难、宽恕罪人、为生者和死者祈祷。
对圣母玛利亚和圣人的虔敬是罗马天主教和东正教之灵修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圣体(感恩)圣事和教会的祈祷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由于耶稣基督的崇高地位,对圣母玛利亚的虔敬实践也在教会的灵修中成为了一个关键的主题。天主教会从公元5世纪开始就已正式肯定玛利亚作为天主之母的地位,并将其视为上主救恩计划之开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时期一满,天主就派遣了自己的儿子来,生于女人,生于法律之下。”(伽拉达书4:4)(27)在历史中,对玛利亚的虔敬更持续出现在教会的正统仪式与平信徒自发的实践中,例如关于圣母玛利亚的祷告文、赞美诗、朝圣和斋戒期(梵二会议将关于圣母玛利亚的斋戒日规定为每年9天)等。这些现象在中世纪欧洲的关于圣母玛利亚的、呈现于各类艺术作品的文化表达中达到了一个高峰,而在宗教改革时期,为了应对来自新教的、关于圣母玛利亚之虔敬实践的批评(被视为拜偶像、迷信等),天主教会进一步阐明了关于圣母玛利亚的教义。
天主教会认为,对玛利亚的虔敬实践必须处在适当的范围内:不应全然抛弃对天主之母的尊敬,也不应无限制地将其作为“偶像”来崇拜。事实上,天主教的敬礼分成三个层次:对天主、基督为“崇拜”(latria,原意“侍奉”);对圣母为“极其恭敬”(hyperdulia);对圣徒则为“恭敬”(dulia)。
玫瑰经(Rosary)
天主教之灵修传统中,对圣母玛利亚之虔敬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玫瑰经(Rosarium Beatae Mariae Virginis,简称Rosarium)。虽然这一传统常被认为是由圣道明/多明我(Dominic)所创,事实上它是在12—16世纪中逐渐形成的一个实践传统,并因为道明会/多明我会(Dominicani)的布道和宣讲而广为流传。其文本结构由5个“天主经/主祷文”(the Lord’s Prayer)、每次加10个“圣母经”和5个“奥迹”组成,并且在诵读时通过手中珠绳记录遍数。在5月和10月,许多教会都会集体念玫瑰经来表达对圣母玛利亚的虔敬,而在亲人逝去时的守灵夜里,玫瑰经也常常被诵读。
圣神感孕说与圣母升天说
关于圣母玛利亚的两种最重要的信理是圣神感孕说/圣母无原罪(The Immaculate Conception)和圣母升天说(The Assumption)。前者认为,玛利亚因其“天主之母”的身份和在救恩计划中的重要地位被天父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免于原罪及其影响的玷污并被救赎,或者说,被赐予了更大荣耀。同样,后者亦和圣母玛利亚在救恩计划中的地位紧紧相连:玛利亚与主在基督之中的共融,到其俗世的生命终末之时达至了完满,并且,不仅仅是灵魂,她的肉体也已一并升入了天国。而这一教义,亦揭示了人类最终会以整全的(灵魂和肉体)形式被复活。
最早在《新约圣经》中,所有的门徒都被称为“圣徒/圣人”(saints),后来这一词汇又被用来称呼那些殉道者、苦修者以及其他逝去的杰出教会成员。现在被天主教会称之为“圣徒”的,一般统指那些被教会认可的、无论是在正典记载或历史传统中、因其被基督的荣耀所称义而可以在公共的敬拜活动中被纪念的人。
关于圣徒的虔敬活动,从中世纪晚期开始直到梵二会议都很盛行,而这一传统和天主教会对死去与在世信徒间的联系的认识紧密相关——即基督徒之间的“共融”使得信徒通过圣人而更接近主基督成为可能。“圣徒的共融”这一说法在西方出现于公元5世纪末的“宗徒信经”(Apostles’ Creed)中,它意味着教会是一个由那些为主基督之荣耀所转化的门徒们的共融,而这一共融永不会被死亡所打破。
在诸灵修传统中,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教会正式且一致的敬拜方式之外的、各具特色的虔敬实践,例如阅读圣人的故事、朝圣、佩戴宗教标志、在家中悬挂圣画等。这些虔敬的方式既可以个人化地进行,也可以在团体中开展。从中世纪开始,就有一些信友结成兄弟会,除了一同祈祷、表达对圣母玛利亚或某一位圣人的尊敬外,更通过共同进行社会公益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虔敬实践。这样的平信徒小团体不计其数,而天主教会认为,只要其实践理念和行为与教会的正确教导不相违背,它们就对教会生活在不同的社会领域乃至文化背景中的繁盛具有重要贡献。
除了主日(星期日)之外,天主教会还定有一些大小圣日(瞻礼日)。四大瞻礼为圣诞节(Christmas)、复活节(Easter)、圣神降临节(Advent)和圣母升天节(Assumption of Mary),而小的圣日则包括耶稣升天节、大圣若瑟瞻礼等,各地安排有所不同。
为庆祝耶稣诞生而举行的圣诞节时间固定,为每年的12月25日(28);复活节意为纪念耶稣基督的复活,于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即在3月21日至4月25日之间;圣神降临节为圣诞节前的第四个星期日;圣母升天节则于每年的8月15日举行,为庆祝圣母玛利亚灵魂和肉身升入天堂。教会每年都会根据诸多瞻礼的日期、以圣神降临节为起点计算并制定新的瞻礼单,亦即教历。在各种瞻礼礼仪之中,圣职人员的服饰以及圣坛布置的颜色会根据礼仪的含义进行调整,例如圣诞节用白色表示洁净和荣耀、受难节用黑色表示哀悼等。
————————————————————
(1) 和合本作:“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吗?所以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藉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马书 6:3—4)(Romans 6:3-4)
(2) 和合本作:“尽诸般的义。”(马太福音 3:15)(Matthew 3:15)(www.xing528.com)
(3) 和合本作:“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 29:19—20)(Matthew 28:19-20)
(4) 和合本作:“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使徒行传 2:38)(Acts 2:38)
(5) 和合本作:“披戴基督。”(加拉太书 3:27)(Galatians 3:27)
(6) 和合本作:“耶稣又对他们说:‘愿你们平安!父怎样差遣了我,我也照样差遣你们。’说了这话,就向他们吹一口气,说:‘你们受圣灵!你们赦免谁的罪,谁的罪就赦免了;你们留下谁的罪,谁的罪就留下了。’”(约翰福音 20:21—23)(John 20:21-23)
(7) 和合本作:“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两个人到了,就为他们祷告,要叫他们受圣灵。因为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于是使徒按手在他们头上,他们就受了圣灵。”(使徒行传8:14—17)(Acts 8:14 -17)
(8) “弥撒”一词源自拉丁文的“Missa,mittere”(派遣),原本在圣事最后时遣散会众使用:“Ite,Missa est”(你们去吧,你们受派遣)。从4世纪开始,该词逐渐成为圣体圣事的代称。
(9) 和合本作:“除酵节,须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耶稣打发彼得、约翰,说:‘你们去为我们预备逾越节的筵席,好叫我们吃。’……时候到了,耶稣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耶稣对他们说:‘我很愿意在受害以先和你们吃这逾越节的筵席。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吃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国里。’耶稣接过杯来,祝谢了,说:‘你们拿这个,大家分着喝。我告诉你们,从今以后,我不再喝这葡萄汁,直等神的国来到。’又拿起饼来,祝谢了,就擘开,递给他们,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舍的,你们也应当如此行,为的是纪念我。’饭后也照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约,是为你们流出来的。’”(路加福音22:7—20)(Luke 22:7-20)
(10) 在宗教改革过程里,几位改革的代表人物对这一教义提出了挑战。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提出了“圣体同存说”(consubstantiation),即在圣事之中基督临在于饼、酒之中,且与饼、酒的实体(并无变化)同时存在;而加尔文(Calvin)和茨温利/慈运理(Zwingli)则全然否定“体变说”。
(11) 和合本作:“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福音5:48)(Matthew 5:48)
(12) 和合本作:“但要叫你们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马可福音2:10)(Mark 2:10)
(13) 和合本作:“所以,我告诉你们,你们在地上所禁止的,在天上也要禁止;你们在地上所准许的,在天上也要准许。”(马太福音18:18)(Matthew 18:18)
(14) 和合本作:“你们中间有病了的呢,他就该请教会的长老来;他们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为他祷告。出于信心的祈祷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来;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雅各布书5:14—15)(James 5:14-15)
(15) 和合本作:“所到的地方要宣讲:‘天国快实现了!’你们要医治病患,叫死人复活,洁净麻疯病人,赶鬼。你们白白地得,也要白白地给。”(马太福音10:7—8)(Matthew 10:7-8)
(16) 和合本作:“门徒就出去传道,叫人悔改,又赶出许多的鬼,用油抹了许多病人,治好他们。”(马可福音6:21—13)(Mark 6:12-13)
(17) 参见《天主教法典》(Codex Iuris Canonici)。
(18) 和合本作:“为此我提醒你,使你将神借我按手所给你的恩赐,再如火挑旺起来。因为神赐给我们,不是胆怯的心,乃是刚强、仁爱、谨守的心。你不要以给我们的主作见证为耻,也不要以我这为主被囚的为耻;总要按神的能力,与我为福音同受苦难。神救了我们,以圣召召我们,不是按我们的行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这恩典是万古之先,在基督耶稣里赐给我们的,但如今借着我们救主基督耶稣的显现才表明出来了。他已经把死废去,借着福音,将不能坏的生命彰显出来。我为这福音奉派作传道的,作使徒,作师傅。为这缘故,我也受这些苦难。然而我不以为耻;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或译:他所交托我的),直到那日。你从我听的那纯正话语的规模,要用在基督耶稣里的信心和爱心,常常守着。从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着那住在我们里面的圣灵牢牢地守着。”(提摩太后书1:6—14)(2 Timothy 1:6-14)
(19) 和合本作:“在神和人中间,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为人的基督耶稣。”(提摩太前书2:5)(1 Timothy 2:5)
(20) 和合本作:“因为他一次献祭,便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希伯来书10:14)(Hebrews 10:14)
(21) 和合本作:“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要用水借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从来没有人恨恶自己的身子,总是保养顾惜,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因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为这个缘故,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这是极大的奥秘,但我是指着基督和教会说的。然而,你们各人都当爱妻子,如同爱自己一样。妻子也当敬重她的丈夫。”(以弗所书5:25—33)(Ephesians 5:25-33)
(22) 和合本作:“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纪2:24)(Genesis 2:24)
(23) 和合本作:“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世纪1:28)(Genesis 1:28)
(24) 和合本作:“上帝这样做是要使法律的正当要求实现在我们这些不服从本性、只顺服圣灵的人身上。因为,服从本性的人意向于本性的事;顺服圣灵的人意向于圣灵的事。意向于本性就是死;意向于圣灵就有生命和平安。所以,意向于本性的人就是跟上帝为敌;因为他不顺服上帝的法则,事实上也不能顺服。服从本性的人不能够得到上帝的喜欢。至于你们,既然上帝的灵住在你们里面,你们的生活就不受本性的支配,只受圣灵的管束。没有基督的灵的人就不属于基督。可是,基督若住在你们里面,纵使你们的身体将因罪而死,上帝的灵要使你们活。”(罗马书8:4—10)(Romans 8:4-10)
(25) 和合本作:“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马太福音29:19 - 20)(Matthew 28:19-20)
(26) 和合本作:“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马太福音5:3—7)(Matthew 5:3-7)
(27) 和合本作:“及至时候满足,神就差遣他的儿子,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加拉太书 4:4)(Galatians 4:4)
(28) 但是事实上,《圣经》中并没有明确指出耶稣诞生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