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锋”是精气神
懂了“笔性”,方效“笔功”。
笔性的一切命脉所注,都集中、收煞在一个“锋”上。
锋引起的两大问题,就是所谓“藏锋”与“正锋”的误区与错觉,盲目的沿袭与不悟的“迷信”。
这个问题牵扯着一些道德、修养等文化观念的复杂性质,讲起来是既费言词又无多趣味的,我不拟为此枝蔓,只用几句简捷的话略为点破,也就罢了。
书坛传统,极重“藏锋”与“中锋”,原因之一是不明毫锋是字的气脉与精神,原因之二是讲“涵养”,处世行事要循“中道”,勿偏勿邪;还要有度有量,常收常敛,勿使锋芒外露——外露则显得浅薄而欠庄严厚重……
我用“大白话”讲这几句,详竟万言,大约不外乎此种义理。
因此,锋贵乎“藏”,锋居乎“正(中)”。这是修身做人的准则。
莫小视这种观念,它的影响与习惯力是很大的。既遵此训——师长们从小就向儿童灌输这些良规古训,印象太深了,所以提笔在手,就“怕”那个锋显鼻显眼,或“不行正路”。于是,讲“藏”它,讲“正”它。(www.xing528.com)
所以,一落笔,先要把笔尖回向“画”内,在起笔处挽一个圆乎乎的“肉疙瘩”。
不但如此,连撇、捺也不敢太“放肆”,而总是“羞羞惭惭”地将那锋尖“含”住……
这,据说就叫“藏锋”。
此种“笔法”很受重视,很得好评,盛行于世。老头儿们特爱这种“葫芦秃头儿”的字,也热心教给孩子们:必定要把笔尖挽起来,裹起来——生怕那“尖儿”脱颖而出。
——正巧,古人写过一篇《毛颖传》,托此别名,借“笔”而喻人……那“颖”字恰好透露了一个真理:锋才是笔的“命脉”所在。
如果怕锋、避颖、畏芒,那何不干脆使用一根圆木棍或一个齐头刷子来写字?为什么高级笔工特别在制笔工艺上把锋尖作为要害与“拿手活儿”?
试问一下那些“怕锋”的书法家:您买笔时是否专挑那锋尖最“坏”的,以此为上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