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王国”建立于包容种种意见的基础之上,人们化干戈为玉帛,和谐相处,于是,人们会发现各自美好的秉性,化解一切的谣言与猜忌,从而寻找到和平、健康、愉悦的法则。
许多家庭成员之间,例如父母和子女之间,长时间都在互相残害,而他们做所有“坏事”的缘由皆是亲情。我们应当如何做,才可以避免将亲情化为枷锁?
对于每个人而言,唯有与那些思想氛围相同的人在一块,方可健康而又舒适地生活着。
例如,逼迫一个从事体力劳动的人与一帮艺术家或哲学家待在一起,彻底转变他此前的生活习惯,身旁的人都无法在思想上与他靠近,他终日看见的都不是与自己“同类”的人,如此一来,他的精神必然会十分郁闷,健康也一定会被破坏。与之相反,让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与一群思维简单的人待在一起,对他而言,也不啻是巨大的伤害。
人们都在寻求在品位、兴趣和思维方式上可以与自己达成共识的那些人,并与其建立友好的精神关系,然而,他们不一定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一定具有很紧密的关系。
其实,所谓“血缘关系”,在精神关系中没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许,你的家庭成员和你有很大的默契,但同样他们的思想、品位和兴趣也有可能与你有很大的差别。如果他们并非你的亲戚,当你看见他们在性格方面有跟你截然相反的地方,那你或许根本就不会喜欢他们。你之所以联系着他们,无非是由于他们是你的家庭成员。
孩子自小就会跟志同道合的同伴一样玩,成长在同样的思想氛围中,并感受着欢乐。假如试着将他们跟这些伙伴分离,他们一定会闷闷不乐,这种闷闷不乐的情绪直到甚至成年期,都会对他们产生影响。
换言之,曾是一个孩子的你,会在童年的精神关系之中生活,从中,你将童趣的滋养吸收进来,并跟你的伙伴一起分享这一幸福。
或许许多成年人认为,已不能将童年或青年时期那种同伴之间志趣相投的感觉和氛围唤醒了。这是因为,他的精神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另一种或更高级的粮食或者氛围。
那些令你醍醐灌顶的人,正是你和他们在精神上建立了密切关系的人。而你要用相同的思想对他们予以回报,方可维持这种关系。
很多商人、技师和从事别的职业的人的精神伴侣通常从事类似的职业。他们与这些志趣相投的人一起相处,更感觉像“家庭”。而那个因血缘关系而组成的“家庭”,只是吃饭、睡觉、消遣周末之处。他们希望周一的来临,他们更喜好生活在售货亭与商店里。因为他们在那里有精神关系,有一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思想气氛在鼓励着他们,对他们进行向导,而他们也用自己的奋斗维持这种思想气氛。
而“血缘关系”也与思想是否默契没什么关系。这就是说,无论你是否与家庭成员志趣相投,你都要接纳他们。其实,家庭中很多“不知不觉”的专制,都是通过血缘关系来实现的。
例如,成年的子女会按照自己的身份,对年迈的父母进行控制。他们经常说的话是:“母亲岁数大了,不能再穿颜色亮丽的衣裳了,她要穿颜色暗的衣服。”“母亲自然不喜欢我们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因此她便能在家中照看孩子。”“父亲也该退休了。”“父亲二婚的念头真是荒唐。”……
在某些人看来,“母亲”不过是将他们的身体制造出来的一种工具,他们忽略了母亲是个思想独立、有自己兴趣爱好的人。他们将母亲搁置到一个自己“最便于寻找到”的地方,好让自己能随时利用。他们的想法是:“母亲自然会变得年迈,而老人得与新鲜刺激的生活方式远离,呆在家庭的某一处,跟别的年迈衰老的亲戚相伴,在家里人突然患病或出现意外事故的时候,当他们的高级护理人员。”
许多母亲在儿女的这种思想的操纵下失去了一个人理应享有的独立自主权,只好依照子女们的看法生活着。
而有时,母亲们也会说:“我不在意什么回报,只要我的孩子可以长大成人、学有所就便足矣。”
实际上,聪慧的母亲是绝对不会深陷“为孩子的幸福而让自己牺牲所有一切”这种念头里面,如此行为的后果一定是让孩子的成长受阻。聪慧的母亲会不停地将勇气、理智和爱心注入孩子的大脑中。其实,只有那些对处世之道十分明了,有一定社会地位而且自己正不断提高的母亲们,方可做到此点。
可是,很多母亲却选择了返回到家庭,当起了家庭的管理人以及高级护理人员。她们将穿着打扮与自己的形象彻底忽略,她们对孩子说:自己能被他们任意支配,帮他们做一切家务活。显然,这种母亲是不能让孩子形成崇敬和尊重的感觉的。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很多母亲遭到孩子们的忽视、冷落甚至歧视。
每个母亲都得知道:假如你任凭他人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压制,假如你抛弃了自己的兴趣与个性,变成了他人的影子,假如你只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而活着,那么,渐渐地你将失去自主权。你将深陷一种失望的、奴隶一般的状态,丧失了思想上的独立,总是跟着他人的看法。你会越来越墨守成规,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缺乏身与心的力量。恶性循环下来,你会变成一个让人讨厌的人,看起来十分显老,最终变成一个让人厌烦的无依无靠的老人。
假如母亲遵循自己的错误幻想,将一生的精力都投入于孩子的幸福之中,那么她们所获得的回报将会非常恐怖。
众多事实证明,许多孩子在长大成熟之后,他们恰恰是用上面所说的方式,在思想上对自己的父母进行控制。思想的无形力量不停地对自己的父母产生作用,让父母在生理与心理上都渐渐衰弱起来。而此时,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自身,都将自己的老去归罪于“岁月不饶人”。
实际上,父母快速老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儿女的思想给他们带来了严重的损害,他们企图争夺控制的权利,在思想上将自己的父母打败。
当他们在干这些“坏事”时,他们却是没有意识的。例如,当儿子想操纵父亲的农场时,他就会步步为营地积攒力量。起先,他获得的仅仅是父亲同意的部分权力。接下来,他或许在别的兄弟姐妹的援助下,一起使用他们无形的力量,继续步步为营地将农场里或大或小的事物一一占领。假如一个人不停地面对这种强强联手的力量,那么不管怎样,他都不能承受得住。它是一种长期的、稳固的压力,并朝着同一方向,并且,它还不分白天与夜晚地产生作用。父亲不停地面对这一力量,却丝毫没有觉察到这种力量的存在,没有觉察到儿女们企图控制着他。因此,这种力量产生的作用就变得更大了。父亲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衰老和迟钝,他丧失了年轻时候的活力,而且觉得这是因为岁月造成的。
我认识一个年过七旬的人,他看起来与四十多岁的人没什么不同,拥有健康的身体与积极乐观、活力四射的思维。他一手建立起一家大公司,但他那几个孩子却觉得:“父亲也该退休了”。尽管孩子们没有明确地表明,可其实,他们的目的正是期盼父亲退出生意场。于是,这位孤零零的老人只能对一位朋友倾诉:“我为何非要退休不可呢?我生活在工作中,我热爱工作,并且在我眼里,我完全能够管理好公司。”
但是,儿女们一起做出的主张,已成为一种强烈的压力,老人无法继续承受下去,于是他选择退休。如此一来,他的儿女们总算心满意足。从此以后,这位父亲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衰弱。十多年后,他逝世了,他在临终前留下一句遗言:“我的孩子们把我给杀了。”
或许有人会问:“难道我不应当给予自己孩子更多的爱吗?”可你要清楚,“应当”这个词并不切合“爱”的性质。爱,是由衷的,你不能逼迫自己去爱任何东西或者任何一个人。
有些父母并没有对自己的子女付出真正的爱,而有些子女也不没有对自己的父母付出真正的爱,没有任何一方会因为这个而被责备。他们缺少的只是爱的能力,这是由于他们从刚出生开始就缺乏爱。他们不会因为这个而被谴责,就像你不会谴责一个先天性的瞎子或跛子。
有些父母觉得他们很爱孩子,而事实并非这样。一个痛斥儿子甚至痛打他的父亲,并不是对自己的儿子有着真正的爱,与其这么说,还不如说他喜好打儿子或虐待儿子。作为父亲,诚然有必要管理家庭,但是,借用爱的名义来公然地虐待儿女,这却是非常难以让人忍耐的行为。
还有时候,父母会对孩子的未来生活进行干涉,反对子女在事业上的抉择。他们或许对一些职业有偏见,因此不想让自己的子女选择该职业。他们的反对是不容易被妥协的,并且是借用爱的名义的,这会让子女非常难过。在这件事情上,他们不会给子女商量、分析、讨论的余地,有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不”字。这种心绪与做法,并非源自父母对子女的爱,而是源自他们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对虐待的钟爱。
有时候,父母会忘了孩子已不再是娇小的婴幼儿,他们已逐渐长大承认,变成一个愈发独立的人。他们或许会在某些品味、偏好和兴趣上表现出与自己的不同,不单别人,就连他们自己的父母,也很难将他们的品位和偏好打破,或者改变它们。无人可以转变这个孩子的心灵,因为他的心灵真正地为其思想或精神所属,已伴随着身体的成长而从稚嫩走向成熟。他具有一个崭新的身体,并得到了控制这个身体的权利,开始如同一个成年人那样说话办事,他们的风格或许类似于他们的父母,也或许会截然不同。
但是不管怎样,在与子女交流时,父母一定要牢记:你是在跟一个独立的人交流!他已逐渐定格了自己的品味、爱好与性格,他的品位、爱好与性格必然会在其内心或精神中存在着,无论它们是否被允许表现出来。
假如一个男孩十分渴望出海远航,却遭到父母的阻碍,那么他一定不会安心在家中,而是飞向那广阔的大海。因此,当一个人内心萌发出一种渴望的时候,那么其身体也必然会跟着其思想而前进,因为身与心的脱离只会形成不利的东西。假如母亲由于担惊受怕而禁止这个男孩出海远航,那么实际上,她不是爱自己儿子,而是爱她自己的主观臆断。
有时候,父母完全地控制自己的孩子,不仅控制他们的身体,而且控制他们的精神。他们丝毫都不重视孩子的性格、兴趣与爱好。假如孩子想当一名航海家,而父母希望让他选择别的职业—父母觉得他必然可以获得成功的职业,那么,他会取得成功吗?
这个问题,还是留给那些已在地下长眠的碌碌无为的人来回答吧。他们终其一生做着机械式的自己不感兴趣的事。
另外,假如一个人被强迫着去办一件事情,或过着某一种生活,而他的心灵却希望过着另外一种生活,那么,在多数情况之下,他的身体和思想会被一种力量分开。假如孩子因此而失去了性命,他的父母或许会悲痛不已。可说到底,对于孩子的夭折,父母也是有责任的。
父母没可能依照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妻子也没有可能依照自己的想法“改变”丈夫,谁都没可能依照自己的意愿“打造”另外一个人。假如你想为别人提供帮助,你只可以通过不停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去对他产生影响,去唤醒他深埋在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
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和约束,抑或称对一个“包裹在身体内部的精神”的操纵,应当维持多久呢?实际上,当他从一个稚嫩无助的婴儿,长成一个具备一定自我控制力、能让自己的物质需求获得满足的人时,这种管教和约束就应当中止了。
另外,父母假如继续支配已长大成人的儿女的衣食住行以及别的生活需求,对于子女而言,这是极大的不公,甚至说,这是残忍的。这种做法,相当于阻碍孩子们从社会实践中磨砺出谋生技能,并让他们降低自己的谋生与自理能力。
多数时候,正是由于父母不适宜地尽到所谓的“责任”,指责孩子的兴趣爱好,也给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当儿女养成嗜酒或别的坏习惯,做下一些坏事时,母亲通常责备自己没有好好管束自己的孩子。她将孩子的犯错归罪于自己对孩子管教的疏忽。
夫人,你过于自责了!要清楚,你并未唆使孩子去“变坏”,你的错误,在于没有打造出属于他们的性格!
孩子的性格特征,包括其性格、人格里面的缺陷,在他未来的人生中将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会表现在他的行为里面。假如他之前曾偷过东西,日后也会将偷偷摸摸的倾向表现出来。假如他的性格曾经很粗暴、狂热,那么此时的他会将与这方面类似的倾向表现出来。作为父母,假如你的精神已抵达一更高级的思想境界,那你就必然要努力地将这些不良倾向削弱,并扭转开。
但是,在这方面,你只可以通过“高级思想”或者“无形力量”做出努力,实现这种“无形力量”的影响,对孩子的思想发挥作用。相反,假如你抛弃这种力量,那么在这么劝说、再怎么惩罚,都不能改变你的孩子。
一个人的思想不管具备什么缺陷,都会显露无遗,而且在实践中体现出来,导致某种痛苦或者惩罚。一直到他将自己看清,知道自己的错误在何处,以及错误所产生的痛苦与惩治。但是,只有当此人已不被父母所束缚的,且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能够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的时候,他才能学会这一课。
你能暂且操控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看上去似乎依照你的想法来做事。但假如他的思想充斥着低级的趣味与倾向,那么这种肤浅的生活,无非是一层薄薄的纸。这些低级趣味与倾向越早萌芽,他就越早遭到惩罚,越早知道这一真正的规律,越早沉浸在依照这个规律的快乐当中。因为,假如违背了这个无法变更的规律,就将产生痛苦与惩罚,谁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
父母或许为孩子打造了一种坏性格,他们的思想与做法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他们有时是在间接地教育孩子怎样伪装慈善,是他们让自己的孩子变成虚伪的人。
谁都无法真正被另外一个人改变。改变必须从心灵开始,必须通过自己去实现,不可能彻底依赖另一个人的帮助与教化。纵使这个人看上去有所改变,也无非是暂时的变化。当外界的帮助和教化中止的时候,改变就以失败告终了。我们往往会听到这种言论:“谁谁谁的妻子是他(也就是丈夫)的缔造者。”顺带说下,为何我们从来没有听到哪个男人是其妻子的缔造者呢?
一个男人或许被妻子管教而不再乱喝酒,或者被妻子所影响、或者在妻子的精神力量的激励下,振作起来,重新面对外界。但假如他彻底依靠自己的妻子,当妻子的帮助与鼓励失去时,他就无法控制自己,那么他的这种变化便无法长久,而他会成为妻子的重担。
当一个人无奈地将自己一人的力量分配到两个人身上时,这就成为了一笔单方生意。正如这对夫妇,长时间这么下去,妻子最后将肩负重担。假如丈夫从妻子那接纳了这些力量,对她这般依靠,那么他就无法将自己真实的性格缺陷表现出来。他的性格不足会被妻子的性格暂时地掩盖住,或者只可以将一小部分表现出来。假如妻子过世了,或与他分开,他就又会重蹈覆辙,变成真实的那个他。除非他决定自强自立,产生自己的力量,而不是靠他人的帮助。假如妻子接着给予他支持的力量,她只可以暂且保持他的精神上的需求,当这种给予不能持续下去,或者在长时间的压力下,她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他必然会重蹈覆辙。
从最高的意义来讲,没有人可以“缔造”另一个人。假如一个思想高级的人强烈地想对一个弱者提供帮助,那么他只需与弱者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保持长时间的联系,就可以暂时把自己的生命力与能量灌输到弱者身上。
父母通常会无意识地“教育”孩子依靠自己,虽然他们嘴上要孩子学会自立自强。他们让孩子们长期对父母的精神支持有所依赖。这种做法的结果可能是:一旦父母无法承受过大负担,孩子们就无法真正地爱自己的父母。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或许会怜悯父母的衰老和衰弱,但不会对他们产生真正的爱。因为爱的基础是钦佩,而钦佩是不可能遭到衰老的压垮的。
我们能在许多动物身上发现一种天性。例如,当小鸟拥有飞翔的力量时,母鸟在就将它们从鸟窝中驱赶出去。很多动物让刚刚断奶不久的孩子到处流浪,自谋生路,此乃大自然之法则。
或许,我们会说:这是禽兽的传统习性,所以是十分“野蛮的”。可是,让小鸟们在鸟窝中呆着,在这个不能加强它们的力量的地方生活,难道便是一种慈爱吗?假如不久后,一场狂风暴雨或严冬到来,连小鸟的父母也自身难保,又该如何是好呢?
不管是鸟类、别的动物,还是人类的父母,在将孩子带至人世并将他们抚养长大之后,都要有休息和恢复的时间。这段休息和恢复时间应跟组织器官的复杂度和它们所消耗的能量成正比。孩子们不应该在这段时间中向父母要求额外的东西。出于天性或野外生活的需要,鸟类与别的动物的父母必须享受这段休养时间。
但是,无数人类母亲们,却总是让孩子的需要获得满足,直到自己不堪重负地死去。她们应当也获得自由,正如她们在童年与少女时代那样没有忧虑。母爱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并提升品性的必需品,但谁都不应该一直对母爱产生依赖。
更为完美的生活境界,应当有各种选择,而非固定的一条路。一旦你陷进这条路,那么你将一直沿着这条路前进,过着没有变化的生活。
假如一个孩子成长至所谓的“责任年龄”时依然对自己的母亲很依赖,假如他总让母亲提供建议、帮助、同情与协助,假如母亲同意自己当家庭的支撑者,那么她依旧在重复着单方生意,为他人给予过量的支持却无法获得任何回报。当她的孩子长大并具有足够的谋生技能后,她的新生活相当于归零了,她与自己的孩子一同将自己变成一个软弱、无知的“老妇女”。
或许有些人会说:“假如依照你的做法,那么大街上将处处都是被父母驱逐出家门的孩子,他们毫无自谋生路的能力。”我的意思不是说,人类要遵循鸟类与禽兽的示范做事,否则这便是严重的不公。没有任何一种传统习俗会毫无干扰地忽然发生变化,就算这种传统习俗其实是错误的。然而,大自然的规律值得我们借鉴,例如橡树将已经成熟的果实放逐出去,鸟类或禽兽让已经长大的孩子飞翔。不管是橡树果,还是鸟类或禽兽,一旦被放逐出去或者断奶,就不会返回至父母身边,而是自谋生路。
现在,大街上随处都是已成年的孩子,他们的自理能力十分匮乏,难道不是如此吗?无数个缺少谋生能力的孩子们从父母身边离开,难道他们不是做着长期的苦活,拿着微薄的薪水,无法让自己衣食住行的需求得以满足吗?甚至,这种长时间的苦活让他们累得英年早逝,难道不是如此吗?很多父母不准女儿走进社会,寻求成功的机遇,让她们逐渐地变成一个“没用的老妇女”,难道不是如此吗?这些孩子都成为窝里的小鸟,他们的翅膀并未受过任何飞翔的训练,却丧失了全部飞行的能量。虽然他们会长大,然而他们只接受过一种训练,即张口接住父母填塞进去的食物。
不单这样,“血缘关系”同样还为互相索取带来了依据。人们会本能地将亲戚视为自己的助手。在多数情况下,请求亲戚帮忙的做法,并不是请求帮助,而是一种源自潜意识的索求。只因为他们有亲属关系,这种索求之路就被铺就了。
馈赠财物,正是基于亲戚的同情。当你无法在他人那得到食物、住处和生活费的时候,你便转而对亲戚进行索取。人们在外出时,通常会“暂且居住”在亲戚家中,只因为他们有亲属关系,当你为节省住宾馆的费用,而在亲戚家里居住的时候,这位亲戚或许会非常勉强、抱怨不已,但却不好意思说出来。
种种这些,都可以称作亲戚有义务馈赠于你的各种“礼品”,然而,礼品真的能将快乐带给接受礼品的那个人吗?实际上,要想让礼品能将真正的或持续的益处带给他人,必须具备一个前提,那就是赠送礼物的人是发自真挚的内心,并将礼物的馈赠视为纯粹的一种快乐。
因为,随着礼品而被赠送出去的“思想”,重要过礼物自身。不管它是好是坏,都会强烈地影响着接受礼物的人。
假如你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拿出小部分钱来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与钱一起取出来的,是你对那人的真诚相助,自己也可以从中收获最大的愉悦。此时,你便向那个人身上投入了一种思想元素,这种思想元素将一直与他相随,一直为他提供帮助,并将让你思想的境界和能量得以成倍的提高。
如此一来,你所做的远远不仅仅是让他们物质方面的急需得以舒缓,你还给予他们精神的力量。你由衷地期望他们摆脱乞丐的生活,尽享世间的美好。你将一粒种子播撒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它将萌芽成长,而且终有一日会结出果实。
但假如你是心不甘情不愿地勉强提供帮助,或者你只是由于环境所迫而捐赠出食物、住处、衣服、财物,等等,或担心他人在背后说你缺乏同情心,或由于他人都在捐赠,那么不管你对谁进行了施舍—包括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在内,你的施舍都是微不足道的。
或许,你让别人在物质上的急需得以缓解,但它的作用不过是一时的。假如你的捐献并非自觉或由衷的,那么,你仅仅能为在衣食住行方面为他们提供帮助,却不能适宜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食粮。
如果随着赠品一起送出的是“勉勉强强”的念头,那么你的礼品不会让接受的人感到快乐,无论你与他们的关系何等紧密,他们也只可以忍受而不是享受你的赠与。
勉为其难地赠送礼物,主要是因为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的要求,或者是因为接受礼物的人的强行索取。这么做的结果,不管对赠与者,还是对接受者,都造成极大的伤害。礼品被赠送出去的同时,你也将一种不愉悦或者邪恶的思想赠送出去。它让接受者形成一种性质相同的思想,以此进行回应,这同样也是十分不好的。因为假如你收到一件礼品,却发现赠与人心中有一种无以言表的为难,那么,你的感觉并非温暖与感恩,而是非常不愉快的感觉。
耶稣赞颂将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都投进捐款箱里面的那位寡妇,不单纯是因为她的大方,还是因为他看见她用尽全力帮他人实现愿望,这一愿望伴随着那丁点钱财,相比任何一位捐献大量财物但动机却不纯的富人,她都更加真挚和虔诚。同时,他看到了这名寡妇的思想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物质上的赠与,因为她的思想是圣洁的,没有夹杂各种低劣的动机,所以力量更加强大。
有些人会问:“假如父母或者亲戚由于年老体弱而失去依靠时,为他们提供衣物、食物、住处与其他生活必需品是我的义务,难道不是如此吗?”
“履行责任”这一词,并不代表帮助他人是源自爱心,人们有时是机械地这么做,完全不情愿地去做,甚至是一种被迫的痛苦的表演。自然地,做这种“好事”不会给接受帮助的人带来什么益处,因为虽然接受帮助的人的物质需求一时得以解决,但在精神方面,他们的需求却无法获得满足。
我们年老的父亲与亲戚最想获得的,是精神上的“粮食”。假如孩子基于“责任感”而抚养他们年老的父母,那么,往往父母会遭遇精神上的打击,他们会认为自己是累赘,因为孩子的赠与并没有将真正的爱包含在内。
有些人所接受的教育,是以畏惧社会舆论作为基础的,他们尤其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形象。这逼迫他们因为所谓的“责任感”而行善事。假如社会舆论忽然发生变化,不再谴责那些拒绝为穷苦亲人提供帮助的人、那些拒绝赡养年老的父母的人,那么依照这些人的禀性,他们或许会将自己的父母驱赶到破旧的房子里居住,而不再假惺惺地尽孝。
对于子女,同样也是如此。然而,这种帮助或许也并不是由衷的,而是被如此以这种难以言表的念头所逼迫—“我得这么做,因为这是我的兄弟,或者儿子,或者其他亲人向我寻求帮助。”
那些走进父母世界却不被他们所欢迎,或只因传统习俗与社会舆论而被抚养成人的孩子是最不幸的,并且,他们的精神会遭遇枯萎与干渴的痛苦。真正的爱是生命力的赠与,它将是孩子健康、力量与活力的源泉。
大爱,是一种平等博大的爱,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唯有如此,才可以为自己,为他人都带来幸福。那种故意做出来的自我牺牲,实际上是在助长恨意。
耶稣说:“爱人就像爱自己”,可许多人忘了“就像爱自己”这几个字,他们觉得,做出一副自虐的样子,才是对别人的爱。
假如我们内心没有最好的爱,我们又怎能把爱奉献给他人呢?假如我们厌恶自己,轻视上帝给予我们的各种灵性,不知感激,那么,我们也会把这种思想传至我们最为关注的人,让他们也变得妄自菲薄。许多母亲都会犯下如此错误,她们会说:“我不在乎自己,我只愿我的子女可以获得幸福,我将我所有的生命都奉献给他们。”
这相当于说:“我满足于我逐渐变得年迈,我满足于终日的劳苦,如此一来,我的孩子们方可接受更优良的教育,日后从事好的职业。我这一生已经完了,我没可能再出现什么起色了,我的作用便是当我的子女们的垫脚石,替他们辛苦操劳。”
如此一来,她的子女们自然会觉察到她那妄自菲薄的思想,他们将这种思想吸收进来,并且被它所同化,之后身体力行。他们会在三十年后对自己的孩子们道出相同的话。他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正是我呕心沥血地将所有一切都奉献给你们,才让我自己变成了一个老废物。
长辈的性格会传递到下一代人,父母的思想非常容易被孩子所吸收。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奋发向上,这样不但有利于自己,而且有利于他人,尤其是有利于我们的下一代。正如之前所说的那位母亲,那种对自己都不公平的人,如何指望她们公平地对待他人呢?
我们要清楚,假如别人需要我们,这就形成了我们对别人的价值。我们为他人添加越多的欢乐,我们就获得越高的精神境界。没人可以带着痛苦的心绪为别人带来欢乐。没人可以在一种自虐、自甘堕落的状况下为他人干活。更没有人可以在粗劣的精神状态下让自己的最高水平得以发挥。
总是这样,是我们的心灵,阻挡了更高的爱与公平,我们过分地在乎他人的看法。我们常常会想:“他人会如何说?他人会如何看待我?我此时获得的是不是我应该得到的?”这会引起我们在精神上的自我虐待,我们将“爱人就像爱自己”误解为自我虐待,以迁就他人。就如同当一支军队的士兵吃不饱饭的时候,将军也不再爱惜自己的身体。但是,假如将军将他自己的粮食让给一名士兵,他只能拯救一名士兵,而挨饿会让他的身体变得衰弱,对他的决断力产生影响,其结果有可能是全军覆没。(www.xing528.com)
其实,假如我们总是勉勉强强地去成全他人,我们永远都无法真正地与他人友好相处。我们越是努力,他们就会变得越是得寸进尺。当你的生命被置于他人的阴影之下的时候,你已经步入了歧途。
许多人实际上不爱他们自己,或许,他们饱食终日,或许他们沉浸在歌舞升平的享乐当中。有些人在家里邋遢不已,外出却打扮得光鲜亮丽,他们实际上只是在乎他人的看法,而不是爱惜自己。
而真正的爱,将为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为人们带来真正享受人生的能力。一个沉迷于自己事业或者艺术中,并引以为豪的人,才是真正热爱自己的人。真正的“漂亮衣服”对他们而言是心灵上的,这自然会他人觉察到。具备这种气质的人,不管穿上什么衣服,都会将超凡的风采展现出来。
吝啬也是一个不热爱自己的典例,这样的人热爱的实际上是自己的钱财。他们勤俭节约,远离一切奢侈的消费,只为多积攒一点钱,他的爱都装在钱包里面,留给自己的自然已所剩无几。
要清楚,爱是一种元素,就像空气与水。然而,爱的性质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是不同的。正如金子中也经常被掺杂进些许杂质。最高层次与最圣洁的爱,是跟“无限精神”合为一体的,会不断地从“无限精神”中那吸收智慧。具备这份爱心的人会让自己身旁的人获得益处,他们会运用自己的智慧,将爱传播到周围的人身上,而且把他们自己更高层次的爱唤醒。
但是当一个人刻意地摧残自己的身体,吃得不饱,穿得不暖,在恶劣的环境中居住,他就会愈发地讨厌、憎恨自己的身体。他对他人与自己的恨,都是内心的一种慢性毒药,因为一个怀恨在心的人是永远都与健康无缘的,在这些“罪孽”的影响下,他的身体不可能实现自身的净化。
尽管相比精神,身体更加原始与低级,然而,它并没有对抗人与精神,在“无限精神”的指引下,它能完美地与人的精神和谐相处。这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种爱,没有对自己身体的珍爱,就没有对“无限精神”的热爱。
我们并不是说,你“应当”更多地去爱惜自己的身体,或者说“应当”转变你现在所具备的做法和想法。“应当”这一词,适用于与自己有关系的事物之上。例如,我们不可能去告诉一个盲人:“你应当用眼睛看!”或要求他人:“你不应当具有这种性格。”不管我们此时具有何种性格或者信仰,我们都应该光明磊落地展现出它们。然而,我们不可以一成不变,紧紧地揣着陈旧的思想不放。我们要不停地进行自我反省,不停地奋发向上,获得新的思想、真理和信仰,让我们能改正自己身上的缺陷。这是一个永恒的、无终点的过程,它教会你马不停蹄地前行,不停地完善自己。
珍爱我们的身体,就像珍爱造物主的所有作品。一个人美美地打扮自己,并非爱慕虚荣的表现,不管在没有人的森林里,还是在熙熙攘攘的城市中,都应当好好地打扮自己,不修边幅、邋邋遢遢,才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既然上帝赋予了人类身体上的美感,人们就应当好好爱惜这一礼物,认真地打扮与呵护它。我们珍爱且发挥自己的天赋,岂是无聊的事情?上帝遵照他自己的形象将人类创造了出来,这个形象就应当被呵护,而不是被憎恨与讨厌。
此前,人们总是被自己父母、亲朋的思想所影响,觉得必须为别人而否定自己、牺牲自己,才可以进入天堂。然而,假如你的父母兄弟陷入了罪恶之中,假如他们执迷不悟,反对你为自己所选的道路,你不能与他们和谐地相处。假如此时你还迁就他们,你就会生活在谎话里面,你把谎话种在自己的身体中,你的身体会很不适。
假如他人没有你那种独一无二的慧眼,明晰的思维,而且一意孤行,你无需每次都徒劳地想改变他们,你无需对他们的无知负责任,也不需要逼迫他们信奉你所信奉的真理。假如你强迫他们扭转思想,实际上不利于他们。或许你能用生硬的态度让他们屈从,表明接纳了你的想法,或许他们暂且获得了你所赐予的力量,但这仅仅是一时的,当你的影响力烟消云散时,他们便会退到原本的状态。你耗尽了如此多的力量,又换得哪些有价值的结果?他们应当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靠你。
我们的给予,应当可以真正地为他人提供帮助。例如,给你的子女们一堆美元,是一种鲁莽的做法。给孩子们硬币,实际上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另外,有时,在急切想行善的心态的驱使下,许多一掷千金的人选择了错误的帮助对象,他们会大力地施舍他人,而不进行辨别。当觉察到那些人得寸进尺的时候,他们又不可能将他们的施舍要回来。
好好对待自己,只有如此,才是更有利于他人的做法,上帝赋予我们的所有一切皆是“完美之礼”,其中包括我们的身体,而我们所拥有的“完美之礼”也将造福于别人。每个人的“完美之礼”都应当包含良好的健康与远离疾病的纠缠。这样的健康会散发开,对别人产生影响,为他人带来力量。我们会通过我们的爱心以及我们的思想的力量,知道怎样真正地爱惜自己,如此一来,我们的心理与生理都会不停地获得完善。
所有对他人的仇恨,都将变成射到自己身体上的锋利的箭。学会把你的敌人忘记,实际上就相当于自我保护。打败自己内心的仇恨,就等于打败了所有的敌人。
有时,我们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一件事情,忍不住地重复着自己的念头,例如不停地掂量着我们自己的计划,考虑究竟应当做什么、不应做什么。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浪费脑力的行为,其实,我们在反复考虑同一件事。而我们不应当将自己的脑力浪费在单一的复制之上。
假如我们总是朝向同一个方向去思考,假如我们无法忘了它,假如我们无法独辟蹊径,假如我们仅仅是鼠目寸光而无法纵观全局,那么,我们基本上就有可能变成偏执狂与“一根筋”了。
“一根筋”只在乎自己的看法,通常会将自己的看法强加到他人之上,并且,这些行为都是无意识地被做出来的。他从来不会放弃自己的管中窥豹的意见,而是想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一根筋”缺乏力量,因此无法听取他人有利的意见。他是井底之蛙,故步自封,实际上,他的看法并没有高明过其他人的看法。别人会认为他非常封闭,不敢对他的看法予以苟同,在跟他相处的时候,别人也会心存罅隙。
许多时候,你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便决定了你是受大家欢迎,还是被大家冷落。你的思想会蔓延在你的周围,决定他人的支持抑或反对。同样地,不管是远是近,你也会被他别的思想所影响。因此,当我们在他人面前固执己见的时候,其实,我们是在让自己变得让人厌恶。
“一根筋”通常会变成烈士,或者自以为自己是一名烈士。他们完全是顽固的,实际上,没必要这么做。顽固,就是缺少对新生事物的宽容。
许多“好人”会无意识地用武力来宣传他们觉得正确的道理,厌恶的利剑让人们自言自语,彼此不认可。偏见的利剑让人们彼此都不相容,互相进行攻击。每一种不宽容别人的思想皆是一把利剑,并且,他人也会用利剑对你进行还击。这种思想的利剑会使你自食恶果。
那即将来临的“和平王国”,要建立在宽容不同见解的基础之上,人们化干戈为玉帛,和平相处,于是,人们发现了他们那美好的禀性,消灭了一切的流言蜚语与猜忌,人们寻找到了和平、健康、欢乐的法则。
请微笑地接受那些令人厌恶的人们吧!用你的友爱消除他们的罪过,这是因为,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纵使他们是背叛道义的奸诈的人,他们特别需要你的同情与帮助,因为他们那罪恶的思想已将他们折磨够了。
当一个人羞辱你、不公平地对待你时,你总是会讨厌他。这些思想反反复复地纠缠着你不放。最后,你厌恶了这些思想,然而却无法将它甩掉。这些思想让你的情绪变得躁动和忧愁,寝食难安,但你却很难远离它。这些思想对你的精神产生了影响,最终也会把你的身体腐蚀掉。
这些后果,皆是缘于你将你自己捆绑在了对别人的敌对情绪之上。你们俩彼此仇恨着,彼此投射出敌视的力量,最后两败俱伤。这种争斗的气氛在整个空气中弥漫着。
学会忘却你的敌人,学会与他们化干戈为玉帛,实际上就相当于自我保护。最终,友好的思想会取代那些恶劣的思想。耶稣教教育人要学会饶恕,这是建立在一条自然法则之上的。友好的思想会带来更为强大的力量,会抚平恶劣的思想所带来的伤口。
当你对一个人的记忆中只剩下气愤与忧虑的时候,不妨祈求忘却吧。祈祷,是指引你心想事成的一种精神力量。祈祷,是通过思想、情绪将你内心的潜力唤醒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所培养出的思想力量是无限的。这种力量能让我们远离忧愁的困扰,远离财物的损失,避免与朋友闹翻,还有避免生活当中那些不愉快的情景。
这种力量会让我们抛开负担与疲惫,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生机勃勃。而缺少这种力量的生活则一直都不能避免疲惫与忧虑的纠缠。当你愁眉苦脸的时候,你的身体也会跟随者变得衰弱,渐渐地,你的能量会丧失。然而,你可以不停地发奋努力,将自己的力量挖掘出来,以对抗这些思想的入侵。这种力量也便是你通往成功的必经道路。
赞美这种力量吧,这种力量会不停地加强,一直到最后你变得无畏。一个无畏的人方可创造出奇迹。
谁都没有拥有过所有的这种力量,但这不表明谁都不能做到。在这世间,每一天都会发生新鲜的事情。早在几十年前,那个觉得人们应当在纽约与费城之间互相通话的人被当做一个精神病患者。如今,电话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思想力量使电话得以成真。如今,人们须通过培养与运用这种力量,逐渐地使我们的梦想变成现实。
通过持续不断的祈祷,我们最终将得到一种强烈的力量,这并非暴力的力量,而将为这个世界带来和平安宁。
为何大人物通常“离群索居”?这是因为所有成功人士都具备一种天分,能远离有害思想对他们的玷污。有时,一味地靠近人群,并不是一件好事。或许,适当的孤独,才对你内心的成长更有益处。
你的思想与精神会一直散发出自己的能量,与此同时,它们也会吸纳一些相同的能量,正如一块电池时而放电、时而充电那样。当你运用这些力量进行写作、交谈或锻炼这些有意义的事情时,你便是积极向上的。相反,假如你没有好好运用自己的力量,那么你便是消极向下的。
而当你的心态是悲观消极的时,你便会很容易被外界所影响,对你来说,这种影响有可能是福,也有可能是祸,这些都是不能进行预料的。
假如你思想积极向上,那么,源自外界的一切负面力量都仅仅是一时的。你的精神在经过漫长生命的洗礼之后,便会朝着无限的快乐前行。
而消极向下的思想正如毒药,其害处甚至超过毒药的危险性,因为它把你的思想给毒害了。假如你萎靡不振,那么你身边人的消极情绪也会对你产生影响,例如忌妒、畏惧、失望与玩世不恭……你正如吸毒那样,你一点一滴地吸收这些情绪与想法,无意中不停地毒害自己。这也如同你吸进了剧毒的气体,尽管十分危险,可自己却没有任何察觉,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而遭受苦难,却总是归咎于其他缘由。
请记住:你自己的思想和情绪是什么样的,你就会被什么样的思想和情绪所吸引、影响。当你状态很消极时,你就像是一块海绵,一个劲地吸收身边消极向下的事物,这些事物会严重地影响你的身心。
在劳作或者工作的时间里,例如洽谈生意,散心,写作或者做家务活,或是从事艺术活动的时间里,你的状态是积极向上的。然而,这时候,你正向外释放出力量。抑或说,你正在榨干你自己,这让你十分疲惫,此时,你也很容易被负面消极的思想所影响。
比如,忽然间你到了一个满是顾客的商店,或者到了一个挤满病者的医院,或者到了一个大声喧哗的会议室,甚至要跟某些全身是刺、傲慢无礼的人说话。因为你释放了过多的能量,所以你的状态很消极。于是,你变成了一块海绵,从熙熙攘攘的商店中吸收了急躁,从挤满病者的医院中吸收了病态,你会无意识地中了其他人身上的消极情绪。
更不用说你自己正好碰上精神处于不佳状态,抑或身体衰弱万分,却置身于要么疲倦、要么疯狂、要么激动的人群里面。此时此刻,你没有能够释放的力量,于是,你吸收了人群的思想,将他们负面消极的情绪力量转变为了自己的。
一旦将他们的思想吸收进去,渐渐地,你便会如同他们那样进行思考,干他们所干的事。虽然之前,你充满着希望,然而此时,你会变得死气沉沉。你昔日的凌云壮志也会渐渐地变得遥远。你会畏惧你昔日的梦想,做事会变得犹豫不决,但却会鲁莽冲动地去选择你完全不需要的事物,或者干出一些你之前完全不会考虑的鲁莽的事情。长期这么下去,你每天都会疲倦地回到家里,身心都非常疲惫。
这些情况表明,你碰到的人以及你自己在碰到这些人时的心理状态,或许会对你往后生活的成功或失败产生极大的影响。或许,他人的情绪就可以转变你的理想蓝图,将你引上成功或者失败的道路。
因此,假如你非要做一个群居的动物不可,或者一定要接触一些低劣的思想,那么,请保证在接触之时,自己身心的状态是最佳的,一旦发觉异常,就要立刻离去。
当你身心健壮时,消极向下的思想与情绪都无法靠近你的身体。但是,当你的力量出现减弱的时候,那些消极负面的力量便趁机侵入了,它们不但会对你的心理状态带来危害,还会渐渐入侵你的身体。
积极乐观的人永远都是主宰者与推动力,是世间的成功人士。然而,总是不断地奋斗,也并非是件好事,因为如此一来,你会没有时间进行思想上的补益,因此,我们得空出时间为自己的思想充充电。总是疯狂工作的人,永远无法接受新鲜的主意,他们也无法镇静地倾听那些听起来有些“疯狂”的点子,他们杜绝任何自己觉得“不合理”的事物。最终,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他们江郎才尽。
另外,那些总是萎靡不振的人、总是无条件接纳别人看法的人、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心灵的人、随波逐流的人,当他们想要干一番事业时,却容易被冷言冷语吓退。假如将他们的心灵比喻为蓄水池,那其中就早就填满了垃圾及淤泥,就连储水的管道也已被堵塞住了。他们想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他们一无所成。
当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你应该变得积极向上,正如一个拳击手面对其对手时那样。然而,当你完成了自己的工作的时候,你也要变得宽容,不再那么强势,要学会即便面对那永远的对手时,也能做到张弛有度。
为何耶稣常常会离开人群?因为他不停地释放自己的神力,例如让病人痊愈或者传授道义,还有向人群展现神迹等,这时,他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不停释放出自己的力量。当他发现自己的力量变得消极向下的时候,他就会远离人群,以避免吸取那些低等的思想。一旦他吸取了那些负面消极的思想,他自己的力量就会遭到那些思想的稀释,如此一来,他就会受到那些人的同化,开始效仿他们的思维方式,感受他们的情绪。
这种情况正如一个牢骚满腹的人前来向你埋怨,你很怜悯他,为他深感遗憾,你很想帮助他,因此当他离去后,你的思维还留驻在他的身上。如此一来,你的力量就被同情与忧虑消耗掉,他那消极负面的思想让你中毒了。你原来强壮有力,能做一些更有利于他、也更有利于你的事情,可如今你变得与他一样消极了。
举个例子,一个演说家绝不会在他进行演说前的一个小时内,为了帮助一个运煤工人把煤搬到楼上去而让自己疲惫不堪,因为假如他这么做,他的力量、智慧与灵感都会被这一苦力活所抽干。实际上,他本来应该用他的智慧与力量出谋划策,真正有效地为这位工人提供帮助。
要变得积极向上,克制自己滥用对别人的同情心,如此一来,你才可以集中力量干一些能真正帮助别人的事情。不管是在政界,还是在普通工作中,拥有最强生命力、最大影响力的人都应当与群众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假如他们想与群众融为一体,那么就无法避免“吸收”各种不利思想,他的力量就会在这里被耗尽。美国有几位英年早逝的政治家:格兰特、莫顿、威尔逊、亨德里克以及斯坦顿。他们将自己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群众,过早耗尽了自己的精力,这是他们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之一。
诸如杰·古德这样的大金融家,就一直与证券交易所的喧闹与人群保持着距离。他们离群索居,难以靠近,通过种种机构操纵着自己的生意。通过这种方法,他们远离了那些杂乱的思想。他们明哲保身,横眉冷对,洞悉着世界金融的所有态势。
成功者通常一生下来便具有这种本能,而无需后天的训练与规范束缚。他们总能在获得成功的某些方法,通常是其在不知不觉中采用的,他们不知不觉中约束缚且控制自己的思维。
假如你此时正与一些酒肉朋友混在一起,那么你一定已被他们所影响,连耶稣都无法保证时时刻刻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更何况普通人?当你疲惫的时候,你便会渐渐地接纳他们的有害思想,这些思想会在你身上发挥作用,会指引你不知不觉地做一些事情,一些你自己之前曾经十分不屑、或不敢想象的事情。
当你被别人的消极负面影响而变得焦躁忧虑或者迟疑不决的时候,你可以依靠自己的信心、勇气、决心与能力摆脱困难吗?
那些对你产生影响的人,不管他们与你关系再紧密,都可能会用自己的思想影响你。不管他们是你的父母、兄弟姐妹、妻子,还是好朋友,假如他们的心理水平比你还低,那么你的身心都有可能被他们所支配。正是因为这样,圣徒保罗告诫人们,不要“与地位、身份不相匹配的人结婚”。这不是偏见,而是因为他知道,来自两个世界的人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其中一人一定会遭遇伤害,就算这个人拥有世上最高尚最宽阔最美好的内心,也会由于吸取了消极的思想而变得不再十全十美。
尽力抑制这些泛滥的心绪吧,将它们驱逐出你的头脑与内心,把你的心智汇聚到别的有益的事物之上。每次当你这么做的时候,你便是将自己的精力与力量汇聚到一个明确的方向上,这一方向会将带你走向成功,因为这时,你已学会了挪移你自己的力量,运用这股力量来服务自己。
远离邪恶的朋友,这并非自私的表现,而是正确、有效地为他们提供帮助的一种办法。
适宜的交际,是抵达成功、健康与快乐的一种最好方式。此处的交际,并非指身体上的靠近。你的心灵与那些和你志趣相投的人的距离最近,纵使他们与你之间相隔天涯。
假如你与某个人进行着过密的交往,吸取了许多负面消极的思想,那么就算你与他绝交,也无法马上远离他对你的思想灌输,就算你跟他保持一定的距离,也不能帮助你什么。因为在内心世界中,地理上的距离根本不起什么作用。一个深刻地影响着的人,其思想会随时随刻地对你发挥着作用,将一些消极的影响释放到你身上。假如你想远离所有这一切,那么你就要学会忘记。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唯有忘记,才可以一刀切断你们之间那无形的联系,远离那些消极负面的思想。
听起来,这特别冷酷,是吗?然而,或许,对于两个在思想上被紧紧地捆在一起而彼此伤害的人而言,这是最佳的方法。在这种关系下,两个人会不停地受到伤害。然而,其中那个思想水平较高的人,会受到更多、更快的伤害。许多本该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就是因为这一原因,从事业的高峰中跌落了下来。
这种情况还会为人带来疾病的痛楚,让人缺乏精力,变得臃肿肥胖。渐渐地,你所吸取的负面消极思想,会将它自己物质化,会让你的机体觉察到这种负面消极的影响,它们会通过种种形态,让你觉察到,例如疾病的疼痛,例如过量的脂肪,例如四肢的肥肿或者别的一些方式。这些并非意味着你的身体的退化,而是你吸取的负面消极思想所引发的后果,是一位“损友”给你的身体所带来的影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最后将无法承受重担,这便是你“死去”的时候。然而实际上,你并非真正地与世长辞,而是被巨大的心理负荷给压倒的。
甚至,当你在消极的状态下阅读一本让你很感兴趣、激起你的同情心的书时,这本书也会为你带来心理与生理上的负担,造成身心上的一些折磨。这种书包含了历史上曾出现过的一些思想,会把你带进从古到今人们那些病态的心灵里面,过一段日子后,这些思想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有些心灵敏感的人,在阅读小说或者悲剧故事的时候,经常会遭遇这种伤害。
假如一个被囚禁在监狱里,受尽折磨的角色对你形成了强烈的吸引力,你醉心于这些情节,你也会觉得仿若身临其境。日复一日,你阅读着这些内容,越来越无法停止,你的精力与悟性都会大大地减损,正如你从未想过自己这么容易感冒,有一天还是发觉自己精力不足、头痛脑热那样,那些负面消极的思想,很容易在你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影响着你。这些都是一些对健康不利的书,它们用一些戏剧性的病痛与死亡,纵容人们那脆弱的情感,给无数人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吃东西,是种“接纳”的状态,这时,你在聚集物质能量,以滋养你的身体。假如你带着一种安宁、愉悦的情绪吃饭,那么你也会吸取一种类似的思想。然而,假如你一边吃饭,一边不停地埋怨,或者大发脾气,或者漫不经心地吃饭,那么,本应用于消化的能量被你消耗在辩论与埋怨上了。这相当于在身体应当休息时,你却强迫它工作。
假如在吃饭时,有人对你表现出傲慢或无礼的举止,你不得不压抑住自己,委曲求全,这种情况对你带来的弊端总是大过于益处,因为忍耐意味着把精力集中到思维的控制上,换言之,便是将生气的想法从大脑里赶走。而晚餐本应是一天当中的情绪高潮,本应品尝鲜美的食物,与大家聊一些愉快、友好的话题。由之,每个人都会得到愉快的精神力量,同时也感染了他人愉悦的情绪。
假如你是在昏暗的地下室,或者街边熙熙攘攘、无比肮脏的小饭馆用餐,或者在一个气氛压抑,充斥着埋怨咒骂的家庭里进食,那你可就惨了!你不得不把自己的精力耗在忍耐所有这一切之上,因此,你的消化系统衰弱了,你还填塞着一肚子的怨气,这比吸入毒气还要糟糕,它们会使你的神经变得衰弱,脾气变得暴躁,难以控制自己。
当你一个人孤独寂寞的时候,你就会自动地将与你的气质一样的思想吸引过来,让它们围绕在你身旁,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在孤独寂寞的时候,假如你的思想要比身边的人更明晰敏捷,你也会使身边的世界焕然一新。
或许,你会觉得这是荒谬的观点,就连它的一丁半点你也不敢在别人面前提起。你或许就会继续盲目地人云亦云,默默地吸取别人的思想,让他们逐渐地把你给同化了。最后,你的理想世界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与你的邻居们进行亲切的交流,用与他们相同的语调、思维以及情感生活着,这时,你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同,你不再对他们说三道四了,因为你与他们是同类人。每当你有时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时,你对此时的自己会产生一丁点的不满,开始责备自己为何会变成如今这样子—这便是你那真实的、自我的声音,它会阻挡那些低劣的思想对你造成伤害。但是,假如你在群体中吸取了过多低劣的思想,那么,它也就力不能及了,那些低劣的思想渐渐地寄生在你身上,正如藤蔓紧紧地缠住橡树,从根部一直蔓延到树的顶端,吸收了橡树的营养,却残害着橡树的生长,最后,整棵树都会因此而变得枯萎了。
往往,那些美好的思想很容易被低劣的思想所掩埋、遮挡及掩盖,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犯下大错,让低劣的思想趁机入侵自己的大脑。
你或许会说:“我可不能一个人孤独地生活着。”确实,没有人希望如此。我的意思是,人应与那些志趣相投的人,气度健康昂扬、拥有快乐思想的人们生活在一起,这种生活才值得被盼望,才能帮助人们。
假如我们行善事,我们务必要十分谨慎地选取那些施舍的对象。有些人会知恩图报,而有的人却忘恩负义。因此,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把双眼擦亮。
你,作为上帝神力的特别的一部分,你能一直将自己视为世界上的精英分子。没有人能与你同日而语,因为你拥有自己独特的天资、性格与思想。你将会支配这个世界,有的人会对你的权威发起挑战,一旦你放弃了自己所坚持的立场,就算是思想上的退步,同样会对你带来巨大的伤害。
假如你总是想着一些比你差的人,那么,你的头脑也会因此而变得混乱,渐渐地,你的身体也会出现不良症状。
当你与那些拖累自己的人绝交时,你不但保护了自己的思想,免遭更大的毒害,同时,你还为自己缔造了前进的可能。你会吸引渐渐地那些为你带来更多快乐与帮助的人。你的思想变成了无形的一种力量与桥梁,将你与更高级的境界联系起来。但是,如果你还是与低劣的思想境界保持联系,那么这座桥梁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的可能。
你究竟可以从平日的交际中获得多少真正的快乐、激励与娱乐呢?是你,还是你身边的人群较为诙谐呢?究竟是谁在努力地维系着交流的话题呢?你真的打心里从未对身边的人群那无聊琐碎与老调重弹感到烦闷吗?这些交际究竟有多少是你去追求的,还是它们自己上来纠缠着你的?时不时向自己提问这些问题,你会发觉,多数时候,你是不得不忍耐这些朋友,仅仅是缘于“聊胜于无”。
基本上,极少人品尝过那种“向更高级境界的思想敞开自己的心门,从中吸收智慧之液”的味道。那种境界,便是“永久的生命之源”。那种味道是什么?是生命马不停蹄地行进,而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规行矩步,渐渐地向衰亡走去。失去生机的思想就应当被掩埋。
真正的生命是一种不停前行、不停更新的状态。通过敞开自己的心门,人们步向正确的道路,不但可以接纳别人的活力与力量,也可以为世界奉献出自身的力量。
许多旁门左道都不过是徒劳无功,但是,它们却被人们错误地关注着。要牢记:青春永驻的基础是真实的精神,是永远保持与消极负面思想的对抗。
因此,我们要谦虚地接收更高级的智慧,勇敢无畏,认为什么都是可能的,对生活充满活力与爱心。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要小心翼翼,不要使自己被低劣的思想所操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