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影像解剖图谱:前庭蜗器结构与功能

医学影像解剖图谱:前庭蜗器结构与功能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前庭蜗器1.前庭蜗器又称耳,包括前庭器和听器两部分。二者的功能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检索关键词前庭蜗器。

医学影像解剖图谱:前庭蜗器结构与功能

前庭蜗器(vestibulocochlear organ)

1.前庭蜗器又称耳,包括前庭器和听器两部分。二者的功能虽不同,但在结构上关系密切。按部位可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收集和传导装置,是前庭蜗器的附属器。听感受器和位觉感受器位于内耳。

3.听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感受器,位觉器是感受头部位置变动、重力变化和运动速度刺激的感受器。

见图10-20。

检索关键

前庭蜗器。

外耳(external ear)

外耳包括耳郭、外耳道和鼓膜三部分。

见图10-19、图10-21。

检索关键词

外耳、耳郭、外耳道、鼓膜。

耳(auricle)

1.耳郭位于头部的两侧,凸面朝向后,凹面朝向前外。

2.弹性软骨和结缔组织构成耳郭上部的支架,表面覆盖着皮肤,皮下组织少但神经血管丰富。

3.耳郭下1/3为耳垂auricular lobule,耳垂内无软骨,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有丰富的神经血管,是临床常用采血的部位。

见图10-19。

检索关键词

耳郭、耳垂。

外耳道(external acoustic meatus)

1.外耳道是从外耳门至鼓膜的管道。成人长2.0~2.5cm。

2.外耳道外侧1/3为软骨部,与耳郭的软骨相延续;内2/3为骨性部,是由颞骨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短管。两部交界处较为狭窄。

3.外耳道约呈“S”状弯曲,从外向内,先趋向前上,继转向后,最后向前下方。

4.外耳道表面覆盖一薄层皮肤,皮肤内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

5.外耳道前方邻近颞下颌关节和腮腺,将手指放入外耳道,可感觉到关节的活动。

见图10-20。

检索关键词

外耳道。

鼓膜(tympanic membrane)

1.鼓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呈椭圆形半透明的薄膜,与外耳道底成45°~50°。小儿鼓膜更为倾斜,几乎呈水平位。

2.鼓膜周缘大部附着于颞骨鼓部和鳞部的鼓膜沟。

3.鼓膜周缘较厚,中心向内凹陷,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称鼓膜脐。

4.鼓膜上1/8~1/6的三角形区为松弛部,此部薄而松弛,在活体呈淡红色。

5.鼓膜下5/6~7/8为紧张部,坚实而紧张,固定于鼓膜沟内,在活体呈灰白色。

6.鼓膜紧张部前下方有一个三角形的反光区,称光锥。中耳的一些疾患可引起光锥改变或消失。

7.鼓膜分3层,外层为复层鳞状上皮,与外耳道的皮肤相连续;中层为纤维层,鼓膜的松弛部无此层;内层为黏膜,与鼓室黏膜相连续。

见图10-20、图10-23。

检索关键词

鼓膜、鼓膜沟、鼓膜脐、鼓膜松弛部、鼓膜紧张部、光锥。

中耳(middle ear)

1.中耳由鼓室、咽鼓管、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为含气的不规则的小腔隙,大部分位于颞骨岩部内。

2.中耳向外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向内与内耳相毗邻,向前借咽鼓管通向鼻咽部。

见图10-20。

检索关键词

中耳、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颞骨岩部。

鼓室(tympanic cavity)

1.鼓室是位于颞骨岩部内的含气的不规则小腔。

2.鼓室有6个壁:外侧壁,上壁,下壁,前壁,内侧壁,后壁。

3.鼓室内有听小骨、韧带、肌、血管和神经等。

4.鼓室的各壁及上述各结构的表面均覆盖有黏膜,此黏膜与咽鼓管和乳突窦、乳突小房的黏膜相连续。

见图10-20。

检索关键词

鼓室、颞骨岩部、听小骨。

鼓室的壁

1.外侧壁,大部分由鼓膜构成,故又名鼓膜壁,鼓室鼓膜以上的空间为鼓室上隐窝,此部的外侧壁为骨性部。

2.上壁,又称盖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面的鼓室盖构成,分隔鼓室与颅中窝。

3.下壁,又称颈静脉壁,仅为一薄层骨板。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窝内的颈静脉分隔。

4.前壁,又称颈动脉壁,即颈动脉管的后壁。此壁甚薄,借骨板分隔鼓室与颈内动脉。此壁上部有两个小管的开口,上方的是鼓膜张肌半管口,有鼓膜张肌腱通过;下方为咽鼓管室口。

5.内侧壁,又称迷路壁,有岬、前庭窗和蜗窗等重要结构。

6.后壁,称乳突壁,上部有乳突窦入口,鼓室借乳突窦向后通过入乳突内的乳突小房。

检索关键词

鼓膜壁、鼓室盖、颈静脉壁、颈动脉壁、迷路壁、乳突壁。

听小骨链

1.锤骨借柄连于鼓膜,镫骨底封闭前庭窗,锤骨、砧骨和镫骨在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以关节和韧带连结在听小骨链,组成杠杆系统。

2.听小骨链以锤骨前突和砧骨短脚为固定点和运动轴。

3.当声波冲击鼓膜时,听小骨链相继运动,使镫骨底在前庭窗做向内或向外的运动,将声波的振动转换成机械能传入内耳。

见图10-23。

检索关键词

听小骨链、锤骨、砧骨、镫骨。

锤骨(malleus)

1.锤骨形如鼓锤,有头、柄、外侧突和前突。

2.锤骨头与砧骨体形成砧锤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并借韧带连于上壁。

3.锤骨柄与砧骨长脚几乎平行。

4.柄附于鼓膜的脐区,柄的上端有鼓膜张肌附着。

5.前突有韧带连于鼓室前壁;外侧突为鼓膜紧张部与松弛部分界标志。

检索关键词

锤骨、鼓室上隐窝、鼓膜。

砧骨(incus)

1.砧骨形如砧,有体和长、短二脚。

2.砧骨体与锤骨头形成砧锤关节。

3.砧骨长脚与镫骨头形成砧镫关节。

4.短脚以韧带连于鼓室后壁。

检索关键词

砧骨、砧锤关节、砧镫关节。

镫骨(stapes)

1.镫骨形似马镫,可分为头、颈、前后两脚和一底。

2.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周边,封闭前庭窗。

检索关键词

镫骨、前庭窗。

鼓膜张肌(tensor tympani)

1.鼓膜张肌起自咽鼓管软骨部上壁的内面、蝶骨大翼,肌腹位于鼓膜张肌半管内,肌腱至鼓室内,直角折向外下,止于锤骨柄上端。

2.鼓膜张肌受三叉神经的下颌神经支配。

3.鼓膜张肌收缩时可将锤骨柄牵引拉向内侧,使鼓膜内陷以紧张鼓膜。

见图10-22。

检索关键词

鼓膜张肌、蝶骨大翼、鼓室、三叉神经、下颌神经。

镫骨肌(stapedius)

1.镫骨肌位于锥隆起内,肌腱经锥隆起尖端的小孔进入鼓室,止于镫骨颈。

2.镫骨肌收缩时将镫骨头拉向后方,使镫骨底前部离开前庭窗,以减低迷路的压力;并解除鼓膜的紧张状态,是鼓膜张肌的拮抗肌。

3.镫骨肌受面神经支配。

检索关键词

镫骨肌、鼓膜张肌、面神经。

咽鼓管(auditory tube)

1.咽鼓管连通鼻咽部与鼓室,长3.5~4.5cm。

2.咽鼓管可分为两部分:前内侧的软骨部、后外侧的骨部。

3.咽鼓管软骨部约占咽鼓管长度的2/3,为一向外下开放的槽,开放处由结缔组织膜封闭形成管,此部向前内侧开口于鼻咽侧壁的咽鼓管咽口。

4.咽鼓管骨部约占咽鼓管长度的1/3,以颞骨的咽鼓管半管为基础,此部向后外侧开口呈鼓室前壁的咽鼓管鼓室口。

5.咽鼓管软骨部和骨部交界处称为咽鼓管峡,是咽鼓管管腔的最窄处,内径仅1~2mm。

6.咽鼓管咽口和软骨部平时处于关闭状态,仅在吞咽运动或尽力张口时,咽鼓管暂时开放。

7.咽鼓管的作用是使鼓室的气压与外界的大气压相等,以保持鼓室内、外两面的压力平衡。

见图10-20。

检索关键词

咽鼓管、咽鼓管软骨部、咽鼓管骨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鼓室口、咽鼓管峡。

乳突窦(mastoid antrum)和乳突小房(mastoid cells)

1.乳突窦位于鼓室上隐窝的后方,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向后下与乳突小房通连,为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交通要道。

2.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隙,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相互连通,腔内覆盖着黏膜,并与乳突窦和鼓室的黏膜相连续。

3.中耳炎症可经乳突窦侵犯乳突小房而引起乳突炎。

见图10-22。

检索关键词

乳突窦、乳突小房、颞骨乳突部。(www.xing528.com)

内耳(internal ear)

1.内耳又称迷路,是前庭蜗器的主要成分。

2.内耳全部位于颞骨岩部的骨质内,在鼓室内侧壁和内耳道底之间,其形状不规则,构造复杂,由骨迷路和膜迷路两部分组成。

3.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膜迷路与骨迷路之间充满外淋巴,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见图10-20。

检索关键词

内耳、迷路、前庭蜗器、骨迷路、膜迷路、内淋巴、外淋巴。

骨迷路(bony labyrinth)

1.骨迷路是颞骨岩部骨密质所围成的不规则腔隙,从前内侧向后外侧沿颞骨岩部的长轴排列。依次可分为耳蜗、前庭和骨半规管,它们互相连通。

2.骨迷路长度约为18.6mm。

见图10-24、图10-25。

检索关键词

骨迷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耳蜗(cochlea)

1.耳蜗位于前庭的前方,形如蜗牛壳。

2.耳蜗尖向前外侧,称为蜗顶;底朝向后内侧,称为蜗底,向着内耳道底。

3.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

4.蜗轴为耳蜗的中央骨质,由蜗顶至蜗底,呈圆锥形,由蜗轴伸出骨螺旋板。

5.螺旋板的基部有蜗轴螺旋管,内藏蜗神经节,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穿过。

见图10-26。

检索关键词

耳蜗、前庭、蜗轴、蜗螺旋管、蜗神经。

前庭(vestibule)

1.前庭是骨迷路的中间部分,为一不规则的近似椭圆形腔隙,内藏膜迷路的椭圆囊和球囊。

2.前庭前部较窄,有一小孔通连耳蜗;前庭后上部较宽有5个小孔与3个半规管相通。

3.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的内侧壁部分,有前庭窗,与镫骨底相连接。

4.前庭的内侧壁是内耳道的底,有神经通过。

见图10-25。

检索关键词

前庭、椭圆囊、球囊、前庭窗。

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

1.骨半规管为3个半环形的骨管,分别位于3个相互垂直的面内。

2.前骨半规管弓向上前外方,埋于弓状隆起深面,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

3.外骨半规管弓向后外侧,是3个半规管最短的一个,形成乳突窦入口内侧的隆起,即外半规管凸。

4.后骨半规管弓向后上外方,是3个半规管最长的一个,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

5.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其中一个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膨大部称骨壶腹;另一个骨脚细小称单骨脚。

6.前、后半规管单脚合成一个总骨脚;3个骨半规管共有5个口开放于前庭的后上壁。

见图10-25。

检索关键词

骨半规管、前骨半规管、外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壶腹骨脚、骨壶腹、单骨脚、总骨脚。

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

1.膜迷路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或囊,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

2.膜迷路由椭圆囊和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3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相连通,膜迷路内充满内淋巴。

3.内淋巴管自椭圆球管中段发出,穿前庭水管至颞骨岩部后面硬脑膜内的内淋巴囊。内淋巴囊位于颞骨岩部后面的前庭水管外口处。

见图10-24。

检索关键词

膜迷路、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蜗管、内淋巴。

椭圆囊(utricle)

1.椭圆囊位于椭圆囊隐窝处,呈椭圆形。

2.在椭圆囊的后壁上有5个开口,与3个膜半规管连通。

3.椭圆囊前壁借椭圆球囊管连接球囊和内淋巴管。

检索关键词

椭圆囊、椭圆囊隐窝、内淋巴管。

球囊(saccule)

球囊较椭圆囊小,位于椭圆囊前下方的球囊隐窝处,向下借连合管与蜗管相连。

检索关键词

球囊、球囊隐窝、蜗管。

椭圆囊斑(macula utriculi)

1.在椭圆囊上端的底部和前壁上有感觉上皮,称为椭圆囊斑。

2.椭圆囊斑是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其神经冲动沿前庭神经的椭圆囊支传入。

检索关键词

椭圆囊斑。

球囊斑(macula sacculi)

1.在球囊内的前上壁,有感觉上皮,称为球囊斑。

2.球囊斑与椭圆囊斑分别位于相互成直角的两个平面,能感受头部静止的位置及直线变速运动引起的刺激。

3.球囊斑神经冲动沿前庭神经的球囊支传入。

检索关键词

球囊斑。

膜半规管(semicircular ducts)

1.膜半规管形态与骨半规管相似,位于同名骨半规管内,靠近骨半规管的外侧壁,其管径为骨半规管的1/4~1/3。

2.在各骨壶腹内的各膜半规管亦有相应呈球形膨大的膜壶腹。膜壶腹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头部变速旋转运动的刺激。

3.3个膜半规管内的壶腹嵴相互垂直,可分别将人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转变成神经冲动,经前庭神经的壶腹支传入。

检索关键词

膜半规管、膜壶腹。

蜗管(cochlear duct)

1.蜗管位于蜗螺旋管内,蜗管也盘绕蜗轴两圈半,其前庭端借连合管与球囊相连通,顶端细小,终于蜗顶,为盲端,故蜗管为盲管。

2.在蜗管的水平断面上,呈三角形,有上壁、外侧壁和下壁。

3.蜗管上壁为蜗管前庭壁(前庭膜),将前庭阶和蜗管分开。

4.蜗管外侧壁为蜗螺旋管内表面骨膜的增厚部分,有丰富的血管和结缔组织,该处上皮深面富有血管,称血管纹,一般认为与内淋巴的产生有关。

5.蜗管下壁由骨螺旋板和蜗管鼓壁组成,与鼓阶相隔。

6.在螺旋膜上有螺旋器又称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检索关键词

蜗管、前庭膜、血管纹、Corti器。

内耳道(internal acoustic meatus)

1.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部后面中部,从内耳门至内耳道底,长约10mm。

2.内耳道底邻接骨迷路的内侧壁,有很多的孔,前庭蜗神经、面神经和迷路动脉由此穿行。

3.内耳道底有一横位的骨嵴称横嵴,将内耳道底分隔为上、下两部。

4.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形的孔,有面神经通过。

5.下部的前份为蜗区,可见螺旋孔,有蜗神经通过。

6.上、下部的后份有前庭上区和前庭下区、单孔。

7.前庭神经的3个支分别通过前庭上区、前庭下区和单孔。

检索关键词

内耳道、前庭蜗神经、面神经、迷路动脉。

图10-1 1.睫状体;2.巩膜静脉窦;3.虹膜;4.角膜;5.瞳孔;6.眼前房;7.虹膜角膜角;8.晶状体;9.巩膜;10.玻璃体;11.脉络膜;12.视网膜;13.中央凹; 14.视网膜中央动静脉;15.视神经;16.视神经盘;17.视轴;18.眼轴;19.玻璃体管

图10-2 1.睫状环;2.睫状小带;3.视网膜;4.脉络膜;5.巩膜;6.晶状体囊;7.锯状缘;8.虹膜;9.瞳孔; 10.晶状体

图10-3 1.角膜;2.虹膜;3.晶状体;4.眼球后房;5.睫状小带;6.虹膜角膜角;7.睫状肌;8.巩膜;9.巩膜静脉窦;10.眼球前房

图10-4 1.眉;2.眶隔;3.结膜上穹;4.虹膜;5.角膜;6.上睑板;7.下睑板;8.结膜下穹;9.眼轮匝肌; 10.下斜肌;11.下直肌;12.视网膜;13.眼球鞘;14.外直肌;15.视神经;16.上直肌;17.提上睑肌;18.上斜肌腱;19.额窦

图10-5 1.筛窦;2.颞叶;3.乳突小房;4.小脑半球;5.眼球;6.鞍背;7.脑桥小脑角池;8.小脑蚓部

图10-6 1.小脑;2.小脑蚓部;3.四脑室;4.小脑中脚(桥臂);5.脑桥;6.脑桥小脑角池;7.颞中回;8.外直肌;9.视神经;10.眼球;11.晶状体;12.眼环;13.内直肌;14.筛窦;15.垂体;16.颈内动脉;17.基底动脉; 18.乳突气房;19.小脑齿状核;20.枕窦;21.枕骨

图10-7 1.下鼻甲;2.中鼻甲;3.鼻中隔;4.内直肌;5.外直肌;6.额内侧回;7.额中回;8.大脑镰;9.上直肌和上睑提肌;10.额窦;11.眼球;12.下直肌;13.中鼻道;14.上颌窦

图10-8 1.下鼻甲;2.中鼻甲;3.鼻中隔;4.内直肌;5.外直肌;6.额内侧回;7.额中回;8.大脑镰;9.上直肌和上睑提肌;10.额窦;11.眼球;12.下直肌;13.中鼻道;14.上颌窦

图10-9 1.泪囊;2.泪小管;3.泪点;4.中鼻甲; 5.鼻泪管;6.下鼻甲;7.眶下神经;8.眶隔;9.泪腺(睑部.眶部);10.睑结膜;11.提上睑肌(腱);12.泪阜;13.上泪小管

图10-10 1.泪囊;2.睑内侧韧带;3.睑内侧连合;4.睑裂;5.下睑板;6.眶隔;7.睑外侧连合;8.睑外侧韧带;9.眶隔;10.上睑板;11.眶上动脉和神经;12.滑车上动脉和神经;13.滑车下神经

图10-11 1.滑车;2.上斜肌腱;3.外直肌;4.下斜肌;5.下直肌;6.内直肌;7.外直肌;8.上直肌;9.提上睑肌;10.上斜肌

图10-12 1.提上睑肌;2.上直肌;3.上斜肌腱4.外直肌;5.上直肌;6.视神经;7.下直肌;8.提上睑肌9.内直肌;10.上斜肌;11.滑车

图10-13 1.角膜;2.虹膜角膜角;3.虹膜血管; 4.晶状体;5.睫状突血管;6.脉络膜毛细血管;7.视网膜视部;8.脉络膜;9.巩膜;10.睫后短动脉;11.涡静脉; 12.巩膜外动脉;13.巩膜静脉窦

图10-14 1.视网膜鼻侧上小动脉;2.视网膜鼻侧上小静脉;3.视神经盘;4.视网膜鼻侧小动脉;5.视网膜鼻侧下小静脉;6.视网膜颞侧下小动脉;7.视网膜颞侧下小静脉;8.黄斑下小静脉;9.黄斑下小动脉; 10.黄斑;11.中央凹;12.黄斑上小动脉;13.黄斑上小静脉;14.视网膜颞侧上小动脉;15.视网膜颞侧上小静脉

图10-15 1.眶上动脉;2.上睑提肌;3.上直肌;4.泪腺;5.泪腺动脉;6.睫后长动脉;7.视网膜中央动脉; 8.外直肌;9.眼动脉;10.颈内动脉;11.视神经;12.筛后动脉;13.筛前动脉;14.上斜肌

图10-16 1.虹膜动脉环;2.睫前动脉;3.涡静脉;4.巩膜;5.睫后短动脉;6.睫后长动脉;7.巩膜静脉窦;8.瞳孔;9.角膜

图10-17 1.滑车上神经;2.滑车下神经;3.鼻睫神经;4.滑车神经;5.视神经;6.动眼神经;7.脑膜支;8.三叉神经;9.下颌神经;10.翼腭神经节;11.上颌神经; 12.眼神经;13.颧神经;14.泪腺神经;15.额神经;16.眶上神经

图10-18 1.额神经;2.睫状短神经;3.动眼神经上支;4.睫状神经节;5.视神经;6.鼻睫神经;7.动眼神经;8.展神经;9.三叉神经;10.下颌神经;11.上颌神经;12.眼神经;13.翼腭神经节;14.外直肌;15.动眼神经下斜肌;16.下斜肌;17.外直肌;18.眶上神经

图10-19 1.对耳轮脚;2.耳轮脚;3.耳屏;4.对耳屏;5.耳垂;6.对耳轮;7.三角窝;8.耳轮

图10-20 1.听小骨;2.骨半规管;3.耳蜗;4.鼓室;5.咽鼓管;6.颈内动静脉;7.鼓膜;8.外耳道;9.耳郭

图10-21 1.三角窝;2.耳轮脚;3.耳轮棘;4.耳屏板;5.对耳屏;6.耳屏间切迹;7.耳轮尾;8.对耳屏耳轮裂;9.对耳轮;10.对耳轮脚;11.耳轮;12.耳舟

图10-22 1.颈内动脉;2.咽鼓管半管;3.颈内动脉;4.岬;5.蜗窗;6.面神经;7.面神经管;8.乳突小房;9.乳突;10.乳突窦;11.乳突窦入口;12.鼓室上隐窝;13.面神经管凸;14.鼓管盖;15.前庭窗;16.鼓膜张肌

图10-23 1.松弛部;2.锤凸;3.锤纹;4.紧张部; 5.反射光锥;6.鼓膜脐;7.前突;8.锤骨颈;9.锤骨头; 10.锤骨;11.砧骨;12.短脚;13.长脚;14.后脚;15.镫骨;16.镫骨底;17.前脚;18.锤骨柄

图10-24 1.前膜半规管;2.外膜半规管;3.后膜半规管;4.内淋巴囊;5.内淋巴管;6.壶腹嵴;7.后壶腹神经;8.椭圆囊斑;9.球囊;10.球囊神经;11.椭圆囊神经;12.椭圆囊;13.前庭蜗神经蜗部;14.蜗管;15.前庭蜗神经前庭部;16.面神经;17.外壶腹神经;18.前壶腹神经;19.膜壶腹

图10-25 1.前骨半规管;2.前庭;3.骨螺旋板; 4.蜗窗;5.前庭水管内口;6.椭圆囊隐窝;7.外骨壶腹; 8.外骨半规管;9.后骨半规管;10.总骨脚

图10-26 1.螺旋板钩;2.前庭阶;3.螺旋膜;4.蜗轴;5.骨螺旋板;6.鼓阶;7.螺旋膜;8.前庭膜;9.前庭阶;10.蜗顶;11.蜗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