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医学影像解剖图谱:脑颅骨构成与功能分析

医学影像解剖图谱:脑颅骨构成与功能分析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脑颅骨构成颅腔。面颅骨构成眶腔、鼻腔和口腔。体上面呈马鞍形,称蝶鞍,中央凹陷为垂体窝。迷路外侧壁骨质极薄,构成眶的内侧壁,称眶板。前接上颌骨,后连筛骨迷路眶板。

医学影像解剖图谱:脑颅骨构成与功能分析

颅(skull)

1.颅位于脊柱上方,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

2.颅骨下颌骨和舌骨外,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接。

3.颅分为上部的脑颅和下部的面颅,二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

4.脑颅由成对的颞骨、顶骨和不成对的额骨、蝶骨、筛骨、枕骨等8块颅骨共同组成。脑颅骨构成颅腔。

5.面颅有成对的上颌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以及不成对的犁骨、下颌骨和舌骨等15块骨组成。面颅骨构成眶腔、鼻腔和口腔。

见图1-1、图1-2、图1-3、图1-4。

检索关键

颅、脑颅骨、面颅骨。

颞骨(temporal bone)

1.颞骨参与构成颅底和颅腔侧壁,形状不规则,分鳞部、鼓部和岩部。

2.鳞部位于外耳门前上方,呈鳞片状。前下部有伸向前的颧突,与颧骨的颞突构成颧弓,颧突根部下面的深窝即下颌窝,窝前缘特别突起,称关节结节。

3.鼓部位于下颌窝后方,为弯曲的骨片。从前、下、后三面围绕外耳道。

4.岩部呈三棱锥形,尖指向前内对着蝶骨体,底与颞鳞、乳突部相接。

5.岩部前面朝向颅中窝,中央有弓状隆起,隆起外侧较薄的部分,称鼓室盖。

6.岩部近尖端处有光滑的三叉神经压迹。后面中央部有一大孔,即内耳门。

7.岩部下面凹凸不平,中央有颈动脉管外口,向前内通入颈动脉管。此管开口于岩部尖,称颈动脉管内口。

8.颈动脉管外口后方的深窝是颈静脉窝,该窝与枕骨共同围成颈静脉孔。

9.茎突是位于颈动脉管外口的后外侧的细长骨突。

10.岩部后份肥厚的突起,位于外耳门后方,称乳突,内有许多腔隙称乳突小房,茎突根部与乳突根部之间有茎乳孔。

图1-1、图1-2、图1-3、图1-5、图1-6。

检索关键词

颞骨、鼓室盖、颈动脉管、颈静脉窝、茎突、乳突。

顶骨(parietal bone)

1.顶骨外隆内凹,呈四边形,位于颅顶中部,左右各一。顶骨形成颅盖两侧的大部分。

2.两侧顶骨在中线相遇,形成矢状缝,其前方与额骨相接成冠状缝;后侧方与枕骨、颞骨鳞部相交成人字缝和鳞状缝。

3.顶骨内缘中线稍凹陷的为上矢状窦沟。

见图1-1、图1-2。

检索关键词

顶骨。

额骨(frontal bone)

1.额骨位于颅的前上方,分额鳞、眶部和鼻部。

2.额鳞为呈贝壳形的扁骨,内含空腔称额窦。

3.眶部为后伸的平位薄骨板,构成眶上壁。

4.鼻部位于两侧眶部之间,呈马蹄铁形,缺口处为筛切迹。

见图1-1、图1-2。

检索关键词

额骨。

蝶骨(sphenoid bone)

1.蝶骨形似蝴蝶,位于颅底部的中央,居眼眶之后,颞骨之前,分为体、大翼、小翼和翼突。

2.蝶骨体为中间的立方形骨块,内包括蝶窦,窦分隔为左右两半,分别开口于鼻腔。体上面呈马鞍形,称蝶鞍,中央凹陷为垂体窝。

3.蝶骨大翼由体两侧发出,向外上扩展,分为凹陷的大脑面、前内侧的眶面和外下方的颞面。大翼根部由前向后外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

4.蝶骨小翼为三角形薄板,从体的前上份发出。上面是颅前窝的后部,下面构成眶上壁的后部。其与体的交界处有视神经管。小翼与大翼之间的裂隙为眶上裂。

5.翼突从体与大翼连接处下垂,向后敞开成为翼突内侧板和翼突外侧板,根部贯通一矢状方向的细管,称翼管,向前通入翼腭窝。

见图1-1、图1-2、图1-7。

检索关键词

蝶骨、蝶鞍、垂体窝、大翼、小翼、翼突。

筛骨(ethmoid bone)

1.筛骨位于两眶之间,构成鼻腔上部、外侧壁和鼻中隔。分为3部分:筛板、垂直板、筛骨迷路。

2.筛板是多孔的水平骨板,构成鼻腔的顶,板的前份有向上伸出的骨嵴称鸡冠。

3.垂直板自筛板中线下垂,居正中矢状位,构成骨性鼻中隔上部。

4.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两侧由菲薄骨片围成许多小腔,称筛窦。迷路内侧壁具有两个卷曲小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外侧壁骨质极薄,构成眶的内侧壁,称眶板。

5.筛骨为最脆弱的含气骨。

见图1-2、图1-8。

检索关键词

筛骨、鸡冠。

枕骨(occipital bone)

1.枕骨居于颅腔后下方,构成颅后窝的大部分,中间卵圆形的通道为枕骨大孔,成为颅腔和椎管的通路。

2.枕骨的前方与蝶骨相接成蝶枕缝。

3.枕骨有明显向内外隆起的枕内粗隆和枕外粗隆。

4.枕骨的基底称枕骨外部,两侧有枕髁与寰椎的侧块形成关节,称寰枕关节。

5.枕骨大孔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称斜坡。

见图1-9、图1-10。

检索关键词

枕骨、枕骨大孔、枕内粗隆、隆外粗隆、枕髁、斜坡。

上颌骨(maxilla)

1.上颌骨成对,构成颜面的中央部,几乎与全部面颅骨相接,可分为一体四突。分别为上颌体、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2.上颌体内含上颌窦,分为前面、颞下面、眶面及鼻面。前面有眶下孔,孔下方有尖牙窝。颞下面朝向后外。眶面构成眶的下壁。鼻面构成鼻腔外侧壁,后份有大的上颌窦裂孔,通入上颌窦。

3.额突突向上方,接额骨、鼻骨和泪骨。

4.颧突伸向外侧,接颧骨。

5.牙槽突由体向下伸出,其下缘有牙槽,容纳上颌牙牙根

6.腭突由体向内水平伸出,于中线与对侧腭突结合,组成骨腭前份。

见图1-11、图1-12。

检索关键词

上颌骨、上颌体、额突、颧突、牙槽突、腭突。

腭骨(palatine bone)

1.腭骨呈“L”形,位于上颌骨腭突与蝶骨翼突之间,分水平板和垂直板两部。

2.水平板组成骨腭的后份,垂直板构成鼻腔外侧壁的后份。

见图1-13。

检索关键词

腭骨。

颧骨(zygomatic bone)

颧骨位于眶的外下方,呈菱形,形成面颊的骨性突起。

见图1-1、图1-2。

检索关键词

颧骨。

鼻骨(nasal bone)

鼻骨为成对的长条形小骨片,上窄下宽,构成鼻背的基础。

见图1-14、图1-15。

检索关键词

鼻骨。

泪骨(lacrimal bone)泪骨为方形小骨片,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份。前接上颌骨,后连筛骨迷路眶板。

见图1-1、图1-2。

检索关键词

泪骨。

鼻甲(nasal concha)

1.鼻腔的外侧壁由上而下有3个向下弯曲的骨片,分别为上、中、下鼻甲。

2.每个鼻甲下方为相应的鼻道,分别为上、中、下鼻道。

3.上鼻甲后上方与蝶骨之间的间隙为蝶筛隐窝。

4.中鼻甲后方有蝶腭孔,通向翼腭窝。

见图1-15、图1-16。

检索关键词

鼻甲、鼻道、蝶筛隐窝、蝶腭孔、翼腭窝。

犁骨(vomer)

犁骨为斜方形小骨片,组成鼻中隔后下份。

见图1-3。

检索关键词

犁骨。

舌骨(hyoid bone)

1.舌骨居下颌骨下后方,呈马蹄铁形。

2.舌骨中间部称体,向后外延伸的长突为大角,向上的短突为小角。

3.舌骨大角和舌骨体都可在体表扪到。

见图1-19。

检索关键词

舌骨、舌骨大角、舌骨体。

下颌骨(mandible)

1.下颌骨为面颅骨最大者,分一体两支,即下颌体、下颌支。由第一对鳃弓内Meckel软骨外围的结缔组织骨化而来。

2.下颌体为弓状板,有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下缘圆钝,为下颌底;上缘构成牙槽弓。体外面正中凸向前为颏隆凸。前外侧面有颏孔。

3.下颌支是由体后方上耸的方形骨板,末端有两个突起,前方为冠突,后方为髁突,两突之间为下颌切迹。髁突上端的膨大为下颌头,与下颌窝相关节。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称下颌角。

4.下颌支内面中央有下颌孔,下牙槽神经穿下颌孔进入下颌管。

5.下颌骨与颞骨形成的关节为颞颌关节,位于外耳道的前面。此关节能向各方向运动,张口时髁状突向关节窝的前方运动。

见图1-17、图1-18、图1-20。

检索关键词

下颌骨、下颌体、下颌支、冠突、髁突、下颌角。

颅缝(cranial sutures)

1.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冠状缝。

2.两侧顶骨连接为矢状缝。

3.两侧顶骨与枕骨连接成人字缝。

见图1-1、图1-2。

检索关键词

冠状缝、矢状缝、人字缝。

颅前窝(anterior cranial fossa)

1.颅前窝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和蝶骨小翼围成。

2.正中线上由前至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结构。

见图1-4。

检索关键词

颅前窝。

颅中窝(middle cranial fossa)

1.颅中窝由蝶骨体及大翼、颞骨岩部等围成,中间狭窄,两侧宽广。

2.颅中窝中央是蝶骨体,上面有垂体窝,窝前外侧有视神经管,通入眶,管口外侧有突向后方的前床突。

3.垂体窝前方圆形的骨隆起称鞍结节,后方横位的骨隆起是鞍背,鞍背两侧角向上突起为后床突。

4.垂体窝和鞍背统称蝶鞍,其两侧浅沟为颈动脉沟,沟向前外侧几达眶上裂,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孔的后外侧壁有颈动脉管内口。

5.蝶鞍两侧,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圆孔、卵圆孔和棘孔,脑膜中动脉沟自棘孔向外上方走行。

见图1-4。

检索关键词

颅中窝、垂体窝、鞍结节、鞍背、蝶鞍、圆孔、卵圆孔、棘孔。

颅后窝(posterior cranial fossa)

1.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颞骨岩部后面构成。

2.窝中央有枕骨大孔,孔前上方的平坦斜面称斜坡,孔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内口,孔后上方有枕内隆凸。

3.由枕内隆凸向上的浅沟称上矢状窦沟,该沟向下续于枕内嵴,向两侧续于横窦沟,横窦沟继转向前下内走行改称乙状窦沟,末端终于颈静脉孔。

4.颞骨岩部后面有内耳门,通内耳道。

见图1-4。

检索关键词

颅后窝、枕骨大孔、斜坡。

颞窝(fossa temporalis)

1.颧弓将颅侧面分为上方的颞窝和下方的颞下窝。

2.颞窝的上界为颞线,起自额骨与颧骨相接处,弯向上后,经额骨、顶骨,再转向下前达乳突根部。

3.颞窝前下部较薄,额、顶、颞、蝶骨会合处多数人成H形的缝,称翼点,此处最为薄弱,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

检索关键词

颞窝、翼点。

颞下窝(infratemporal fossa)

1.颞下窝是上颌体和颧骨后方的不规则间隙,以颧弓为界,向上与颞窝通连。

2.窝前壁为上颌体和颧骨,内侧壁为翼突外侧板,外侧壁为下颌支;下壁与后壁空缺。

3.颞下窝向上借卵圆孔和棘孔与颅中窝相通,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侧借上颌骨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通翼腭窝。

4.颞下窝容纳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

检索关键词

颞下窝。

翼腭窝(pterygopalatine fossa)

1.翼腭窝为上颌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狭窄间隙,深藏于颞下窝内侧,内有神经、血管经过。

2.翼腭窝向外通颞下窝,向前借眶下裂通眶,向内借腭骨与蝶骨围成的蝶腭孔通鼻腔,向后借圆孔通颅中窝,借翼管通颅底外面,向下移行于腭大孔,再经腭大孔通口腔。

检索关键词

翼腭窝、蝶腭孔。

颅囟(cranial fontanelle)

1.颅囟主要有前囟(额囟)、后囟(枕囟),另外还有蝶囟和乳突囟。

2.前囟是颅囟中最大的,呈菱形,位于矢状缝与冠状缝相接处。

3.后囟位于矢状缝与人字缝会合处,呈三角形。

4.蝶囟和乳突囟分别位于顶骨前下角和顶骨后下角。

5.前囟在生后1~2岁时闭合,其余各囟都在生后不久闭合。

检索关键词

颅囟、前囟、后囟、蝶囟、乳突囟。

锁骨(clavicle)

1.锁骨为长形的上肢带骨,呈“~”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将肩胛骨支撑于胸廓之外,以保证上肢的灵活运动。

2.锁骨内侧2/3凸向前,呈三棱棒形,外侧1/3凸向后呈扁平形。

3.锁骨骨折多在中、外1/3交界处。

4.锁骨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与胸骨柄构成关节。

5.锁骨近胸骨端处附着肋锁韧带为肋粗隆。

6.锁骨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与肩胛骨肩峰关节面构成关节。

7.外1/3的下面亦有一处粗糙隆起,称喙突粗隆,位于肩胛骨喙突的上内方,与喙突形成喙锁关节。

8.锁骨全长可在体表触摸到。

见图1-21、图1-22。

检索关键词

锁骨、胸骨端、肩峰端。

肩胛骨(scapula)

1.肩胛骨为上肢带骨,是大型的扁骨。位于胸廓的背侧,在第2~7肋骨。

2.肩胛骨可分为二面、三缘及三个角。

3.腹侧面或肋面与胸廓相对,为一大浅窝,称肩胛下窝。背侧面有一横嵴,为肩胛冈。

4.肩胛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

5.上缘短而薄,外侧分有肩胛切迹,切迹外侧有指状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薄而锐利,邻近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邻近腋窝,又称腋缘。

6.肩胛骨体部为三角形,喙突在其上方,向前伸出;肩胛冈在其上部,向后突出,并向外伸展形成肩峰,与锁骨的肩峰端相接。

7.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为朝向外侧方的梨形浅窝,称关节盂,与肱骨头相关节。

8.关节盂上、下方各有一粗糙隆起,分别称盂上结节和盂下结节。

9.肩胛骨上角为上缘与脊柱缘会合处,与第2肋相对应;下角为脊柱缘与腋缘会合处,对应第7肋,易摸到,它是确定肋骨序数的体表标志。

10.肩胛冈、肩峰、肩胛骨下角、内侧缘及喙突可在体表摸到。

见图1-23、图1-24。

检索关键词

肩胛骨、肩胛下窝、肩胛冈、冈上窝、冈下窝、肩胛切迹、喙突、肩峰、关节盂、盂上结节、盂下结节、肩胛骨上角、肩胛骨下角。

肱骨(humerus)

1.肱骨为自由上肢骨,分为一体及上、下两端,上半部呈圆柱形,下半部呈三棱柱形。

2.肱骨上端有朝向上后内方呈半球形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形成关节。

3.肱骨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为解剖颈。

4.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分别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它们向下各延伸一嵴,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

5.肱骨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该处易发生骨折。

6.肱骨中部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为三角肌附着处。

7.肱骨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和肱深动脉沿此沟经过。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桡神经。

8.肱骨下端可分为关节面和非关节面两部分,前者包括连接尺骨的肱骨滑车和连接桡骨的肱骨小头,后者包括内、外上髁及鹰嘴窝和冠状窝。

9.肱骨下端外侧部前面有半球状的肱骨小头,与桡骨相关节。

10.肱骨下端内侧部有滑车状的肱骨滑车,与尺骨相关节。

11.滑车前面上方有一窝,称冠突窝。滑车后面上方有一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肱骨小头前面上方有一窝,称桡窝。

12.肱骨小头外侧和滑车内侧各有一突起,分别称外上髁和内上髁。

13.内上髁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

14.肱骨下端与体交界处,即肱骨内、外上髁稍上方,骨质较薄弱,受暴力可发生肱骨髁上骨折。

15.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可在体表摸到。

见图1-25、图1-26。

检索关键词

肱骨、肱骨头、解剖颈、大结节、小结节、大结节嵴、小结节嵴、外科颈、三角肌粗隆、桡神经沟、肱骨小头、肱骨滑车、冠突窝、鹰嘴窝、桡窝、外上髁、内上髁、尺神经沟。

桡骨(radius)

1.桡骨位于前臂外侧部分,分为一体两端。

2.桡骨上端膨大称桡骨头,桡骨头上面有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桡骨头周围的环状关节面与尺骨相关节。

3.桡骨头下方略细,称桡骨颈。

4.桡骨颈的内下方有一突起称桡骨粗隆。

5.桡骨体呈三棱柱形,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

6.桡骨下端前凹后凸,外侧向下突出,形成桡骨茎突;下端内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与尺骨头相关节,下面有腕关节面与腕骨相关节。

7.桡骨茎突和桡骨头在体表可摸到。

见图1-27、图1-28。(www.xing528.com)

检索关键词

桡桡骨、桡骨头、桡骨颈、桡骨粗隆、桡骨茎突、尺切迹。

尺骨(ulna)

1.尺骨居前臂内侧,分为一体两端。

2.尺骨近端有一个向长轴凹陷的关节面。以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构成关节,以桡切迹与桡骨头形成关节。

3.尺骨上端粗大,前面有一半圆形深凹,称滑车切迹。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冠突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

4.下端为尺骨头,头后内侧的锥状突起称尺骨茎突。

5.尺骨头与桡骨的尺切迹构成关节,而不与腕骨构成关节,尺骨头与腕骨之间被一个三角形软骨盘所分隔。

6.鹰嘴、尺骨后缘、尺骨头和尺骨茎突可在体表扪到。

见图1-27、图1-28。

检索关键词

尺骨、滑车切迹、鹰嘴、冠突、尺骨粗隆、尺骨头、尺骨茎突。

腕骨(carpal bones)

1. 8块腕骨排成近、远两列。

2.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分别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

3.远侧列由桡侧向尺侧分别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4. 8块腕骨构成一掌面凹陷的腕骨沟。

5.各骨相邻的关节面形成腕骨间关节。

6.手舟骨、月骨和三角骨近端形成的椭圆形关节面,与桡骨腕关节面及尺骨头下方的关节盘构成桡腕关节。

见图1-29、图1-30、图1-31、图1-32、图1-33、图1-34。

检索关键词

手舟骨、月骨、三角骨、豌豆骨、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钩骨、腕骨沟、腕骨间关节。

掌骨(metacarpal bones)

1.掌骨包括5块短管状骨,由桡侧向尺侧依次为第1~5掌骨。

2.掌骨近端为底,接腕骨;远端为头,接指骨;中间部为体。

3.第1掌骨的骨骺位于基底部,而其他掌骨的骨骺位于头端。第1掌骨底有鞍状关节面,与大多角骨的鞍状关节面相关节。

4.第2掌骨最长,第1掌骨最短。

见图1-31、图1-32、图1-33、图1-34。

检索关键词

掌骨。

指骨(phalanges of fingers)

1.指骨属长骨,共14块。

2.近节指骨的横断面呈半圆形,扁平一面向掌侧。

3.拇指有2节,其余各指为3节,分别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

4.每节指骨的近端为底,中间部为体,远端为滑车。远节指骨远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5.拇指无中间指骨,在它的近端关节面上有一嵴与近侧指骨远端关节面的沟相配合。

见图1-31、图1-32、图1-33、图1-34。

检索关键词

指骨、近节指骨、中节指骨、远节指骨、远节指骨粗隆。

髋骨(hip bone)

1.髋骨是不规则骨,上部扁阔,中部窄厚,有朝向下外的深窝,称髋臼;下部有一大孔,为闭孔。

2.左右髋骨与骶骨、尾骨组成骨盆

3.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

见图1-35、图1-36、图1-37、图1-38。

检索关键词

髋骨、髋臼、髂骨、耻骨、坐骨、骨盆。

髋臼(acetabulum)

1.髋臼由髂骨、耻骨、坐骨三骨的体合成,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耻骨体组成髋臼的前下1/5,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2/5。

2.窝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

3.窝的中央未形成关节面的部分,称髋臼窝。

4.髋臼边缘下部的缺口称髋臼切迹。

见图1-35、图1-36、图1-37、图1-38。

检索关键词

髋臼、髋臼窝、髋臼切迹。

髂骨(ilium)

1.髂骨为髋骨的一部分,构成髋骨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

2.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翼上缘肥厚,形成弓形的髂嵴,其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髂前上棘后方5~7cm处为髂结节。

3.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薄锐突起,分别为髂前、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

4.髂骨翼内面的浅窝称髂窝,其下有圆钝骨嵴为弓状线。

5.髂骨翼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髂骨翼外面称臀面,有臀肌附着。

见图1-35、图1-36、图1-37、图1-38。

检索关键词

髂骨、髂前上棘、髂后上棘、髂窝。

耻骨(pubis)

1.耻骨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为体和上、下两支。

2.体组成髋臼前下1/5,与髂骨体的结合处骨面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

3.耻骨上支上面有一条锐嵴,称耻骨梳,向后移行于弓状线,向前终于耻骨结节。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为耻骨嵴。

4.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耻骨联合面借软骨相接,构成耻骨联合。

5.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这样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

见图1-35、图1-36、图1-37、图1-38。

检索关键词

耻骨、耻骨结节、耻骨联合。

坐骨(ischium)

1.坐骨构成髋骨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

2.坐骨体构成髋臼的后下2/5,后缘有尖形的坐骨棘,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为坐骨大切迹。

3.坐骨体下后部向前、上、内延伸为较细的坐骨支,其末端与耻骨下支结合。

4.坐骨体与坐骨支移行处的后部是粗糙的隆起,为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

见图1-35、图1-36、图1-37、图1-38。

检索关键词

坐骨、坐骨小切迹、坐骨大切迹、坐骨结节。

股骨(femur)

1.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结实的长骨,长度约为体高的1/4,分为一体两端。

2.上端有朝向内上前的股骨头。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

3.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大、小转子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

4.下端有两个向后突出的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后份之间的深窝称髁间窝,两髁侧面最突起处,分别为内上髁和外上髁。

5.股骨干略向内、向后弯曲,上段呈圆柱形,中段呈三棱柱形,下段前后略扁。其上端有朝向内上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

6.股骨颈的轴线与股骨干的轴线形成约125°。

见图1-39、图1-40。

检索关键词

股骨、大转子、内侧髁、外侧髁、内上髁、外上髁。

髌骨(patella)

1.髌骨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

2.髌骨上宽下尖,上为髌底,下为髌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

3.髌骨可在体表扪到。

见图1-41、图1-42。

检索关键词

髌骨。

胫骨(tibia)

1.胫骨位于小腿内侧,是粗大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

2.胫骨上端有内、外侧髁,与股骨内、外侧髁相对应而构成膝关节

3.两髁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两上关节面之间的粗糙小隆起称髁间隆起。

4.胫骨体呈三棱柱形,上端前面的隆起为胫骨粗隆,其外侧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称骨间膜。

5.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下有一突起,称内踝。下端下面和内踝外面有关节面与距骨滑车相关节。下端的外侧有腓切迹与腓骨相接。

6.胫骨远端的关节面沿内踝的外侧而伸展,且整个关节面与距骨构成关节。

见图1-43、图1-44。

检索关键词

胫骨、髁间隆起、内踝。

腓骨(fibula)

1.腓骨细长,位于胫骨的外后方,分为一体两端。

2.腓骨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

3.腓骨头下方缩窄,称腓骨颈。

4.腓骨体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

5.腓骨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其内侧有外踝关节面,与距骨相关节。

6.腓骨在人体上不承受躯干的重力。

见图1-43。

检索关键词

腓骨、外踝。

跗骨(tarsal bones)

1.足骨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

2.跗骨属短骨,共7块,分为前、中、后三列。后列有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的足舟骨;前列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外侧楔骨和跟骨前方的骰骨。

3.距骨上面有前宽后窄的关节面,称距骨滑车,与内、外踝和胫骨的下关节面相关节。

4.距骨前接足舟骨,其内下方隆起为舟骨粗隆。

5.足舟骨前方与3块楔骨相关节,外侧的骰骨与跟骨相连接。

见图1-45、图1-46、图1-47、图1-48、图1-49、图1-50、图1-51、图1-52。

检索关键词

足骨、跗骨、距骨、跟骨、足舟骨、楔骨、骰骨。

跖骨(metatarsal bones)

1.跖骨共5块,由内向外依次为第1~5跖骨,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同,但比掌骨粗大。

2.每1跖骨近端为底,与跗骨相接;中间为体;远端为头,与近节趾骨相接。

3.第5跖骨底向后突出,称第5跖骨粗隆。

4.第1跖骨为最短且最粗的跖骨,第2跖骨则为最长的。

见图1-45、图1-46、图1-47、图1-48、图1-49、图1-50。

检索关键词

跖骨。

趾骨(phalanges of toes)

1.趾骨共14块,趾为2节,其余各趾为3节。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相同。趾骨结构与指骨相似。

2.趾同拇指一样也由两节粗而短的短管状骨组成。

3.趾骨粗壮,其余趾骨细小,第5趾的远节趾骨甚小,往往与中节趾骨长合。

见图1-45、图1-46、图1-47、图1-48、图1-49、图1-50。

检索关键词

趾骨。

椎骨(vertebrae)

1.在未成年前有32~34块椎骨,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骨3~5块。青春期后5块骶骨融合成1块骶骨,在30~40岁尾椎才融合成尾骨。

2.椎骨由前方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板状的椎弓组成。

3.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骨密质较薄,上下面皆粗糙,借椎间纤维软骨与邻近椎骨相接。

4.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孔贯通,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5.椎弓是弓形骨板,连接椎体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分别成为椎上、下切迹。相邻椎骨的椎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

6.两侧椎弓根向后内扩展变宽的部分,称椎弓板,两侧在中线会合。

7.由椎弓发出7个突起,1个棘突、1对横突和2对关节突。

见图1-53、图1-54。

检索关键词

椎骨、椎体、椎弓。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

1.颈椎共7节,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水平面。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2.第3~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椎体钩与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形成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

3.横突有孔,称为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

4.第6颈椎横切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隆起,称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经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可用手指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进行暂时止血。

见图1-55、图1-56。

检索关键词

颈椎、椎体钩、钩椎关节、Luschka关节、颈动脉结节。

寰椎(atlas)

1.第1颈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

2.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齿关节凹(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状突相关节。

3.侧块连接前后两弓,上面各有一椭圆形关节面与枕髁相关节;下面有圆形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

4.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椎动脉通过。

见图1-55、图1-56、图1-57。

检索关键词

寰椎。

枢椎(axis)

1.第2颈椎又名枢椎,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

2.齿状突原为寰椎椎体,发育过程中脱离寰椎而与枢椎体融合。

见图1-55、图1-56、图1-58。

检索关键词

枢椎。

隆椎(prominent vertebra)

第7颈椎又名隆椎,特点是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记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检索关键词

隆椎。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

1.胸椎共有12个,上9个胸椎体的两侧,每个椎体与两根肋骨构成关节;下3个椎体的两侧,则每个椎体仅与1根肋骨构成关节。

2.上10个椎体的每一横突,均有与肋骨构成关节的关节面,形成两种不同关节,名称为肋椎关节和肋横关节。

3.锥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横断面呈心形。

4.横突末端前面有横突肋凹与肋结节相关节。第1、9胸椎的肋凹不典型。

5.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上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后,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朝向前。

6.胸椎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见图1-59、图1-60、图1-61、图1-62。

检索关键词

胸椎、肋椎关节、肋横关节。

腰椎(lumbar vertebrae)

1.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椎孔呈卵圆形或三角形。

2.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乎呈矢状位。

3.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可于此做腰椎穿刺术。

见图1-63、图1-64。

检索关键词

腰椎。

骶骨(sacrum)

1.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向下,盆面凹陷,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

2.盆面中部有4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

3.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

4.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有骶神经前后支通过。

5.骶管上连椎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为标志。

6.骶骨外侧部上宽下窄,上份有耳状面与髂骨的耳状面构成骶髂关节,耳状面后方骨面凹凸不平,称骶粗隆。

见图1-65、图1-66、图1-67、图1-68。

检索关键词

骶骨、岬、骶前孔、骶后孔、骶管裂孔、骶角、骶粗隆。

尾骨(coccyx)

尾骨由3~4块退化的尾椎长合而成。尾骨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

见图1-65、图1-66、图1-67、图1-68。

检索关键词

尾骨。

胸骨(sternum)

1.胸骨位于胸前正中,全部可从体表摸到。属于扁平骨。

2.胸骨由上向下由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组成。胸骨柄上部宽厚而下部窄薄,上缘有3个凹陷,中部的称颈静脉切迹,外侧的与锁骨相关节称锁切迹。

3.柄体相连处稍向前突称为胸骨角,它是确定第2肋的重要标志,有助于心脏叩诊、肋听诊的定位和肋骨的计数。胸骨角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

4.胸骨体呈长方形,外侧缘有与第2~7肋软骨相接触的肋切迹。

5.剑突薄而细长,形状变化较大,下端游离。

见图1-69、图1-70。

检索关键词

胸骨、胸骨柄、胸骨体、剑突、胸骨角、颈静脉切迹、锁切迹、肋切迹。

肋(ribs)

1.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2.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助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

3.肋骨后端稍膨大,叫肋头,有关节面与胸椎体的肋凹形成关节。

4.从肋头向后外变细,叫肋颈,颈与体结合处的后面突起叫肋结节,有关节面与胸椎横突肋凹相关节。

5.肋颈向外变扁成肋体,肋体向外转为向前的转弯处叫肋角,肋体下缘内面有容纳神经、血管经过的肋沟。

6.肋体前端粗糙接肋软骨,肋软骨为透明软骨,与胸骨侧缘相关节。

7.肋软骨位于各肋骨的前端,由透明软骨构成,终身不骨化。第1肋软骨在有肋软骨中最先发生钙化。

8.第1肋骨扁宽而短,分为上、下两面和内、外两缘,无肋角和肋沟。内缘有前斜角肋结节,其前、后方分别有锁骨下静脉沟和锁骨下动脉沟。

9.第2肋骨为过滤型,第11、12肋骨无肋结节、肋颈及肋角。

见图1-71、图1-72。

检索关键词

肋、肋骨、肋软骨、真肋、假肋、肋弓、浮肋、肋头、肋颈、肋结节、肋沟、肋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