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以来,我们谈到的电影、电视对于戏剧的“取代”,其实并不是艺术样式的取代,而是作为大众娱乐方式的替代,这种替代的前提是电影、电视与戏剧社会功能的重合。然而时至今日,我们却看到了它们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
电视通常摆放在家里,即使电视剧不一定好看,娱乐节目不一定精彩,广告每天都在重复,而且有了新的选择(在网上追剧或看视频),电视仍然不可替代。这是因为,对于很多城市人而言,看电视是与家庭成员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一起追剧、吐槽、对演员评头论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城市人交流不畅、两代人之间缺乏共同语言和观念隔阂等问题,客观上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距离。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的体验是每个人坐在各自的电脑前看视频取代不了的,“看电视”这个行为的意义大于电视内容本身。
而电影院多在商圈中,是休闲和社交的场合。与家人、男(女)朋友、闺蜜或基友一起出去逛街吃饭,在接下来的时间看个电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即便是一个人看电影,在微博和朋友圈上晒的电影票和影评也赋予了这个活动社交的意义。此时,电影作为消费文化的性质就凸显出来,这也是商业大片排片最多,票房最好的原因。
那么,戏剧在当下具有怎样的社会功能呢?
1.剧场——启蒙和思辨的场所。
剧场不仅是休闲和娱乐的场所,也是启蒙和思辨的场所。如今我们看到的很多话剧,由海外传入之初就带有知识分子强烈的启蒙的自觉性。在西方,戏剧也紧密地同其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状况和文艺思潮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伴随着强烈的启蒙性和思辨色彩。戏剧创作者对于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对于大众生活的体验和关注,在剧场中通过戏剧表现手段传达给观众,引导观众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生活环境进行反思和认知。这使得戏剧区别于电影和电视,具有一种特殊的严肃性质。
图:成百上千的人在同一个屋檐下思考(www.xing528.com)
戏剧起源于仪式,20世纪也存在着戏剧向仪式复归的倾向,体现为对剧场种集体无意识的重新认识和对仪式对个人精神所起的作用的多重探索。这种探索在现代剧场中的延续,也将拓展观众的观剧体验。
2.戏剧作为文化符号的意义。
戏剧在当代无可避免地从大众艺术变成了一种小众艺术。受众群体的急剧缩小也赋予了戏剧一种新的符号意义:戏剧同“有文化”、“有品味”自然地联系到了一起,定期进剧场看戏的观众被认为是有文化的人,看戏这个活动本身也成为了一种带有个人修养意味的娱乐活动。看戏不仅仅作为休闲和娱乐方式,也带有对于符号的追求的意义。
对于城市中衣食无忧,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人们来说,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会越来越丰富多样,戏剧的符号意义无意识地迎合了这一趋势,这是今天人们仍然会进入剧场的原因,也是日后越来越多的人们进入剧场的原因。
3.看戏作为新的生活方式。
在波兰,许多观众为了看一出格洛托夫斯基的戏,会在周末驱车几个小时到他进行戏剧实验的乡村参与一场戏剧演出。在法国阿维农,每年七月都有持续一整个月的戏剧节活动,世界各地的观众聚集于此,一边享受度假生活一边观看每日不断的戏剧演出。
而在中国,这种将戏剧和度假结合在一起的观剧活动也正悄然兴起,天津大剧院为观众报销往返车票,使得“去天津看戏”在北京观众中变成了一件非但可行,且极其普遍的事情。乌镇戏剧节也将旅游和观剧结合在了一起,戏剧观众可以住在景区中,感受浓烈的戏剧节的文化气氛。类似地,我们目前尚想象不到的结合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可能出现,看戏将变成一种更为丰富和多元的体验,引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终于到了揭晓答案的时刻了:上世纪戏剧人所恐惧的取代并没有发生,尽管有了电视,戏剧仍然有观众,而且永远会有,这既是戏剧本身的魅力,也是观众对于戏剧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