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1935年,梅兰芳赴苏联访问演出,引起了苏联文艺界极大的轰动。观看这轮演出的几位观众,成为了对中国话剧影响深重的西方戏剧家:布莱希特声称自己所提倡的,戏剧舞台上的“陌生化”效果早被中国人在戏曲舞台上实现了;而苏联著名导演梅耶荷德也受到了对他们而言新演剧样式的极大震撼,对于自然主义极力模仿真实生活的表演方式进行了反思。
从这个角度再来观照中国戏曲与话剧的关系,就会发现,两者实际上一直在走着对方的路子,话剧的改革是往表现的、虚拟的和非写实的方向走,而戏曲则通过净化舞台、现代舞美、尝试新题材不断向话剧学习,往写实的路子上靠。它们虽然是各自独立的艺术样式,但是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对于中国戏剧人来说,探索话剧民族化的路子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民间的、传统的戏曲艺术中吸收各种表现手段和众多审美元素,力图跟中国观众取得情感上的特殊共鸣。
图:梅兰芳(www.xing528.com)
随着电视、电影、网络这些新兴媒体的强势崛起,话剧和戏曲作为舞台艺术,必然站在了同一阵营里。不再有所谓“新的”和“旧的”——因为两者都丧失了群众基础,同样地面临着“小众化”的问题。这种小众化,并非被它们所反应的社会生活的内容决定的,而是由它们身处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决定的。更低成本的娱乐方式才拥有群众基础,因此,无论是戏曲还是话剧都无法与电视和网络抗衡。
然而,任何一种艺术样式,只要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将继续存在下去。布莱希特说:“思考是20世纪人类的最佳娱乐。”如果说在话剧演出的剧场中,我们获得的可能是思考;那么在欣赏戏曲的过程中,我们获得的则是一种情感体验——或许是听着老艺术家的唱腔,或许是看到舞台上新演员的某个程式动作,我们会突然感受到一种强烈、无从分辨来源的情感冲击。从这个角度而言,戏曲的程式美逾越了理性和思维,用情感震撼着今天的戏剧观众。而这种独特的体验,恐怕是任何其他艺术样式都难以取代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