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戏剧入门指南:话剧在中国的历史

戏剧入门指南:话剧在中国的历史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话剧进入中国上世纪初,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演剧样式被引入国内,这种只说不唱的演出开始被叫做新剧,文明戏……直到1928年,留美归来的洪深命名这种样式为“话剧”,从此开启了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

戏剧入门指南:话剧在中国的历史

话剧进入中国

上世纪初,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的新演剧样式被引入国内,这种只说不唱的演出开始被叫做新剧,文明戏……直到1928年,留美归来的洪深命名这种样式为“话剧”,从此开启了这个词在中国的历史

图:上海早期文明戏舞台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一边鼓吹宣传这种新的艺术样式,一边将戏曲作为旧观念、旧思维的产物进行打击和批判。有意思的是,类属戏曲的京剧却在这之后的十多年间进入了又一个鼎盛时期,四大名旦和四大须生唱红了京津沪的各个码头和戏园子。甚至当年《新青年》上那些鼓吹西方思想、西方戏剧的斗士们,也一面摆出不容辩驳的坚定立场,一面进戏园子看戏,与名角结交。

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话剧也不断在中国生根并发展壮大:从最初没有完整剧本,仅凭提纲即兴演出、旨在发表演讲的“文明戏”,搭配逐渐发展形成了完整的演出,而在20年代中期也出现了艺术上较为成熟的剧本(《雷雨》)。(www.xing528.com)

图:早期《雷雨》剧照

30年代到40年代之间,出于抗战宣传的需要,话剧转向更具群众基础的和更灵活的形式:秧歌剧和活报剧。这些剧目有的直接在广场上演出,看过的观众不可计数。从建国后到文革开始之前的十七年间,话剧作品大量涌现,但是精品不多,大多是政治宣传的急就章,题材和内容也以反应“三种人”(工农兵)为主,相对单一。到了文革十年,话剧几乎是空白的,反而是“革命样板戏”成为了独特的文艺现象,至今仍作为争议的对象,被反复重提。

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是戏剧空前繁荣的时期,从前的经典剧目拿出来重排,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当今剧场实践的重要的一支:先锋话剧。到了二十一世纪,传统话剧、先锋话剧和商业话剧都有了一定的规模,一部分年轻观众也被重新拉回剧场。与话剧相比,戏曲似乎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传统”、“老派”的代名,但是它从未真正从现代的舞台上消失,始终顽强地存活着

现在谈戏曲和话剧的区别,再如前几十年那样说“戏曲是表现,话剧是再现”显然是不合适的,而造成这种不合适的原因,正是话剧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实验和变化过程——话剧如今也已不再是以对话为主、再现生活的艺术样式了。由此反观戏曲,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现象:中国戏曲自北宋成熟以来到接下来的1300余年间,从未发生过质变。谈戏曲与话剧的区别,也要从戏曲自身的艺术特征谈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