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采集阶段,也就是地震信号自震源激发到被记录到磁带上的过程。对于陆上地震勘探来说,影响地震信号振幅、频率等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地吸收衰减
当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地下岩层是非完全弹性的不均匀介质,地震波的部分弹性能量不可逆转地会转化为热能而发生耗散,使得地震波的振幅衰减。这种由于介质的非完全弹性而引起的振幅衰减现象称为吸收。较地下致密岩层而言,低降速带对有效波的吸收最为强烈。160Hz反射波在地表15m的吸收量相当于地下传播数千米的距离。如果在沙漠或者黄土塬地区,由于巨厚低降速带的存在,大地吸收更为强烈。
(二)组合效应
检波器组合是目前野外采集阶段普遍采用的压制干扰波的方法之一。检波器组合对有效反射波的压制,会因为不同的地质模型、不同的观测系统而不同。如果只是考虑检波器组合效应的话,随着沿排列组合基距的减小,组合对反射波的压制量显著减小。
(三)组内时差
R.E.Sheriff曾经指出,相对高程的微小变化、埋置条件或表层速度的差异,都极易产生数毫秒的时差,这就构成了一个高截滤波器。野外组合中的时差包括各检波器及可控震源各震点之间相对高程的不同而导致的时差。组合时差越小,越有利于提高有效信号的可记录范围。
(四)爆炸子波(www.xing528.com)
理想震源产生的地震信号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①有足够的能量,这样在传播很远距离之后,仍然可以被检测到。②持续时间较短,以便可以分辨离得很近的两个界面。③可重复。④不会产生噪音影响反射波的监测。
陆地上产生震源信号的方式包括井中的爆炸震源、大脉冲量地面震源、小型地面震源以及可控震源等。[2]震源信号的特性,主要是能量以及频谱特征,是决定地震资料分辨率与信噪比的关键因素;而决定震源信号特性的因素除了震源本身的物性、质量等因素以外,还包括周围介质的物性,二者之间的耦合(阻抗耦合、几何耦合),激发位置,爆炸深度,组合形式,激发方式等。
(五)检波器-大地耦合
人们以往假定,检波器能够无畸变地接收激发点产生的、经过地下波阻抗界面反射或折射以及大地吸收衰减等改造后到达接收点的地震波,准确地再现地面的振动。但实际上,安置在地表的检波器与大地共同构成了一个振动系统,其振动方式类似于磁场中的检波器振荡线圈与检波器外壳之间的相对运动,称为检波器-大地耦合系统。检波器接收到的,是经过检波器-大地耦合系统改造后的振动信号。
影响检波器-大地耦合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地表耦合介质的物性、检波器的性能参数以及环境条件等。研究表明,检波器-大地耦合系统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对地面振动信号具有滤波作用。检波器与大地之间的良好耦合,对于提高地震信号的保真度具有重要作用。
以上几点是地震信号进入检波器之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入检波器之后,检波器以及地震仪的性能、参数也会对地震信号的属性产生影响,将在第三章《检波器性能指标与地球物理效果》中作详细的讨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