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酸是一个很大的家族,包括约20个不同的成员。其中一些成员对人体健康有潜在的危害,即一旦过量摄入就会危害健康,其危害轻可致肥胖,重可致癌症。而另外一些成员则对健康有明确的益处,小益处如改善皮肤质地等,大益处如预防心脏病或促进大脑发育等。糟糕的是,城市居民若不加注意经常会缺乏这些有益的脂肪酸。因此,好的脂肪酸不足,坏的脂肪酸太多,这就是目前城市居民膳食的真实写照。
那么,哪些脂肪酸是坏的,又有哪些脂肪酸是好的呢?不同类型的脂肪酸其健康效应往往不一样,而同一类型不同种别的脂肪酸,健康效应则常有很多相似之处。
1.饱和脂肪酸 如前所述,饱和脂肪酸是指分子结构中碳链上没有双键的脂肪酸。日常食物中最多见的饱和脂肪酸是棕榈酸(又称软脂酸)和硬脂酸。它们主要来自禽畜肉类、内脏、蛋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以及猪肉、牛油、奶油等动物油。植物油中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通常较低(15%左右),但广泛用于加工食品(如方便面、饼干等)的棕榈油含有较高比例(41.5%)的饱和脂肪酸,椰子油中饱和脂肪酸比例也较普通植物油高。常见食用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见表2-2。
饱和脂肪酸既能促进肝合成胆固醇,又能促进肠道吸收胆固醇,具有显著升高TC和LDL-C的作用,因而是导致血脂异常的最重要的膳食因素之一。饱和脂肪酸过多也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饱和脂肪酸过量摄入和肥胖还可能是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前列腺癌等)的“罪魁祸首”。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组织完成的专家报告《食物、营养、身体活动与癌症预防》,把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增加患癌风险的研究证据认定为“可能”。
有研究表明,在各种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C12∶0)、肉豆蔻酸(C14∶0)和棕榈酸(C16∶0)对血脂的有害作用比硬脂酸(C18∶0)更强。就升高血清TC作用而言,以肉豆蔻酸最强,棕榈酸次之,月桂酸再次之,硬脂酸则作用轻微或没有作用。硬脂酸虽然没有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作用,但能促进凝血。肉豆蔻酸、棕榈酸也有促进凝血的作用。
肉豆蔻酸在大多数食用油中含量很少(在肉豆蔻种子油中含量高达70%);月桂酸在椰子油和棕榈油中含量较高,达40%~50%;棕榈酸则在棕榈油(38%)、牛油(25%)、猪油(26%)和羊油(18%)中含量很高;硬脂酸则主要存在于猪、牛、羊等动物油脂中,在植物油中含量很少(可可脂例外,硬脂酸含量达35%)。
虽然在正常饮食条件下,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不仅动物性食物普遍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而且植物性食物,如植物油、大豆、花生等也含有少量的饱和脂肪酸,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饱和脂肪酸是缺之不可的。所以,中国营养学会建议,饱和脂肪酸的适宜摄入量是少于总能量的10%。对于血脂异常、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应将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减少至总能量的7%以下。尽量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对大多数城市居民而言,都是一项重要的健康措施。
控制饱和脂肪酸摄入量首先就要少吃或不吃动物油,如猪油、牛油、黄油、奶油等。这些动物油不但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还含有较多的胆固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建议,动物油(和肥肉)应当少吃。其次,肉类、蛋类和奶类等动物性食物也不可过多。普通成年人平均每天宜摄入奶类300克,蛋类25~50克,畜禽肉类50~75克;鱼虾类75~100克。最后,还要注意有些植物油中也含有不少的饱和脂肪酸,如棕榈油。棕榈油不但经常用来加工饼干、方便面等加油食物,还经常用来配制所谓“调和油”或“高级调和油”。
2.两种常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是指分子结构中碳链上有2个或2个以上双键的脂肪酸。日常食物中最多见的是亚油酸和a-亚麻酸,次多见的是花生四烯酸。其中亚油酸和花生四烯酸属于w-6多不饱和脂肪酸;a-亚麻酸属于w-3型多不饱和脂肪酸。 它们广泛存在于植物油(如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葵花籽油、南瓜籽油、米糠油等)和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花生、大豆、葵花籽、南瓜籽等)中。常见食用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见表2-2。
关于多不饱和脂肪酸(这里主要指亚油酸和a-亚麻酸)对健康的影响,一般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一个是它们的摄入总量,另一个是亚油酸和a-亚麻酸的摄入比例。
与饱和脂肪酸相比,亚油酸和a-亚麻酸可以说是“健康”的。尤其是它们在人体内无法合成(其他脂肪酸都可以在人体内合成),必须依赖食物摄取,否则人体就会患病。故又被视为“必需脂肪酸”,是缺之不可的两种脂肪酸。不过,在现有的生活条件下,因膳食缺乏必需脂肪酸而患病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因为,至少在中国城市居民膳食中,它们的摄入总量,特别是亚油酸的摄入量不是太少,而是太多。
研究表明,用亚油酸和a-亚麻酸代替饱和脂肪酸后,可以使血TC、TG和LDL-C浓度降低,对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过去一度认为它们有益无害,植物油可以随意食用。然而,近20年的研究表明,亚油酸和a-亚麻酸容易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自由基,对细胞和组织可造成一定损伤,并增加患某些肿瘤的危险。就血脂而言,亚油酸和a-亚麻酸在降低TC、TG和“坏”胆固醇——LDL-C的同时,也会使“好”胆固醇——HDL-C浓度降低,而后者是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因素。因此,现在普遍反对摄入过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适宜摄入量是占总能量的10%。
除摄入总量外,亚油酸(w-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代表)和a-亚麻酸(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代表)的合理摄入比例也很重要。中国营养学会建议,膳食中w-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应为(4~6)∶1。然而,在大多数食用油或食物中,亚油酸的含量都远远超过a-亚麻酸,如花生油和大豆油中亚油酸与a-亚麻酸的比例分别是95∶1和8∶1。常见食用油中亚油酸和a-亚麻酸含量见表2-3。这就很不利于保持w-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w-3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问题是w-6多不饱和脂肪酸太多,而w-3多不饱和脂肪酸太少。
大量的研究表明,保持w-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w-3多不饱和脂肪酸之间的平衡(比例关系)具有重要健康意义。w-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w-3多不饱和脂肪酸进入人体后按照不同的途径进行代谢(图2-1)。
表2-2 常见食用油中总脂肪酸和各类型脂肪酸含量(克)(以100克可食部计)
①数据来源:A为《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制,杨月欣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B为美国农业部食物成分数据库SR16;C为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②食物中各种脂肪酸含量会因品种、加工方法有所变化,故这些数值仅供参考。③理论上,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之和应该等于总脂肪酸,但由于检测中含有未知成分,所以实际检测数值与理论略有差距
表2-3 常见植物油中亚油酸和a-亚麻酸的含量(占脂肪总量的百分比)(www.xing528.com)
①数据来源:A为《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和《中国食物成分表(200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编制,杨月欣主编,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B为美国农业部食物成分数据库SR16;C为辽宁晟麦实业股份有限公司。②“-”表示含量极微少
这个看似复杂的代谢过程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即亚油酸会转化为其他w-6多不饱和脂肪酸,如花生四烯酸;a-亚麻酸可转化成其他w-3多不饱和脂肪酸,如DHA和EPA等。但是在整个代谢过程中,w-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w-3多不饱和脂肪酸不能互相转化。两者不但不能互相转化,而且由于需要共同的酶来催化,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互相竞争关系。
图2-1 人体内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途径
(Shils ME,Olson JA,Shine M,et al.Modern Nutrition in Health and Disease.qth ed.,wiuiams and wilkins,Baltimare,1999:82.)
属于w-6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亚油酸在体内转化为花生四烯酸(AA),花生四烯酸继续代谢为一系列体液因子,如前列腺素(有20多种)、血栓素和白三烯等。这些体液因子在体内的生理功能既重要又复杂。研究表明,这些体液因子过度活跃可造成炎症反应、血管栓塞、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过敏、大脑功能减退、恶性肿瘤等诸多问题。
而属于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a-亚麻酸在体内可转化成二十碳四烯酸。 后者碳链长度、双键个数等都与花生四烯酸相同,惟一区别是它是w-3多不饱和脂肪酸,而花生四烯酸是w-6多不饱和脂肪酸。好比是“假冒”的花生四烯酸。它在Δ5去饱和酶的催化下合成EPA,EPA就能转化为一些体液因子,但其活性较弱,有的还与来自花生四烯酸的体液因子作用相反。两者之间形成了互相制约的竞争关系。因此,w-3多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抑制上述体液因子的过度活跃。
当然,如果w-3多不饱和脂肪酸过多,也不利于健康。比如,花生四烯酸合成过多时,导致血栓素(TXA)等生成增加,后者促进血液凝固及血栓形成。当增加w-3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a-亚麻酸或EPA)后,竞争性抑制血栓素合成,可以避免血栓形成。但是,如果w-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则影响血液正常凝固,增加出血倾向的危险。
总而言之,保持食物(体内)w-6多不饱和脂肪酸与w-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平衡关系,具有重要的健康意义,对维持正常血压、血脂、血糖、血液凝固、免疫功能以及婴幼儿生长发育十分有益。为此,人们应该在日常食用油中引入富含a-亚麻酸的品种,如亚麻籽油、紫苏油等。
3.两种特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DHA和EPA是两种较为特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分子结构中碳链很长,双键很多,且都属于w-3多不饱和脂肪酸。它们在日常食物中的含量很少,主要来自海鱼类、海鲜以及某些藻类的脂肪。现在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深海鱼油(鱼类脂肪)类产品,其主要功效成分就是DHA和EPA。
在成年人(婴幼儿可能有所不同)体内,DHA和EPA可由a-亚麻酸转化而来。因为人体可以用a-亚麻酸合成DHA和EPA来满足需要,所以成年人并不存在绝对缺乏DHA和EPA的问题,但是摄入充足的DHA和EPA仍然有很多益处。
20世纪初,到格陵兰岛工作的探险家和医生发现,当地爱斯基摩人尽管脂肪摄入量很高,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却很低。于是推测可能与当地人吃鱼较多有关。后来又进行了很多专门的研究,基本证实了这种推测。例如《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修订版)》引用的一份研究报告就指出,每周吃鱼4次以上与吃鱼最少的相比,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8%。总之,吃鱼(和海鲜)的确具有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并且很可能与其富含的DHA和EPA有关。
除降低血脂外,DHA和EPA的作用还有维护大脑和视网膜功能,促进生命早期智能发育和视力形成、抑制过敏反应等。不过,DHA和EPA也不是多多益善。EPA和DHA分别含有5个和6个双键,很不稳定,容易被氧化,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脂质过氧化物可破坏细胞膜,从而影响免疫功能;脂质过氧化物还能加速衰老。动物实验发现,过量的EPA和DHA摄入还会使出血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等。
4.单不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指分子结构中碳链上只有1个双键的脂肪酸。日常食物中最多见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是油酸。油酸在橄榄油、茶油、葵花籽油(高油酸型)中含量较高,其他常见油脂(如大豆油、茶籽油等)含量较低,花生油中油酸含量比大豆油稍高。常见食用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见表2-2。
单不饱和脂肪酸是一类特别有益的脂肪酸。它能降低TC、TG以及“坏”胆固醇——LDL-C,与此同时,却不会降低“好”胆固醇——HDL-C。HDL-C是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因素,可以防治动脉硬化。单不饱和脂肪酸这种独特的效果不但是其他脂肪酸(如多不饱和脂肪酸)所没有的,也是其他食物成分很难做到的。这通常是体育锻炼才能达到的效果。
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油酸)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已被流行病学调查所证明。在环地中海地区(包括希腊、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一些地区)居民摄入脂肪虽然也比较多(与欧洲其他地区相似),但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比较低(明显比欧洲其他国家少),故人们普遍长寿。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此进行研究并发现,这与该地区的饮食习惯(即所谓“地中海膳食”)有关,特别是该地区居民把橄榄油作为主要的食用油,而橄榄油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0%以上。除橄榄油外,菜籽油也含有大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高达79%。
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单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应达到总能量的10%。又因为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推荐摄入量也为10%,饱和脂肪酸的推荐摄入量为<10%,即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三者的摄入比例是1∶1∶1。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是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饱和脂肪酸过多以及单不饱和脂肪酸过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