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民间有好多俗话:“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睡个好觉,有如吃个母鸡”。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阴阳各半,缺一不可。
睡觉与起床都要科学把握时间。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生命健康。睡觉与起床也当如此。
《黄帝内经》早就指出,天有四时,人的睡眠应该符合四季阴阳消长的规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此为蕃莠……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冬三月,此为封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这是四时起卧的一般规律与要求。在《太上老君养生诀》中对人的起居要求是“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还应提及的是,老年人每天最好有1~2小时的午睡。古代养生家有“睡好子午觉”之说,即时辰中夜半子时和白天的午时要保证优质睡眠。特别是老年人具有“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的情况者,可用适当午睡的办法帮助解决。不少老人习惯于起早活动,上午学习闲谈或做些家务,到了午间,常会感到精力、体力不支。所以,老年人在活动了一上午之后,美美地睡个午觉,自然会有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不仅如此,午睡还可减少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的机会。按时就寝和起床,是起居有常的要求之一。故《寿世保元》说:“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
有趣的是,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一天有12个时辰,24个小时。一天是一年的浓缩。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晚9点“立冬”。到了晚9点,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与天地做“拔河”游戏。“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结果是天必胜人。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迟有两种情况:一是晚上睡不着,二是困倦但硬挺着不睡。睡不着是阳气该收的时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点到晚9点是日秋,人要逐渐进入收的状态。“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兴奋的事情,阳气就收不回来,阴气占不了主导地位就难以入睡。硬挺着不睡,这是观念出现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规律。
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会患抑郁症。《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十一藏府皆取决于胆,”23点至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养蓄了胆气,如果不睡觉消耗了胆气,严重者出现“怯症”,即是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www.xing528.com)
晚9点至凌晨3点是最佳的睡眠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的睡眠难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时间同样应当顺时。凌晨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候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过天地的。5点前还没有起床,6点“春分”人的神就出不来,使人精神不足。
养生智慧:早睡早起身体好
◇ 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太上老君养生诀》)
◇ 早睡早起,赛过人参补身体
◇ 早睡早起,清爽欢喜;迟睡迟起,强拉眼皮
◇ 早睡早起身体好,迟睡迟起亏元气
◇ 冬日早睡保真元,晚起必待日出后
有些人晚上常常会因工作关系很晚才休息,时间长了影响健康。因为晚上睡得过晚会耗杀阳气,早上起得过晚会封杀阳气。这叫“双杀”。因此,即使睡晚了,早5点前也要起,中午补个觉,防止“双杀”。
古人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习,但在冬日,必须在阳盛时起床,才能保护体内的阳气。必待日光、避寒就温,对体质弱的老人和儿童来说,能够增强其御寒能力,预防周身乏力、心悸气短等不适症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