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野菜治五官科疾病
鸭跖草治疗麦粒肿
◎取洗净的鲜鸭跖草茎1枝(或1段),用手挟持呈45°,置于酒精灯上燃烧上段,即可见下段有水珠泡沫液体沸出,随即将沸出的液体滴于睑结膜及睑缘(麦粒肿之局部肿胀处及周围),眼睑表皮也可趁热涂之。滴药前结膜囊先用生理盐水冲洗。涂药后患者有舒适感,无须冲洗或作任何其他处理。
◎蒲公英30克,黄芩10克。上药加水300毫升,煎取药汁150毫升,趁热时熏蒸患眼,待温时用消毒纱布蘸取药液洗患眼。功能:清热明目。适用于调治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红眼病)目赤红肿。
◎用黄花菜30克,马齿苋30克。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有清热、解毒、明目作用。可用于红眼病的辅助治疗,又可治尿道炎,泄泻、痢疾。
荠菜根汁点眼疗红眼病
◎荠菜根,捣绞取汁,以点目中。治暴火赤眼、疼痛碜涩,现代可用于辅治红眼病。(《太平圣惠方》)
荠菜末治眼生翳膜
◎荠菜不拘多少,洗净,焙干,碾为末,细研,每夜卧时,洗净眼睛,挑半米许,安两眼大眦头,涩痛莫疑。(《圣济总录》)
马齿苋猪肝汤治夜盲
◎马齿苋45克,金针菜30克,熟猪肝50克,鸡蛋5枚。将马齿苋洗净,切碎;金针菜水发后切成段;猪肝洗净,切成薄片;将马齿苋、金针菜放入锅中,加水煮15分钟后,再加入猪肝稍炖,打入鸡蛋,待沸后调入精盐、味精即成。此汤细嫩清香,成鲜味美,具有益肝明目,宽中下气的功效。适用于调治肝血不足,脾气壅滞,夜盲,身体疲乏等病症。
东风菜炒肉丝清肝明目
◎东风菜250克,猪肉100克,葱花、姜末各10克。将东风菜择洗干净,切段,猪肉洗净切丝;锅烧热加入肉丝煽炒,再加酱油、葱花、姜末煸炒,放入料酒、精盐,炒至肉熟,投入东风菜炒至入味,即可出锅。此菜质地细嫩,咸鲜味美,具有滋阴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功效:清肝热,利头目。适用于调治肝热目赤、多泪,或肿痛,又治眼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东风千里汤清肝明目
◎东风菜30克,千里光15克。加水煎汤服。千里光能清肝明目,故配伍应用以增强疗效。用于调治肝热目赤,多泪,或肿痛。(《食疗本草学》)
◎鲜枸杞苗50克,鲜车前草30克,鲜桑叶15克。加水适量,煎汤服。本方各物均属甘凉之品,能清肝明目而不苦泻。用于肝经有热,目赤涩痛,多眵者。
注:枸杞苗茄科草本植物枸杞的嫩茎叶。又称地仙苗、枸杞尖、枸杞苗、枸杞菜、甜菜、枸地芽。味微苦、甘,性凉。能清热、明目。用于肝阴虚或肝热所致的目昏、夜盲,或目赤涩痛,翳膜;虚烦发热,消渴口干;虚火牙痛。用法:煎汤、凉拌或炒食。
◎ 香拌枸杞苗
枸地芽煎鸡蛋补虚明目
◎鸡蛋2枚,加入鲜枸杞苗30克(切细),食盐少许,一同调匀,以食油煎熟食。枸杞苗可以清肝,鸡蛋可以养血,两者均能明目。用于肝虚血少,眼目昏花、干涩,或夜盲者。(www.xing528.com)
注:若重用枸杞苗,鸡蛋只有1枚,煎熟食,亦可清肾经虚火。治牙痛,牙齿松动。
◎用蒲公英、仙人掌(去刺及皮)各等份,洗净捣烂取汁,装瓶备用。用时先将过氧化氢(双氧水)棉球擦净耳内分泌物,然后滴入药液,每日2~3次,每次2~4滴。
◎蒲公英20克,辛夷15克,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0克,防风10克,蝉蜕5克,黄芩10克,牡丹皮8克,菊花8克,白鲜皮10克,白附子8克,桂枝8克。将药物煎取500ml药液,趁热用药液蒸气熏鼻,熏蒸时患者应尽量深吸气使药蒸气进入鼻腔内;待药液温后可用其冲洗鼻腔,每天熏洗3次左右。
牛蒡膏治热毒牙痛
◎牛蒡根500克,捣汁,入盐花3克。银器中熬成膏,每次用其膏涂齿龈上,重者不过2~3次即可止痛。治热毒牙痛,齿龈肿痛不可忍者。(《太平圣惠方》)
紫云英汁治牙龈出血
◎紫云英60克。切细,捣烂,绞取汁液。一日分3~5次,凉开水送服。源于《现代实用中药》。本品有清热止血作用。主要用于牙龈出血者。
注:紫云英,为豆科草本植物紫云英的嫩叶。又称翘摇、米布袋、红花菜、红花草、荷花郎、螃蟹花。味甘、辛,性平。能清热解毒,利尿,止血。可用于咽喉疼痛,风热咳嗽;热淋,小便不利;牙龈出血,痔疮出血。
蕺菜汁治慢性鼻窦炎
◎鲜蕺菜适量,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30克,水煎服。(《陕西草药》)
鸭跖薄荷汁治咽喉肿痛
◎鸭跖草120克,鲜薄荷60克。捣烂,绞取汁液,每次服1杯。亦可用凉开水适量兑匀,频频含咽。本方以鸭跖草清热解毒,薄荷利咽喉。均用鲜品,效力尤佳。用于咽喉肿痛、梗塞不利属热证者。
红花蕺菜汤治咽喉肿痛
◎紫云英50克,蕺菜30克。加水煎汤服。本方有清肺热、解热毒的作用。用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者。(《食疗本草学》)
牛蒡利咽汤治咽喉肿痛
◎鲜牛蒡根120克,加水煎服。源于《延年方》。本方有清热解毒、利咽喉的功效。用于肺胃有热,咽喉肿痛者。《普济方》治小儿咽肿,用牛蒡根捣汁,细咽之,其意与上方同。
黄花蜜羹治声音嘶哑
◎黄花菜30克。加水400毫升煮烂,调蜂蜜30克,每日分3次,慢嚼咽下。可用于治疗声音嘶哑者。
(强 刚 王惟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