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认清体质:揭秘体质差异的历史源流

认清体质:揭秘体质差异的历史源流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都能影响体质。显然,不同体质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治病须结合体质,养生更须结合体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纠正体质上的偏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强调了体质学说的重要性,他十分重视老年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的体质状况。

1.《内经》的贡献 《内经》根据阴阳五行学说按人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及对时令适应能力等禀赋特征,归纳为木、火、土、金、水5种主要体质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对太、少、阴、阳属性以及左右上下等再各分5类,即形成25种体质类型学说。

2.历代的发展 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都对体质学说有一定的研究,并继承发展。张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以“家”或“客”来冠称各种不同体质的人,如中寒家、失精家、亡血家、湿家、呕家、支饮家、饮家、淋家、黄家、衄家、喘家、疮家、汗家及酒客等。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都能影响体质。显然,不同体质的人具有不同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治病须结合体质,养生更须结合体质。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或纠正体质上的偏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养生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宋代的许叔微提出了补肾不如补脾的学说,就是针对当时人们的体质因战乱而形成的痰湿质、湿热质较多的病因病机,而提出的治疗原则,这也是典型的重视“后天”脾胃的养生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

到了金元时代,著名的四大家,如朱丹溪的养阴学说、张子和的攻下学说、李杲的温补学说及刘完素的清热学说,都是针对不同体质提出的养生治疗法则,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学术思想,成为一代名医。

到了明代,张介宾提出了治形说,张介宾特别重视人体阳气,认为生命的延续和脏腑的生化活动离不开阳气的作用。针对朱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他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说,从另一方面强调了阴阳调和对人体的重要意义,旨在说明阳气是非常珍贵的,“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他重视温补而不忽视阴精,提出“不知此一阴字乃阳气之根也”,认为阴阳本自一体,两者不可偏废,其著名的“治形论”就是在阴阳一体论这一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强调了体质学说的重要性,他十分重视老年人正虚邪恋、本虚标实的体质状况。(www.xing528.com)

重视脾胃,强调后天化源,为李时珍养生之术的另一重要方面,根据老年人脾胃虚弱和消化吸收能力降低的特点,李时珍告诫老年人饮食应“慎口”,《本草纲目》也说“爽口物多终作疾”“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又如“瓜桃生冷宜少食,免致秋来成疟痢”等,提醒老年人食之失当,亦为病源。

3.现代研究 随着养生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养生的书籍也汗牛充栋,然而人们也逐渐发现,再好的养生方法也不可能对所有的人都有效,有鉴于此,很多学者在古今中外的文献基础上以及临床经验中总结出不同的个性体质养生法。如有的学者提出了分6种体质类型,如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质。

有的学者提出了8种体质类型,如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等。

有的学者提出了9种体质类型,如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

笔者提出了10种体质类型,如平和体质、阳虚体质、气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瘀血体质、气郁体质、特禀体质、阳盛体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