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经辨证
1.概念 六经辨证,是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证候,以阴阳为总纲,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两大类,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并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一般说来,六经传变,阳证大多从太阳开始,然后传入阳明、少阳,如正气不足,亦可传及三阴;阴证大多从太阴开始,然后传入少阴、厥阴,但亦有邪气直中三阴的。总之,病邪传变,大多自表而里,由实而虚;然在正复邪衰的情况下,亦可由里达表,由虚转实。前者是病邪进展的传变,后者是病情向愈的转归。
2.太阳病证
概念:阳病的主脉主症,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所称的主脉主症,凡具有如此脉症,不论其感受何种病邪,病程长短,但见此脉此症,即可辨为太阳病。
(1)太阳中风证:为外伤风邪之意,并不是指猝然昏倒的中风。太阳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自汗出,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2)太阳伤寒证:为寒邪袭表,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3.阳明病证
概念:因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所致。见于外感病过程中,阳气亢旺,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性质属于里实热证。
(1)阳明病经证:指阳明病邪热弥漫全身,充斥阳明之经,而肠道尚无燥屎内结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面赤心烦,舌苔黄燥,脉洪大。
(2)阳明病腑证:是邪热传里与肠中糟柏相搏而成燥屎内结的证候。
临床表现:日晡潮热,手足蕺然汗出,脐腹部胀满疼痛,大便秘结,或腹中转矢气,甚者谵语、狂乱,不得眠,舌苔多厚黄干燥,边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迟而实,或滑数等。
4.少阳病证
概念:少阳病从其病位上来看,是已离太阳之表,而未入阳明之里,正是在表里之间,因而在其病变的机转上,既不是属于表证,也不是属于里证,而是属于半表半里的热证。
临床表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5.太阴病证
概念:太阴病的性质属于里虚寒湿。凡三阳病而中气虚者,每易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称为“传经”;如里阳素虚而始病即见虚寒证候者,称为“直中”。
临床表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口不渴,时腹自痛。或舌苔白腻,脉象沉缓而弱。
6.少阴病证
概念:少阴病属于全身性虚寒证。少阴经属于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功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则为少阴病变。少阴病既可从阴化寒,又可从阳化热。
(1)少阴寒化证:多为阳气不足,病邪内入,从阴化寒,故呈现出全身性的虚寒征象。
临床表现: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呕不能食,或食入即吐;或脉微欲绝,反不恶寒,甚至面赤。
(2)少阴病热化证:为少阴阴虚阳亢,从阳化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赤,脉象细数。
7.厥阴病证
概念:厥阴病在病程中为病变的较后阶段,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表现错综复杂。病则多显示出肝胆和胃的证候,临床特点为阴阳对峙,寒热交错。有上热下寒和厥热胜复的不同机转。
临床表现: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8.六经病证的传变形式
(1)合病:两经病或三经病同时发生的为合病,
(2)并病:凡一经之病,治不彻底;或一经之证未罢,又见他经证候的,称为并病。
(3)传经:病邪从外侵入,逐渐向里传播,由这一经的证候转变为另一经的证候,称为传经。
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太阳病不愈,传入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阴,终传厥阴。
越经传:是不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隔两经相传。
表里传:是相为表里的经相传。
(4)直中:凡病邪初起不从阳经传入,而径中阴经,表现出三阴经证候的为直中。(www.xing528.com)
二、卫气营血辨证
1.概念 卫气营血辨证,既是对温热病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表示着温热病病变发展过程中浅深轻重各异的四个阶段。温热病邪由卫入气,由气入营,由营入血,病邪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加重。就其病变部位来说,卫分证主表,病在肺与皮毛;气分证主里,病在胸膈、肺、胃、肠、胆等脏腑;营分证是邪热入于心营,病在心与包络;血分证则热已深入肝肾,重在动血、耗血。
2.卫分证
概念:是温热病邪侵犯肤表,卫气功能失常所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外感温热病的初期。因肺合皮毛,主人身之表,且“肺位最高,邪必先伤”,故卫分证候常伴有肺经病变的见症。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喉肿痛等症。
3.气分证
概念:是温热病邪内入脏腑,正盛邪实,正邪剧争,阳热亢盛的里热证。由于邪入气分犯及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因此,所反映的证候也就有很多类型,常见的如热壅于肺,热扰胸膈,热在肺胃,热迫大肠等。
临床表现:发热不恶寒反恶热,舌红苔黄、脉数;常伴有心烦、口渴、尿赤等症。若兼咳喘、胸痛,咳吐黄稠痰者,为热壅于肺;若兼心烦懊,坐卧不安者,为热扰胸脯;若兼自汗,喘急、烦闷、渴甚、脉数而苔黄燥者,为热在肺胃;若兼胸痞、烦渴、下利、谵语者,为热迫大肠。
4.营分证
概念:是温热病邪内陷的深重阶段。营行脉中,内通于心,故营分证候以营阴受损,心神被扰的病变为其特点。营分介于气分和血分之间,若病邪由营转气,表示病情好转;而由营入血则表示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渴不甚,心烦不寐,甚或神昏谵语,斑疹隐现,舌质红绛,脉象细数。
5.血分证
概念:是卫气营血病变的最后阶段,也是温热病发展过程中最为深重的阶段。心主血而肝藏血,故邪热入于血分,势必影响心肝二脏;而邪热久羁,以致耗伤真阴、病又多及于肾,所以血分证以心肝、肾病变为主,除具有营分证候且较为重笃外,更以耗血、动血、阴伤、动风为甚特征。
(1)血分实热:多由营分证病邪不解传入血分,亦有由气分邪热直入血分而成者。其病变多偏重于心、肝两经。
临床表现:在营分证的基础上,更见烦热躁扰,昏狂、谵妄,斑疹透露,色紫或黑,吐衄,便血、尿血、舌质深绛或紫,脉细数或兼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窜视,牙关紧闭,脉弦数等。
(2)血分虚热:多由血分实热证演变而来,然亦有从营分证候转变、迁延而成者。其病变多偏重于肾、肝两经。当与“三焦辨证”中的“下焦病证”相互参证。
临床表现:持续低热,暮热朝凉,五心烦热,热退无汗,口干咽燥,神倦,耳聋,肢体干瘦,舌上少津,脉象虚、细。或见手足蠕动等。
6.卫气营血病证传变形式 温热病卫气营血传变的一般规律,其发展过程,是由卫分开始,渐次内传入气,然后入营、入血。温病整个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有时不能截然划分,而是互相错杂并见。外感温邪,由外向内,亦有不按上述规律传变的。如果是温病内热,自里达表,那就不由卫分开始,起病即见气分证候,也有起病即见营血证候的。
三、三焦辨证
1.概念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阶段。就其证候来看,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络的证候;中焦包括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的证候;下焦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证候。
2.上焦病证
概念: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鼻通于肺,属手太阴,所以温病开始的时候,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向。一为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卫而传入手厥阴心包,而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入心包,则舌謇肢厥,神昏谵语。
3.中焦病证
概念: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中焦,则现脾胃之证。脾与胃虽以表里相属,而其特性各有不同。胃性喜润恶燥,燥则浊气不通而郁闷,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的燥热证候;脾性喜燥而恶湿,湿则脾气抑遏而运化失常,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出现太阴的湿热证候。
临床表现:阳明燥热,则面目俱赤,呼息俱粗,便秘,腹满,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象沉涩。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
4.下焦病证
概念:温病之邪,久羁中焦,阳明燥热,劫灼下焦,阴液耗损,津亦被劫,乙癸同源,肝肾受灼,故多为肝肾阴伤之证。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
5.三焦病证的传变形式 传变一般多由上焦手太阴肺经开始,由此而传入中焦,进而传入下焦为顺传;如感受病邪偏重,抵抗力较差的病人,病邪由肺卫传入手厥阴心包经者为逆传。三焦病的传变,取决于病邪的性质和受病机体抵抗力的强弱等因素。三焦病的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这仅指一般而言,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四、经络辨证
1.经络辨证的概念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
2.十二经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1)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证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
(2)脏腑证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
(3)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证;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飧泄、癃闭等病证。
3.奇经八脉病证的基本特点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功能衰退等,,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均为临床所常用。带脉环绕腰。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体矫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