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气血津液在中医综合中的重要作用

气血津液在中医综合中的重要作用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但在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因此,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在气机升降运动中,以肺脾肾最为重要,而肾尤为重要,是气机升降之本。宗气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综上所述,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

气血津液在中医综合中的重要作用

一、气

1.气的基本概念 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生命的基本物质,除气之外,尚有血、津液、精等,但血、津液和精等均是由气所化生的。

2.气的生成

(1)气的主要来源有二:先天之精气——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气——包括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谷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天气)。

(2)气的生成与脏腑的关系:与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的关系密切。

肺为气之主:人体通过肺的呼吸运动,把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于肺,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在肺内结合而积于胸中的上气海中,形成人体的宗气。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

总之,人体气生成的基本条件是:①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②脏腑功能正常,即肺、脾胃、肾等脏腑生理功能正常。

3.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气化作用;营养作用。

4.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为气机。人体的气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它流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有,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2)气的升降出入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体现:对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脾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的枢纽。六腑,以通为用,宜降。但在饮食物的传化过程中,也有吸收水谷精微,津液的作用。因此,六腑的气机运动是降中寓升。不仅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之间处于升降的统一体中,而且每一脏腑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即升降中复有升降。总之,为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

在气机升降运动中,以肺脾肾最为重要,而肾尤为重要,是气机升降之本。如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下降,肾水上升,脾气上升,胃气下降等。

“气机调畅”是对气的运动平衡协调的生理状态的描述。当气的运动失去了这种平衡时,人的生命活动就要出现异常而成为病理状态,即“气机失调”。气的运动受阻,运动不利时,称作“气机不畅”;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瘀滞不通时,称作“气滞”;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为“气逆”;下降运动不及,称作“不降”;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作“气陷”;气的外出运动太过,称作“气脱”;出入的运动不及而结聚于内称为“气结”、“气郁”,甚则称为“气闭”。

5.气的分布与分类 概念、组成、分布与主要功能。

(1)元气(又名原气)

概念:是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组成:元气根于肾,又赖后天水谷之气的培育。

分布:元气发于肾,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

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宗气

概念: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

组成:宗气的生成与肺脾二脏有关,积聚胸中,以贯心脉。宗气主要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组成。

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

主要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功能相关。

(3)营气

概念:是行于脉中,有营养作用之气。

组成:营气乃脾胃运化之水谷精气。

分布:营气通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而循行于全身,贯五脏而络六腑。

主要功能:①化生血液,营气注入脉中,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之一;②营养全身,营气循经脉流注全身,为脏腑、经络等生理活动提供营养物质。

(4)卫气

概念:是行于脉外之气。

组成: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

分布:卫气运行于脉外。营卫相随,同周共度;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散行全身。(www.xing528.com)

主要功能:温养作用;调节作用;防御作用。

二、血

1.血的概念及生成 血是运行于脉中而循环流注全身的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最基本的物质。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心主血脉,一则行血以输送营养物质,使全身各脏腑获得充足的营养,维持其正常的功能活动,从而促进血液的生成。二则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在肺吐故纳新之后,复注于心脉化赤而变成新鲜血液。肝在五行中属木,应春日生发之气,有助于脾与心的生血功能。肾在血的生成中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肾中精气化生元气,促进脾胃化生水谷精微,进而奉心化赤为血;二是肾藏精,精与血可以互化,即血可养精,精可化血,即“精血同源”之说。

综上所述,血液是以水谷精微中的营气和津液为主要物质基础。在以脾胃为主,配合心、肝、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生成的。

2.血的功能及运行 血的功能有营养(含营气)和滋润(含津液)的作用。

血液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血液要充盈;二是脉管系统的完整而通畅;三是全身各脏腑发挥正常生理功能,特别是与心、肺、肝、脾四脏的关系尤为密切。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血液正常地循行需要两种力量:即推动力和固摄力。推动力是血液循行的动力,具体地体现在心肺及肝的疏泄功能方面。另外是固摄的力量,保障血液不致外溢,体现在脾统血和肝藏血的功能方面。

三、津液

1.津液的概念及功能 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津——性质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等部位,并渗入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较为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功能:滋润和濡养作用;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运载全身之气。

2.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生成: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是通过脾胃、小肠大肠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的。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输布:脾气散精;肺主行水;肾主津液;肝主疏泄;三焦决渎。

排泄:通过汗、呼气、尿、粪。

3.脾、肺、肾及三焦在津液代谢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脾气散精——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通过其转输作用。一方面将津液上输于肺,由肺的宣发和肃降,使津液输布全身而灌溉脏腑、形体和诸窍。另一方面,又可直接将津液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即脾有“灌溉四旁”之功能,即《素问·太阴阳明论》所一说的“脾主为胃行其津液”的作用。

肺主行水——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肺接受从脾转输来的津液之后,一方面通过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至人体上部和体表。另外,通过肃降作用将津液输布至肾和膀胱以及人体下部形体。

肾主津液——肾对津液输布起着主宰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作用,是胃“游溢精气”,脾的散精,肺的通调水道,以及小肠的分别清浊等作用的动力,推动着津液的输布;二是由肺下输至肾的津液,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清者蒸腾,经三焦上输于肺而布散于全身,浊者化为尿液注入膀胱。

三焦决读——三焦为“决渎之官”,是津液在体内流注、输布的通道。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1.气和血的关系 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母。

气能生血:一是指气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二是指气为化生血液的原料,主要指营气。

气能行血:指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动力。气一方面可以直接推动血行,如宗气;另一方面又可促进脏腑的功能活动,通过脏腑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运行。

气能摄血:即气对血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循环于脉管之中而不逸于脉外。气摄血实际上是脾统血的作用。

血为气母:是指气在生成和运行中始终离不开血。其一,血能生气:气存血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水谷精微;其二,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2.气和津液的关系 气能生津、气能行(化)津、气能摄津、津能载气。

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津液源于水谷精气,而水谷精气赖脾胃之运化而生成。气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使中焦旺盛,津液充足。

气能行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排泄的动力。

气能摄津——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

津能载气——水谷化生的津液,通过脾气升清散精,上输于肺,再经肺之宣降通调水道,下输于肾和膀胱。在元阳之气的蒸腾下,化而为水,敷布于脏腑,发挥其滋养作用。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散不定而无所归。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

3.血和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津液和血液同源于水谷精微,而且津液不断地渗入孙络,成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有“津血同源”之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