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慢性胃炎的防治方法大揭秘

慢性胃炎的防治方法大揭秘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无症状或症状比较轻微,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不适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继发胃溃疡,与胃息肉和胃癌关系密切。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是可以痊愈的。慢性胃炎的诱发因素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防治方法大揭秘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胃病,病变可局限于胃的一部分,也可弥漫整个胃部,临床常有胃酸减少、食欲下降、上腹不适和疼痛、消化不良等症状。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一般可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有饱胀憋闷感及疼痛感、恶心、嗳气、消瘦、腹泻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统一。依据不同的诊断方法而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乙醇性胃炎等。在胃镜问世以前,胃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是靠临床症状和上消化道钡剂检查。随着纤维胃镜的临床应用,特别是经胃镜对胃黏膜的活组织检查,对越来越多的胃炎有了较明确的认识。1982年,在全国胃炎学术会议上,根据国内外经验将慢性胃炎分为浅表性和萎缩性两大类。而在浅表性胃炎的命名上,又常常使用病理、部位、形态等含义的词,如慢性疣状胃炎、慢性出血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等。1990年8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第九届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又提出了新的胃炎分类法,它由组织学和内镜两部分组成,组织学以病变部位为核心,确定3种基本诊断:一是急性胃炎;二是慢性胃炎;三是特殊类型胃炎。加上前缀病因学诊断和后缀形态学描述,并对炎症、活动度、萎缩、肠化、幽门螺杆菌感染分别给予程度分级。内镜部分以肉眼所见描述为主,以区别病变程度。

1.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病,约占慢性胃炎的80%。它是一种慢性胃黏膜浅表性炎症,好发年龄为31~50岁。临床上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无症状或症状比较轻微,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进食后上腹不适等。部分患者可有上腹隐痛症状,多与饮食有关,空腹时比较舒服,进食后感到不适。常因进食冷、硬或辛辣等刺激食物时诱发疼痛或加重症状,也可因寒冷或情绪不佳时加重,还可伴有恶心、呕吐、饱胀、反酸、食欲下降等。一般说来,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变程度无明显的关系,有些轻度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反而有比较严重的症状。要确诊必须进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性胃炎预后良好,大部分可以治愈。经临床验证,慢性浅表性胃炎容易形成溃疡,有部分病例可以发展成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但极少会发生癌变。

2.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占慢性胃炎的10%~30%,也是一种常见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好发年龄在40岁以后,60岁左右达高峰。本病主要是由于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黏膜固有腺萎缩,数量减少,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主要症状有上腹隐痛、胀痛或仅感饱胀或不适,进食后加重,多伴有消化不良、食欲缺乏、嗳气等症状。由于胃腺体萎缩,使内分泌功能减退,而造成消化不良,进而影响吸收,故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常因此而日渐消瘦、贫血,易被疑诊为胃癌而给患者造成精神负担。有些患者还伴有头晕、腰痛、乏力、便秘、舌炎等。一般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病情轻重无关,可依靠胃镜及胃黏膜活检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容易继发胃溃疡,与胃息肉和胃癌关系密切。大多数胃息肉患者伴有萎缩性胃炎。据临床报道,慢性萎缩性胃炎有6%~10%可发生癌变。

3.胃窦炎 所谓胃窦炎是指胃窦部有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的炎症,是我国常见的一种胃炎。胃窦炎多发生于30岁以上的男性,临床表现跟一般胃炎差不多,没有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多数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隐痛或剧痛,呈周期性发作,并伴有嗳气、反酸、呕吐、厌食,甚至消瘦、出血等。引起胃窦炎的病因很多,但以胆汁反流而使胃黏膜损伤的因素最为重要。胆汁由肝细胞分泌,贮存于胆囊内,当胆囊收缩时,胆汁通过胆管排出到十二指肠,与十二指肠中的食糜混合,帮助脂肪内食物消化和吸收,同时伴随食物下行至空肠和回肠。倘若因种种原因,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后,反流入胃中,则胃黏膜即可因胆汁刺激而受到损伤。除此之外,吸烟、饮酒以及经常服用止痛药等,也是引起胃黏膜炎症、产生胃窦炎的常见原因。实际上,胃窦炎是通过X线和胃镜诊断的,而不是直接由临床诊断的。

浅表性胃窦炎、萎缩性胃窦炎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类型。浅表性胃窦炎主要为黏膜呈充血、水肿、糜烂性病变,而增生和凹陷改变是很少见的 。萎缩性胃窦炎主要为黏膜呈实质性改变,如黏膜变薄(即平坦)、凹陷和增生,而炎性改变较少见。浅表性胃窦炎根据黏膜的不同形态分成轻、中、重三型。轻型,近似正常黏膜伴轻度炎性病变,患者往往没有临床症状;重型患者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引起频发的上消化道出血。

萎缩性胃窦炎病程较长,患者除由缺酸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状外,部分患者可产生患有癌症似的厌食、饱胀、消瘦等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可看到黏膜非常粗糙,但是黏膜活检结果证实为炎症而非癌变。因此,不论是浅表性胃窦炎,还是萎缩性胃窦炎,主要应依靠胃镜及病理学检查,而不能凭主观臆断。1%~2%萎缩性胃窦炎可发展成胃癌,但它不是疾病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般说来,单纯性萎缩性胃窦炎比较少见,较常见的是萎缩性胃窦炎合并浅表性胃窦炎或浅表性胃窦炎合并部分黏膜萎缩。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绝大多数患者经过治疗是可以痊愈的。前些年曾有人认为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因此许多人担心萎缩性胃炎会发生癌变,精神负担很重,从而加重病情。近年来国内外对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出萎缩性胃炎必然发展为胃癌的结论。萎缩性胃炎虽可癌变,但癌变率很低,不能笼统地说萎缩性胃炎就是胃癌的癌前疾病,患此病者大可不必恐慌。经过临床长期观察,慢性胃窦炎转变成为胃癌的机会是不多的。一般说来,慢性浅表性胃炎(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是不会转变成癌的,而胃癌的发生确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窦炎)及肠腺化生有关,所以有的学者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肠腺化生可能是胃癌的前期。

慢性胃炎的诱发因素

慢性胃炎是由不同病因所引起的一种胃黏膜慢性炎症,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的病因尚未明确,除少数急性胃炎的反复发作可演变成慢性胃炎外,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酒 少量低浓度乙醇,能刺激胃肠黏膜分泌前列腺素,从而对胃肠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急性过量饮酒,特别是高浓度的烈性酒,能使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出血。酗酒者常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就是乙醇损伤胃黏膜的结果。上述胃黏膜的变化,3~5天即可消失。长期饮用烈性酒,因乙醇可引起细胞质脱水发生沉淀,对胃黏膜细胞有损伤作用。酒的浓度越高,则损伤作用越强。此外,乙醇可溶解胃黏膜上皮的脂质,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胃酸中的氢离子逆流至胃黏膜内,使黏膜内的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甚至发生糜烂和出血,胃黏膜呈现出慢性炎性变化。

2.吸烟 烟草中的主要成分是尼古丁,它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吸烟还可减慢胃的蠕动,影响胃的排空。还有研究发现,尼古丁会影响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引起胆汁的反流。胆汁内的有害成分,如溶血卵磷脂可以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引起H的逆扩散,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等。

3.幽门螺杆菌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从人的胃黏膜内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认为此菌是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致病菌。其依据是:一是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内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高达90%;二是胃黏膜活检标本细菌量(幽门螺杆菌)和中性多形核细胞的浸润程度成正比;三是无幽门螺杆菌的胃黏膜处充血不明显,无中性多形核细胞的浸润;四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慢性胃炎的病变明显改善;五是志愿者吞服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可出现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幽门螺杆菌感染遍及全世界,目前认为粪-口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另外人体之间的人传染也是重要的传播方式,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尤为明显。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低收入阶层人群感染率较发达国家高收入阶层高;发达国家儿童感染不多见,而发展中国家儿童感染率可达40%以上,且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在同一国家中,不同种族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不相同,有色人种和黑人感染率较白人高,且这一结果不受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吸烟、饮酒等因素影响。这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有遗传易感性的因素。

4.药物 某些药物可以治疗某些疾病,但对胃肠道有不利的影响。临床上把由于药物引起的胃炎称为药物性胃炎。抗风湿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乙酰水杨酸等,可引起胃黏膜损伤,使胃黏膜内前列腺素E减少。有些药物破坏了胃黏膜上皮细胞的脂蛋白层,并引起氢离子回渗至黏膜内,使胃蛋白酶消化胃黏膜,形成胃溃疡,甚至胃穿孔。长期大量服用泼尼松之类的激素,可刺激引起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且抑制胃黏膜分泌保护液——黏液,使胃黏膜失去了屏障,并抑制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延缓溃疡愈合,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由于胃黏膜长期与食物及各种消化液直接接触,使上皮细胞不断损耗。要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上皮细胞必然增殖较快。但是大多数的抗癌药,如甲氨蝶呤、氟尿嘧啶、巯嘌呤等会抑制细胞增殖,影响上皮的修复,而引起口腔炎、食管炎和胃炎。

5.饮食 食物中缺乏蛋白质或B族维生素,可以引起胃黏膜病变。缺少铁质,胃黏膜亦可发生炎症。经补充铁剂后,胃黏膜炎性病变即可好转或消失。因此,缺铁性贫血伴有胃炎的患者,其口腔、食管与胃肠道黏膜上皮弥漫性变化,可能是缺铁的一种反应。经常不规律的过冷、过热饮食,暴饮暴食,过多地食用辛辣食物,如花椒胡椒等都易刺激胃黏膜产生慢性炎症。

6.鼻腔、口腔、咽部慢性炎症 鼻腔、口腔、咽部等部位的慢性感染,如齿槽脓溢、扁桃体炎、鼻窦炎等,其细菌或毒素吞入胃内后对胃是一种刺激,长期刺激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

7.阻塞性 充血慢性心力衰竭,尤其是右心衰竭或门脉高压症,均可使胃黏膜长期充血,胃壁组织处于缺氧状态,同时血液循环受阻,营养障碍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8.胃酸缺乏 在缺乏胃酸条件下,细菌容易在胃内生长繁殖,为引起慢性胃炎的因素之一。

9.内分泌功能障碍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垂体功能减退、糖尿病爱迪生病等内分泌疾病,均可伴发慢性胃炎。

10.中枢神经功能紊乱 在过度的精神刺激、忧郁、劳累与其他因素的反复作用下,由于这些强烈的病理性冲动不断传入人的大脑皮质,使皮质神经细胞过度紧张,导致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之间的平衡失调,导致皮质功能弱化,甚至衰竭。同时皮质下中枢失去来自皮质的抑制,其兴奋则过度增加,首先在自主神经中枢产生优势兴奋灶,神经细胞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因此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导致胃部出现病理变化,如胃壁血管痉挛性收缩,形成缺血区,胃黏膜则发生营养不良,胃腺分泌异常。长期失调则可产生器质性病变,成为慢性胃炎。

11.胆汁反流 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胆汁反流入胃,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的表现无特异性,常有上腹部饱胀、不适;食后常嗳气;上腹隐痛、胀痛、疼痛与进食无关系,疼痛常无规律性;患者因胃酸分泌较多,出现反酸现象,如胃酸分泌低,则表现为食欲缺乏;伴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呕血或黑粪。以上这些现象可以间歇出现,或长期存在。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色泽、黏液多少、蠕动情况,有无出血、糜烂等,并可作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来确定是哪一种类型的胃炎及其炎症的严重程度,所以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的准确、可靠的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以上腹部疼痛为最常见症状,也有一些患者可无任何症状,现将其临床表现分述如下。①上腹痛:上腹疼痛多不规律,与饮食无关,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极少数患者可出现明显的上腹部绞痛并向背部放射,甚至可误诊为心绞痛。②嗳气:由于唾液不断被吞入胃内,另有空气吞入,以及胃酸缺乏,胃内发酵产气等因素使胃内气体积存,导致嗳气发生。③腹胀:腹胀发生于食物滞留、排空延迟、消化不良,尤其是在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后,约50%以上患者出现腹胀。④食欲缺乏:慢性浅表性胃炎多有食欲缺乏或食欲时好时坏。⑤恶心与呕吐:炎性胃黏膜受到理化因素、生物因素的刺激,以及胃动力学障碍、胃逆蠕动发生等,常引起恶心、呕吐。⑥便秘与腹泻:大多数患者有便秘症状,腹泻相对较少。⑦出血:较严重病例可出现黑粪,但呕血较少见。⑧幽门梗阻表现:如果是胃窦部胃炎,则易造成黏膜脱垂而致幽门狭窄,进一步出现腹痛加重、恶心、呕吐等症状。

慢性胃炎的检查与诊断

1.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分型具有较高价值,它不但能够确定病变的性质,还能确定病变的类型、范围及严重程度。在胃镜直视下取黏膜活检并结合病理报告,则诊断更为准确。纤维胃镜镜身柔软,便于操作,患者检查时痛苦少,危险性小,没有盲区,对胃部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是当今检查胃部疾病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X线钡剂检查 单纯钡剂造影检查对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无价值。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法的应用使得胃黏膜浅表性炎症的X线诊断也成为可能。在正常新鲜胃黏膜表面,可见到无数纵横交错的细沟,称胃小沟,小沟之间的黏膜显示轻度平坦隆起,称胃小区。慢性浅表性胃炎X线钡剂下表现为胃黏膜纹理增粗、纡曲,可呈锯齿状,胃窦部出现激惹征。在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中,胃小区的显示与否,对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有一定的意义。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在无胃小区显示的人群中,包括了部分正常胃黏膜,其余则为轻、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不严重。但应注意到,当胃黏膜有急性炎症、黏膜水肿时,胃小区也不显示,因此对无胃小区显示者,有时一次检查不能明确诊断,应进行随访。对于胃窦部显示胃小区者,其病理检查均有慢性炎症存在。因此,胃窦部胃小区的出现,是X线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可靠依据。消化道X线检查,对胃病的连续性观察非常有利,而且痛苦小,与胃镜检查互为补充。

3.胃液检查 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胃酸分泌功能常有障碍,表现为低酸或缺酸。

4.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病常无典型的症状与体征,X线钡剂检查帮助不大,确诊主要根据胃镜检查及黏膜活检,本病需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肠神经症和胆道疾病等加以鉴别。

5.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本病是一种慢性胃黏膜的浅表性炎症。其常见症状如下。①上腹部疼痛:占85%,多为隐痛,半数以上与饮食有关,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不适。常因进冷、硬或辛辣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少数患者与天气寒冷有关。②腹胀:占70%。患者进少量食物,尤其进不易消化食物及易发酵产气食物(如豆类、牛奶制品以及高蛋白食物)感觉上腹部饱胀。③嗳气:50%左右患者出现嗳气。患者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嗳出大量气体,可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④其他:有恶心、呕吐、反酸、烧心、食欲下降、出血、乏力等。有些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在不同医院的诊断结果经常不一致,这需从胃炎的分类谈起。慢性浅表性胃炎按病因分类,如药物性胃炎、乙醇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按病变形态分类,如糜烂性胃炎、流状胃炎;有按病变部位分类的,如胃窦部胃炎、胃体部胃炎等。目前临床上把慢性浅表性胃炎分为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3种比较多见。(www.xing528.com)

6.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因在临床上无特征性表现,故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及一系列的辅助检查,特别是具有诊断价值的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依据如下。①症状与体征:有上腹部隐痛不适,食欲下降、饱胀、体重减轻、全身乏力等,且伴有贫血、萎缩性舌炎、反甲等。②胃液分析:胃酸明显降低或缺如。③X线检查:常规钡剂造影无任何诊断价值,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可以显示胃黏膜的细微结构,有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④免疫学诊断:内因子抗体、壁细胞抗体、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血清胃泌素等项检测,可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分型的辅助诊断。⑤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胃黏膜组织活检可见固有腺萎缩、腺体数量减少,它是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方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

目前慢性浅表性胃炎尚无特异性药物治疗,一般主张无症状者无须治疗,有症状者可根据有关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给予合理用药。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病因治疗 祛除致病因素是治疗和预防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上策。故应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适量限制饮酒,尽量不服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积极治疗慢性扁桃体炎、副鼻窦炎、龋齿及咽喉部感染。

2.饮食疗法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饮食宜清淡,无刺激性、含低膳食纤维、易于消化、具有足够营养的饮食。少食多餐,进餐时要放松,保持心情愉快。饮食有规律、定时定量,避免过酸、过辣、生冷及粗糙食物。

3.药物治疗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药物治疗大体可分为两类,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及消除损害胃黏膜因素的药物。请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慢性浅表性胃炎若症状持续、渐重,应及时胃镜检查,以免漏诊恶性疾病。

怎样防治胆汁反流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是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胆汁一般多反流到距幽门口(幽门是胃与十二指肠相连接食物通过的地方)最近的胃窦部,使该处黏膜受损,故又称胆汁反流性胃窦炎。

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饱胀感或不适,有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腹胀、嗳气(打饱嗝)、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消瘦等;少数还可有胃出血(系胆汁蚀破黏膜血管所致),表现为呕血或排黑粪(柏油样便)以及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等。反流轻者也可无症状。

患者行胃镜检查,可见胆汁不断由幽门(或胃肠连接处)涌入胃内,胃黏膜(特别是胃窦部黏膜)有明显水肿、充血、粗糙、脆弱,触之易出血,表面较污浊,附有黄绿色胆汁,黏液湖(左侧卧位时,胃内黏液集中在胃近端的大弯处,)内含大量胆汁,即可确诊。胆汁为什么会发生反流呢?正常情况下,幽门是收缩关闭的,当胃内食物经胃蠕动排入十二指肠时,幽门舒张开放,食物排空后,幽门口又收缩关闭,从而可防止胆汁反流入胃。但当出现下述情况时,诸如胃部分切除术后,施行过迷走神经切断和幽门成形术、胃肠吻合术后,进行过胆囊摘除术,先天性幽门关闭不全和中老年人脏器发生了生理性退行性病变等,可破坏幽门的“把关”作用,于是就可发生胆汁反流。

胆汁反流是怎样造成胃黏膜损伤的呢?胆汁反流(更确切地说,是混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时,十二指肠液中的胆汁(内含胆酸)、胰酶和卵磷脂等可破坏胃黏膜的屏障作用。缘由是,胆酸可溶解胃中的黏液(黏液有保护胃黏膜作用)和破坏黏膜表层细胞,这样就导致了胃酸直接刺激胃黏膜使之受损;进入胃内的胆汁还能激活卵磷脂A,使卵磷脂变为溶血卵磷脂而破坏细胞膜;另外,当碱性的十二指肠液与酸性的胃液中和,胃窦pH(酸碱度)接近中性时,可激活胰酶引起胃黏膜损伤;还有,胆囊切除后此病的发病率也增高(有人报道,60%的本病患者有胆囊切除史),这与十二指肠内一天24小时都有胆汁不间断地流入有关(正常胆囊,胆汁是餐后定时进入十二指肠的)。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防治措施主要如下。

1.口服胃动力药 此类药物能抑制胆汁反流入胃,常用的有:①多潘立酮(吗丁啉),此药能增强胃肠蠕动,调节胃肠道正常活动,使食物顺利从胃进入小肠,并抑制胆汁反流,一般在餐前15~30分钟服用。②西沙必利(普瑞博思),新一代胃动力药,其作用与多潘立酮相同,但效力要大3~4倍。③甲氧氯普胺(胃复安),一种较老的胃动力药。

2.口服胃黏膜保护药 常用的药物有,①硫糖铝,此药能与胃黏膜的黏蛋白络合形成保护膜,以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损伤。②胃膜素,能在胃内形成膜状物覆盖胃黏膜,以减轻反流的胆汁和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③十六角蒙脱石,胃黏膜保护药,有加强消化道黏膜屏障作用,有利于胃黏膜的再生。④生胃酮,能促使胃黏膜分泌黏液,从而保护胃黏膜。⑤磷酸铝凝胶,有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愈合作用,于饭前半小时或饭后服用。

3.饮食疗法 饮食要清淡,不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加重反流和病情。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浓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

4.去除加重病情的因素 包括戒烟、避免情绪紧张,忌服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索米痛片和保泰松等。

萎缩性胃炎如何防癌

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胃镜普查证实,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20%。

萎缩性胃炎以往曾被认为是胃癌前奏(癌前病变),这种认识有失偏颇。但萎缩性胃炎与胃癌确有一定关系:第一,研究证明对萎缩性胃炎胃镜取材活检,有“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这两种胃黏膜病变者,有可能发展成胃癌,这已是公认的事实;第二,流行病学调查,在胃癌高发地的人群中,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高;第三,病理检查发现胃癌周围的黏膜中,萎缩性病变多见。

可以这样说,萎缩性胃炎虽非癌前病变,但是,如任其自然发展,确有少数病例可能演变成胃癌。因此,一定要采取措施认真对待,使病情保持稳定(本病彻底治愈困难),以避免癌变的发生。萎缩性胃炎癌变的预防(对癌变来说,治疗也属预防)措施主要如下。

1.抗菌治疗 医学界公认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致病菌,故应首先进行抗菌治疗。

2.口服胃黏膜保护药 常用的药物有硫糖铝,能与胃黏膜的黏蛋白络合形成保护膜,以保护胃黏膜;胃膜素能在胃内形成膜状物覆盖黏膜面,减少胆汁反流对胃黏膜的刺激;叶绿素有促进炎症消退保护胃黏膜的作用;猴头菇片能保护胃黏膜。

3.提高胃酸浓度 萎缩性胃炎常无酸或缺酸(胃癌呈无酸状态),可用胃蛋白酶合剂或稀盐酸合剂;五肽胃泌素小剂量肌内注射,有滋养、保护胃黏膜和促使壁细胞分泌盐酸的作用。

4.服维酶素 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人体内解毒酶的活性,抑制癌细胞生长和防止细胞的异常代谢。

5.治疗胆汁反流 在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时或胃-空肠吻合术后,可因长期胆汁反流而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慢性浅表性胃炎,进而发展成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此情况下可应用胃动力药,防止胆汁反流,从而达到保护胃黏膜的目的。

6.饮食疗法 胃酸过低和有胆汁反流者,宜多吃瘦肉、禽肉、鱼、奶类等高蛋白低脂肪饮食;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长期饮浓茶、烈酒(特别是酗酒)、咖啡和进食辛辣、过热和粗糙食物。

7.消除某些致病诱因 如戒烟;避免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水杨酸钠、吲哚美辛、保泰松和阿司匹林等);缓解精神紧张,保持情绪乐观,从而提高免疫功能和增强抗病能力。

8.定期复查 对萎缩性胃炎伴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患者,要定期做胃镜复查。一般性萎缩性胃炎3年复查1次,不完全性结肠型肠上皮化生伴轻度不典型增生者1年1次,伴中度不典型增生者3个月1次,伴重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10%以上)应视为癌变,可予手术切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