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世界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高血压这个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再耳熟不过的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听说自己认识的某个亲戚、朋友或者同事患有高血压,但绝大数人,又往往是一说而过,好像与己无关。其实,高血压就潜伏在你的身边,而你对高血压的触目惊心的数字,还一点都不知晓呢。世界卫生组织2002年调查,2004年公布,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超过1.6亿,到了2007年,已超过2亿人,也就是说,5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是高血压患者,每3个家庭中就有1名高血压患者,高血压已经涉及几千万个家庭。我国卫生部从1998年起确定每年的10月8日为“全国高血压日”,这是除“世界艾滋病日”之外,我国第一次以疾病命名的健康纪念日,由此可见国家对高血压防治的重视。
我国卫生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每年新发高血压患者100多万,目前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300万人以上。现有脑卒中患者500余万,每年新发病150万人,死亡20万人,其中76%的人有高血压病史。冠心病患者约有1 000万,65%的人有高血压病史。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占首位,而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统计资料提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死于高血压者超过100万,存活的患者500万~600万,其中75%以上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真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由此,人们说高血压是“屠杀”人类的“无声杀手”。我国50年代就提出“让高血压低头”,然而现在高血压反而高高地昂起了头。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惕!
在威胁人类生命的急症中,最可怕的要算脑卒中和急性冠心病了,这两种急症的病死率极高,尤其是脑卒中,不死也要致残。那么,什么是引发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呢?肯定的回答是高血压。同时,高血压又是急性冠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除此之外,高血压还会引起严重的肾衰竭。可以说,高血压是破坏心、脑、肾器官的“无形杀手”。但令人遗憾的是,高血压对于人们还普遍存在着“三高”“三低”现象。“三高”:①患病率高达11.26%(超过1.6亿人,最新资料已接近2亿人);②危害性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③增长趋势高。人口老龄化,危险因素增加,认识严重不足。“三低”:①知晓率低。高血压患者中只有30.2%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②治疗率低。高血压患者中只有24.7%进行治疗;③控制率低。高血压患者中只有6.1%坚持服药并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在20年前,我们还能这么说:高血压是老年慢性疾病。但是据最近的一次高血压普查中发现,2007年公布,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约有2亿人,每5个成年人中便有1人患有高血压。其中15岁到35岁的青年人患病率已达15.4%,35岁以上的中年人也有26.5%患有高血压。与50年代相比,发病年龄整整提前了10年。高血压不仅已经瞄准了年轻人,也向小娃娃和富裕后的农民袭来。在我国,高血压流行明显出现了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发病率居高不下、发病年龄逐渐提前的特点,值得引起人们的警惕和重视。
高血压的患病原因
病死率高居首位的心血管疾病,给人类带来了可怕的灾难。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与心血管病作斗争是当前“头号社会问题”。其中尤以高血压危害特别严重,它就像死神的幽灵,夺走了无数不幸者的生命。为了探求高血压这“幽灵”的奥秘,前苏联著名的医学家r.φ.朗带领攻关组,率先创立高血压学说。这个学说,如一块石子,投入到静静的湖面,使整个湖面泛起阵阵涟漪。这个学派认为,高血压主要是精神过度紧张引起的。但是近几年来,许多研究者向这个传统的观点提出了挑战。他们在研究紧张对动物和人的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时发现,紧张只不过在某段时间提高血压,但是并未引起心血管的特性发生质变,当然也不能使血压持久升高。
导致高血压的根源是什么呢?高血压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基础上由于多种后天因素的作用导致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代偿所致。高血压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例如长时期膳食不当、肥胖、抽烟、酗酒、性格暴躁、缺乏适当运动等,都会导致高血压的产生。现简要介绍几类,如能有效地控制以下重要环节,则可明显地降低或减少高血压的发病率。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高血压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有统计表明,父母患高血压则其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双亲中如1人或2人患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比正常人分别高1.5倍和2~3倍。科学家已经分析出高血压的遗传基因,并在动物中成功地进行了高血压的遗传实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遗传决定了一切,高血压的发生还同很多环境因素有关。
2.膳食和营养的影响 膳食是影响血压高低的重要因素,膳食成分与血压的关系极大,膳食不当会直接诱发高血压病。
(1)钠盐摄入过量:现代医学研究资料表明,过量的钠在循环系统中能使血压升高。人体的钠来源主要取自于食盐(即氯化钠,NaCl)。钠能吸引并保持血液中的水分,人体生理所需的钠,最低限量为200~250毫克/升,相当于650毫克食盐,即0.65克食盐。调查研究中发现,一般人的食盐消耗量每天为10~15克,这实际已超过生理需要量的若干倍。降低食盐的摄入,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我国人群日均摄钠量每增加1克,平均收缩压增高2毫米汞柱,舒张压约增高1.7毫米汞柱。
(2)缺铬: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被认为是姐妹病,常相伴发生。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大、中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小动脉在内),其动脉壁可发生许多变化,如动脉内膜和中层变厚,胶原、弹性蛋白、脂质和钙含量增加,内膜表面不规则和内膜下间隙的细胞浸润。上述病理改变可导致动脉变硬、弹性减退、舒张顺应性下降。因此,无论心排血量正常或降低,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收缩压均逐步升高,脉压差增大,从而逐步形成高血压。缺铬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有资料报道,在一些以粗粮为主食,即常吃粗面粉、吃蔗糖不多的国家,动脉粥样硬化就比较罕见。现代实验研究报告还指出:当铬的补偿足够充分时,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会明显改善,病情也会终止发展。美国知名科学家H.A.施罗德大声疾呼:要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包括发生的高血压)、糖尿病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是预防。多食粗粮、粗面粉,少吃精米、精面粉;多食用含水分高的原糖(如红糖等),少吃精制糖(如白糖等),可避免机体缺铬。
(3)高镉:高血压是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引起了高度关注。在所进行的动物实验研究中,科学家们发现,只有给镉喂饲的那些动物出现了与人的高血压完全一样的症状,即心脏扩大、肾血管病变、血压升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情加重等。研究中还发现,镉离子积聚在人和大鼠的肾、动脉和肝内,在这些组织中镉离子干扰着某些需要锌的酶系统。镉对肾组织比锌更有亲和力(即比锌有更大的亲和力),因而能置换锌离子,这样就改变了依靠锌离子的那些反应。而且,镉离子也能被血管结合。研究结果认为:肾内镉含量与锌含量的比例变化是引起原发性高血压的一个直接原因。实验研究中还惊人地发现,给大鼠注射一种对镉的专一性很强的螯合剂(即与镉结合的能力强于与锌结合的螯合剂),可以从大鼠肾中除去一部分镉,代之以锌。经过这样的处理后,高血压就能在一个晚上治愈。过于精制的食品与食物,通过镀锌铁管(白铁管)的自来水、污染的空气等是高镉的主要来源。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经年而聚,人们以自己的健康代价接受高镉对人类的扼杀。值得庆幸的是,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着手实验保障人民健康的益寿工程。以上海为例,自1997年下半年开始,所有新建住宅、楼群等建筑中,一律废弃使用镀锌铁管(白铁管),而代之以对人体无害的强力塑胶合成管,对于已建的住宅、楼群,也将分区、分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此项设备的更新,阻断自来水中的高镉来源。毫无疑问,这将会对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4)钙的缺乏:钙是控制高血压的一种重要营养剂。有学者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降低日常膳食中钙的摄取量,会引起高血压。该学者使用计算机,对10 372人作营养成分与血压关系的研究,这些人的年龄范围为18~74岁。结果表明,降低日常膳食中钙、钾、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摄取量,会引起血压升高。一贯低钙的膳食,是造成高血压的重要原因。还有学者研究发现,膳食中含钙量高的人群,高血压的人明显较低。
(5)脂肪摄入过多:高血压与肥胖有密切联系,当膳食中脂肪过多摄入时会引起血压升高。动物药理研究报告表明,脂肪能使红细胞黏附在一起,从而使它们在通过血管时产生很大的阻力,而且,过量的脂肪也会使血压控制机制产生变化。当摄入的脂肪量降低后,血压也就会下降。
3.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
(1)嗜烟: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吸烟与不吸烟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差别。吸1支烟后,有时收缩压可增加10~25毫米汞柱,每分钟心跳可增加5~20次。对血压影响最大的是尼古丁,它可以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引起小动脉血管痉挛、血管壁脂肪沉积,并使小动脉收缩,从而增加血流阻力,导致血压升高。有关报道还表明,纸烟的烟雾也含有相当多的镉,其中大部分被摄入体内。对于血压不稳定的非高血压病人(如临界高血压者),吸烟后其收缩压有时竟可以上升30毫米汞柱。值得高度警惕的是,吸烟者极易发生恶性高血压,其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3倍。
(2)酗酒: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经常饮酒超过一定限度时可致血压升高。美国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是:每日饮乙醇32克以上者,其收缩压较不饮酒者高5毫米汞柱,舒张压高2毫米汞柱。由此可见,少饮酒或禁酒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有些人把酒视为琼浆玉液而嗜之如命,狂饮无度,酗酒成性,一醉方休,其实这是非常有害的。因为饮酒过度,不仅会导致高血压,还会诱发高血压的多种并发症。
4.外界的激发因素 在外界的激发因素作用下,情绪会波动,或激动,或生气,或性格暴躁,或精神过度紧张,造成神经系统及内分泌体液因素控制失调,血管壁中的平滑肌收缩力加强,从而引起周身小动脉的管径变窄,增加了血液流动的压力,导致血压升高。
5.体重因素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但要提出的是,超重、肥胖者并不一定就会患上高血压,只是这类人群相对体重正常者更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已。前瞻性研究也证明,在一个时期内体重增长快的个体,其血压增长也较快。
6.职业和环境 流行病材料提示,从事须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受环境噪声及不良视觉刺激者易患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害
人体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非常精细的结构系统,其功能也是由多器官、多组织、多层次、多环节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协同实现的,因此,每当一个器官功能失常,久而久之,即可引起相应或相关的病症。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是一个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且多伴有血管、心脏、脑、肾、眼等器官组织出现生理或病理性异常的全身性疾病。因此高血压对人体的危害并不直接表现在血压升高本身,并非仅仅引起头痛、眩晕等不适症状,而是由于血压长年累月地保持在高水平,导致大脑、心脏、血管、肾、眼等各组织器官负担加重,因而逐渐出现血管和脏器的病理改变及功能减退,最终并发脏器的功能衰竭而搭上死亡列车。所以高血压被人们称为“无形杀手”“隐形杀手”,是指高血压对人的危害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不少人以为血压升高人皆有之,给心脏、脑、肾增加一点负担算不上什么,况且人体自身还能调节。因此无论是患者还是健康人群,对高血压不重视、不在乎,觉得死亡还离自己十分遥远的人是很多的。也正因为如此,才使许多人忽视健康意识的培养,生活中放纵自己,给了高血压在人群中任意地肆虐有了可乘之机。
高血压并发症主要是大小血管的病变。心、脑、肾等器官是高血压的损害对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血压的靶器官。
1.左心室肥厚 血压升高就必然引起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心脏射血时要克服的阻力也随之增大。心肌,尤其是负责向体循环动脉射血的左侧心室肌要加倍努力工作才能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左心室代偿性肥厚。左心室肥厚往往被认为是心脏对压力负荷的一种直接反应。研究证实,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很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血管发病率、病死率比心室质量正常的高血压患者要高出2~4倍。还有专家发现,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者发生猝死和心肌梗死的比率,都比无左心室肥厚者有明显增加,不伴有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生存率也显著高于伴左心室肥厚的患者。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左心室肥厚,经常出现疲劳乏力,活动后气短,即提醒患者距离生命危险的红灯已经不远了。
2.冠心病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随血压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研究资料表明,舒张压持续增高5~6毫米汞柱,冠心病的危险性就增加20%~25%;而舒张压平均降低5~6毫米汞柱,冠心病则减少25%~30%;舒张压>110毫米汞柱的人患冠心病的危险性是舒张压<80毫米汞柱者的5~6倍。所以,有人把高血压与冠心病戏称为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一点也不为过。
3.心力衰竭 高血压是诱使心力衰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据美国一项对5 124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调查发现,约91%的病人在发生心力衰竭之前都有高血压病史。而高血压一旦促发心力衰竭,预后则较差。若能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就可以使高血压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相应的研究表明,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使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降低55%左右,同时病死率也下降。
4.脑卒中 脑卒中又叫脑中风、脑血管意外,中医称为中风,通常包括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隙出血等这样一组疾病,是全世界公认的危害人类生命的三大致死原因之一。在我国,高血压的主要转归则是脑卒中。我国和日本一起并列为世界上脑卒中发生率最高的国家,脑卒中的发生率大约是心肌梗死发生率的5倍,而其中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比正常血压者要高出6倍。脑卒中的主要危害来自高血压导致的颅内中小动脉管壁变硬和纤维化。这种改变一方面可以诱发脑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管腔变狭窄,使该处血液流速变缓和涡流形成,最终形成血栓性血管阻塞,造成大脑有关部位严重缺血及功能丧失,临床将该危害归为“缺血性损害”;另一方面这种改变可因血管壁硬化,弹性减低而脆性增加,最后某根血管突然破裂引起颅内出血,局部淤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导致脑组织受压及功能丧失,临床将该危害归为“出血性损害”。不管哪种情况,无论脑血管是出血还是阻塞,只要出现都会给病人造成程度不同的肢体运动、感觉、语言、平衡、智能等的障碍。轻则影响肢体活动,重则危及生命,后果都不堪设想,千万不可忽视。高血压在引起脑卒中众多危险因素中被列为第一位。
5.肾损害 高血压可以引起肾动脉硬化,影响肾功能,甚至会导致尿毒症。以上这些疾病,在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这些靶器官的损害,即为高血压三期。产生这些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血压使动脉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尤其是全身小动脉的长期痉挛,可能使血管壁发生营养不良性变化,内膜下蛋白性物质沉积,纤维组织增多,中膜肌层肥厚,动脉弹性减低,以致管腔变窄。由于小动脉内的变化,管腔内的沉积增厚变窄,医学上称此为“玻璃样改变”。全身各器官组织内的小动脉都会受到影响,其中尤以肾细小动脉最明显。因为小动脉痉挛,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心脏为了维持畅通的血液循环,必须加倍努力地收缩,才能使血液达到各处,其结果是心脏过于劳累,左心室肥厚以致扩张。肾则因肾小动脉硬化,形成肾缺血,最后产生血管紧张素,促使全身小动脉痉挛,这样又加重了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肾长期缺血,发生营养不良变化,肾功能也就受到影响。
6.眼底损伤 高血压可以引起眼底损伤,眼底损伤主要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尤其是舒张压持续性升高的程度、急缓和时限有关,观察内容包括视网膜、脉络膜、视盘等的改变。高血压早期,眼底检查大都是正常的。当高血压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视网膜动脉可出现痉挛性收缩,动脉管径狭窄,中心反射变窄;如血压长时间增高,视网膜动脉可发生硬化,动脉发生银线反应,动静脉出现交叉征;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网膜可出现出血、渗出、水肿,严重时出现神经乳头水肿。时间长久,这些渗出物质就沉积于视网膜上,眼底出现放射状小黄点,此时可引起患者的视觉障碍,如视物不清,视物变形或变小等。有资料显示,眼底损伤与心、肾损害及病死率成正比。眼底正常者心、肾也基本正常;眼底仅有视网膜动脉功能性收缩者中无1例死亡病例,即使有左心室肥厚和心脏扩大者的死亡人数也很少;发生单纯视网膜动脉硬化的患者则病死率也只有0.5%左右。但是,随着心、肾损害发生率的增加,视网膜动脉病变程度也逐渐加重。在已经出现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病死率也可以上升到27%,而伴有高血压性视盘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病死率会更高,可以达到50%。因此,眼底改变不容忽视。
以上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并发症,对于其他并发症不一一介绍。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所产生的压力。以毫米汞柱(mmHg)表示,也可以千帕(kPa)为单位,1毫米汞柱=0.133千帕。血压有收缩压和舒张压,俗称高压、低压。
我国已四次修订高血压诊断定义,与目前国际上两个主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血压定义基本一致。1999年2月出版的WHO(世界卫生组织)/ISH(国际高血压学会)《高血压治疗指南》也将高血压定义为:在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和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千帕),或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8.7千帕),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千帕),这三种血压情况均可诊断为高血压。WHO/ISH指南委员会的专家将临界高血压列为1级亚组,将收缩压140~149毫米汞柱(18.7/19.8千帕),舒张压<90毫米汞柱(12千帕)列为临界性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本上采用《1999年(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将18岁以上成年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进行以下分类(表2-1)。
表2-1 血压水平的定义与分类(WHO/ISH)
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患者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毫米汞柱(18.7/12千帕),也应诊断为高血压。高血压病的临床分期是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重要组织部分,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学会对1978年所定的高血压分期进行了修正,按器官症状有无和严重程度,将高血压分为三期。
第一期(Ⅰ期):无器官损伤的客观体征。
第二期(Ⅱ期):至少出现以下器官损伤的一种体征:①由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肥大;②肾动脉全部或局部出现狭窄;③蛋白尿或血清肌酐浓度轻度升高;④超声和放射学检查显示动脉硬化斑(颈动脉、主动脉、髂动脉和股动脉)。
第三期(Ⅲ期):器官损伤严重,出现以下器官损伤的症状和体征。①心脏: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②脑:短暂性脑缺血、脑卒中、高血压脑病;③眼底:视网膜有出血和渗出物;④肾:血清肌酐浓度>177微摩尔/升,肾衰竭;⑤血管:壁间动脉瘤、动脉闭塞疾病。
以上分期并非绝对不变,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若发现得早,治疗及时,使血压控制在满意的水平,Ⅲ期可以转化为Ⅱ期,Ⅱ期可以转化为Ⅰ期。反之,如血压没有很好地控制,Ⅰ期也可以迅速发展为Ⅲ期。这说明高血压引起的器官病变是可逆的。临床上常用的一般检查项目有以下几种,如心电图检查、血液脂质检查、肾功能检查、X线检查、眼底检查等。高血压的特殊检查主要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简称DSA),其最有价值之处是可发现青年人的大动脉炎。在诊断中如怀疑是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升高时,需要进行B超、CT扫描检查,以及了解肾上腺的大小,有无肿瘤等。另外,还要进行血、尿中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的生化检查。在高血压的鉴别诊断时,有关的特殊检查需配合应用,但不是每位高血压患者都必须要进行的。在确切诊断高血压时,该做哪些检查,须由医生研究确定,以免造成经济上不必要的负担。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高血压根据起病缓急和病情进展情况,临床上分缓进型高血压和急进型恶性高血压两种。缓进型高血压比较多见,约占95%,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达10~20年以上,早期常无任何症状,偶尔查体时发现血压升高,个别患者可突然发生脑出血,此时才被发现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往往是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高,起初血压波动较大,易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增高,去除病因或休息后血压能降至正常。若病情持续发展,高血压经休息不能降为正常,需要服降压药治疗,收缩明显升高,常提示动脉硬化。
早期高血压患者可表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眼花、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手脚麻木、疲乏无力、易烦躁等症状,这些症状多为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程度可不一致。
后期血压常持续在较高水平,并伴有脑、心、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这些器官受损可以是高血压直接损害造成的,也可以是间接地通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产生而造成的。这些靶器官受损的早期可无症状,最后导致功能障碍,甚至发生衰竭。如高血压引起脑损害后,可引起短暂性脑血管痉挛,使头痛头晕加重,一过性失明,半侧肢体活动失灵等,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以恢复,也可发生脑出血。对心脏的损害先是心脏扩大。当肾受损害后,可见夜间尿量增多或小便次数增加,严重时发生肾衰竭,可有尿少、无尿、食欲缺乏、恶心等症状。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很多,按照药理作用分为6类。
一种药物对这个患者有效,未必一定对其他患者有效,患者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很大,这种效果差异,是由于年龄、性别、种族不同,同时也有其他危险因素、心血管损害程度、药物不良反应等的影响。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重视“个体化”,及时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
对高血压者,开始治疗使用小剂量,以减少不良反应,多数患者需一种和两种以上药物联合应用来控制血压,我们称为药物的联合应用。如果一种药物无效时,可考虑换用另一类药物。如果一种药物部分有效时,最好是加用部分小剂量的第二类药物,而不是增加第一种药物的剂量。因为,小剂量的联合应用可以达到最大降压的效果,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降压药的合理联合应用方法有:利尿药加β受体阻断药;利尿药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或血管紧张素Ⅱ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加钙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加钙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加γ受体阻断药。
对高血压人群要进行干预
高血压流行是一个群体现象,群体的疾病应该用群体的方法来防治。国内外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社区防治应采用“高危人群策略”(只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检出、治疗、减少并发症)相结合的方法。社区高血压防治计划的根本目的是: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导,以高血压防治为重点的干预措施,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其主要目标是在一般人群中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在高危人群中降低血压水平,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社区控制计划成功的3个关键因素是:公众教育、专业人员教育和高血压患者教育。
主要方法是面对面的教育(常用于高危人群)和利用媒体(常用于全人群)进行教育。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面对面咨询可提高他们的健康知识、技能、自信心和配合治疗的顺从性。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使用电话作为咨询工具。优良的健康教育材料是基础,要求文字简练,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主题突出,标题醒目,形式多样。
广播和电视等现代传媒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有力手段,有闭路电视设备的社区应充分利用。内容要适合当地情况和群众接受能力,力求通俗,科学,形式多样,寓教于乐,争取收视率高的时间播放,同一信息可反复强化。
健康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也可以取得药品和食品生产厂商、社会团体、协会和私人的支持和帮助。宣教材料也可以成本销售以补充防治计划的经费。
不良环境是指对人们健康有害的物理环境(如污染)和社会环境(主要是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脂肪和盐摄入过多、缺少运动和精神压力过大等)。改变环境要靠政府行为和个人行为两方面结合起来。政府行为包括有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个人行为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卫生知识,改变不良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以及培养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和方法。应鼓励食品工业开发低脂食品和实用的低钠盐,生产无乙醇(酒精)饮料以及推广食品营养成分标签。取消烟草和香烟生产目前还为时过早,但也要采取措施逐步加以限制。
高血压患者检出的主要方法有3种:①基层医疗单位患者登记;②医院首诊患者测血压制度;③人群筛查。各地可根据条件采用。为预防高血压对社区中老年人(主要35岁以上)进行血压筛查效果肯定,如组织得当则花费有限。其优点是通过它可以进行大范围的健康教育,但不提倡单纯为取得患病率而进行筛查。要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恰当有效的治疗并详细做好随访记录。原则上用药物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长期服药,但根据情况可调整用药。对防治区进行疾病(主要是心、脑、肾并发症)监测和危险因素水平监测。具体方法因地而异,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采用国际标准方法。
据近30余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药物实验以及大量实验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的发病除遗传原因外更重要的与生活方式有关。这些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直接影响高血压的发病和预后。目前在若干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中除遗传、年龄和种族等因子尚无法改变外,其他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而改变的,国内首次人群综合干预20年来脑卒中发病率由1974年的137.9/10万下降至1994年的89.8/10万,下降34.9%,病死率则由69.3/10万降至18.4/10万,降低73.4%。近期国家“八五”攻关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区社区人群综合性预防研究得出,在干预区脑卒中发病率下降21.4%,病死率下降33.2%,冠心病病死率干预区4年平均为32.8/10万,对照社区则为44.8/10万,两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表明通过生活指导加上必要的药物治疗,不仅可以使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改善预后,同时可减缓人群平均血压随年龄而增长的速度,达到减少高血压、脑卒中与冠心病发病的目的。如芬兰北卡莱利亚计划、斯坦福五城市试验以及德国心脑血管疾病控制率升高,血压均值下降达到了脑卒中、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降低的良好效果。(www.xing528.com)
对人群生活方式的指导,既可用于已患高血压或还伴有其他致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高危对象,同时也可用于广大健康人群。通过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重、限盐、限酒等,不仅使部分高血压患者不必采用或减少药物剂量而血压得到控制,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广大群众普遍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采用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若干年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定可降低,人们身体素质必然会增强,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则是非常巨大的。当然对某些轻中度危险及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在生活指导的基础上还是需要采用降压药物治疗。总之评价生活方式的指导是否成功,若干年后可依据以下5条来判断:①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测压率、服药率、控制率是否提高。②目标人群中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是否下降。③高血压患者是否减少药物剂量或种类。④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的水平是否有下降。⑤人群中与高血压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冠心病等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是否有降低。
生活方式的指导内容应包括:①健康教育与卫生促进。②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用健康的生活习惯。③注意对高血压患者的检出。④加强随访与复查。
通过各种途径的健康教育和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医疗卫生人员和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的认识,包括:①什么叫高血压和测血压的重要性;②不论有无自觉症状,血压增高对健康都有害,易引起脑卒中和心脏病,但经过适当治疗常能得到控制;③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④高血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预防。促使政府部门、机关团体等组织出台一些制度和法规如公共场所不许吸烟,食品工业需标明某些食物的盐和脂肪的含量等。总之,宣传的目的要使全面认识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在措施上体现“预防为主”,教育医务人员除重视临床诊治外,也要学会在社区人群防病治病的本领,使广大群众了解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的发病因素、危害以及如何预防。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原则
现代医学研究与临床实践均证实,膳食是影响血压高低的重要因素,膳食成分与血压的关系很大。美国学者诺尔曼·卡普兰博士提出了可在家庭中治疗高血压的八步疗法,其中有六项直接与膳食(包括营养素在内)有关,本书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原则,供读者参考。
1.高血压病患者应节制饮食,避免进餐过饱,减少甜食,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俗话说,饮食常留三分饥,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本人工作和生活情况按标准算出摄入热量,再减少15%~20%。
2.避免进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三高”食物;适量限制饮食中蛋白质的供应量,每日每千克体重蛋白质的供应量应在1克以内。可常吃豆腐及豆制品、豆芽、瘦肉、鱼、鸡等,高血压患者不伴发高脂血症的,则每日可食1个鸡蛋。
3.餐饮中食用油宜选择植物油,如豆油、菜子油、玉米油等。这些植物油对预防高血压及脑血管的硬化及破裂有一定好处。忌食荤油及油脂类食品。
4.高血压患者应多吃维生素含量丰富及纤维素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平时饮茶宜清淡,忌饮浓茶、浓咖啡,少吃辛辣调味品。
5.忌烟。高血压患者戒烟可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平时要严格控制饮酒,即使少量饮酒,其饮酒量每日必须限制在50毫升以内,切忌一次饮完,并绝对禁止酗酒。
6.降低摄盐量。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钠的过多摄入对老年人心血管和血液黏度尤为不利,对于高血压更是一个致病因素。对一般患者来说,每日摄盐量应限制在6克以内,不要超过此限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每日摄盐量应限制在4克左右,这对降低和稳定血压大有裨益,对有些患者来说,摄盐量还可以再低些。
7.补充机体可吸收的钙,高钙饮食是控制高血压的有效措施之一。钙有“除钠”作用,可使血压保持稳定。有资料报道,高血压患者每天补充1 000毫克钙,连用8周,就可使血压明显下降。
8.主食宜多吃粗粮、杂粮如糙米、玉米,少吃精制的米和面;烹饪中宜多用红糖、蜜糖,少用或不用绵白糖、白砂糖。这样可以不断补充机体缺乏的铬,并改善和提高锌/镉比值,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减少镉的积聚,有益于高血压的防治。
9.改善膳食中的钾/钠比(即“K因子”),可使高血压病患者免除使用药物之苦。良好的K因子应是≥3,现代医学研究表明,K因子保持在3以上,才能使人体各器官、组织发挥良好的功能。当K因子降低到3以下时,甚至低至1~ 1.5时,高血压就猛烈地增加。一般植物的钾/钠比都在20以上,实验研究报告表明,K因子≥10的食物对高血压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如香蕉、柿子、苹果、红枣等食物的K因子均高于50,它们是高血压患者的降压妙品。膳食中应适当增加钾的摄入,或在烹调时用钾盐代替钠盐,同时应适当增加新鲜水果的摄入,都有助于降低血压。
具有降血压功效的食物有旱芹、菊花脑、荠菜、大蒜、洋葱、莼菜、茄子、番茄、山药、苦瓜、冬瓜、豌豆、绿豆、玉米须、槐花、西瓜、柿子、柿叶、香蕉、苹果、山楂、红枣、核桃仁、黑芝麻、黑木耳、银耳、香菇、紫菜、海带、腐竹、灵芝、虾皮、牡蛎、茶叶等。
家庭自测血压的方法
在许多医院,已经养成了35岁以上首诊患者测血压的制度,为了控制好高血压,并从根本上阻止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并发症就会明显减少,或降低到最小限度,甚至可以不发生。因此,定期监测血压是早期发现高血压的重要途径。提倡家庭自备血压计,学会自测血压,让亿万人掌握好这把防治高血压的金钥匙,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高血压,做到及早防治,而且会从根本上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提高生存质量。那么,家庭应怎样自测血压呢?
1.对血压计的要求 目前有水银柱式、气压表式和电子血压计三种。一般来说,水银柱式血压计测值较为准确,医院或诊所多采用此种血压计,也很适合家庭自测血压使用。使用中,采用的充气带宽度必须符合统一的标准。成年人用气带宽度为15厘米,长度为35厘米或更长,以能绕上臂一周以上为宜。试验证明,若能完全缠绕上臂一周,则测得的血压值与由动脉直接测量到的血压值基本一致。
2.血压的测量方法 测量血压前,应该让被测量者(或患者)安静休息15分钟,消除疲劳、紧张等对血压的影响。测量血压时,一般以坐位右臂的血压测量值为准。将血压计充气袖带紧贴上臂皮肤缠绕一周,在肘窝摸到肱动脉搏动处,放置听诊器。血压计读数面须面向检查者。当气囊充气,听诊脉搏音响消失后再使汞柱面上升30毫米,然后以每秒2毫米汞柱的速度缓缓放气。在此期间,当听到清晰的第一次搏动音时,血压计所示即为收缩压读数。继续放气,搏动音消失时的读数即为舒张压值。静待5分钟后,重复测压1~2次,反复核准血压值。
3.自测血压的注意事项
(1)正常人两臂的血压测值可不一样,一般是右侧臂肱动脉血压较左侧臂高1.33~2.67千帕(10~20毫米汞柱),高血压患者两侧臂血压差数比正常人更大。因而,临床规定测血压的标准部位是右上臂肱动脉部位。若遇有特殊情况,须作具体注明。
(2)收缩压以听到第一次血管搏动音为准;舒张压通常规定以声音消失为准,个别人声音持续不消失者,可采用变音时的测定值。
(3)一般均需连续测2~3次,取其平均值。也有的采用最后一次最低血压值为准。
(4)血压计的汞柱零点与心脏应在同一水平位置,在此水平位所测定的血压值与实际血压值相当。
(5)为儿童测量血压一定要用儿童专用袖带,捆袖带时不得超过上臂的2/3。如果没有专用的儿童袖带,可将大人的袖带折叠后使用,但不能过紧,以免发生误差。
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波动性,即夜间血压最低,晨起活动后迅速上升,在上午6~10点和下午4~8点各有一高峰,继之缓慢下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情况也与正常人相似,但总的水平较高,波动幅度较大。在活动、饱食、情绪激动、精神紧张或寒冷等状态下血压都会升高,日常生活中失眠、吸烟、饮酒和饮咖啡等也都会影响血压的变化。30岁以下的正常人应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多次血压超过17.3/11.3千帕(130/85毫米汞柱)者除应在医生指导下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外,更应每月监测血压,掌握血压变动趋势,适宜采取对策。服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应监测降压药作用最弱时点的血压(如晨起后血压)、最强时点的血压(如傍晚血压)和临睡前血压,一日多次服药者还要测量服药前的血压,其他时间的血压可根据需要随时测量。血压控制平稳者最好每日监测晨起后和临睡前的血压。购买家用血压计,应注意认清由国家计量部门出具的监测合格证,仔细读懂说明书或向售后服务人员及医生咨询应用注意事项,平时按要求认真维护和妥善保管,并每隔半年至一年到专门机构校准。遇有汞柱式血压计漏汞、其他血压计受潮或被磁化等应即停用,待检修合格后再用。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学会对血压不稳定、低危险因素的“诊室高血压”(又称白大衣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及初发性高血压患者,推荐动态血压监测。平时测量血压时,使用的是水银柱式血压计或电子血压计,只能测得某时某刻的血压,称之为偶测血压。人体血压在24小时内呈现出昼夜节律性变化,用以数字方式储存信号或数据的袖珍血压仪,连续监测24小时内的血压,称为动态血压。监测时间取上午8~9点至次日上午8~9点。监测当日,所测肢体应避免抽血等小的创伤,以免造成淤血或感染。受试者可照常工作、生活,日常活动也与以往保持一致。监测当日要求晚上10点以后休息,如有特殊情况需在监测记录表中注明。
临床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高压)在凌晨1~3点达到一日中的最低值,而于早晨6~8点出现一日中的第一个高值;舒张压(低压)的变化与收缩压相同。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曲线呈双峰型,即上午和下午血压较高,而午睡及夜晚睡眠时血压较低。少数呈单峰型,即白昼血压较高,夜晚血压较低。因此,动态血压是惟一一种能够提供患者夜间睡眠时血压的检测方法。它可发现夜晚血压未呈节律性下降而导致血压负荷增高的患者。夜晚血压负荷增高,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恰恰是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此外,有的患者血压波动很大,一日中的大多数时间很可能血压已经超出了正常范围,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及时发现这种异常变化的血压。
有的老年患者偶测血压时,显示为临界高血压,常认为是年龄所致的正常现象,从而未引起重视。但动态血压监测却显示其一日血压负荷已大于50%(大于40%即有诊断意义),甚至夜间收缩压负荷已达到100%,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很明显,高血压诊断成立,必须给予及时、系统治疗。还有的患者,一直在医院测量血压,收缩压常在21.3千帕(160毫米汞柱)以上,服用降压药效果不理想。而动态血压监测却显示其24小时平均血压、夜间血压及血压负荷均在正常范围,并发现其刚接触血压计时血压明显升高。因此,可以判断,该患者属于“诊室高血压”。发生这种情况时是否应用降压药物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如何预防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常见多发病,特别应当重视人群一级综合预防。要消除和控制与本病发生有关的危险因素,如调整人群的饮食、生活习惯、改善生活和工作劳动环境等。对临界性高血压或有家族史的子女则应采取个体二级预防措施,如严密随访观察、控制饮食质量,避免精神应激、加强体育锻炼,必要时给予适当的调压药等。对继发性高血压的预防,关键在于防治原发病。
在高血压的全方位防治策略中,一级预防占有重要地位。已证明,以健康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一级预防可使高血压的发病率下降55%。继之患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均可大幅度下降,整个防治的费用,工作量约可下降一半。一级预防的基本内容如下。
1.合理膳食。参考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可概括为两句话:即一、二、三、四、五和红、黄、绿、白、黑。一是指每日1袋牛奶。我国成年人每日需摄钙800毫克,但我国膳食普遍缺钙,一般每日摄入量为500毫克左右。每袋牛奶237毫升,含钙约280毫克,且较易吸收,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并有轻度降血胆固醇作用。二是指每日250克左右糖类,相当于主食300克,此量宜因人而异。可少至150克,多至500克。通过调控主食,可调控血糖、血脂及体重。三是指每日3份高蛋白食品,这是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不可忽视,也可增至4份。这样相当于每千克体重蛋白质1~1.5克。每份高蛋白食品相当于以下任意一种:50克瘦肉、100克豆腐、一个大鸡蛋、25克黄豆、100克鱼虾或鸡鸭。人体无蛋白仓库,过多蛋白食品不仅不能被储存,对肠道、肾、代谢均有害无益。 四是指四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单吃粗粮或单吃细粮营养素均不够全面,粗细粮搭配有明显蛋白质互补作用,能提高蛋白质利用率。粗粮的纤维素有助于降血脂,预防糖尿病、结肠癌、乳腺癌。过多甜食会促成肥胖、高胆固醇血症和高三酰甘油血症。虽然人群中盐敏感者只占1/3,其余的人摄盐多少对血压影响不大,但总的来说,盐过多不利健康。在烹调中可用醋或糖醋代盐。三四五顿指总量控制,少量多餐。有利防治糖尿病、减肥、降血脂。在每日摄入量不变情况下,早中餐所占比例大,有利于降血脂,减体重。晚餐所占比例大则相反。少量多餐可使血糖波动幅度及胰岛素分泌幅度变化趋缓。五是指每日500克蔬菜及水果。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日进食400克蔬菜及100克水果。新鲜蔬菜、水果除补充维生素、纤维素、微量元素外,业已证明尚有重要的防癌作用。红指红葡萄酒。每日50~100毫升红葡萄酒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轻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白葡萄酒、米酒、绍兴酒可能效果稍差。啤酒不宜超过300毫升,白酒不超过25毫升。黄指黄色蔬菜如胡萝卜、红薯、南瓜、玉米、西红柿。这类蔬菜和绿叶蔬菜富含胡萝卜素,能在体内转化成维生素A。缺乏维生素A,在儿童会因免疫力低而易发呼吸道、胃肠道感染,在成年人,可能与癌症发病有关。绿是指绿茶。绿茶含有茶多酚最多,有较强的抗氧自由基、抗动脉粥样硬化和防癌作用。白指燕麦粉及燕麦片。据研究,每日50克燕麦片煮粥,能使血胆固醇平均下降39毫克,三酰甘油下降76毫克,在糖尿病患者中,效果尤其明显。黑指黑木耳。每日10~15克即有明显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胆固醇作用。经北京心肺中心证实,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与小量阿司匹林相当。
2.适量运动。一般中老年人不提倡举重、角斗、百米赛这种无氧代谢运动,而以大肌群节律性运动为特征的有氧代谢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骑车、登楼、登山、球类、健身操等为好,各人随意选择。通常掌握“三、五、七”的运动是很安全的。“三”指每天步行的3千米,时间在30分钟以上;“五”指每周要运动5次以上,只有规律性运动才能有效果。“七”指运动后心率加年龄约为170,这样的运动量属中等度。比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分,6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10/分,这样能保持有氧代谢。若身体素质好,有运动基础,则可到190左右;身体差的,年龄加心率到150左右即可,不然会产生无氧代谢,导致不良影响或意外。
3.戒烟限酒。北京莫尼卡方案的一项研究表明,北京地区吸烟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系数为43.3%。同时发现吸烟对心肌梗死的危害与吸烟指数(吸烟包数/日×吸烟年限)的平方成正比,吸烟量大1倍,危害为4倍,吸烟量大2倍,危害达9倍。同理,当吸烟量少于5支/日时,吸烟的相对危险度已很低,因此如吸烟者不能彻底戒烟,可劝其减少吸烟量至每日5支以下。酒与烟不同,酒对心血管有双向作用,已如上述。
4.心理平衡。所有保健措施中,心理平衡是最关键的一项。保持良好的快乐心境几乎可以拮抗其他所有的内外不利因素。神经免疫学研究指出,良好的心境使机体免疫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对抵抗病毒、细菌及肿瘤都至关重要。
心血管保健除上述四项内容外,还要注意“3个半分钟”和“3个半小时”。由于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夜间突然起床时常伴有一过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并与心脏意外密切相关,因此有人提出“3个半分钟”即夜间醒来静卧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再双下肢下垂床沿半分钟,然后下地活动,就无心肌缺血危险。“3个半小时”指每天上午步行半小时,晚餐后步行半小时,中午午睡半小时。有研究表明,人体24小时血压呈双峰一谷,中午午睡能使波谷更深更宽,有助缓解心脏及血管压力。临床研究指出,有午睡30分钟以上习惯者,冠心病病死率降低30%。
总之,一级预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项因素间有交互作用和影响,应根据各人具体情况灵活掌握,综合应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预防高血压十口诀
一袋牛奶一个蛋,二便通畅记心间;
三餐饮食宜清淡,四体适度常锻炼;
五色果蔬不间断,每天只吃六克盐;
七情调节莫失控,八方交友心喜欢;
酒不喝来烟不抽,十分松弛心不烦;
百般措施重保健,千万重视常体检。
高血压十忌歌
一忌性子急,冲动发脾气;
二忌胸狭隘,心情变压抑;
三忌忙而乱,烦恼多难题;
四忌灾祸起,精神强刺激;
五忌嗜酒肉,体肥血管堵;
六忌少睡眠,熬夜不休息;
七忌猛回头,抬举过用力;
八忌大便结,解便血压增;
九忌嗜烟酒,受寒更应避;
十忌病吓倒,又怕太大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