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络养生保健操:探秘人体湖泊

经络养生保健操:探秘人体湖泊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古代的医家采用援物比类的方法,将人体的“奇经八脉”比作大江大河周围的湖泊、水库,有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认为奇经是一种性质比较离奇,具有经脉和络脉双重作用的奇脉。奇经八脉的地位介于经脉与络脉之间,其作用性质既似“经”又似“络”,与各经脉构成相互联系的“交会”关系。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

经络养生保健操:探秘人体湖泊

我们一定都非常熟悉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他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敬业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为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领衔所建的都江堰,至今还能运行而赞叹!正是这些分布在大江大河周围的大小湖泊水利工程,为防止洪水泛滥或干旱缺水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样,古代的医家采用援物比类的方法,将人体的“奇经八脉”比作大江大河周围的湖泊、水库,有调节和溢蓄正经脉气的作用。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所说“盖正经犹夫沟渠,奇经犹夫溯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裘沛然教授根据历代文献载述,结合临床体验,将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和特点归纳为:联系、渗灌、统辖及主导。认为奇经是一种性质比较离奇,具有经脉和络脉双重作用的奇脉。奇经八脉的地位介于经脉与络脉之间,其作用性质既似“经”又似“络”,与各经脉构成相互联系的“交会”关系。

1.督脉(图1-13)

图1-13 督脉

督脉的循行,起始于小腹部,当骨盆的中央,在女性,入内联系阴部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一络脉,分布外阴部,会合于会阴,绕向肛门之后,它的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在男性,则循阴茎,下至会阴部,与女性相同。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

督脉循行于身后背部,入络于脑。如果督脉脉气失调,就会出现“实则脊强,虚则头重”的病证,这都是督脉经络之气受阻,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之故。由于督统一身之阳气,络一身之阴气,不仅发生腰脊强痛,而且也能“大人癫疾、小儿惊痫”。同时,督脉的别络由小腹上行,如脉气失调,亦发生从少腹气上冲心的冲疝,以及癃闭、痔疾、遗尿、妇女子不育等证。

据《针灸大全》载八脉八穴,后溪通于督脉,其主治证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中风不语,痫疾、癫狂、头部疼痛,目赤肿痛流泪,腿膝腰背疼痛,颈项强直、伤寒、咽喉牙齿肿痛,手足麻木,破伤风盗汗等。

2.任脉(图1-14)

图1-14 任脉

循行路线: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会阴之分,上行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足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石门,会足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历建里、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上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上喉咙,会阴维于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会,环唇上至下龈交,复而分行,循面系两目下之中央,至承泣而终。

任脉的“任”字,有担任、妊养的含义。任脉循行于腹部正中,腹为阴,说明任脉对全身阴经脉气有总揽、总任的作用。故有“总任诸阴”和“阴脉之海”的说法。其脉气与手足各阴经相交会。足三阴与任脉中极、关元,阴维与任脉交会于天突、廉泉,又冲脉与任脉交会于阴交。足三阴经脉上交于手三阴经脉,因此任脉联系了所有阴经。

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胎”的功能,它所经过的石门穴,别名称为“丹田”,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原”。

任脉循行胸腹正中,于小腹部与足三阴交会,如脉气失调,可发生前阴诸病,如疝气白带、月经不调、不育、小便不利、遣尿、遗精、阴中痛等。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列缺通任脉,其主治证有痔疾、便泄、痢疾疟疾、咳嗽、吐血、溺血、牙痛、咽肿、小便不利、胸脘腹部疼痛、噎嗝、产后中风,腰痛,死胎不下,脐腹寒冷,膈中寒,乳痛、血疾等。

3.冲脉(图1-15)

图1-15 冲脉

冲脉是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都禀受它的气血的濡养。其上行的一支,出于咽喉上部和后鼻道,向诸阳经渗灌精气。向下的一支,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冲部分出,沿大腿内侧下行,进入腘窝中,下行于小腿深部胫骨内侧,到足内踝之后的跟骨上缘而分出两支,与足少阴经并行,将精气灌注于足三阴经;向前行的分支,从内踝后的深部跟骨上缘处分出,沿着足背进入趾间。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它和足少阴之络同起于肾下,出于足阳明经的气冲部,沿大腿内侧,向下行于中,再沿胫骨内侧,与足少阴经一起下行入于足内踝之后,入于足下。另一支脉,斜入内踝,出而入于胫骨、跗骨相连之处,经足背进入趾之间,入诸络脉之中,起到温养胫部和足部的作用。

冲脉起于气冲穴,伴随足阳明胃经,挟脐两旁上行,到胸中面分散。

冲脉和任、督同源异流,冲脉起于胞中,如脉气失调,则有月经失调、不孕、漏胎,小产等病出现;本经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等症。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公孙通于冲脉,其主治证有心(胃)痛,胸脘满闷,结胸、反胃、酒食积聚,肠鸣、水气,泄泻、噎嗝症,气急、胁胀、脐腹痛,肠风便血,疟疾,胎衣不下,血崩昏迷等。

4.带脉(图1-16)(www.xing528.com)

“带脉者,起于季胁足厥阴之章门穴,同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奇经八脉考)”。因此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状如束带,故称带脉。带脉的主要功能,总的说来是“约束诸经”。它从第二腰椎发出,围腰一周。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由于带脉出自督脉、行于腰腹,腰腹部是冲、任、督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冲、任、督皆起于胞中),所以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

图1-16 带脉

难经·二十二难》说:“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如带脉不和,可见妇女月事不调,赤白带下等症。《素问·痿论》:“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说明带脉失调,可发生痿症。在王叔和的《脉经》里,也有“诊得带脉,左右绕脐腹、腰脊痛冲阴股”等症的叙述。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临泣(足)通于带脉,其主治症有中风手足不举、肢体麻木拘挛,发热,头风痛,项肿连腮,眼目赤痛,齿痛、咽肿、头旋,耳聋,皮肤风疠痒,筋脉牵引不舒、腿痛、胁肋疼痛等。

5.阳跷脉、阴跷脉(图1-17)

阳跷者,足太阳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出于外踝下足太阳申脉穴,当踝后绕跟,以仆参为本,上外踝上3寸,以跗阳为郄,直上循股外廉,循胁后髀,上会手太阳、阳维于臑俞,上行肩外廉,会手阳明于巨骨,会手阳明,少阳于肩髃,上人迎,挟口吻,会于手足阳明,任脉于地仓,同足阳明上而行巨髎、复会任脉于承泣,至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五脉会于睛明穴,从睛明上行入发际,下耳后,入风池而终。(按:阳跷交会穴《甲乙》无风池、风府,据《难经》补。)

图1-17

A.阳跷脉;B.阴跷脉

阴跷者,足少阴之别脉,其脉起于跟中足少阴然谷穴之后,同足少阴循内踝下照海穴,上内踝上二寸,以交信为郄,直上循阴股,入阴,上循胸,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至喉咙,交贯冲脉,入鼽内廉,上行属目内眦,与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五脉会于睛明而上行。(按:阴、阳跷交会穴《甲乙》原无睛明,据《素问》王注补。)

跷脉的“跷”字有足跟和跷捷的含意。因跷脉从下肢内、外侧上行头面,具有交通一身阴阳之气,调节肢体运动的功用,故能使下肢灵活跷捷。又由于阴阳跷脉交会于目内眦,入属于脑,故《灵枢·寒热病》有“阳气盛则目,阴气盛则瞑目”的论述。《灵枢·脉度》还说:“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当数者为经,不当数者为络也。”意指男子多动,以阳跷为主;女子多静,以阴跷为主。卫气的运行主要是通过阴阳跷脉而散布全身。卫气行于阳则阳跷盛,主目张不欲睡;卫气于阴则阴跷盛,主目闭而欲睡。说明跷脉的功能关系到人的活动与睡眠

《难经·二十九难》:“阴跷为病,阳缓而阴急;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就是说阴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外侧的肌肉弛缓而内侧拘急;阳跷脉气失调,会出现肢体内侧肌肉弛缓而外侧拘急的病症。这说明跷脉与下肢运动功能有密切关系。

据《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申脉通于阳跷,其主治证有腰背强直,癫痫,骨节疼痛,遍身肿,满头出汗等;照海通于阴跷,其主治证有咽喉气塞、小便淋沥,膀胱气痛,肠鸣、肠风下血,黄疸、吐泻、反胃,大便艰难,难产昏迷,腹中积块,胸膈嗳气,梅核气等。

6.阳维脉、阴维脉(1-18)

图1-18

A.阳维脉;B.阴维脉

阳维起于诸阳之会,其脉发于足太阳金门穴,在足外踝下一寸五分,上外踝七寸,会足少阳于阳交,为阳维之郄,循膝外廉上髀厌抵少腹侧,会足少阳于居髎,循胁肋斜上肘、上会手阳明、手足太阳于臂臑,过肩前,与手少阳会于臑会,天髎,却会手足少阳、足阳明于肩井、入肩后,会手太阳、阳跷于臑俞,上循耳后,会手足少阳于风池,上脑空、承灵、正营、目窗、临泣,下额与手足少阳,阳明五脉会于阳白,循头入耳,上至本神而止。凡二十二穴。

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为阴维之郄,在内踝上五寸踹肉分中,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会足太阴、厥阴、少阴、阳明于府舍,上会足太阴于大横、腹哀,循胁肋会足厥阴于期门,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凡十四穴。

维脉的“维”字,含有维系、维络的意思。《难经·二十八难》:“阳维、阴维者,维络于身,溢蓄不能环流灌诸经者也。”说明阳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阴维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阳维维络诸阳经,交会于督脉的风府、哑门;阴维维络诸阴经,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维脉互相维系,对气血盛衰起调节溢蓄的作用,而不参与环流,如果功能失常则出现有关的病证。

阳维脉发病,出现发冷、发热、外感热病等表证,所以《难经·二十九难》说:“阳维为病苦寒热”,阴维脉发病,则出现心痛、胃痛、胸腹痛等里证,所以又说:“阴维为病苦心痛”。张洁古解释说:“卫为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苦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脉经》王叔和说:“诊得阳维脉浮者,暂起目眩,阳盛实者,苦肩息,洒洒如寒”;“诊得阴维脉沉大而实者,苦胸中痛,胁下支满,心痛”。以上都说明,阳维脉主表证;阴维脉主里证。《素问·刺腰痛篇》有“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的记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