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脉象
行筋骨,石投水,重按有,轻不应。
凡是病人有浮脉,说明人体气血充盈于表,因而不论是什么病,也不要管病程有多久,首先应考虑该病可能为表邪未解或者由于表邪不解引发的其他疾患。治疗自当因势利导,驱邪外出。缘此,周老(周仲瑛)以汗法为主,治疗过肾炎水肿、急性泻痢、黄疸型肝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类风湿关节炎及荨麻疹等,皆有疗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郭立中
[释文]
沉脉行于筋骨,如石投水中。《濒湖脉学》载:“沉脉……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如石投水,必极其底。”重按始得,轻取不应。如《诊家枢要》曰:“轻手不应,重手乃得。”王叔和在《脉经》中说:“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主病
沉属阴,主里证,冬时见,当无恙。
沉有力,水寒滞,沉无力,为阳虚;
脉沉迟,里寒证,脉沉数,有里热。
[释文]
(1)主病:沉脉是里证主脉。里证是疾病深入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它与表证正好相对应。沉脉常见于下痢、水肿、呕吐、停食积热,郁结气滞等里证。《伤寒论》载:“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沉脉者,附子汤主之。”
(2)正常脉:沉脉是冬令的正常脉象,其次为肥人多脂,脉象多沉伏于里,皆属正常。李中梓曰:“肾之为脏,配坎应冬,万物蛰藏……故脉主沉阴而居里。”《三指禅》说:“沉而无病世人多。”(www.xing528.com)
(3)相兼脉主病:脉沉而有力,为里实证,为水气、阴寒、积滞等,寒主收缩,水性沉潜,积滞在里而阳气郁伏;脉沉而无力,主里虚证,乃阳衰气微,无力统运营气于外,故脉来沉而无力。脉沉而缓慢,为沉迟,主里有阴寒;脉沉而快速,为沉数,主里热证。《四诊抉微》载:“沉寒痼冷,沉数内热,沉滑属实,沉涩气郁,沉弱虚热,沉缓水湿,沉紧冷痛,沉牢冷积,沉伏霍乱,沉细少食,沉弦癖痛。”
(4)脉理:沉脉的形成,多因阳气式微,无力运行营气于表,或气血汇集于里致体表气血减少不能鼓舞脉气所致。故清人张璐说:“沉为脏腑筋骨之应,盖缘阳气式微,不能统运营气于表,脉搏显阴象而沉者。”现代研究认为,心搏出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外周弹性阻力增加等因素可致沉脉。
沉脉行于筋骨,如石投水中。
浮、中、沉三候中,沉候更为重要,更能反映人体内部的真实情况。——著名中医学家·周仲瑛
3.脉因证治
(1)少阴病:脉沉迟,阳气衰微,症见下利清谷,四肢厥冷,手足寒虚,骨节痛。《伤寒论》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2)食滞内停:沉而有力,症见呕吐、嗳气、胃胀、纳呆、脉兼沉滑,为里有食滞积聚,当用消食去积,如鸡内金、山楂、谷麦芽、神曲等。
(3)痰饮、水肿:水肿为病,水饮停蓄于皮肤之间,营卫被遏,多见沉脉。《金匮要略》载:“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里水者,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名病水。”仲景曰:“病痰饮者当用温药和之。”凡饮停于肺,症见咳喘、胸紧、水肿、脉来沉弦而紧者,用小青龙汤治之,药用麻黄、白芍、细辛、干姜、桔梗、半夏、五味子、甘草等;饮停心下,症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小便不利,脉见沉弦等,可用苓桂术甘汤;若悬饮胸水,脉来沉弦有力,可用十枣汤逐水;水肿脉来沉迟,可用实脾饮;脉沉弱无力,尺脉为甚,当属肾阳衰微,应以真武汤温肾逐水。
(4)阳明腑实:脉沉数为里有实热如阳明腑实证,大便秘结,腹胀痞满,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沉数实,当以大承气汤峻下热结。吴谦有云:“诸热积结于里而成痞满燥实者,均以大承气汤之下也。”
(5)寒疝:寒疝腹痛,脉显沉紧,《金匮要略》载:“寒疝绕脐痛,或发则自汗出手足厥逆,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6)湿痹:关节肿痛,重着,小便不利,脉现沉细,《金匮要略》载:“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细者,此名湿痹……但当利其小便。”是说用利尿的方法可治疗水湿壅滞的关节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