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脉象
轻取有,重按无,飘飘然,肉上游。
[释文]
浮脉浮于皮表,轻取即得,重按时则不足。《脉经》中曰:“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难经》中说:“脉在肉上行也。”《濒湖脉学》中说:“浮如木在水中漂”;又说:“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
2.主病
浮为阳,表病居,秋应见,久病愁。
伤寒证,浮而紧;表风热,浮有力;
表虚证,脉缓浮;浮无力,多血虚。
[释文]
(1)主病:浮脉多主表证。如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如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脉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疾,故脉多浮数。
(2)正常脉:浮脉为四季平脉应秋季之正常脉。《内经》中说:“秋胃微毛曰平”,《濒湖脉学》说:“三秋得令知无恙。”(www.xing528.com)
(3)相兼脉主病:脉浮紧为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苔白不渴等;浮数为外感风热,多为风热感冒。浮而有力是表实,浮而无力是表虚,多见于感冒和某些急性热病初期。此外,某些久病阳气虚损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
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中记载有病脉二十四种,《濒湖脉学》中记载二十七种,《诊家正眼》又增加一种“疾脉”,故近代多以二十八种脉象论述之,即:“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疾”。共二十八脉。
(4)脉理:浮脉的形成,多因外邪侵袭肌表,体内卫阳之气抵抗外邪则正气外充,阳气浮越,鼓于表而致脉浮。如《诊宗三昧》所载:“浮为经络肌表之应,良由邪袭三阳经中,鼓搏脉气于外,所以应指浮满。”这表示了机体对疾病抵抗力的增加的表现。叵里虚血脱,气浮于外,则脉气不能内潜,有如浮荡精败,浮散神消。正如《诊宗三昧》所载:“病久而脉反浮者,此中气亏乏,不能内守。”故脉呈浮大而无力。这表示了机体衰弱,抵抗力低下。心脏极度衰弱,是阳气外脱的先兆。
3.脉因证治
(1)外感表证:凡外感风寒,卫阳郁闭所致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现证见浮脉,是脉证相应。如《伤寒论》所载:“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说明外感病凡见浮脉必以解表为先。浮脉是表证的脉象,浮而有力,可见发热、恶寒、咳嗽、体痛、脉浮紧而无汗,此为风寒表证,用麻黄、杏仁等药辛温发汗;如果发热、恶风、打喷嚏、流鼻涕、脉兼浮缓而自汗,实为表虚证,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等药调和营卫;如果恶寒轻,发热甚,口渴,脉浮数,则属风热表证,宜用桑叶、菊花、连翘等药清温发散。浮而无力,这是感受外邪,正气不足的征象,不管表证怎么样厉害,必须以黄芪、白术、芍药等药加强身体抗病力,配合荆芥、防风、薄荷等发散药,从里以治表。这些都体现了浮脉主表的辨证用药规律性。
(2)邪闭咳喘:凡表邪郁闭,肺气不宣所致急慢性支气管炎,症见咳喘,无汗等,多见浮脉。这是表邪闭塞,寒饮迫肺,致使肺气失宣,肺热蒸越所致。治疗常以麻黄散表邪,杏仁止咳喘,石膏宣肺热为主法。如《伤寒论》认为:“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发汗则愈,宜麻黄汤。”《金匮要略》载有:“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若浮大有力为风热壅结于肺,尤当疏风清热宣肺为宜。
(3)风水皮水:凡急性肾炎水肿,多因风邪挟有水湿,郁于肌表,症见恶风,骨节烦痛,多见浮脉。如《金匮要略》有:“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如《柳选四家医案·爱庐医案》载:“旬日内遍体俱肿,肤色鲜明。始也原有身热,不慎风而即止,亦无汗泄。诊脉浮紧,气喘促,小便闭,舌白,不思饮。证系水湿之邪,借风气而鼓行经隧,是以最捷。倘喘甚气塞,亦至危之道。治当以开鬼门、洁净府为要着。”可见风邪外袭,肺气失宣,乃致风水相搏,流溢肌肤所致病,宜用宣肺利水之法疗之。
内伤久病,下指浮大,按久索然无力者,为正气大虚之象。——著名中医学家、原《中医报》主编·魏治平
凡外邪暴病,指下浮大,按之索然空而无力者,为体虚病重,治当标本兼顾。——著名中医学家、原《中医报》主编·魏治平
(4)虚劳失血:凡贫血,气喘,心悸之人,由于阴血亏损,阳气外浮,其脉多见浮而无力,或浮大中空。如《金匮要略》有“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病人面无血色……浮弱,手按之绝者”,这是阴血亏于内,虚阳浮于外的气虚血脱证,脉必浮大无力,治当理其虚损为要。如《余听鸿医案》载:“俞姓,年二十余岁,齿衄如注,血流盈碗,面红目赤,脉来虚浮兼数,重按无力,神静不烦,口不臭秽,言语轻微。余曰:此乃少阴龙火上燔,齿热则龈肉离脱,齿缝血出不止,手足清冷,急用肉桂五分,研末饭丸,先空腹服下,食以米粥,使其压之下焦,再进甘凉咸寒滋降,导龙入海,再将生附子,麝香作饼,贴左足心涌泉穴,一剂血止,两剂手足转温,脉渐敛,和平如常矣。”又据《名医类案·内伤》载薛立斋治一儒者:“素勤苦,因饮食失节,大便下血,或赤或黯,半载之后,非便血则盗汗,非恶寒则发热,此思伤心脾,不能摄血归源。然血即汗汗即血,其色赤黯,便血盗汗,皆火之升降微甚耳。恶寒发热,气血俱虚也。乃午前用补中益气,以补脾肺之源,举下陷之气,午后用归脾加麦冬,五味,以补心脾之血,收耗散之液,不两月而诸症悉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