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的发生,多由于外邪侵袭,正气之虚损。而抗病功能衰弱,更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一旦病成,机体由于病理的反应,产生种种不适症候和脉象的变化,临床即据以“辨证”,分析疾病的性质、部位和虚实情况。医者临床辨证,主要依据病人脉症、体质情况、病程长短、病势的强弱进行全面分析,以达到对疾病的正确认识。
中医辨证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八纲为辨证方法,外感病多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入手,内伤病则求之于脏腑辨证。由于外邪侵入的原因、性质、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证候和脉象。病邪侵入某经,即呈现出某经之证候,也正由于出现某经之证候,可测知病邪侵入某经。或病邪侵入某脏某腑,即可表现某脏某腑的证候。如邪陷于肝,则有右胁胀痛,脘满心烦喜怒,现弦大之脉症。侵及心可能出现心悸气短胸闷,脉结代不整之脉症。犯脾则有消化不良,腹胀脘闷,食少纳呆,脉弦虚或沉滑之脉症。六经辨证也以脉症为基础,如发热恶寒、头痛项强,为太阳病,其脉必浮。如脉不浮而反沉,虽现发热恶寒之太阳表证,因其脉沉,而称为少阴病。所以六经辨证并非单纯在症状上的分析,更主要的是在脉症上的识别。只有四诊综合运用,脉症兼顾,才能全面了解病情,正确拟订治疗方案。以头晕为例:头晕的原因很多,肝阳上亢,虚阳上泛,痰火上涌,血虚气陷,皆可致头晕,如不根据脉象和头晕情况,做深入细致的鉴别,辨证必成空谈。并发症在辨证上,也有一定作用,如认真诊清脉象,即如深夜燃犀,则病情无所遁其形矣。如头晕脉浮弦,伴寒热往来,为少阳病头晕;脉浮,身热恶寒为太阳病头晕;如脉左关弦大、弦数,为肝热上冲之头晕;脉右关弦滑上午较重,多为痰火头晕;脉象细数或虚数,伴失眠多梦,健忘神疲,多属阴虚火泛;脉象沉细,心悸气短、脘满身倦、消化不良、舌淡便溏,每见于血虚气陷之头晕。(www.xing528.com)
又如临床常见之咳嗽,表面看来有咳嗽、气短、有痰,可以止嗽化痰法治其标,但不能彻底治愈。只有针对病因、症状,标本兼治,效果才能理想。咳嗽常见的有风寒咳嗽,同时伴发热恶寒,头疼肢痛,鼻塞流涕,痰稀白,脉浮或浮紧,治宜疏风散寒、化痰止嗽法。风热咳嗽,咳嗽不爽,痰黄稠,咽痛,脉浮数,宜疏风清热、化痰止嗽法。伤暑咳嗽,头眩心烦,恶风身痛,脉濡数,宜清解暑热、化痰止嗽法。燥热咳嗽,干咳无痰,或痰黏不易咳出,鼻咽干燥,脉细数或虚数,宜清肺润燥止嗽。热毒陷肺之咳嗽,身壮热恶寒或寒战,咳痰带血呈铁锈色,脉洪大滑数,舌红,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止嗽。湿痰咳嗽,痰多稀白,脘闷便溏,脉弦细或虚弱,宜健脾化湿止嗽化痰。肝气犯肺咳嗽,胸满胁痛,食少脘闷,脉弦数或弦滑,治宜平肝宣肺,清热止嗽。虚痨咳嗽,咳嗽潮热,盗汗痰中带血,脉细数或虚数,宜养阴抗痨清热化痰止嗽。故辨证时应认清六经之脉症及在某一疾病过程中,何者为主症,何者为兼症,何者为主脉,何者为兼脉,何者为变脉,临床应在复杂脉证中,认清病在何经,是并病,还是合病,治疗方有把握。如右胁胀痛,身倦脘满,心烦喜怒,左脉弦大有力,知为肝中郁热,宜用疏肝清热宣郁法。如胃脘胀满腹痛,消化迟钝,脉沉细,为脾阳不振,气滞不宣,宜健脾和胃导滞。如脉不沉细而现弦滑,为食热壅滞,胃失和降,宜清化食热、和胃导滞。若腹胀脘满,身热疼痛较剧,脉象滑数,为湿热壅滞,气郁酿毒,治宜清热解毒、理气化瘀。由此说明脉诊在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代医学临床常见各种疾病,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其发生发展和转化,亦与脉象的演变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有规律可循,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防治疾病及预测转归也有一定作用。这里仅就管见所及,简述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