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毒性痢疾:心血管系统损害、循环衰竭和昏迷状态

中毒性痢疾:心血管系统损害、循环衰竭和昏迷状态

更新时间:2025-01-20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对心血管系统可使周围血管痉挛,造成微循环障碍,心肌损害,发生休克,临床表现为中毒型痢疾。中毒性痢疾多发生于3~5岁小儿,起病急,可分两型,分别为脑类型和循环衰竭型。脑炎型中毒性痢疾发病急,尚未发生腹泻前已进入昏迷状态。循环衰竭型中毒性痢疾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和休克,体内水和电解质分布不均,血液大量停留于静脉血管床内,使有效血循环量减少。

细菌性痢疾是小儿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由痢疾杆菌引起,因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物而传播。本病多发生于夏秋季,在气候炎热、人口密集、环境和饮食卫生不良地区可发生流行,以发热、腹痛、腹泻脓血便为特点,有些患儿在未发生腹泻前即出现高热、昏迷、惊厥、休克症状,称为中毒性痢疾。

一、病理生理

痢疾杆菌属志贺菌属、革兰染色阴性。根据其生化反应和抗原组成分为四组:即志贺、福氏、波氏、宋内痢疾杆菌,每型又可分为不同的血清型,相互间无交叉免疫力,故容易发生再感染。各型疾病引起的症状严重性不同,志贺菌引起者最重,宋内菌最轻。

痢疾杆菌自口进入,部分可被胃酸破坏,残存的少量细菌到达小肠即可致病。实验发现少至10~100个细菌即可使志愿者10%~40%发病。细菌可产生内毒素,使人体产生强烈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可致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神经细胞变性,发生昏迷和惊厥。对心血管系统可使周围血管痉挛,造成微循环障碍,心肌损害,发生休克,临床表现为中毒型痢疾。毒素可刺激腺苷环化酶使小肠细胞内cAMP浓度增高,引起小肠分泌增加。细菌侵入肠黏膜使黏膜充血、水肿、炎症渗出。坏死组织形成灰色假膜,假膜脱落可见溃疡,黏膜下血管破坏,故有黏液脓血便,肠病变使其运动失调,产生肠痉挛和腹痛。黏液脓血可刺激直肠括约肌,产生里急后重感。

二、体液紊乱的特点

由于腹泻可使小肠液大量损失,故可发生脱水。早期脱水轻,多为等张性或高张性。如病情严重或已持续数天,患者不能进食,可发生严重脱水,其脱水可为等张或低张性。由于饥饿使体内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加上尿少致使酸性代谢物不能排泄,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d,起病有发热、腹痛和腹泻。腹泻轻者每日数次,重者10~20次,有黏液脓血,腹泻前先有腹痛,排便时有里急后重感,便意频繁而无粪质排出,精神疲乏、食欲减退,高热者可发生惊厥,病程超过2个月称为慢性痢疾。

中毒性痢疾多发生于3~5岁小儿,起病急,可分两型,分别为脑类型和循环衰竭型。脑炎型临床表现有高热、嗜睡、谵妄直至昏迷、反复发生惊厥,颈强直、有脑膜刺激征,瞳孔散大,两侧不对称,对光反射消失,心率快,呼吸快而不齐,继而出现呼吸暂停、双吸气。最后由呼吸衰竭而致死亡。

循环衰竭型中毒性痢疾以休克为主要表现,体温不升,四肢冰凉、皮肤发绀或呈斑驳状,面色青灰、血压低、继而发生休克和昏迷,心率慢而弱,终至心跳停止而死亡。由于中毒症状常发生于腹泻之前,容易发生误诊,故在流行季节对发热、精神改变、中毒症状明显者,可用肛管取粪便检查。

实验室检查显示周围血白细胞增多,常在(10~3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严重者出现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粪便外观有大量黏液及脓液,且带鲜血,显微镜检查可见大量脓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培养可得痢疾杆菌。脱水严重者可做血清电解质测定及血气分析。

四、液体治疗

疾病早期因发热、进食减少,加上腹泻黏液、脓血便,故可发生轻至中度脱水,多为高张性,可用维持液补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用量可根据脱水程度给予。如腹泻频繁或已持续数日,加上病情重不能进食,可致中度或重度脱水,多为等张性甚至低张性,可按脱水性质和程度分批分期补液。(www.xing528.com)

脑炎型中毒性痢疾发病急,尚未发生腹泻前已进入昏迷状态。患者高热、呼吸加快,肺部和皮肤蒸发的水分较多,可发生轻度脱水、常为高张性,可供给维持液,先供给累积损失量30~50ml/kg,按中速输入,然后供给生理需要量按100ml/418.kJ供给。发热者体温升高1℃输液可增加12%,应按慢速度输液,以免发生液体过量而加重脑水肿。在液体中可加入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并加地塞米松0.3~0.5mg/kg,有退热、解毒、降低颅内压作用。如高热、惊厥者可用氯丙嗪或异丙嗪0.5~1mg/kg,肌注或静注,有退热、解痉、减低氧耗量作用。如前囟隆起、视神经乳头水肿,有颅内压增高者给20%甘露醇1g/kg,快速滴注,有利尿和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同时查血电解质,如为低钠血症引起的脑水肿,可根据血钠值计算所需钠量后用3%氯化钠及5%碳酸氢钠补充。如系由低血钙引起的惊厥,可给10%氯化钙或葡萄糖酸钙10ml加于输液中滴注。如呼吸不规则,两侧瞳孔不对称、颈项强直示有脑疝,应加强脱水治疗。

循环衰竭型中毒性痢疾表现为周围循环衰竭和休克,体内水和电解质分布不均,血液大量停留于静脉血管床内,使有效血循环量减少。治疗可按重度脱水分批补液,用平衡盐溶液,先快速补充血容量,后用中速补充细胞外液,并做血电解质及血浆[]测定,如有酸中毒即应补碱,可用5%碳酸氢钠5ml/kg滴注,如出现心跳有力、血压上升、循环改善则说明治疗见效。如实际[]仍低,4h后可重复应用。为了兴奋微循环、扩张血管、解除心脏的抑制,可用副交感神经阻滞药东莨菪碱或阿托品,654-2用量为0.3~0.5mg/kg、阿托品用量为0.03~0.05mg/kg,用葡萄糖液2ml稀释后静脉注射,10~15min一次,直至瞳孔扩大、面色转红、手足温暖,循环改善。为了提高机体应激能力、改善心肌传导、抵抗休克,可给地塞米松0.3~0.5mg/kg加于输液中滴注。如有呼吸衰竭可用呼吸兴奋药,如尼可刹米10mg/kg,洛贝林3~6mg,哌醋甲酯20mg。对血容量已补足而血压未恢复者,要注意继续纠正酸中毒,也可给异丙肾上腺素或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

五、其他治疗

注意消化道隔离护理,病人排泄物应做消毒处理,口渴者可多饮水或果汁,食物以清淡及半流质为宜,忌食多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有高热者可温水擦浴或服阿司匹林。抗菌药可选用复方新诺明50mg/(kg·d)、呋喃唑酮10mg/(kg·d)、红霉素30mg/(kg·d)、氧氟沙星10mg/(kg·d)、羟氨苄青霉素30mg/(kg·d)、氯霉素30mg/(kg·d),严重病例可用氯霉素或氨苄青霉素0.1/(kg·d)加于输液中滴注。

(罗宏英)

参考文献

1 罗佩珍.急性腹泻治疗.见:王继山,陈俭红.实用小儿胃肠病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98-404

2 吴 奎.体液与外界的交流.见:池肇春,周长宏,杨南.胃肠病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的诊断与治疗.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5:24

3 王凤文.液体疗法.第三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55-373

4 何 梅.203例乳糖酶缺乏和乳糖不耐受.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9,26(6):339-242

5 Carroccio A,ontalto G,Cavera G,et al intolerance and self-reported mild intolerance.relationship with lactose maldigestion and nutrient intake.J Am Coll Nutr,1998,17:631-63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