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产后身痛
产褥期间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麻木、重着感者,称为“产后身痛”。本病发生于产后,属产后病范畴。产妇由于分娩失血,耗伤精力,百脉空虚,易患身痛,主要病因有血虚、肾虚、血瘀和感受外邪等。《诸病源候论》首论及其病机:“产则伤动血气,劳损脏腑,其后未平复,起早劳动,气虚而风邪乘虚伤之,致发病者,故曰中风。若风邪冷气,初客皮肤经络,疼痹不仁。”本病中药治疗预后较好。
一、临床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产后身痛的主要病因病机为产后血虚,经脉失养;或产后血虚,风寒湿之邪乘虚而入,稽留关节、经络所致。
1.血虚 产时失血过多,四肢百骸空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致肢体麻木,甚或疼痛。
2.肾虚 女子腰肾,胞脉所系,素体肾虚,复因产伤动肾气,胞脉失养,则腰膝、足跟疼痛。
3.血瘀 产后多虚多瘀,若余血未净,瘀血滞留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亦致身痛。
4.外感 产后百节空虚,卫表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客于经络、肢节,痹阻作痛。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病史:产时或产后出血过多,或产后受风寒、寒湿所侵,或居处潮湿,或有痹证史。
②症状:产褥期出现肢体关节酸楚疼痛或麻木重着,甚至屈伸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关节刺痛,或腰腿疼痛。
③检查
体格检查:可有痛处关节活动受限,或关节肿胀按之疼痛。
其他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抗溶血性链球菌“O”或类风湿因子正常。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中医内科痹证鉴别。主要以发生于产褥期为辨。若产褥期以后仍未愈者,则属“痹证”。与风湿病和类风湿病相鉴别。
病因病机示意图
①风湿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由变态反应引起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证,以心脏和关节受损显著,其关节炎发病特征呈多发性、游走性、对称性,多累及大关节,局部呈红、肿、热、痛的炎症表现。心脏病损反复加重可导致风湿性心脏病,实验室检查有血沉加快,抗“O”、黏蛋白增高,心电图检查可有P-R间期延长等。
②类风湿关节炎:是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关节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呈多发性、对称性肿痛,出现晨僵;病程迁延多年,反复发作可致关节强直及畸形;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免疫球蛋白多增高,血沉多增快;X线检查有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或软骨破坏,关节畸形、强直,骨质疏松等病理性改变。
2.辨证思维 辨证重在辨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并结合全身症状和舌脉。如肢体关节酸楚麻木为主,多属血虚;若痛有定处,按之益甚,多属血瘀;痛处走窜不定者多属风,冷痛而喜热者多属寒;重着而痛者多属湿。
(三)治则思维
治疗以调理气血为主,纵有风寒湿邪,也应养血为主,稍加通络。
(四)辨证论治
1.血虚
【证候】 产褥期间,遍身疼痛,关节酸楚,肢体麻木,面色萎黄,头晕心悸,气短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 因产失血,血虚未复,百骸空虚,四肢关节失于濡养,故遍身疼痛,肢体酸楚麻木;血虚不能上荣于面,见面色萎黄,头晕;血虚不能养心故心悸;血虚气弱,故气短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皆为血虚之象。
【治法】 补血益气,活血通络。
【处方举例】 黄芪12g,桂枝9g,白芍9g,生姜8g,大枣9g,秦艽9g,当归9g,鸡血藤12g。
2.肾虚
【证候】 产后腰背疼痛,或足跟痛,腿脚无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 素体肾虚,因产耗伤肾气,精血俱虚,腰为肾之府,足跟乃三阴经络所过,故肾虚则腰背疼痛,足跟痛,或腿脚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肾虚之征。
【治法】 补肾通络,温经止痛。
【主方】 养荣壮肾汤(《叶氏女科证治》)加秦艽、熟地黄。
【处方举例】 桑寄生12g,续断12g,杜仲12g,独活9g,当归9g,防风8g,肉桂5g,生姜8g,川芎6g,秦艽10g,熟地黄10g。
3.风寒湿
【证候】 产褥期中,遍身疼痛,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或痛处游走不定,或疼痛剧烈,宛如针刺,或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恶风怕冷。舌质淡红,苔白或白腻,脉细弦或浮紧。
【辨证】 产后体虚,腠理不密,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留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若风邪偏盛,则游走窜痛;若寒邪偏盛,则疼痛剧烈如针刺;若湿邪偏盛,则肢体关节肿胀、麻木、重着;风寒束表,则恶风怕冷。苔白或白腻,脉细弦或浮紧均为产后感寒之象。
【治法】 养血祛风,散寒除湿。
【主方】 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处方举例】 独活12g,桑寄生12g,秦艽9g,防风8g,细辛3g,白芍8g,川芎6g,地黄8g,杜仲8g,牛膝8g,茯苓9g,桂枝9g,当归9g,人参12g,甘草8g。
4.血瘀
【证候】 产后遍身疼痛,或四肢关节刺痛,屈伸不利,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恶露色暗红、下而不畅。舌质紫暗,脉弦涩。
【辨证】 产后多瘀,血行不畅,瘀阻经络关节,则产后遍身疼痛,或关节刺痛;瘀血阻滞胞宫则腹痛拒按,恶露色暗红、下而不畅。舌质紫暗,脉弦涩,均为血瘀之象。
【治法】 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主方】 身痛逐瘀汤。
【处方举例】 当归12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甘草8g,秦艽8g,羌活12g,没药5g,五灵脂8g,地龙5g,牛膝8g,香附9g。
(五)病程观察
1.在血虚证型中,若上肢疼痛为主,加桑枝宣络止痛;下肢疼痛加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药下行。
2.在风寒湿证型中,若关节疼痛恶风,游走无定者,加羌活以祛风通络;重着麻木明显,酌加苍术、木瓜以除湿;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加青风藤、伸筋草以宣络止痛。
3.在血瘀证型中,若小腹疼痛拒按,加益母草、炮姜以温经通络,化瘀止痛。
(六)预后转归
若及时治疗,大多可以治愈,预后佳。若失治、误治,日久不愈,关节肿胀,屈伸不利,甚则僵硬变形,转为“痹证”,不易治愈。
(七)预防与调护
1.本病多因产后血虚肾亏,经脉及胞脉失养,或因起居不慎,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络所致。因此产后当注意摄生,避风寒,居处宜温暖干燥。
2.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受邪。
(八)疗效评定
1.治愈 肢节疼痛消失,各项检查正常。
2.好转 肢节疼痛明显减轻,各项检查尚未完全恢复正常。
3.未愈 肢节疼痛症状无改善,各项检查可能异常,呈风湿病等表现。
二、名家医案
1.王子瑜医案——血滞经络,络脉不通
李某,女,32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83年3月12日。
【主诉】 剖宫产术后35天,周身关节刺痛20天。
【现病史】 患者5周前做剖宫产、术后20天周身关节刺痛,其痛难忍,时而窜痛,活动时疼痛稍减,静则加剧,日轻夜重,每遇风寒疼痛更甚,腰痛僵直,不能俯仰,手足痉挛不能屈伸。
【查体】 舌质紫暗,脉象沉弦。血沉36mm/h,抗“O”(—)。
【诊断】 产后身痛。
【辨证】 血滞经络,络脉不通。
【治法】 通经活络,佐以疏表。
【方药】 酒当归12g,红花6g川芎10g,鸡血藤12g,生黄芪15g,桂枝10g,片姜黄10g,威灵仙10g,伸筋草10g,蜈蚣研吞1条,生姜3片。6剂,水煎服。
二诊(1983年3月20日):服药后身痛显减,但仍腰酸痛。舌暗,苔薄,脉沉弦。效不更方,宗前方去片姜黄、红花,加杜仲15g,狗脊15g,巴戟天10g。6剂,水煎服。
三诊(1983年4月2日):诸症又减,腰痛亦轻,舌暗,苔薄,脉弦。再拟丸药调理善后。舒筋活血片、补肾强身片,坚持服用1个月病愈。
【按语】 产后百脉空虚,气血虚弱,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而入,留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正如《叶天士女科》所言:“若血瘀不尽,流于遍身则肢节疼痛。”治疗若单纯活血化瘀,散邪通络,则与产后多虚之病理特点不符,因此,佐以益气补血、强筋壮骨之品。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www.xing528.com)
2.王子瑜医案——气血虚弱,兼感风寒
刘某,女,37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82年7月23日。
【主诉】 产后腰背关节痛1个月余。
【现病史】 患者2个月前正常生产后,生产20天后发生腰背关节疼痛,自汗多,身冷怕风,手足发凉,遇寒后症状加重,肢体酸楚麻木,伴心悸,气短,乳汁清稀。
【查体】 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无力。查血沉、抗“O”均正常。
【诊断】 产后身痛。
【辨证】 气血虚弱,兼感风寒。
【治法】 益气养血,佐以疏邪调和营卫。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处方:潞党参15g,生黄芪、炙黄芪(各)15g,当归10g,桂枝10g,白芍15,鸡血藤15g,秦艽、防风各10g,生姜3片。6剂,水煎,日1剂。饭后服。注意保暖。
二诊(1982年8月12日):服上方6剂后,周身疼痛、心悸气短、腰酸冷痛症状消失,时而头晕、疲乏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气血尚虚,再拟丸药调治:人参养荣丸、补中益气丸、超级大国鹳膏连服1个月病愈,追访未复发。
【按语】 产后身痛多因产后气血虚弱,经脉失养,或产后易出虚汗,卫阳不固,外邪乘虚袭于经络所致,属虚实夹杂之证。故在治疗上首先应分清虚实轻重。本案症舌脉示气血亏虚较甚,故治以益气养血为主,佐以疏邪调和营卫,临床疗效较好。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3.王子瑜医案——肾阴不足,气血亏虚,风寒乘虚侵袭
杨某,女,36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84年4月6日。
【主诉】 产后遍身关节疼痛20天。
【现病史】 2个月前正常生产,产生恶露量多,色淡质稀,淋漓不尽,产褥期5天开始遍身关节疼痛难忍,严重时卧床不起,遍身冷汗,素有关节痛史。
【查体】 苔白腻,脉浮紧迟弱。血沉:38mm/h;抗“O”:800U;类风湿因子阴性。
【诊断】 产后身痛。
【辨证】 肾阴不足,气血亏虚,风寒乘虚侵袭。
【治法】 温阳散寒,佐以疏风止痛。
【方药】 制附子12g,生黄芪、炙黄芪(各)15g,炒白芍15g,桂枝10g,白术15g,当归10g,细辛末(吞)1g,生姜3片。6剂,水煎饭后服。
二诊(1984年4月14):服药后,汗出显减,但身痛怕风依然,舌脉如前,再宗前方,去制附子,加制川乌6g,独活10g,防风10g。6剂,水煎服。
三诊(1984年4月28日):上方连服12剂,身痛显著减轻,惟腰痛,足跟痛,履地尤甚。舌淡,苔白,脉沉弱。风寒虽减,肝肾不足,继服前方去川乌、细辛、白术、炒白芍,加续断15g,杜仲15g,桑寄生20g,生白芍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
四诊(1984年5月18日):服药后腰痛、足跟痛大减,舌淡,苔薄,脉虚弦。再拟益气养血,调补肝肾。
处方:台党参15g,炙黄芪15g,当归10g,制首乌15g,白芍15g,黧豆衣15g,桑寄生15g,续断15g,杜仲15g,狗脊15g,枸杞子15g。7剂,水煎服。
五诊(1984年5月28日):服药后身痛等症基本消除,惟而腰酸腿软,下肢尤甚。舌脉如前。证属肝肾不足,治宜补肾健脾,再拟丸药调治,用桂附八味丸、参苓白术丸,坚持服药2个月,半年后随访,病愈恢复工作。
【按语】 患者有关节痛史,新产后肾阴不足,气血亏虚,风寒乘虚侵袭,以致痹痛重证,治宜温阳散寒为主,佐以益气养血,疏风止痛。开始用附子、桂枝温阳散寒颇合病机,由于药力不够,阳气虽渐复,但疼痛未减,故将原来附子改为散寒止痛力强之制川乌,配合黄芪、当归补气养血,白术健脾燥湿,防风、细辛散风止痛。服药后疼痛显减,但由于热药过量,又出现阴精不足,足跟痛等症,又将原方去辛热温燥之品,加入滋补肾阴之品而收全功。本案说明:对于产后身痛的治疗应以扶正养血为止,或扶正祛邪兼施。而不能单一使用温热、祛寒之剂,谨防邪去伤正之弊。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4.许润三医案——血虚寒凝
陈某,女,25岁,已婚。
【就诊日期】 2005年11月25日。
【主诉】 产后全身疼痛6个月。
【现病史】 患者半年前正常分娩,产后恢复尚可,但因产后感觉燥热,吹空调后出现浑身疼痛,后哺乳3个月,停止喂哺,仍觉全身疼痛不适。月经2个月前复潮,周期、经量正常,无明显痛经。曾在风湿免疫科诊查,风湿因子、类风湿因子、血沉等免疫相关指标正常。现仍时感全身疼痛不适,关节疼痛不明显,腰酸,饮食正常,大小便正常。
【查体】 舌质紫暗,舌苔薄白,脉细滑。
【诊断】 产后身痛。
【辨证】 血虚寒凝。
【治法】 养血祛风,通络止痛。
【方药】 黄芪桂枝五物汤。处方:防风20g,生白术15g,生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0g,生甘草10g,当归10g,木瓜10g,生姜3片,大枣6枚。水煎服,日1剂。
复诊:服药7剂,患者疼痛症状缓解,因发于产后,故方中加淫羊藿30g补肾壮腰止痛。经治3个月余,诸症渐平。
【按语】 产后百骸空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加之风寒乘虚入侵,痹阻气血,故产后全身疼痛。医者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治疗,方中重用黄芪补气,伍桂枝益气扶阳,和血通痹;配防风则益气不留邪,祛邪不伤正;合当归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偕木瓜益气祛湿,通痹止痛。二诊时,患者主症明显改善,虑产后气血肝肾俱虚,故重加淫羊藿补肾壮腰止痛。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5.路志正医案——气血两虚,肝肾不足,胃失和降
韩某,女,36岁,已婚。
【就诊日期】 2004年2月27日。
【主诉】 产后左肩、双膝、双足跟疼痛1年。
【现病史】 患者1年前产褥期间受风后,出现左肩关节、双膝关节、双足跟疼痛,伴恶风寒,曾服汤药治疗,但现仍觉关节疼痛,恶风寒,无汗出,有时胃脘不适,口苦,有时口臭,饥饿时偶有胃脘痛,无泛酸,眠差,大便偏干,1~2日一行;月经周期正常,量偏少,色暗,有血块。
【查体】 面色萎黄,舌暗红,边有瘀点,脉细弦。
【诊断】 产后身痛。
【辨证】 气血两虚,肝肾不足,胃失和降。
【治法】 益气血,补肝肾,和胃降浊法。
【方药】 生黄芪12g,当归10g,丹参15g,赤芍、白芍(各)10g,桑寄生12g,首乌藤20g,苏梗(后下)10g,厚朴10g,黄连6g,肉苁蓉10g,火麻仁12g,桃仁9g,杏仁9g,炒莱菔子1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04年3月6日):上药服后关节疼痛有所减轻,遇风寒加重,纳可,多梦易醒,二便调。舌体瘦,尖红,根部苔薄腻,脉细弦。治宗前法。
处方:上方去黄连、桃仁、杏仁,加炒三仙(各)10g,炒杜仲12g,黄芪15g,炒枳实12g。
三诊(2004年3月22日):再进14剂后左肩痛有减,仍觉双膝、足跟疼痛,右侧为甚,阴雨天症状加重;恶风寒,纳食可,夜眠多梦,不易入睡,大便偏干,2日一行,排出不爽;月经量少,色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水滑,脉细滑小数。治宗前法。
处方:生黄芪15g,丹参12g,首乌藤18g,川牛膝12g,片姜黄10g,生地黄12g,牡丹皮10g,忍冬藤15g,桑枝20g,秦艽10g,地龙12,萆薢15g,晚蚕沙(包)15g,汉防己15g,黄柏10g,炒苍术10g。
外洗方:马鞭草20g,清风藤30g,络石藤30g,防风10,防己10g,苏木20g,制乳香、没药(各)6g,大黄10g,皂角刺15g。煎汤先熏后洗。
【按语】 “产后痹”特指妇女在产褥期感受风寒湿邪之后而出现的痹证。妊娠期间,大量气血濡养胞胎,四肢百骸失养;产后气血大伤,肝肾亏虚,风寒邪极易乘虚而入,客于脉络,阻碍气血,不通则痛。治疗当以益气血、补肝肾、祛除外邪为基本方法,是以用当归补血汤合四物汤加减治疗每获良效。本案产后痹,证属肝肾气血不足,胃失和降,故治予益气血,补肝肾,和胃降浊法。因其口苦口臭便干,故少佐黄连清胃泻火,火麻仁、杏仁、桃仁润肠通便。二诊时痛减便调,故原方去黄连、桃仁、杏仁,并加强补肾益气之力。三诊时,患者出现便干、面部痤疮等热象,故加用凉血清热之品、且配合外洗方。
[选自贺兴东,翁维良,姚乃礼.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妇科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6.朱南松医案——产虚未复,长途劳累,督脉受损,脉络失养
于某,27岁,已婚。
【就诊日期】 1993年3月26日。
【主诉】 产后2个月,周身疼痛1个月。
【现病史】 1993年1月27日头胎足月顺产,产时出血不多,产后恶露30天干净,满月即由丹东坐火车(2天2夜)回到上海,遂感周身疼痛,腰冷痛尤甚,肩、腿时有抽筋,卧床1个月未见好转。现产后2个月,周身酸痛,转侧不利,腰背冷痛,自感冷风翕翕,甚则肩腿抽筋,精神疲惫,肢软无力,食纳尚可,二便通畅。满月断乳,经汛未转。
【查体】 脉沉细,舌淡红,苔薄。
【诊断】 产后身痛。
【辨证】 产虚未复,长途劳累,督脉受损,脉络失养。
【治法】 益气养血,补肾强脊。
【方药】 潞党参15g,炙黄芪12g,白术、白芍(各)9g,茯苓12g,炙甘草6g,当归12g,丹参12g,熟地黄12g,续断12g,桑枝、桑寄生(各)12g,杜仲12g,制狗脊12g。7剂。
二诊(4月10日):上方自续7剂,药后周身酸痛明显好转,肩腿抽筋未作,精力渐充,仍感腰背冷痛,经汛未转,脉舌如前。治宗前法,益气养血,补肾通络。
潞党参15g,炙黄芪15g,白术、白芍(各)9g,茯苓12g,当归12g,丹参15g,续断6g,熟地黄12g,鸡血藤30g,桑枝、桑寄生(各)12g,杜仲12g,狗脊12g。12剂。
三诊(4月25日):前日经水已转,量中经畅,腰背冷痛亦瘥,唯感肢软,夜寐欠安,脉细,舌质偏红,苔薄腻。气血渐复,仍拟扶正,补肾强脊,养血安神。
潞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当归12g,熟地黄12g,砂仁3g(后下),淮小麦30g,炙甘草6g,续断12g,桑枝、桑寄生(各)12g,制狗脊12g,桑螵蛸12g。7剂。
【按语】 产后身痛多缘产后血虚,筋脉失养,或外邪乘袭,痹阻脉络所致。本案产后虽已满月,但气血尚未恢复,加之旅途劳顿,“久坐伤骨”,肾气受损。肾乃督脉之本,督脉“统诸阳行背,为阳脉之都纲”,督脉失煦,“脊强而厥”,发为本病。以八珍加减补益气血,加续断、桑寄生、杜仲、狗脊补肾强脊,桑枝通络,丹参养血和血,出入一月,身痛渐止。经水复转,夜寐欠安,酌加淮小麦合炙甘草,养心宁神;防经水量多绵延不止,入桑螵蛸一味益肾涩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